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一九章 紛爭

沈溪正在湘江北岸規劃他的行軍之路,而謝遷,則在經歷一路顛簸勞碌,終於折返回京。

謝遷回到家中的第一件事,應稍作沐浴、換身乾淨朝服便去紫禁城見弘治皇帝,彙報自己這一路南下找尋太子的過程。

但因太子已先一步回宮,謝遷屬於沒有完成任務,灰溜溜回京。加之弘治皇帝不想將此事張揚開來,謝遷纔在通州碼頭下船,便得到一個十天的休沐期,弘治皇帝的意思是,讓謝遷好好休息下,暫時不回內閣的是非之地。

當然在這期間,皇帝會隨時找機會召謝遷進宮談話,對謝遷進行一番耳提面命,讓他不要出去亂說話。

尤其是不能對劉健和李東陽等人說及太子下江南的事情。

“真是心力交瘁,老朽這一路顛簸,走了幾個月,基本都處於忙碌狀態,能安然回到京城,幾有再世爲人的錯覺。留在京城太平官當久了,連骨頭都似乎生鏽了,實在不適合操持實務……”

謝遷前腳剛回來,劉大夏後腳就登門拜訪。

劉健和李東陽尚不知情,劉大夏的消息相對要靈通多了,再加上謝遷要爲沈溪的前途綢繆,所以在書房欣然接待了老友……若沈溪不能過劉健和李東陽這道坎,無法進入內閣爲閣臣,如此只能走六部這條路,出任六部堂官,若是有劉大夏幫忙,事情會順利許多。

劉大夏聽了謝遷的感慨,點頭道:“外出公幹,的確比在翰林院、詹事府和內閣任職辛苦多了,於喬此番南下,不知領了何皇差?”

謝遷可是老狐狸,在未經皇帝許可前他不會把自己南下的真實目的說出來,當下打了個哈哈:

“時雍以前不也經常領皇差外出辦事?既然是皇差,那就是機密大事,若輕易說出來,被陛下追責,恐非你我能擔待!”

劉大夏和謝遷相視一笑,二人雖然在很多事情上有矛盾,但都深得弘治皇帝器重。劉大夏以前就經常領皇差到地方,也因此結識沈溪,他自然明白謝遷不能泄露的苦衷,也就不再追問。

“於喬不說也罷,不過我想提醒一句,到劉少傅和李大學士那裡,你想如此輕易過關就沒那麼容易了。之前他二人領銜翰苑衆臣向陛下施壓,傳出太子失蹤之事,還說你於喬往南方是爲找尋太子,這事鬧得甚囂塵上,到最後因太子在坤寧宮現身而不了了之,如今無人可佐證。而於喬是事件的核心證人,你總不希望被當作犯人逼問吧?”劉大夏笑盈盈說道。

謝遷面部肌肉抽動一下,光是這個不經意的動作,便讓精明的劉大夏知曉,謝遷南下所領皇差,果真與傳說中一樣,跟太子有關。

謝遷道:“被逼問又如何?老朽不想說,再怎麼強迫也無用!老朽南下是爲辦皇差,若陛下問及,老朽必當詳細告知,至於旁人……無可奉告!”

劉大夏的年歲,比謝遷年長很多。

但謝遷南下一趟歸來後,在劉大夏面前一口一個“老朽”,好像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已衰老不堪一般。

劉大夏道:“稍後我會去見馬尚書,於喬可有話讓我轉告?”

謝遷搖頭:“不必了……或者你代我向馬尚書問聲安,離京數月,卻不知他身體如何?老朽未得允許入宮朝見聖駕,不知龍體是否康健,真叫人擔心……”

顧左右而言他,這是謝遷一向的說話風格,他跟劉大夏見面,雖然多談論正事,但在遇到難以啓齒的事情時也會插科打諢。

劉大夏面向紫禁城的方向,微微拱了拱手,然後道:“陛下龍體雖未痊癒,但這幾日隔三差五都會臨朝問事,可見狀況正趨向好的方面發展……於喬休息好後多半就要回內閣,我登門提前跟你招呼一下,免得到時措手不及!”

謝遷臉色滿是尷尬,他知道劉大夏是在提醒他,別被劉健和李東陽等人問懵了,必須堅定地站在皇帝一邊,矢口否認,無論太子是否真的出宮。

相比於以劉健和李東陽爲首的翰苑羣臣對皇帝的施壓,馬文升和劉大夏等人對太子失蹤一事的態度,則多爲皇家顏面着想。如今朝事的最終決策權盡歸內閣,馬文升和劉大夏等人不用勞心考慮權柄在誰手上的問題,心中所想便是維護朝廷的安穩。

“多謝提醒!沒事的話,時雍早些回去,老朽旅途疲乏,想好好睡一覺。另外,幾月在外未歸,老朽醒來後還要跟家人團聚……”

謝遷打了個呵欠,隨之自然站起,舒展了下懶腰,這纔不緊不慢下達逐客令。

……

……

謝於喬回京城了,這消息很快就像一塊巨石落入水潭一般,在平靜的京城官場掀起一陣波瀾。

劉健和李東陽並非沒得到消息,只是裝作不知,他們對謝遷出京之事不甚瞭解,只是揣測或許跟太子失蹤之事有關。

但問題是朱厚照先謝遷十多天回京,似乎不是謝遷尋回的太子,至於太子如何回的宮,劉健和李東陽心裡沒底。

如此一來,劉健便想讓李東陽到謝府探問一下具體情況。

但因內閣事務繁忙,再加上李東陽覺得謝遷很快就會迴文淵閣辦公,不想耗費精力專程登門,準備等謝遷復工後再行探問。

畢竟現在事情已經過去了,太子安然歸來,很多事情就算從謝遷那裡獲得證實,也於事無補,太子如今在東宮被嚴令看管,再想以往那般胡鬧被文官集團抓到小辮子,似乎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可惜等了兩日,謝遷都未回朝履職,劉健和李東陽偶然從蕭敬口中得知,皇帝在謝遷返京頭一日,便給出十天假期。

至於謝遷出京做什麼,蕭敬隻字不提。

Www ◆Tтkд n ◆C ○

到了第四日,劉健和李東陽求見弘治皇帝不得,從乾清宮返回文淵閣的路上,二人忍不住談及此事,劉健蹙眉道:

“賓之若不親自去於喬府上探問,怕陛下會對於喬下禁口令,不得談及出京事宜,到時也就無人肯出面作證,挽回我等翰苑臣子的名聲!”

李東陽道:“劉少傅,這事是否應緩緩?太子出宮沒有明確的證據,陛下又有意將此事隱瞞,當以陛下之意爲先,即便於喬偏向我等,也未必敢把這等秘辛泄露,畢竟事關我大明國運哪……”

之前,李東陽一直站在劉健的立場上考慮問題,但隨着劉健對弘治皇帝逼宮,李東陽心中漸漸沒了底氣,畢竟按照慣例,內閣作爲皇帝的秘書機關,權力是受到制約的,現在司禮監那邊已呈現端倪,票擬被駁回的情況屢有發生,李東陽知道這不是蕭敬找麻煩,多半出自皇帝授意。

弘治皇帝的病情始終處於反覆狀況,爲大明江山穩定着想,是時候樹立太子的威信了,一旦太子離宮這件事獲得證實,並且還把消息給透露出去,會對太子在朝野的聲望產生嚴重打擊。

劉健似乎鐵了心要讓世人把朱厚照看成一個不學無術的熊孩子,當下道:“賓之若不願意,那老夫便親自登謝府造訪!”

這下李東陽沒轍了,只能領了劉健的意思,前往謝府。

第一八〇章 難測江湖事第一三六七章 改造地方第二一七四章 王帳定兵第三五九章 入太學讀書(第六更)第一八五二章 薑是老的辣第一五〇四章 臣等附議第一九八九章 變化的時代第一四八九章 馬九爲帥第一〇四八章 自不量力的熊孩子(第三更)第九二七章 知府和鎮撫第一二二九章 城門之戰第五八九章 一年兩升官(第二更)第一八一七章 行刺第七一〇章 鄉試主考(第四更)第一五八五章 定奪第六五一章 急與不急(第三更)第六七七章 買人第八三一章 自己送上門(第二更)第一八二七章 孩童心性第六三九章 全家都中毒(第二更)第二一三七章 皇差不好當第三五七章 批命(第四更)第二四六六章 牌局第一六一〇章 自尋出路第七七二章 陰陽調和理論第二四四四章 說書第一二五四章 襲擾與應對第一三六八章 兩種作物(求月票)第一六二七章 穿州過府第二四七三章 盛情難卻第二〇七二章 天狼煞第一六〇三章 君臣之隙第一一六七章 反轉:大爆炸第二五六〇章 強行不虧第一六二三章 安排第二四一六章 喜事不喜第一四七七章 疑雲重重第九二一章 粗俗的讀物第六六八章 大水衝了龍王廟第四八九章 未竟的婚禮(第二更)第二二九四章 翻臉不認人第二四〇五章 算計第二三九章 射覆(第三更)第五三〇章 朝上吵,朝下和(第五更)第一五二二章 有名堂第一四二四章 暗中較勁兒第一一四九章 合兵一處第二一六五章 用人之道第二五八九章 安排第七五二章 內簾官和外簾官的博弈第一〇八一章 銘記歷史的土木堡第一六一二章 送上門的幫手第一八二章 與嚴嵩比肩的神童第九九三章 文韜武略第一七二七章 回京在即第五八一章 據不知情(第一章)第一四二〇章 權力核心第七二一章 心學之風(第二更)第四七七章 去詹事府任職?(第五更)第二〇六九章 野心第八十一章 貴賓桌第一七四一章 把胡鬧進行到底第一四〇三章 又值出兵時第二六三一章 戰爭賠償第二一六四章 盲目第二二一三章 勸降第七十八章 開張見喜第二六七七章 誰是誰的影子?第一二五四章 襲擾與應對第五三六章 皇后的囑託(第一更)第八二八章 地震第八六五章 網開一面(第二更)第一五八〇章 查無實證第一七五七章 小聰明第一六九〇章 宴請第六四四章 諂臣(第三更)第二一三一章 踏上征程第二六二九章 多方找尋第二〇五九章 傾向決定立場第一七四〇章 主動權第一五二〇章 全靠演技第一八三三章 戰報第二二一章 老騙子第五四三章 任君採擷(第三更)第一三八八章 出巡第一〇八三章 一片安寧第二五五二章 出師未捷第一六三九章 良苦用心第三九四章 詩畫了得(四更賀盟主磊洋)第一七四七章 高招第五〇八章 外交糾紛(第二更)第二四二七章 不幸言中第二四六一章 山火第六章 爭奪第二八一章 意想不到第七九九章 召對(第一更)第二六〇七章 體面第一九九七章 失心瘋第二四四七章 不睦第八三四章 從鹽引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