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四〇章 冰火兩重天

皇宮中突然喧譁起來,各處都能看到有太監提着燈籠快速跑過,以往在夜深人靜時很少能見到這種狀況。

謝遷和李東陽都是憂心忡忡,西北發生劇變,之前皇宮還沉浸在“西北大捷”的愉悅中,轉眼之間宣府就失守了。

宣府失守意味着京城門戶已經暴露在韃靼人的鐵蹄之下,內長城成爲京城跟韃靼人之間最後一道屏障。

謝遷幾乎是用檢討的口吻道:“沈溪小兒聰明一世,本以爲在宣府問題上他糊塗一時,未曾想,事態還真如他所料,北寇暗渡陳倉,突然殺到宣府,如今連宣府鎮城也宣告失守。我大明居然在此之前懵然未知,實在讓人難以置信!世人皆睡,唯有沈溪小兒一人獨醒啊!”

李東陽聽到這話,有些心煩意亂擺擺手:“於喬,且不可早下定論,事情如何,還等見過戰報後再說!”

李東陽始終不相信沈溪所說的事會成爲現實。如果事實如此,他會有大麻煩,因爲當初壓下沈溪的奏本,包括之後對沈溪的抨擊,以及規勸皇帝做出不出兵宣府的戰略,這都是他李東陽幹出來的事情。

現在宣府失守,李東陽作爲朝廷的智囊,他不承擔責任似乎也沒誰可以承擔這責任,總不能讓皇帝自己來擔責。

此時戰報仍舊在蕭敬手中。

蕭敬只是將宣府的情況大致轉述,具體的細節並沒有交待,李東陽覺得事情或許還有轉圜的餘地。當然,這個假設要成立,必須建立在韃靼主力不在宣府,而只是一羣殘兵敗寇無意中攻破宣府,之後宣府周邊衛所人馬實施反撲,在短時間內重新克復宣府城。

這是當前最好的結果,在李東陽看來也是極有可能的一種結果。

可是這種假設明顯經不起推敲!

宣府作爲九邊防備的重中之重,駐防兵馬數萬,不是說攻破就能破城的,而且韃靼人以前對宣府就算有所進犯,也只能在口外各大邊塞晃悠,從未有直面宣府這樣要隘的機會。

這次韃靼人中的“殘兵敗寇”哪裡來的膽子,居然敢攻打這樣一座堅城,還讓他們成功了?不過有榆林衛城的前車之鑑,宣府“無意中”丟失也可以“理解”的,當然事實真相如何還得看奏本中是如何說的。

蕭敬匆忙派人去宮外請朝中重臣進宮,而他自己則折返乾清宮。

蕭敬原本可以獨自將此事奏報給皇帝,但老好人的蕭敬怕皇帝難過,而他之前也是認爲韃靼人不可能出現在宣府這一意見的支持者,所以曾經做出欺瞞朱佑樘的舉動,這會兒不想被皇帝遷怒,所以寧可先去找謝遷和李東陽,讓這兩位閣老跟他一起上奏,這樣即便皇帝心中悲切,旁邊也會有規勸和開解之人,總比他一個人去奏報獨自面對要好許多。

“兩位閣老,您們先商議一下,等會兒見到陛下,該如何說及啊!”蕭敬雖然有些能力,行事進退有據,但在面臨突發狀況時他還是顯得太過軟弱。

歷史上的蕭敬作爲朱祐樘臨終顧命之一,很快便將自己手裡的權力旁落,最後被劉瑾執掌大權,便是很好的證明。蕭敬在宮裡,就是一個老好人的姿態,善於虛以委蛇,而不善於當機立斷。

李東陽此時也回過神來了,道:“見到陛下之後,還是直言爲好,難道此等事還要隱瞞不成?宣府失守,下一步居庸關和紫荊關都會出現危險,如果一個不慎,京師也會重蹈昔日‘土木堡之變’後的覆轍。”

謝遷連忙問道:“蕭公公,且問你……沈溪小兒之前不是在宣府麼……此番可有消息傳回?”

“沈溪?”

蕭敬被問得一愣,他仔細回想了一下,搖頭道,“宣大總督衙門的奏報中,並未提及沈巡撫,或許……城破時他就在宣府城中?”

謝遷一時皺眉,之前他只是想,我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沈溪奏報的事情並不是子虛烏有,反而變成了現實,那沈溪小兒將來不是可以贏得朝中所有人的信任?

但轉念又一想,如今宣府已然失守,京師危在旦夕,我還有心思去想這些事情,實在不應該。

最後謝遷想到,之前沈溪說在土木堡遭遇韃靼兵馬,想必激戰一番後便帶兵去宣府了,算算日子這會兒很可能在宣府城內。

既然宣府失守,那沈溪有很大的可能兵敗身死,那就算沈溪再有遠見卓識,依然把自己的一條小命給搭了進去,不得不讓人扼腕嘆息。

如今沒有任何消息,這可不是好兆頭,謝遷帶着滿腹的疑慮,跟隨李東陽和蕭敬來到乾清宮外殿。

蕭敬得先進去跟常侍打招呼,再進內跟朱祐樘大致通稟,等朱祐樘準允之後,謝遷和李東陽才能入內。

因爲蕭敬這會兒還不知道張皇后是否在寢宮內,如果被外臣驚擾了聖駕和鳳駕,那可就罪該該死了。

……

……

已經臨近子夜,龍體違和的朱祐樘早就安歇了,張皇后並未在乾清宮內歇宿,張皇后在誕下女兒之後,有些失寵,除了因爲她並未按照朱祐樘設想的那樣誕下皇子,還因爲朱祐樘的病情。

夫妻二人間已經無法完成正常的房事,張皇后也就安心在坤寧宮養胎,每日過來看看丈夫,連兒子的面都很少見。

蕭敬進去通報時,謝遷和李東陽心中仍舊惴惴不安,他們還在想宣府城破這件事的巨大影響。

過了沒多久,蕭敬出來,恭敬地說道:“陛下傳召二位閣老進內。”

李東陽和謝遷對視一眼,這才收拾好心情進內,他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跟朱祐樘言及西北的戰事。

冰火兩重天啊!

寧夏鎮剛剛取得所謂的“大捷”,宣府城緊接着便被攻破,到現在除了宣府淪陷的事傳到京城之外,其餘的消息依然是茫然所知。

謝遷和李東陽甚至都不知道下一步應該做出怎樣的安排,才能化解當前的危難……如果朱祐樘問他們,他們或許會傻在當場。

就在李東陽和謝遷進乾清宮去跟朱祐樘奏報西北戰事時,紫禁城午門前面,最先抵達的英國公張懋和兵部尚書馬文升碰頭。

因爲宣府失陷的事影響太大,宮裡不敢把事情張揚開來,兩位重臣還不知西北到底發生了什麼狀況,以至於大半夜把人叫進宮內開會。

二人在往乾清宮去的路上,一致在探討這個問題。

二人雖然都是一副老態龍鍾的模樣,但張懋是武人,加上相對年輕一些,身子骨更顯康健,精神要好許多。他接連提出好幾種設想,馬文升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即便兩人漫長的生命中遇到過各種突發狀況,但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宣府會失守,更不會想到寧夏鎮的“大捷”只是虛報戰功。

第一一七六章 困城(下)第一八三一章 真相第二六五六章 反向成全第一八五二章 薑是老的辣第一一〇九章 贖人的條件(第三更)第十章 童養媳第四四九章 心病(第二更)第二〇三章 與人爲善(第四更)第八六七章 不但有鹽,我還會造第一〇五六章 也是極好的第六七〇章 壓功第一七六五章 正德朝第一戰第一四七三章 僵持第二七八章 十美圖第一九四六章 橫徵暴斂第一九五九章 金山銀山第七八二章 做事拉你一把第八六二章 私鹽也是鹽(第二更)第三一二章 小登科(第五更)第二三九七章 後知後覺第二〇八九章 畫虎不成第二二七一章 一條道走到黑第一一七二章 不若降了?第二五四章 藏鉤第一九六八章 信任第二六〇章 相親和武舉(第四更)第一二一六章 督戰第二六〇五章 不忍故人第一八〇五章 無條件信任第一三八六章 出兵還是招撫第二四七章 勾心鬥角(第十一更)第一二九章店招第五十章 爲欽差演示第一八三五章 大勢漸去第七八九章 重建商業版圖第二四九五章 滾滾財源第一四八八章 樂不思蜀第二二七二章 天註定第二五七六章 觀念碰撞第一九四七章 暗潮第二三二四章 新秩序第一九八五章 新老之爭第一二六〇章 最後的戰鬥第三四二章 不知分離苦(第七更)第一一八七章 太子監國(中)第九三四章 請罪第一三七八章 太子下秦樓第一三二三章 熱臉貼上冷屁股第八十八章 紅袖添香第一六四一章 好日子到頭第二九〇章 美人相求(第九更)第八六一章 矛盾結合體第二〇一二章 三件事第二三四八章 出將入相第一九五七章 定局第一四二三章 慢慢打,不着急第一八七五章 轉變第一六七章 講理不成反被揍第二六六章 菊潭郡主第二五七四章 藉口第五一七章 翻臉不認人(第五更)第四九五章 各打五十大板(第八更)第一二八九章 主持第二〇三六章 傲慢與偏見第九三八章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第一一七八章 汗部大會(中)第二五九六章 草堂弔唁第二一六七章 無題第二五八二章 去留間第八五三章 刑獄行家(第二更)第一二四三章 拒不出兵第二〇三五章 高風亮節第一七八五章 送行第二四〇七章 造船之議第二一九八章 不出兵第六十五章 老孃的閨名第一五八六章 殿試考題第二一二五章 制約第二五九六章 草堂弔唁第一四五九章 虛報第六六四章 榆溪之戰(中)第三十九章 失而復得第二九四章 危急關頭第一三三〇章 無心和有心第四六五章 我自有數(第一更)第二〇三四章 俗人非聖人第二一三六章 分道揚鑣第四章 沈家往事第二〇二九章 選美第二五三六章 有喜有憂第九五五章 遠行計劃第二三〇七章 荒村帝王第二三六〇章 賜婚第二五六三章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第二四八七章 爭搶功勞第二五四五章 遊說第二三一七章 體諒第一二二五章 以小博大第二二一二章 首戰告捷第二一二一章 帳前審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