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三五章 何樂而不爲(求月票)

壽寧侯府書房。

張延齡坐立不安,到後來估計等不及了,暴躁之下不時把手裡的書拍到桌案上,發出“啪啪”的響聲。

張鶴齡的管家實在看不過眼了,鼓起勇氣走進書房,勸說道:“二侯爺,您要是等不及,可以先回您府上,等老爺回來後我會轉告他,到時候您再過來便可!”

張延齡怒不可遏,一把將手裡的《金瓶梅》砸了過去:“兄長是這府裡的老爺,本侯就不是了?告訴你,今天若是兄長不回來,本候就不走了,快去準備晚宴,上最好的美酒,後院的房間也收拾好!”

管家被厚厚的線裝書砸中額頭,紅了一大片。不過他連呼痛都不敢,抱頭鼠竄而去。

張延齡的霸道,讓壽寧侯府上下極爲憤慨。

這裡分明是壽寧侯府,卻被張延齡當成自己家裡一樣,連睡覺都不睡廂房而要睡後院。雖說張延齡平日在哥哥家裡還算檢點,但怎麼說壽寧侯夫人和妾侍年歲都不大,被小叔子闖入後院,即便不在一個房間內,傳出去名聲也不好聽。

壽寧侯府夫人聽聞管家急報,再也坐不住了,趕緊派人去通知張鶴齡,自家二老爺正在府裡耍威風,而且似乎受了什麼刺激,根本就無法心平氣和說話。

一直到夜幕降臨,張鶴齡才急匆匆回到壽寧侯府。

進入正堂,張鶴齡神色不善地望着自己的弟弟,張延齡這會兒也有一肚子的怒火,兄弟二人便冷冷地對視起來。

張鶴齡出言質問道:“我且問你,京城戒嚴這些日子,你在京城,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

張延齡霍然站起,不滿地反詰:“大哥,你這是什麼話?民脂民膏?我只是賺了一點兒小錢而已!”

“之前我已經孝敬您幾千兩銀子,還幫皇上徵調六萬兩銀子的軍費,您當這些錢都是大風颳來的?還是說那些京城的商賈都願意平白無故破財免災?說白了,還不是弟弟我想方設法弄來的?”

張延齡知道有些事不可能一直隱瞞下去。

之前張鶴齡並不是完全沒察覺,不過那時候事情並沒有鬧大,張鶴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罷了,但現在張鶴齡明顯有壓力在身,這壓力很可能來自於朝廷,而焦點則在於五軍都督府。

以前西北戰事沒個結果,即便勳貴知道張氏兄弟撈銀子了,也不太敢聲張,因爲皇帝處於焦躁不安的狀態,很可能事情鬧到御前,不僅起不到作用,反而會把自己賠進去。

但現在劉大夏在邊關打了勝仗,弘治皇帝恢復了理性,就要顧忌民生問題,擔心輿論影響。這些勳貴眼紅張氏兄弟在戒嚴上賺得盆滿鉢滿,想通過施加壓力,讓兄弟二人乖乖就範,如果張氏兄弟不破財,就把事情鬧開,到最後看看誰倒黴!

“知道你在做什麼嗎?我張氏一門,集陛下隆寵於一身,有吃有喝還有封地,在朝中地位與日俱增,你倒好,爲了銀子連大義都不顧!你可知道爲兄在五軍都督府被人逼問,是多麼的狼狽嗎?你怎麼不懂得替爲兄着想!”

張鶴齡胸中也充滿怒火,上來就對弟弟一陣嚷嚷。

本來張延齡來找兄長,商議的是如何延長京師戒嚴時間,方便他繼續利用手頭的權力來謀取暴利,現在張鶴齡如此氣憤,張延齡便知道再想把這生意做下去有些困難了。

張延齡解釋道:“兄長可想過一件事,九城戒嚴,早晚各開一個時辰,城外的糧食和日用品能運進來多少?那些不法商販趁機囤積居奇,要等百姓吃不起糧的時候再將手頭的糧食變賣,原本幾文錢一斤的米糧,到後面價格飛漲到幾十文。”

“但是有了我們的渠道,城外的糧食可以源源不斷運進城來,受新糧衝擊,那些奸商只能乖乖地降低價格銷售,許多人爲此虧得血本無歸……我這是在爲皇上和朝廷做事,而不是跟您說的那樣搜刮民脂民膏。”

“現在你去問問城中的百姓,如果不是我從城外調糧進城,現在不知道有多少百姓要餓死,我到底是罪臣,還是功臣?”

張延齡考慮問題,會總先想對自己有利的一面,在走私這件事上,張延齡覺得自己沒做錯,也說出了一定的理由。

“兄長如果覺得不對,那我問一句,兄長可知道如今城中米糧價格幾何?或者說五軍都督府質問兄長的那些人可知道這些?他們吃着乾飯,連民生都不瞭解,卻用什麼家國大義來爲難我兄弟二人!”

“殊不知我們這是在幫助城中百姓,而不只是爲了謀取私利。京師戒嚴,那是陛下做出的決定,西北有戰事發生,陛下身體不好,京師戒嚴有助於民心安定,有助於在有個什麼三長兩短的情況下,朝廷可以順利完成交接……”

“我運糧食進城,除了讓城中百姓吃到更低價格的米糧之外,帶來什麼惡果沒有?難道京師的安全受到了威脅?還是說有人圖謀不軌,想篡奪朝政?”

“其實說起來,不過是那些公侯覺得我兄弟二人年輕資歷淺,又是外戚從軍,他們對我兄弟二人不服。其實他們自己又何嘗不是世襲罔替出身,論功勞,那也是他們祖宗立下的,包括張懋那老匹夫在內,這些年他可做過什麼爲朝廷建功立業的事情?”

張延齡越說越覺得自己行事大有道理,此番被人攻擊詰責,簡直是蒙冤受辱,一時間情緒悲切,幾近失控。

張鶴齡思考半晌後,覺得自己弟弟做的,似乎並沒有太大過錯。

張氏兄弟在考慮問題上都只往對自己有利的方向想,張鶴齡聽張延齡分析得頭頭是道,想斥責,居然連句重話都說不出口。

張鶴齡轉變話題,問道:“那你……老實交待,這兩三個月時間,搜刮了多少銀子?”

這個問題問到了點子上,張延齡神色間有些迴避,猶豫半晌後纔回道:“不多,也就……幾萬兩銀子吧!”

“幾萬兩銀子?恐怕要多十倍吧!如果你只是得了幾萬兩銀子,會捨得拿出六萬兩銀子出來,爲陛下籌措軍費?京城百姓對朝廷怨聲載道,恐怕也與你巧取豪奪不無關係,你說那些不法奸商囤積居奇,我看那些奸商都是你在縱容!”

張鶴齡越說火氣越大,指着張延齡說道:“現在我不問你別的,馬上寫一份請罪狀,我現在就帶進宮面聖,請陛下寬宥。否則……連爲兄也保不住你!”

張延齡一聽就不樂意了,昂着脖子道:“大哥,我們是兄弟,你這是準備不幫我說話咯?見皇上可以,但要把話說明白了,我們兄弟二人現在是在同一條船上,別人可不認爲大哥在這件事上沒收受好處……”

“包括嫂子在內,我可都是進獻了禮物的,大哥這幾月日子過得和舒坦吧,府裡花銷用度的八千多兩銀子基本是我幫忙墊付的,此外還有五萬兩銀子的進項,那是兄弟我孝敬你的,您真的準備撒手不管?”

“你!?”

張鶴齡這才發覺,自己上了弟弟的賊船下不來了,“你……你到底想怎樣?”

張鶴齡想到之前在五軍都督府發生的事情,很顯然別人都把他們兄弟當成穿同一條褲子,沒有單獨說他壽寧侯或者建昌侯怎樣,都是把二人合在一起說事,因爲他們本來就是一家人,同爲張皇后的弟弟。

張延齡此時有了氣勢,理直氣壯地道:“要說錯,也有錯,錯就錯在韃靼人犯邊,京師戒嚴給我們帶來了便利,我們只是利用規則行事。現在京師戒嚴尚未解除,我兄弟二人仍舊可以繼續賺銀子。”

“如果那些人把事情捅到皇上那裡,皇上一定會考慮到我們兄弟的辛苦,不會追究,即便追究我們也能拿出銀子來獻給皇上,充作軍費或者犒賞,皇上高興還來不及,哪裡會責罰我們?”

“現在皇上身體不好,連姐姐也剛生產完,身子骨不濟,朝廷能指望劉老頭、李痔瘡那些老匹夫來打理?京師戒嚴,對皇上來說是無比英明的決定,我們一定要力挺!”

張鶴齡怒道:“你……你怎麼還主張戒嚴?西北戰事已經結束了!”

“根本沒有結束!”

張延齡不以爲意地說道,“兄長,既如此,那有些事我也不隱瞞你了……其實沈溪那小子曾多次上奏朝廷,在宣府遭遇韃靼人的主力,還有監軍張永,他也曾發過幾封密報,稱在土木堡與韃子發生激戰,獲得殲敵四千的佳績!”

“兩人的軍報都被我想辦法扣了下來,信使也想辦法打發了……我主要是覺得,這事情太不靠譜了,京營兵是什麼貨色,沈溪又帶了多少人馬,靠那羣烏合之衆,怎麼可能殲滅四千韃子軍隊?肯定是撒謊了!”

“爲了覈實事情的真相,我派京營兵馬去查過,可惜回來報告的人不多,都說在出居庸關後不久,就遭遇韃子游騎襲擊,不得不狼狽逃回關來。因此我判斷,沈溪和張永雖然有虛報的成分,但宣府如今的確不太平。”

“按照我的估量,宣府起碼有數千到數萬韃靼兵馬不等,這些人目前就在京城眼皮底下,隨時可能進犯京畿。”

“頭幾天,太子曾在皇上面前進言此事,皇上無比窩火,此時正值劉大夏那老匹夫宣揚的寧夏大捷沸反盈天,若旁人不提此事,京師戒嚴解除後,韃靼騎兵隨時會長驅直入,犯我京師,若城門失守,那我們兄弟豈不成了大明的罪人?”

張鶴齡大驚失色,問道:“什麼,你私自扣下了沈溪和張永上奏朝廷的軍報?如果被陛下得知,那該如何是好?”

張延齡冷笑不已:“把守四門的都是我們的心腹,那些信使也都妥善解決掉了,信件也被我燒掉了,此事並無他人知曉。其實剛開始我是希望沈溪那小子在西北死無葬身之地,可現在再一想,宣府安危涉及我大明安危,還是如實奏稟陛下好。”

“不過,我們最好還是假借別人之口來說,我們只主張京師繼續戒嚴,這樣既有利於朝堂的穩定,又能讓我們兄弟多賺銀子,撈取足夠的政治資本。”

“即便如今皇上不需要銀子,可太子登基以後呢?做什麼事情不需要錢?我們只管做該做之事,何樂而不爲?”

聽了張延齡的話,張鶴齡一陣沉默,反覆斟酌事情的可行性,最後無奈地點頭。

*************

ps:第一更到!

哎呀,冬天早上實在爬不起來,每天第一更都這麼晚,抱歉啊!不過請大家放心,今天天子依然會小小的爆發,讓大家看爽!

求訂閱!求月票!

第一六八〇章 人選第二四七五章 不給面子第二一二六章 不樂觀第二二五五章 我要戰勝你第一九〇章 縣試第二三一八章 暗流涌動第八二六章 請託上門第二三〇五章 大人物第二四八一章 功過是非第九四八章 匪情第一二八二章 擅權第一九九九章 判若兩人第二二一三章 勸降第一〇二三章 走投無路第一五九四章 救高家唯一之人第一六四八章 虎狼之藥第七一八章 隱晦(第七更)第二六三九章 困局第一八八章 登高望遠第二五八二章 去留間第一二六七章 大有作爲第八三八章 案外有案第九二〇章 酒色財氣不可少(第一更)第一五八〇章 查無實證第二一三二章 總歸一家人第八九七章 唐兄,很多人關心你第二五〇六章 接納與否第二四六八章 困難第一三〇五章 料於朝廷先第二五四〇章 奏諫第一三四九章 撕破臉第二四〇八章 傲慢與偏見第九五九章 我要當皇帝第一三〇九章 文武之別第二〇〇八章 自有天意第二二三六章 整合第二〇八五章 當衆表態第九二八章 酷刑第九十章 未雨綢繆第一三七六章 釋疑第二四九章 教媳有方第九九六章 替民做主第一五四五章 戰時優先第三九〇章 武舉人(第三更)第二三三七章 推拒第八三二章 不蝕本的買賣(第三章)第一三五五章 不勞親自動手(求月票)第一八〇九章 心懷社稷第一九三四章 張懋的支持第一七三二章 縱火案第九二七章 知府和鎮撫第九十四章 刊印說本第七八一章 攤派和轉嫁第一五三一章 內宅相安第三八〇章 自負的江櫟唯第二四八六章 戰局有變第二一九九章 絕情絕義第一六四一章 好日子到頭第一六〇四章 代出頭第八一三章 捨近求遠(第二更)第一三〇八章 湖廣總督第三〇五章 歲考(第五更)第二六〇〇章 亂象叢生第一二四一章 城破在即第七二七章 事情不好收場第七十一章 上元燈節第二四一二章 悔過自新第二一〇三章 誰對誰錯第二〇四章 扣屎盆子(第五更)第二五七九章 洗牌正當時第二五六二章 千里派謀士第二四八七章 爭搶功勞第二六二章 大獲全勝第二五九三章 目的何在第一三五四章 分憂(求月票)第一三三〇章 無心和有心第一一六一章 日常第二二五三章 心狠沒道理第九六四章 軍規第一三九九章 各有追求第六六〇章 我見過你第一五五章 籌措銀號(求訂閱和月票)第四十六章 小買賣第一三三一章 得嘗所願第二一三四章 不行軍就回頭第九三六章 花錢買平安第一二三〇章 守備不當第一八〇二章 給臉第二〇六二章 胡商第二五六五章 考校第二一八一章 無語第二四二五章 大勢所趨第一七六四章 實權在手第一五四一章 蹊蹺第七七五章 男女和雄雌第二五〇六章 接納與否第二六五一章 棄車保帥第一二六七章 大有作爲第五六〇章 劫人劫船(第一更)第二七三章 惴惴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