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四七章 定論

乾清宮中,朝議在繼續。

李東陽此刻心裡一片黑暗,他知道到這個地步有些事已難以轉圜,除非現在劉健馬上到來,以劉健在朝中的威望,才能將皇帝的嘴給堵上。

果然,有了劉大夏建言,朱祐樘立即打蛇隨棍上,首肯道:“……確實如此,按九邊用兵慣例,三軍主帥以兵部尚書領兵,最爲穩妥。沈卿家於宣府和京師用兵時,表現卓絕,讓韃靼人聞風喪膽,具備三軍統帥之能,朕委以兵部尚書職平息地方叛亂,於國於民是好事,諸位以爲如何?”

張懋看了李東陽一眼,這次內閣次輔大人低着頭一語不發,讓張懋有些不太適應,愣了好一會兒纔出列請示:

“陛下,以沈溪爲六省兵馬提調,加左都御史、兵部尚書銜並無不妥,但若戰事結束,當以何職安排?若繼續留在地方……似有大材小用之嫌……”

謝遷聽到這話,心裡樂開花,心想,張老公爺什麼時候這麼向着沈溪小兒了?這戰事還沒開始呢,就想着給沈溪小兒論功行賞,莫非回頭要把人調回京城委以重任?

張懋的話直指問題核心,李東陽和王華等人立即側耳傾聽,想看看弘治皇帝是什麼態度。如果屬意沈溪立功後將其調回京城,無論如何都要反對。

朱祐樘道:“這倒也是……畢竟現如今沈卿家是臨危受命,並非以兵馬統調長期監管地方,待平息地方叛亂後,官復原職較爲適宜!”

或許弘治皇帝意識到一再提拔沈溪,會讓文官集團離心離德,下一步可能就會收到一大堆請辭奏本,不如妥協一下,戰後讓沈溪官復原職繼續當他的兩省總督,如此便可緩和朝堂的氣氛。

大不了到那時給沈溪添加一兩個省,反正幾年前他就當過東南三省沿海總督,現在當個三省、四省內陸總督也沒什麼大不了,不會影響文官集團的利益。

有了朱祐樘這句話,沒人再願意站出來說什麼,謝遷覺得沈溪的“左都御史”和“兵部尚書”屬於白撿來的,跟皇帝斤斤計較不但會招來惱恨,連劉健和李東陽等人也會覺得他得寸進尺,心生怨懣。

到現在謝遷什麼話都沒說就爲沈溪爭取到這麼大的權限,覺得能做到現在這個地步已經很不錯了。

至於李東陽和王華,聽到戰後沈溪會重新擔任湖廣、江贛兩省總督,不由微微鬆了口氣,相互看了一眼,緘口不言。

在這種情況下,當皇帝再問意見時,所有大臣皆稱“附議”,事情就此通過。

……

……

只是短短一個朝會,沈溪便從右都御史,江西、湖廣兩省總督,一躍而成爲以左都御史兼領六省軍務,至於沈溪的官品卻沒變,仍舊是正二品,但卻掛兵部尚書銜,風頭一時無兩。

李東陽心頭窩着一股火,無從發泄。

他一直在等劉健到來,可劉健就是不見人,在他看來,必定是司禮監在通知劉健的問題上出現偏差,要嘛是故意押後時間前往通報,要嘛乾脆就沒去人,讓他在朝堂上孤掌難鳴,導致在任用沈溪的問題上,只能聽從皇帝的意思。

最重要的事情已經解決,朱祐樘困頓不堪,沒等到劉健到來,朱祐樘已到必須要休息的地步。

“朕該說的都說過了,至於西北軍務,等明日朝會時再談!先行如此吧!”朱祐樘用手扶着頭,臉色慘白,額頭有汗珠滲出,顯得極爲痛苦。他連連揮手,示意大家退下,他好休息。

衆人都很識相,趕忙行禮問安,皇帝在朱厚照和蕭敬攙扶下,顫巍巍地站起來,往殿後去了,等皇帝一走,乾清宮內馬上響起一片聒噪聲。

沈溪一躍而成爲六省兵馬提調,掛左都御史、兵部尚書銜,等於說湖廣、江西、廣西、雲南、貴州和四川六省軍權皆歸於他一人之手,雖然這只是屬於臨時任命的官職,但也變相證明,沈溪的權力在南方已是一手遮天。

這場戰爭,也不知道什麼時候纔會結束,很可能需要一年半載,甚至三年五載,只要平叛沒有結束,沈溪就能一直保有如此大的權力,一向把沈溪排擠在外的文官集團,只能乾瞪眼,無法將沈溪拉下馬。

因臨時換帥非明智之舉,但凡沈溪在陣前沒有犯大過錯,朝廷都不會這麼做。

皇帝前腳剛走,衆大臣便紛紛跟謝遷搭訕,說一些“恭喜”的話。

馬文升笑着對謝遷道:“於喬,沈溪手頭擁有如此大的權力,真是皇恩浩蕩!你要提點他一下,莫讓他走上歧途!”

這番話看似恭喜謝遷,但更多地卻是警戒……現在能提點沈溪的唯有你謝於喬,這既是你的榮耀,也是你必須承擔的巨大責任。

面對衆大臣的恭賀,謝遷連連拱手,沒有應話……沈溪是在得罪劉健和李東陽爲首的文官集團的情況下,獲得眼前的地位,鬧不好要跟劉健和李東陽徹底交惡。

在謝遷看來,沈溪在地方做得太過出色也未必是好事,他作爲閣臣,自然覺得能入閣作輔政大臣最好,而非遠離朝廷中樞治理一方,甚至他覺得沈溪將來回京擔任兵部尚書也不過如此。

始終爲人跑腿,而不是朝政的決策者!

謝遷本想跟李東陽解釋一下,但此時李東陽心中有氣,直接帶着王華離開,以至於旁人根本沒機會上前搭話。

在場都不是初出茅廬的大臣,自然明白李東陽爲何着惱,由始至終首輔劉健都沒有出現,李東陽必然覺得是司禮監在搞鬼,這會兒當然眼巴巴趕去劉府,找劉健商議對策。

劉大夏跟謝遷關係最爲緊密,出乾清宮時,劉大夏故意跟謝遷一同從東華門、東安門這條路出宮,想在半道上跟謝遷談論一下沈溪的事情。

之前謝遷對劉大夏始終有些芥蒂,覺得劉大夏侵佔了沈溪的功勞,又未對留沈溪在京任職盡力。現在劉大夏努力推了沈溪一把,讓沈溪從兩省總督變成六省兵馬提調,掛左都御史和兵部尚書銜,作爲禮尚往來,謝遷除了冰釋前嫌外,還要好好感謝一下劉大夏。

劉大夏見旁人各奔東西,故意拖着謝遷壓後些,輕聲道:“於喬,你之前南下,可有見過你孫女婿?”

謝遷一聽立即變臉:“我南下乃是奉皇命公幹,見他作甚?”

到如今謝遷也不肯把自己孤身南下的緣由說明,但滿朝上下都知道他是去找太子了,但沒有證據,只能任由謝遷睜眼說瞎話。

第二五八八章 海瑞難做第一九〇〇章 秉燭夜話第一七四五章 要做權臣第二〇八章 院試本就沒那麼簡單第一一五七章 沙盤演兵第二三八四章 移駕審案第二二〇一章 羣狼第八一四章 收禮,送禮(第三更)第二二一六章 勢均力敵第一三四四章 擔心第七八六章 訂婚第一〇〇三章 終須一別第九四三章 東南未平,西北又起第一六五章 逆水行舟(求訂閱和月票)第六二〇章 有後(第七更,謝書友)第一三八五章 送行第二六七二章 宣府見第二一六六章 喪心病狂第二〇〇一章 總有搶戲的第一四二二章 來勢洶洶第二一〇一章 換個姿勢進言第七八五章 謝沈兩家的婚事第二〇〇六章 同流合污第五一七章 翻臉不認人(第五更)第二二七五章 格局第一七六章 你安心去吧第一七八二章 百口莫辯第一八六五章 蛇鼠一窩第六一三章 宴無好宴(第五更,再謝書友)第一一五章 同宗子弟第二三五一章 不方便第九五二章 不跟傻子計較第一六六四章 最後的對策第二五八七章 聞風而動第一二七四章 找藉口第一〇三二章 先見之明第九五一章 避不如硬剛第三二三章 公子,不要第二三二章 賊人難防第一〇二一章 大家族的規矩(第二更)第一六八九章 前恭後倨第七九〇章 龍體有恙第四八七章 迎接來使(第三更)第九五八章 還是被找到了第一三九八章 固執的女人第二二三章 風花問月(下)第二七九章 擔責第一三八五章 送行第一四七四章 兩條路徑第五五五章 假冒佛郎機使節的土著第四〇四章 捉姦(第二更)第一二八二章 擅權第二〇二一章 這是要造反第一八六〇章 朕沒錯第一四九四章 小事一樁第一四九一章 孤獨第二一八四章 結果第二一五七章 捱打第二四九四章 一門學問第二六七八章 老鼠屎第二六五三章 利用第一七〇七章 厚賞第一〇三七章 打鐵還得自身硬(第四更)第一九〇六章 不速之惡客第二二七二章 天註定第一二九九章 奉旨出宮第二四七一章 早有安排第二一五六章 我行我素第一一二七章 及時雨(第二更,求月票)第一〇四四章 沈卿家,你安心地去吧第一四二一章 馬九歸來第六七二章 周姥姥第一一〇四章 克復榆林衛(第三更)第九九二章 犟驢第二五三章 比比誰無賴第二三二一章 聯盟第五二九章 王鏊告狀(第四更)第二二二九章 氣吞萬里如虎第一一〇六章 求和?第五三二章 教唆綁架(第二更)第三四五章 入夥(求訂閱)第五九五章 收買人手(第一更)第二一三二章 總歸一家人第一一三六章 臨戰的一天(第二更)第六五五章 一條不好趕的路第二四九章 教媳有方第八九〇章 兵不血刃第一二六三章 良心何在第二六六六章 總會掉鏈子第七九九章 召對(第一更)第一二九五章 築京觀第八一九章 臨時公堂(第四更)第二三七五章 散播消息第八二一章 罪行昭昭第一七五九章 大婚第二〇六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第七二一章 心學之風(第二更)第一六三〇章 阻力第一八五〇章 開條件第一二四三章 拒不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