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〇一七章 不給官,給差事(第三更)

朱祐樘彌留時,心中最放心不下的並非是妻子,而是兒子,因爲兒子年少,將來要執掌朝政,可他對兒子的能力實在沒底,只能寄希望於朝中老臣。

在弘治皇帝思量誰會搶他兒子皇位時,思來想去,朝中大臣雖不能說個個都是賢良之士,但忠心還是有的。

最重要的是皇家把權力收得很緊,就算是執掌兵權的英國公張懋,也只是名義上掌握京營和五軍都督府。

因爲五軍都督府內部彼此互不統轄,互相牽制,互相防範。同時,五府只是掌握軍旅之權,軍政權在兵部手上,府部互相制約,出動兵馬需要兵部提請,五府不能干預,事平之日,將歸於府,軍歸於營,印歸於朝。

這也就是說,在沒有皇帝的旨意下,張懋根本就調動不了軍隊。

連執掌兵權的張懋都不能威脅太子皇位,那就只有西北的蒙元餘孽是爲心腹大患。

朱祐樘登基至今,韃靼人屢屢犯邊,他繼位之初時尤甚,韃靼人喜歡每年秋天到九邊劫掠,搶到物質過冬,到弘治中期隨着明朝國力強盛情況才逐步好轉。但好景不長,前幾年韃靼人故態復萌,纔有了之前劉大夏領兵出征,沈溪憑藉佛朗機炮立下大功的事情。

大明是在滅掉蒙元的基礎上建立的,朱祐樘始終對當前試圖重歸統一的韃靼人放心不下,於是在他身體好轉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劉大夏、謝遷等大臣商議出兵西北事宜。

在弘治皇帝看來,能一仗殲滅韃靼人主力,使得其接下來幾年甚至十幾年一蹶不振最好,如果達不到但是能收復河套平原,在戰略上對蒙元各部由守勢變成攻勢也可,這樣一來,便能給兒子創造一個相對寬鬆和平的內外環境。

弘治皇帝皇帝忽略了一個新情況,韃靼人雖然陷入內鬥,但經過數年征戰,達延部已經明顯佔據上風,火篩等部族節節敗退,眼看連族羣都快保不住了。

沈溪之前分析過,明軍出兵草原,有很大的可能無法利用韃靼內部的混亂,反倒達延部會藉助大明的威脅,完成對韃靼各部族的一統。

火篩等部是絕無可能投靠大明的,當外敵出現時,韃靼人自然而然就會抱團取暖,達延部趁機跟那些瀕臨失敗的部族達成協議,將各部落收編或者是拆散分開居住,達到對蒙古中部草原一統的目的。

到那個時候,明軍出兵草原就會陷入進退兩難的艱難境地。

攻攻不下來,撤退又怕被追擊和埋伏,跟韃靼人在補給困難的草原上作戰絕對不是明智之舉。

蒙古人是馬背上的民族,而大明官兵很多都是在當兵後纔開始接觸和學習騎馬,蒙古人天生就要跟惡劣的環境作鬥爭,茹毛飲血,大明官兵則生於軍戶或者民戶之家,祖祖輩輩都是耕田、屯田,這就是差距。

當朱祐樘提及西北戰事,劉健沒有隨便發表意見,他清楚皇帝的用意,不想破壞朝廷的戰略方針。

馬文升雖然深知出兵西北有一定風險,也意識到韃靼內部可能會出現一致對外的狀況,但還是有所期冀。

既然韃靼經歷弘治十三年之敗,又內鬥多年,必然元氣大傷,如此一戰就算不勝也不至於慘敗,何況大明現在已經配備幾百門佛郎機炮,當初沈溪只是帶了十門炮出戰,就能扭轉戰局,有了幾百門炮那還勝利不是手到擒來?

都是之前就商量好的戰略,馬文升和劉健沒有提出太多實質性的建議,許多都屬於老生常談,但就這麼絮絮叨叨,依然不知不覺就說了半個多時辰,外面天色昏暗下來,乾清宮的太監開始掌燈,皇帝寢殿內很快燈火通明。

馬文升有些坐不住了,心裡直嘀咕,這還“長話短說”?一件既定之事都囉哩囉唆談論這麼久,那不用說,接下來兩件事恐怕得往談論一個時辰的方向發展。

“此事就暫且先不議了吧!”朱祐樘終於把第一件事說完。

如今已經是飯點,但身在皇宮沒人管飯,弘治皇帝興致盎然並不覺得疲乏,兩個老臣倒先支撐不住了。

朱祐樘道:“二位卿家,朕要說的第二件事,是皇后即將分娩,朕請兩位愛卿爲新皇子著書立作,爲他禱告上蒼,請上蒼爲他賜福,並賜名!”

劉健和馬文升聽了不由對視一眼。

這要求很古怪,皇后臨盆,關臣子什麼事?

而且弘治皇帝似乎已經預料到張皇后誕下的一定是皇子,這是先做祭祀,然後再行占卜,爲新皇子定名。

二人不由想到朱祐樘起死回生後,對道士和番僧的信任幾近走火入魔,心中雖然生氣,但卻沒轍,皇后臨盆本來就是一件喜事,無論誕下的是皇子或者公主,至少弘治皇帝這一脈不至於那麼單薄。

退一步說,若是皇子,就算將來太子無後,也不至於令弘治皇帝這一脈斷絕。

“是,陛下。”

劉健作爲內閣首輔,此時依然由他出來表態,之後就會安排禮部舉行祭天儀式,天子無法出席,只能找別人代勞。

這也是皇帝太過在意張皇后和她肚中的孩兒,至於是否合規矩,已不在劉健和馬文升考慮範疇。

第一件事說的時間很長,第二件事眨眼便說完,劉健和馬文升感覺非常意外,如此說來,上更之前回家還是有可能的。

“這第三件事……”

朱祐樘突然語重心長,“朕抽調弘治十二年狀元,如今的右副都御史沈溪自東南任上回京,本想派他往延綏協助劉尚書出兵塞北,然種種變故而致未能成行。眼下他即將返回京城,二位卿家,你們認爲當以何等官職安置爲好?”

第三件事,好像是皇帝臨時想起,隨便問了一嘴,不過在馬文升看來,皇帝應該早就發愁了。

劉健不太清楚皇帝爲何對沈溪如此青睞,讓沈溪去東南平匪,在他看來已是皇帝下的一步“險棋”。

沈溪在閩粵胡作非爲,險些令超綱敗壞,雖然後來證明沈溪有手腕有魄力,敢於破除官場弊端,在平定東南匪患這個大前提下,新官上任三把火完全可以理解,最後沈溪做的也還不錯,朝中對沈溪褒獎的聲音不少。

劉健心想:“既然沈溪在東南乾的好好的,繼續讓他做下去就是,爲什麼要如此輾轉將人調回京城?難道說大明無人可用,非要讓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子前往西北去擔當大任?還是說陛下怕沈溪收不住心,會作出危害地方的事情,找個由頭將他調回京城?”

官場很講究論資排輩,所以劉健極爲輕視沈溪這樣初出茅廬的小子,他又沒真正用過沈溪辦事,沈溪平日太過鋒芒畢露,在他看來極爲不妥,因而在劉健眼裡,皇帝是擔心沈溪在三省督撫任上出亂子,這纔將其調回京城。

分析到這點後,劉健說話就不會偏幫沈溪,甚至迎合皇帝的意思刻意貶低,建議將沈溪安排在不起眼的衙門和官職上,甚至提出可將沈溪投閒置散。

馬文升卻有不同的見解:“陛下,沈庶子出京之前,曾位列東宮講班,陛下爲何不將其官復原職?”

馬文升這話,其實是在幫沈溪。

沈溪出京前,爲了方便他在地方行事,提前升任右春坊右庶子,官居正五品,甚至連沈溪內眷的誥命,也是按照正五品的誥命來冊封。

這也就是說,朝廷承認沈溪的官職,其實是正五品,而不是沈溪臨時所領的正三品右副都御史,這也是朝中大臣沒有太大意見的根本原因所在。

本來督撫就是臨時性質,沈溪還領的是“三省沿海督撫”這麼一個前所未聞的職務,去東南所做的也是平匪之事,屬於欽差的性質。

既然在地方領的是臨時性的職務,那回來後就應該讓沈溪官復原職,但問題是,讓沈溪做右庶子,右庶子位子上剛升任的人是楊廷和,原來的右庶子王華已經升爲詹事府少詹事,讓沈溪降回到右諭德的位子上,於情於理都不合。

畢竟沈溪是因撰寫《大明會典》有功而得到升遷,沈溪在無過錯甚至還在地方剿匪有功的情況下降職敘用,從道理上說不通。

出京前正五品的翰林官,出京後是正三品的右副都御史,等回到京城就成了從五品的右諭德,這不像話嘛。

就算沈溪迴歸右諭德,那就需要有人給沈溪騰地方。

劉健道:“陛下,既然沈狀元如今無從安排,不如先在禮部掛個郎中的官銜,待之後看各衙門中是否有官缺,再行調用!”

朱祐樘一時沉默下來。

按照劉大學士的意見,沈溪這一回到京城將意味着要被賦閒,做了幾年風光的翰林官,晉升非常快,在地方也是總領一方,突然間什麼都不是了,心理落差肯定會很大,朱祐樘是惜才之人,不想做得如此決絕。

劉健見皇帝臉上滿是遲疑這之色,想了想又補充道:“陛下,如今鳳駕移於側室,告天之禮,當有人主持,不若由沈狀元出面如何?”

朱祐樘怔了怔,很快明白劉健的用意,含笑點頭。

暫時先不給沈溪安排官職,而是先派給他差事做,也算是皇差……皇后臨盆前讓沈溪帶人爲皇后祈福,禱告上蒼,怎麼說也是爲皇家做事,臣子應該感覺到隆寵纔是。

一錘定音!

***********

ps:第三更到!

求訂閱!求打賞!求推薦票!求月票!

第一一一章 捆綁銷售第一六〇一章 一家團聚第九七三章 託孤第六章 爭奪第一二五一章 你領兵,我善後第九十七章 好吃懶做的新掌櫃第二十一章 南戲戲本第十九章 底蘊第八〇二章 臨行前的難題(第四更)第二七八章 十美圖第一二三一章 太子請命第二三〇一章 閨中事第一一八五章 棋逢對手第二五四七章 進發第六四四章 諂臣(第三更)第四二八章 開封見喜(第三更)第四十四章 女神醫第六〇一章 何時熬出頭(第四更)第六四六章 沈公(第二更)第二三四三章 莊家和散戶第二四三二章 大婚第一七三六章 豹房面聖第六章 爭奪第一五四八章 驅不完的邪第一七三二章 縱火案第六十七章 團圓飯第二〇九章 義氣第一三三三章 大權在握第一九六〇章 沈溪掛帥第二六六一章 門道第一七八七章 小王將軍的本事第二一四〇章 又到賺錢時第八〇五章 閣老嫁孫女(第三更)第二〇二二章 御審第三七四章 神秘的約見第六二五章 探親風波(第五更,謝書友)第二〇三七章 不一樣的賜食第四四〇章 授官(第二更)第一四三五章 權臣、奸臣(第二更!)第一四五〇章 病危第一二五五章 騎兵繞道第四三九章 侯府送禮(第一更)第一五六七章 翅膀硬了第二五七章 回鄉探親第二二二三章 留着後手第二一八六章 被封鎖的消息第二四一八章 峰迴路轉第一七三一章 面見太后第一〇五五章 關心則亂(第三更)第五七四章 回門(第十更,謝所有書友)第一一七章 合作難第五五七章 快殺進城了(第二更)第一三五三章 秀才遇到兵第八八一章 惠娘有喜第二〇四九章 傷情不明第一三一九章 新閣臣人選第一〇六二章 不得安寧的旅途第九四二章 自願第六五三章 小丫頭不懂事第二一三四章 不行軍就回頭第一〇六八章 平靜的宮闈第一七〇三章 先禮後兵第二四三章 女兒家心思(第七更)第二一三四章 不行軍就回頭第二四一五章 國富民強第六三六章 都是來通知我一聲的第一五九九章 金井出水第一六七六章 大雪封天第二六七一章 保佞臣第五一九章 教太子鬥蛐蛐(第七更)第一四八五章 好地方第二一四二章 拉攏第三七一章 這個真沒有(第四更)第三八三章 小卒子第二〇二四章 自導自演第七八七章 不主考,但出題第一九四〇章 不一樣的宮市第一五六章 開業事前忙第二〇五四章 各有堅持第二六五九章 這是什麼操作?第一五六三章 順應潮流第一二七八章 大小潑婦第二五九一章 皇后要和離?第一七〇七章 厚賞第二〇〇章 苗女第二六二二章 一代賢相第六七八章 兄妹相認第一一〇七章 女使(第一更,求月票)第一五七四章 新“八虎”第七三三章 方法第九四三章 東南未平,西北又起第二六三七章 廢后?第六八六章 大明才俊第一人第八十章 火爆中的困境第一九五二章 君臣同樂第二三三三章 京師叢林第二三三七章 推拒第六七二章 周姥姥第二五一〇章 暗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