第一八二六章 臨陣叛逃

宣府。

八月初二,戰事仍舊沒有結果,這讓監軍太監劉瑾異常着急。

接連幾天,劉瑾都讓人問詢王守仁出兵進度,但得到的都是模棱兩可的答案,劉瑾實在沒轍,這天晚上只能親自到王守仁的中軍大帳催促……平時他可不敢隨意進出王守仁所在的軍營,怕沈溪跟王守仁暗中相通,找個機會把他給陰謀陷害了。

王守仁中軍大營位於宣府城偏北的位置,距離北城門更近一些,這裡本是宣府糧倉和軍械庫所在,王守仁在這裡安營紮寨,也有看守這些重要戰略物資的意思。

宣府在大明地位極爲特殊,這裡並不緊靠外長城,但卻是宣大乃至三邊主要後勤物資保障基地。宣府後方便是居庸關,屬於內長城最重要的城塞,守住宣府,就等於保證京城咽喉要地不被韃靼卡住。

劉瑾帶着侍衛匆忙而至。

如今王守仁手頭的權力仍舊被孫秀成等人挾制,麾下兵馬僅爲三千,這也是他在宣府城能夠控制的全部人馬,甚至比胡璉這個後派來的統兵大將手頭的兵力都要少,這與王守仁宣府最高軍事長官的身份嚴重不符。

劉瑾徑直前往中軍大帳,這會兒王守仁正在整理宣府周邊戰報,便聽傳報說劉瑾闖進大營來了。

“他來我這裡做什麼?”王守仁有些擔心,因爲劉瑾的存在已影響到宣府整體局勢安穩。

王守仁只能放下手頭的事情,起身迎接,結果還沒等他出帳簾,劉瑾已急匆匆進來,二人險些撞了個滿懷。

劉瑾摸着被撞得隱隱發痛的額頭,心生怒火,看向王守仁,冷言冷語道:“王大人,您可真是貴人,陛下讓你來剿滅狄夷,你躲在宣府城內一個月都未曾出兵,你可是想讓咱家到陛下面前參劾你?”

當着幕僚和衆多武將的面,劉瑾的態度絲毫也不客氣,王守仁面色有些難看:“宣府兵馬,全在宣大總督控制下,本官無權調動邊軍,若劉公公想及早將這場戰事完結,最好請宣大總督聽從號令……”

劉瑾對孫秀成非常信任,王守仁當着他的面說孫秀成的壞話,他一個字都不信,當即怒喝:

“按照王大人的意思,宣大總制不肯聽從號令?呵呵,這可真是天大的笑話,宣府周邊人馬早就調動起來,否則你的營前兵從何而來?你莫不是想說,兵馬都是你自己憑空變出來的?”

王守仁見劉瑾如此蠻橫的態度,便知道彼此矛盾幾乎不可調和。

這個閹人做事武斷,也許是在朝位高權重撒野慣了,到了宣府這裡也愛耍威風,不過只是個監軍太監,卻處處當自己是主帥,可惜沒多少見地,只知道在那兒吠叫,給大局添亂。

王守仁皺眉:“劉公公還是找宣府地方軍將,把情況調查清楚再說……陛下早就下了會戰命令,甚至後續兵部調遣來的兵馬,如今已到張家口堡,唯獨宣府這邊人馬不聽從號令,軍中甚至有傳言,宣大總督可能會帶人歸降狄夷……因虛報戰功,陛下未問責,若此戰結束,地方軍將和官員怕被牽連,是以生出異心。”

劉瑾咬牙切齒:“陣前擾亂軍心,你王伯安分明是找死……若這話傳到陛下耳中,你以爲自己能保住性命?”

劉瑾眼中,王守仁的確不值一提。

別說王守仁只是以兵部郎中之身調宣府,單說他劉瑾在朝中的地位,那是呼風喚雨,就連六部尚書和侍郎,也是想打就打,甚至五品往下的官員被下獄致死,事情都會不了了之。

王守仁道:“本官只是據實以陳,若劉公公不信的話,可以將宣大總制孫秀成叫來對質!”

“叫就叫!咱家就想看看把人叫來,你還有什麼話可說!來人哪,去將孫軍門叫來!”劉瑾當即下令。

王守仁周圍軍將沒一人聽從劉瑾的號令,只有劉瑾自己帶來的人,恭敬行禮後快步而去。劉瑾讓人搬來椅子,坐在那兒生悶氣。

王守仁跟着坐下,目光落在面前的案宗上,心裡卻在想:“之前父親來信,讓我一定要儘快出兵,果斷尋找戰機,這次劉瑾前來,倒是個不錯的機會……或許可以利用劉瑾逼迫孫秀成出兵!”

過了小半個時辰,劉瑾的手下終於回來,那人神色惴惴不安。

劉瑾問道:“孫軍門人呢?”

那人回稟:“公公,我們到了總督衙門,得知孫軍門於昨日傍晚時分離開宣府,往大同府方向去了,至今尚未歸來!”

“什麼?”

劉瑾霍然站起,呆滯地站在那兒,半晌沒回過神來。

孫秀成離開宣府。

提前沒有任何徵兆,而且到現在時間已經過去一整天,主帥王守仁和監軍劉瑾都不知情。

要不是劉瑾派人去傳喚孫秀成到營中問事,兩人恐怕會一直蒙在鼓中。

劉瑾站在那兒,一時間沒回過神來,呢喃道:“姓孫的離開宣府意欲何爲?難道有什麼緊急軍情?”

王守仁苦笑道:“近來宣府周邊一直有韃靼遊騎騷擾,甚至有部分韃靼兵馬通過外長城未修復的城塞,由小道翻山越嶺進至宣府周邊集結的跡象……恐怕孫秀成等人暗中跟蒙古人勾連,出城是爲引外夷南下吧?”

劉瑾瞪着王守仁:“你最好別學沈之厚,老是危言聳聽!”

“在下是否危言聳聽,劉公公很快便會知曉,如今戰事着緊,孫秀成突然離開,劉公公覺得這其中並無陰謀?”王守仁道。

劉瑾怒不可遏:“夠了!咱家不想聽你多說……咱家這就去總督府一趟,一定要問個清楚!”或許是自己也感覺到危機重重,劉瑾顧不上再跟去王守仁說什麼,匆忙帶着人離開大營,往總督府而去。

到了總督府,劉瑾仍舊不經傳報,便徑直闖進總督府正堂。

此時總督府內一片寧靜,不但孫秀成離城而去,就連他身邊那些親近的幕僚也都離開,只剩下幾名不起眼的書吏在忙碌。

劉瑾叫人把所有書吏召集起來,大聲喝問:“孫軍門去了何處,沒人知曉嗎?”

一名四十多歲的書吏出列稟告:“回劉公公話,孫大人昨晚帶着幾名親近將領,調撥三百親兵離開宣府城,走時神色不安,一再警告事關機密不得聲張……至於人去了何處,沒人知曉!”

劉瑾犯起了嘀咕:“哎呀不好,難道孫秀成因虛報戰功之事,怕戰後被陛下追責,於是棄城逃走?”

劉瑾正心神不寧,書吏進來通稟:“王帥帶人來了。”

劉瑾看向總督府大門方向,但見王守仁帶人衝了進來,熊熊的火把將總督府正院照得透亮,顯然王守仁是緊急趕來接管宣大總督的權力。

“你來作何?”

劉瑾走出正堂,站在門口以嚴厲的口吻問道。

王守仁走上前,微微一笑:“劉公公這不是明知故問?孫秀成帶着幕僚和親信將領離開,城中兵馬如今屬於無主狀態,難道本官要坐視不理?陛下可是派本官節制宣府、大同一線所有軍隊!”

劉瑾感覺一陣晦氣,沒想到自己信任有加的孫秀成竟然棄城而逃,搞不好戰後自己就會受到牽連。但轉念一想,或許這並不是壞事,讓王守仁掌權,至少不會跟孫秀成一樣當縮頭烏龜。

恰在此時,有傳令兵進來通稟:“報……城北發現大批韃靼兵馬……”

在場氣氛瞬間緊張起來,劉瑾看着王守仁,問道:“現在沒人掣肘,你總該出兵了吧?”

王守仁沒有回答,而是徑直進入總督衙門正堂,一擡手:“將宣府城內主要將領和官員召集到此處,本官要召開戰前動員會議。”

在場書吏和總督衙門屬官全都看向劉瑾,畢竟誰都知道劉瑾是司禮監掌印太監,屬於天子近臣,一旦回朝就站在權力中央,這會兒王守仁的話根本就沒有劉瑾好使。

劉瑾甩甩手:“既然王軍門這麼說了,你們還不快去?”

總督府內頓時忙碌起來,許多人分頭出去傳報,將宣府主要領兵將領和文官都召集起來,大戰一觸即發。

……

……

宣府在孫秀成逃走後,終於要與韃靼人作戰了。

王守仁在總督府內發號施令,將城內駐守的上萬兵馬,還有六千多預備兵馬調動起來,加強城門防守,防止韃靼兵馬趁着城內不穩發起攻城。

邊軍將士在聽聞總督孫秀成棄城逃跑後,軍心不穩,但王守仁的能力毋庸置疑,隨着一道道軍令下達,將士們迅速明白過來,城中就算少了孫秀成和一些主要將領,依然能照常運作。

王守仁可是皇帝派來的欽差,地位和能力比孫秀成更高,這一戰由王守仁指揮,出不了問題。

將士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連夜加強城防,王守仁又派出大批斥候,探查韃靼兵馬動向。

安排好一切,王守仁方如釋重負,他站在帥案前,整個人都虛脫了。

劉瑾臉上帶着古怪的笑容,摸着白淨的下巴,頷首道:“伯安,你能力還是不錯的,咱家沒看錯人。”

王守仁擡頭打量劉瑾,道:“劉公公現在肯相信孫秀成等人畏罪潛逃了?”

劉瑾一張老臉漲得通紅,強自笑着說道:“咱家有說過不信嗎?伯安,你放心,咱家會爲你在陛下面前說話,就算你接管宣大一線兵權,陛下也對你絕對放心……再說了,朝中不是還有兵部沈尚書爲你撐腰麼?”

王守仁終於見識到劉瑾的反覆無常,略一思忖才醒悟過來,如今劉瑾羽翼盡去,困守孤城,又不懂打仗,還想立下戰功回朝官復原職,只有倚重他才行。

“時候不早,劉公公先回去休息吧!”王守仁不動聲色。

劉瑾笑呵呵道:“軍情緊急,咱家豈能說走就走?咱家要留下來跟伯安你探討一下軍情,你以爲咱家對行伍之事絲毫不明?你這可就小瞧咱家了,當初咱家跟隨沈尚書南征北戰,有不少實戰經驗……”

王守仁心想:“你這樣昏聵無能還自以爲是的監軍太監,沒在沈之厚跟前拖後腿就算好了,誰會相信你的鬼話?”當下道:“城內軍事部屬均已完成,只要我們自身不出變亂,即便韃靼人殺到城下,也無從攻城,本官有信心能堅守城塞……”

劉瑾語重心長地勸告:“伯安,此番陛下可是派我們來獲取軍功,你光堅守,如何能贏得一場輝煌大捷?伯安,你要知道,想要回朝得陛下賞識,甚至被陛下器重,一定要在這場大戰中好好表現……”

劉瑾就好像一個四處招搖撞騙的道士,口燦蓮花,向王守仁講訴自己的理由,但說白了不過是利用王守仁幫自己獲得戰功。

王守仁不爲所動,顯得異常謹慎,搖頭道:“對韃靼一戰,應立足於防守,如今宣府遭遇韃靼騎兵襲擾,全在於孫秀成跟狄夷勾結……本官將上書陛下,對此人進行通緝,防止宣大之地城塞被他蠱惑,大開城門……”

劉瑾一陣心驚肉跳,連忙道:“你要上書,咱家幫你,但不是現在這個時候,等打完這場仗再說,你放心,只要咱家在位一天,必會讓你風光無限……不但你自己前程似錦,連你父親,也可入閣,成爲當朝閣老,父子共事豈不美哉?”

……

……

宣府形勢發生戲劇性的變化。

雲柳的情報系統在這一戰中發揮很大作用。

韃靼人在大明境內一舉一動,都被斥候緊盯,甚至草原上,也有斥候行動的蹤跡,韃靼人近乎無所遁形。

雖然這套情報體系不是由王守仁掌控,但他卻是直接得益者,在宣府發生劇變的情況下,王守仁仍舊能做到對宣府周邊戰情的全面掌控,這讓戰事的主動權一直牢牢掌控在大明這邊。

身在京城的沈溪,也在密切關注戰事的進展。

沈溪確定孫秀成叛變後,基本可以斷定,這場耗時四個月左右的戰事,將會在未來半個月內塵埃落定。

“終於,這場仗要打完了。”

沈溪疲乏不堪,在這四個月中,從兵部制定作戰計劃,到前方將士取得一場小勝,然後宣大地方虛報戰功,再由劉瑾呈奏,然後他充分利用劉瑾的失誤將之驅逐之宣府……

經歷一系列事情後,終於迎來最終的決戰。

戰事尚未結束,沈溪已能預料最後的結果,這其實是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韃靼人絕對不會跟體量巨大且準備充分的大明軍隊死磕到底,結果必然是以韃靼兵馬折損後的撤兵而告終。

八月初三,沈溪一直留在兵部衙門等待宣府戰報傳來。可等了一天,到晚上仍舊沒什麼任何消息,沈溪知道,即便有什麼戰報也不會在後半夜到來,只能收拾心情準備回去休息,但不知去何處合適,最終選擇去惠娘處。

到了惠娘那兒,已經過了三更天,惠娘和李衿均已睡下,聞聽沈溪到來,立即起來招呼。

沈溪看着惠娘和李衿憔悴的玉容,有些愧疚:“今晚本不應打攪,但有些煩心事,不想回府,便過來落榻。”

惠娘略一思索,問道:“宣府那場仗有結果了嗎?”

沈溪點了點頭,道:“快有結果了,我這些日子都在等消息,還要應付朝中事,實在太累,或許此番事了,應向朝廷提請休沐一段時間,讓心境平復下來,才能更好面對未來的朝事……”

惠娘頗有感觸:“老爺年紀輕輕便心生退意,怕是不利於今後在朝爲官。”

二人說話時,李衿在旁邊捂嘴打哈欠。

惠娘側頭冷冷地瞥了一眼,似乎怪自家妹妹失態。

沈溪手一擡,安慰道:“衿兒,累了就回房睡吧,我跟你姐姐說幾句話,稍後我們也會休息。”

李衿眨了眨眼,道:“奴家不困……”

惠娘沒好氣地喝斥:“老爺讓你去休息,你遵命行事便可,多說作何?”

李衿心思慧黠,覺得沈溪可能要跟惠娘說一些貼己話,自己暫避一下也好,當即起身:“那奴家先行告退,老爺和姐姐早些休息。”

“嗯。”

沈溪點了點頭,目送李衿離開,等背影在門口消失不見,這才伸出手,將惠娘攬入懷中。

第二三二三章 日子不好過第二二五四章 各有打算第二三七一章 不黨而黨第一八六五章 蛇鼠一窩第一四八四章 外戚出手第六六七章 論功行賞第九七九章 折騰死人不償命第一七四八章 攬權第二四五四章 知情識趣第五〇九章 容不得你不認(第三更)第二三七二章 事已至此第二二二六章 親自上陣第二四四七章 不睦第二五〇七章 一隅之地第二二九四章 翻臉不認人第二〇八二章 分化離間第八十四章 紙終抱不住火第一七三九章 國策第一四〇六章 白撿第二三一章 獅子大開口第五四六章 輪到給你出難題(第三更)第七十七章 敲定第一二〇一章 紫荊關失守第三六九章 倩影相隨第二六四〇章 不決第七六八章 迎靈第二九九章 冥冥中天註定(第六更)第三六七章 拜見謝鐸(第四更)第一六八章 唐兄,對不起了先第四四四章 俸米風波(第一更)第一四〇一章 就是任性第二〇六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第八十一章 貴賓桌第二四〇五章 算計第一八〇八章 好心好意第三五八章 假作真時真亦假(第五更)第二四九二章 文明時代第一三六章我是她的男人第六八〇章 落難的鳳凰第六九五章 終場換人(第四更)第五六六章 巴結(第二更)第二〇五五章 不可一世第一六七六章 大雪封天第一二九九章 奉旨出宮第一四七七章 疑雲重重第八八六章 易守難攻的硇洲島第一七八七章 小王將軍的本事第八九〇章 兵不血刃第六二七章 兩家人一起走第七五七章 鹿鳴宴第一五三四章 願打願挨第二三五三章 誰是閒人第七七四章 楊廷和第一一九二章 承諾第二四六二章 大勝第一四〇五章 出人意料第八七五章 秉筆太監第一四五六章 有心和無心第八四五章 大明鹽政第八三〇章 瘟神莫再來(第一更)第一五三一章 內宅相安第二三八三章 大權在握第一五〇四章 臣等附議第二二五二章 你們效忠誰?第一四〇五章 出人意料第五五四章 案中有案(第二更)第一七八六章 躲瘟神第七〇九章 憨女人,傻女人(第三更)第三〇七章 門不當戶不對(第七更)第二三六九章 二少爺第一〇八四章 進退善惡第一二〇一章 紫荊關失守第一九四二章 膽大包天第一三九六章 逼宮第九四〇章 各有所樂第二三二四章 新秩序第一一四五章 最後的防線第一二七章婷婷玉影第一二四章 上路第二一五六章 我行我素第一一二八章 不那麼簡單(第三更)第八一三章 捨近求遠(第二更)第二五一八章 無果而終第一八五二章 薑是老的辣第二〇〇一章 總有搶戲的第二五二三章 責任第一四八六章 躲得起第四九七章 貓哭耗子(第十更)第四一八章 周胖子的禮單(第一更)第三七九章 接頭(第五更)第三六〇章 娶妻不礙納妾(求推薦票)第八九四章 振夫綱(求保底月票)第一〇八一章 銘記歷史的土木堡第一〇一章 早熟的小蘿莉第二四八三章 反對和支持第四九二章 這位是賤內(第五更)第一二五一章 你領兵,我善後第一五六章 開業事前忙第一四八八章 樂不思蜀第二四七六章 識香念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