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一〇章 元年三月

朱暉終歸還是沒借到林恆和王陵之。

沈溪派了一支百人規模的斥候隊伍前去護送,這支斥候隊伍是沈溪手底下的精銳力量,由他一手栽培,基本是從湖廣和江西那邊調撥過來的老兵。

履任三邊總督後,年底和年初這段時間,沈溪又從湖廣和江西調撥三千名士兵到三邊,有意識地在邊軍中培植自己的力量。

下一步,他準備將荊越、風昭原等人調來西北任職,這些人是他的老部下,這樣他在邊軍中的勢力可以更加穩固。

到了西北如果手底下沒有嫡系人馬,做什麼事情都受到限制,那些總兵官、指揮使多爲朝中勳貴,這些人在西北的目的是爲了建功立業升官發財,誰擋着道了,便會以武力對抗。

朱暉和王守仁離開後,三邊正式成爲沈溪地盤,只是很多將領和官員還沒完全臣服。

尤其是在三邊財政審查一事暫告一段落後,最後一段時間追查出來近百萬兩銀子,成爲很多人記恨沈溪的源頭。

沈溪承諾會放過麾下這批文武官員,但王守仁最後的徹查,讓很多人懷疑是沈溪暗中搗鬼。

即便沒這麼想的,朱暉臨行前挑撥是非,讓人心生疑竇。

沈溪這邊倒是沒什麼好擔心的……你們知道是我做的又怎樣?

我是曾經說過,你們坦誠罪行退出贓款便既往不咎,而你們怎麼做的呢?敷衍了事,贓款只是退出很少一部分,還想讓我寬恕?

沒門兒!

這次事情多少爲沈溪建立起威望來,張安等人對沈溪畢恭畢敬,在上層將官看來,沈溪在這件事上做得很夠意思,火沒有蔓延到上層官員,只是把一些中下層官員拉出來當替死鬼,況且這些替死鬼主要還是被朱暉“檢舉”,沈溪只是意思一下,幫王守仁拿人而已。

沈溪已做好準備,在未來一年時間裡,將三邊官場所有蛀蟲一個個挑出來。

由沈溪親自發起的清查錢糧虧空,並不是爲了一次性根治財政弊端,而是要杜絕劉瑾借題發揮,一旦朱暉離開西北,屆時再有什麼財政上的虧空暴露出來,就只能由他自己承擔,無論如何沈溪都不願意冒這個風險。

就在沈溪覺得接下來應該沒有大事發生,準備一門心思練兵時,朝中再次傳來一個消息,讓三邊官場又蒙上一層陰影——

劉瑾陰魂不散,在清查邊軍錢糧虧空上沒佔到便宜,改而要清查過去十年間九邊財政虧空,準備以當時在西北任職的總督、巡撫,還有各級文武官員來共同承擔虧空,美其名曰查缺補漏,減輕國庫負擔。

雖說這十年間的財政虧空跟沈溪一文錢關係都沒有,但影響甚大,必然會波及西北官場穩定。

劉瑾發起大規模排查財政問題的主要目的,除了斂財外,就是要給沈溪找麻煩,讓沈溪在西北不得安生,從而無暇顧及宮中。

……

……

說是審查,一時半會兒查案人員到不了三邊,這次不再是六部中人負責,而是劉瑾派來的廠衛人員。

而此時,西北之地尚有一名錦衣衛留滯未走,正是之前陷害沈溪不得,一直輾轉留在榆林衛城不敢回京的江櫟唯。

江櫟唯處境尷尬,他先是以張氏外戚和張苑代表被派往西北聯合沈溪鬥劉瑾,但他出京前勾搭上劉瑾,擔負了清查弊案的任務。之所以改變政治立場,在於江櫟唯跟沈溪的仇怨,他絞盡腦汁要構陷沈溪,甚至暗中聯繫朱暉,可惜難以如願。

既沒法回去跟張氏外戚交差,也沒法向劉瑾輸誠邀功,他只能留在西北,試着尋找沈溪的不法證據。

江櫟唯不是不想走,是走不了,就好像喪家之犬,以爲沈溪不知道他的行藏,在城裡東躲西藏,跟跳樑小醜一樣。

就算沈溪明知道此人在做什麼,人在何處,卻懶得理會。進入三月後,沈溪沒太關心朝廷派來查案的特使,注意力全放在林恆和王陵之練兵上。

……

……

京城。

進入三月後,劉瑾處理朝政越發得心應手。

大筆銀子早就把庫房塞滿,而且每天都有新的進項,朝中上下沒人敢對他不敬,甚至旁人不敢直呼其名,就算紙上也不敢寫他的名字,那些一式雙份的“紅本”奏本,一律以“劉太監”爲名,成爲官場定規。

當權者可以決定一切。

劉瑾深刻體會到這一點,朝中大小事情,都由他來做主,皇帝不管不問,就算偶爾上朝,但根本不管事。

最初還有人蔘奏劉瑾,但數次彈劾未果,而後這些人遭到劉瑾的報復,紛紛下獄,朝臣終於學聰明瞭,管他誰當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就過去了。

另外就是朝會有了一點改變,每次朱厚照要臨朝了,錢寧便先皇帝一步進入乾清宮大殿,以錦衣衛千戶的身份,站在朝堂靠邊的位置,不知不覺擁有了聽政的資格。

這天錢寧剛出現,衆大臣已整齊列在乾清宮外,不多時,朱厚照打着哈欠姍姍來遲。

朱厚照見到朝臣,一擺手道:“衆卿家進來說話便是。”

三月天說冷不冷,但也不是那麼暖和,衆大臣多半都是年過六旬的老臣,一個個顫顫巍巍進到乾清宮內。

朱厚照往龍椅上一坐,衆大臣恭敬行禮,“萬歲萬歲萬萬歲!”

“免了免了。”朱厚照顯得很不耐煩,“有什麼要緊的事情,現在就說吧,若沒有大事,直接將朝事交給劉公公處置便可。劉公公,若有什麼難辦的奏本,或者涉及西北軍務,回頭告訴朕。”

朱厚照言簡意賅,把該說的事情一下子就說完了。

你們別來煩朕,有事去煩劉瑾去,朕很忙沒工夫聽你們瞎叨叨。

劉瑾先行禮應了,這纔看着在場大臣,道:“諸位臣工,可有事奏稟?”

連續問了兩遍,沒人回答。

朱厚照點頭,似乎對大臣們“識相”很滿意,衆大臣在這裡等了兩個時辰,見面不到盞茶工夫就可以作別。

就在朱厚照準備起身回後面的寢殿,上牀好好睡一覺以應付晚上的花天酒地時,吏部尚書許進走出來道:“陛下,老臣有事啓奏。”

在劉瑾勢力膨脹時,朝臣們都不敢與劉瑾正面對抗,只能指望謝遷或者許進出來挑頭,二人一個是首輔,一個是吏部尚書,作爲朝中官職和聲望最高的兩位,若謝遷不作爲,許進就必須首當其衝。

朱厚照聽到許進的話,不由皺眉,半起的屁股重新落回椅子上,打量許進一番,隨後問道:“許卿家,你有何事啓奏?話儘量說得簡單明瞭些,朕不想聽你囉嗦,最好一句話把你想奏的事情奏完。”

許進恭敬行禮,然後奏請:“老臣要參奏司禮監掌印太監劉瑾!”

果真是一句話,中間連個停頓都沒有,話說出來,朱厚照一愣,隨即旁邊劉瑾的臉色就變了。

雖然劉瑾當政有些日子了,而且擅權後朝中非議頗多,但即便之前有人想參奏劉瑾,也都是借題發揮,沒有敢直接說要把劉瑾拉下馬來,與其正面對抗。

這次許進就不一樣了,不以朝事來攻訐,而直接把矛頭對準劉瑾,等許進將奏本拿出來,劉瑾有些慌神,畢竟被人當衆彈劾,還是出自吏部尚書的奏請,讓他頓時感覺壓力大增。

這種壓力主要來自於事前沒有任何準備。

朱厚照側目瞄了劉瑾一眼,這才頷首道:“許尚書,你參奏劉公公一事朕已知曉,他身爲司禮監掌印,跟你好像沒太多接觸,礙着你什麼事了?”

言語間,朱厚照對劉瑾多有偏袒,讓許進感覺這次彈劾沒那麼容易,但他還是硬着頭皮奏稟:

“回陛下,劉瑾掌司禮監後,專橫跋扈,屢屢斥責朝臣,以司禮監之名而不行司禮監之責,三番五次干涉朝政,是爲僭越。”

要參奏劉瑾,必須要有正當的理由,許進開始給劉瑾羅列罪狀。

什麼樣的罪狀最大?當然涉及到忤逆和不守本分冒用皇權,許進已經想明白了,那些賣官鬻爵之事,說是劉瑾乾的,但朱厚照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不怎麼在意,如果拿這些事彈劾劉瑾,效果不會很明顯。

謝遷也深知這個道理,所以他知道劉瑾賣官鬻爵時,仍舊保持不管不問,因爲這件事追究下去的結果,會將皇帝牽連出來。

謝遷瞅了許進一眼,心道:“你許老兒還算有見識,知道從劉瑾僭越來奏事,或許事情有那麼一丁點兒機會。”

就算謝遷認同許進的做法,也沒打算跟進,而是在旁隔岸觀火。

果然,當許進說到劉瑾干涉朝政斥責大臣時,朱厚照臉色不悅,心說你劉瑾不過是個太監,幫我做事,結果你對我的大臣呼呼呵呵,還干涉朝政,那到底誰纔是皇帝?

朱厚照問道:“劉公公,許尚書參奏你的事情,可屬實啊?”

劉瑾聽皇帝語氣中沒太多斥責之意,也就放下心來,恭恭敬敬道:“回陛下,老奴的確做了一些稍微僭越之事……”

如此坦誠的回答,別說許進沒想到,在場沒一人能猜出來。

朱厚照聽到這話,微微一愣,隨即繼續問道:“你爲何要僭越斥責朝臣,甚至干涉朝政?”

劉瑾顯得很冤枉:“陛下,老奴本就掌司禮監,朝中大小事務都得過問一下,奏章主要還是三位閣老票擬,老奴只是儘自己的本分,若有什麼事老奴不明白,總該問問有司衙門,有那做不好的,老奴難免話說重了些,若是那些個大人覺得老奴多嘴了,老奴在這裡道歉便是。”

聽到劉瑾的話,在場大臣想一頭撞死的不少。

許進、謝遷等人紛紛想:“劉瑾好生狡猾,也不狡賴,上來便跟皇帝認罪,然後顯得多麼無辜,甚至表示會給朝臣認錯,如此坦誠的態度,換了哪個皇帝也不會多加懲罰。”

朱厚照就好像在跟劉瑾唱雙簧,點頭道:“如此說來,你做事倒無不妥,如果只是說重了幾句話,或者過問了事情,算不上什麼過錯,朕不會斥責你。許尚書,如果你因此而彈劾劉公公,那就讓他跟你認個錯,這件事就此了結吧。”

說完,朱厚照又打算起身走人。

許進趕緊追述:“陛下,劉瑾在朝中喝斥大臣,甚至肆意謾罵,天下間生出以陛下爲坐皇帝、以劉瑾爲立皇帝之論,長此以往,怕是有人要謀朝篡位。”

朱厚照聽到這話,眨了眨眼,屁股立即坐正,打量許進,正琢磨間,劉瑾那邊開始反駁了。

劉瑾之前還顯得恭謹有加,此時卻怒氣衝衝地指着許進,破口大罵:“許尚書,咱家敬重你是老臣,對大明社稷兢兢業業不敢有廢,纔對你認錯,奈何你咄咄逼人,居然以無稽之談擾亂聖聽……”

“咱家不過是無依無靠的內宮太監,一心報效社稷,只因吏部考覈之事未迎合你的心意,你居然如此污衊咱家,還說咱家有心謀反,居心何在?”

劉瑾跟許進已不復之前的溫情,此時針鋒相對,如果不是在朝堂上,二人掐架都有可能。

換了任何一個朝臣都明白,劉瑾做了什麼貪贓枉法之事都是小問題,但如果涉及危害皇權,就算皇帝再寵信,也是死路一條。

許進以民間說法攻擊劉瑾,算是掌握劉瑾的命門,朱厚照聽到後果然心中起了波瀾,之前一心維護劉瑾,現在卻坐在那裡蹙眉深思,連句評價的話都不說。

劉瑾很着急,趕緊對朱厚照表忠誠:“……陛下,您要相信老奴啊,老奴絕對沒有僭越和謀逆的心思,老奴只是想輔佐您,讓大明可以延續盛世……嗚嗚……”

在跟劉健和李東陽斗的時候,劉瑾便知道朱厚照心軟,此時便以跪地哭訴的方式獲取朱厚照的同情。

朱厚照皺眉:“起來吧,老大不小了,哭哭啼啼像什麼樣子,這裡可是乾清宮,不是你撒潑的地方。”

聽起來是斥責之言,但其實朱厚照還是心軟了,暗自琢磨:“若說劉瑾有僭越之舉,或許是真的,現在我不管朝事,他做啥我沒個數,光聽他在我面前說,被他騙了也說不定。但說他想當皇帝,那就有些不着邊際了,他是個太監,他當皇帝,死後皇位傳給誰?滿朝文武大臣,有誰會聽從一個閹人的號令?”

劉瑾仍舊不肯起身,跪在地上,也不大聲哭泣,卻不斷抹眼淚。

恰在此時,兵部尚書劉宇站出來說道:“回陛下,對於許少傅的參奏,臣有話說。”

朱厚照道:“劉尚書有什麼話,直接說便可,朕最討厭人拐彎抹角。”

劉宇看了許進一眼,裝出一副鄙視的模樣,道:“許尚書陳述的不過是市井無賴之言,尤其京城周邊因劉公公審覈稅畝而得罪那些人,故意製造輿論。劉公公執掌司禮監不過半年,已讓京城周邊庫房糧食滿倉,百姓富足,但就因爲得罪一些貪污和欠繳稅糧之人,這些人便四處惡語中傷!”

如果這話是劉瑾自己說出來的,朱厚照肯定不會信,但兵部尚書劉宇說出,朱厚照就要琢磨一下了。

他細細一想,可不是,劉瑾上臺後推行的幾件大事,都經過他同意。

除了京城稅畝審查外,還有就是清查九邊之地十年來的錢糧虧空,現在事情尚未有定論,這邊就有人彈劾劉瑾,他很容易根據劉宇的話聯想到這幾件事之間有聯繫。

朱厚照道:“許尚書,劉尚書所言你怎麼看?”

朱厚照此時很聰明,不去直接評價,而問當事人的意見。

許進恨不能將劉宇的嘴扯爛,他一心彈劾劉瑾,偏偏有人爲劉瑾說話,而且這個人還是前首輔劉健看好的文臣,找出來的理由又很恰當,讓他難以招架。

現在已經不是他跟劉瑾兩個人的鬥爭,而成爲文官集團跟閹黨的鬥爭,劉瑾那邊有人願意出頭,他這邊卻一個個噤若寒蟬,就算在朝堂上有話語權的謝遷都在裝聾作啞。

許進道:“回陛下,事實並非如此,劉瑾審查稅畝,不過是爲增加皇莊土地,而這些土地收入都被他中飽私囊,如今京城周邊百姓怨聲載道,但說他是立皇帝,根本在於他對朝事一手掌握,賣官鬻爵、大肆收受賄賂,甚至借審查九邊錢糧之事斂財,官民均對其恨之入骨……”

越是如此說,反倒越體現許進對劉瑾的刻骨憎恨。

不似公憤,而似私仇。

謝遷心裡哀嘆一聲:“可惜了。”

***********

PS:天子重感冒,今天只有這一更了!抱歉!

第九七八章 簡在帝心第二一六六章 喪心病狂第一九〇六章 不速之惡客第一二一七章 耍猴?第二三一三章 總有混子第一五六二章 捉放曹第四二二章 請畫(第五更,盟主加更)第四二九章 降還是不降,這是個問題第九六四章 軍規第二七九章 擔責第一六五一章 最信任之人第二〇四三章 請封國主第二三七一章 不黨而黨第一八七三章 謝遷的樂觀第二〇三二章 同是淪落人第二三四〇章 還來得及第一二〇三章 步兵方陣第一九六七章 秘密第一〇七三章 尊敬(求月票)第八七三章 幫唐寅提親第二二三八章 目光放長遠些第三十五章 凡事皆找老先生第一四二七章 伯樂第一七〇九章 不借第二六〇章 相親和武舉(第四更)第二四三四章 拌嘴第一六九五章 覈查第三五八章 假作真時真亦假(第五更)第一四六四章 宮喪第二五九四章 二五仔第二二〇八章 身死或身敗第八六六章 皮扒兩層(第三更)第九六一章 大人真乃神人第二六四二章 法制第五四三章 任君採擷(第三更)第六〇四章 收弟子?(第三更)第一六七四章 無毒不丈夫第二四三二章 大婚第二五一八章 無果而終第一二〇三章 步兵方陣第七三五章 當個鄉試主考不容易第二三三二章 送上門來第二〇三一章 王瓊進京第九〇八章 封侯不易第九二九章 生殺大權第一八〇九章 心懷社稷第一六五二章 人心第一二五九章 兵馬終有撤第一五九四章 救高家唯一之人第一六八一章 初來貴地第三十一章 一見投緣第二四二五章 大勢所趨第二九〇章 美人相求(第九更)第二五三六章 有喜有憂第一五八三章 有忠有奸第二三八九章 各有技術第一五五〇章 不是問題第一八七〇章 徒勞無功第二四五〇章 不睦第一七二章 負心人(求訂閱和月票)第二〇四五章 太監之爭第二一一五章 不論身份只論朋友第一〇八八章 絕地反擊第三六七章 拜見謝鐸(第四更)第六四四章 諂臣(第三更)第五一四章 大明第一聰明人(第二更)第一三五三章 秀才遇到兵第三五四章 逆子第一二七〇章 能力第八〇八章 老友同行(第一更)第四三四章 恩榮宴(第五更,爲所有書友)第八八〇章 借船第二七二章 理學還是心學第一一七二章 不若降了?第一〇七一章 出居庸(第三更)第五九五章 收買人手(第一更)第二五六六章 奇襲第二〇二章 放人(第三更)第一一二九章 暴風雨前奏(求月票)第八九一章 疑惑第八九七章 唐兄,很多人關心你第四七三章 明朝歷史消失的四年第七十二章 給小蘿莉當先生第四五二章 喜從悲來(第一更)第一三〇七章 安排第八〇〇章 從京官到地方大員第一八一〇章 態度問題第二五一一章 割捨第九六五章 明正典刑第一三六九章 進展順利第一〇七二章 進兵餘波第二一九三章 勝負顛倒第五三五章 皇后召見(第五更,送書友)第一四三三章 接班人第一九三七章 各方試探第八五四章 真正的目的(第三更)第一四八六章 躲得起第二二三九章 不忘第一五六一章 當家作主第一二三二章 先行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