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9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三經新義分周禮,毛詩,尚書。

周禮義是王安石所寫。其中詩義和尚書義的部分是呂惠卿和王雱二人書寫。

再細分下去詩序是呂升卿所寫,而毛詩義呂惠卿,王雱都有修過,后王安石又重修了一遍。至於尚書序是王安石所寫,義則是王雱所寫。

對於三經新義,章越早就曾讀過。

對於修撰水平,章越由衷承認,王家父子及呂惠卿水平非常之高,不僅從今人而言,其中的尚書義連古人也難望項背的。

不過不是說三經新義沒有問題,主要在詮釋道術上,非儒家的本意,而出自王安石父子的穿鑿,也可以說是私貨。

特別是在尚書義上,章越頗有不同之見。

當王安石次子王旁捧着三經新義上門請章越對三經新義修改時,章越還是頗爲意外的。

章越道:“此經我早已讀過,丞相之論恢宏精深,不過其中於仁的闡發似有不妥。”

王旁聽了不服氣,自己父親是當世解經第一人怎麼能說錯的。

“聖人云仁者愛人,怎說有錯?”

章越道:“仁者愛人是不錯,但仁乃愛人,而愛只是仁之一端而已,豈能盡其意。”

“何謂愛人,乃人分以遠近親疏,家國天下以愛,是以人分之,這又豈是一個愛字能盡?”

三經新義裡王安石將仁字的‘愛人’淡化爲愛,未免有私貨嫌疑。

王旁聽了章越所言,當即反駁道:“愛焉知沒有大愛小愛之分,若親戚乃小人,未免小愛,若路人爲君子,大愛亦不可,何嘗以人分?”

章越笑了笑,新黨理論的老毛病了。

一個好的哲學理論應該兼顧主觀和客觀。君子小人之分只講主觀好惡,對方也拿你當君子嗎?

人總是期望付出有回報,不滿足私又何來公?

章越沒有與王旁理論,對方畢竟是自己小輩,而是道:“那這大愛小愛是聖人的意思,還是丞相的意思?”

王旁聞言一時語塞,無論你解釋得再有道理,但就是偏離了書中的原意,可是你非要說自己的意思就是聖人的意思。

王旁道:“丞相在尚書義序中言‘惟虞、夏、商、周之遺文,更秦而幾亡,遭漢而僅存,賴學士大夫誦說,以故不泯,而世主莫或知其可用。天縱皇帝大智,實始操之以驗物,考之以決事’。”

“可知先賢之意早已不可考證,至於如何用當考今世!”

“王二郎君所言極是。”

章越以一句‘你說得都對’結束了話題。

他知道王安石讓王旁拿三經新義給自己,便是試探自己對變法的態度。

若真以爲自己可以改三經新義就蠢了?呂惠卿這還‘屍骨未寒’呢。

自己又有幾斤幾兩敢改三經新義。

或許自己可以改呂惠卿,王雱寫的部分,但是呂惠卿,王雱寫的部分王安石都最後看定了,說明也就代表了他的意思。

所以無論怎麼改,都是行不通的。

王旁沒料到章越說出這話,連忙道:“章相公,我不是這個意思,丞相命我前來是請你考校此書了。”

章越道:“考校二字愧不敢當,平心而論丞相此書遠邁先賢,豈是區區能夠修改一字的,只有拜讀的份。”

說完章越將三經新義奉還。

王旁滿臉通紅接過書默然離開。

王旁無比鬱悶地返回家中向王安石稟告了此事,一旁的王雱聽說了章越的態度道:“此人言不由衷,看來昨日鄧文約言日後廢除新法必是此人之言非虛。”王安石略有所思道:“讓安持手持三經新義去一趟,讓章度之無論如何也要拿一個主意。”

王旁聞言離去了。

王雱則問道:“爹爹爲何不讓我去勸章度之?”

王安石道:“你去了怕是要吵起來,如今正值用人之際,要爲國惜才。”

王雱道:“我怕真是如此,章度之纔有二心。”

王安石沉思片刻後道:“我不怕他改,只怕他不肯說。”

王雱道:“那我們且看他如何說。”

不久吳安持回來向王安石稟告說,章越拒絕言語三經新義,並道自己如今他出使在即,無暇關注經義之事。

王雱道:“經義之事便是治國之事,章度之怎麼會不明白呢?他是揣着明白裝作糊塗啊!”

王安石這一刻可是動了真怒,他對王雱道:“你且走一趟,定要他章三言語!總而言之一定要他拿出個主張來!在我面前休要藏頭藏尾。”

王雱冷笑數聲道:“若章三再不有個答覆,便除了他的差遣!”

正在這時門外稟道:“丞相,章樞副登門!”

此言一出,王安石父子,翁婿都很驚訝,章越知道王安石不依不饒的性子,居然親自登門解釋。

“你且讓他進來。”

此番章越再度入了王安石臥房,單獨地坐下了王安石病榻下首。

他知道這是王安石對自己一次很要緊的考驗,卻見王安石道:“老夫病體未愈,度之不妨長話短說。”

“我不是來與丞相說話的……”

王安石聞言露出驚怒之色,你不是來與我說話的,你是消遣我的嗎?

說到這裡章越從袖中取出一書簿來道:“這是在下的新作《中庸義》,特呈給丞相覽之,還望丞相批示!”

王安石聞言愣在原地,章越這是什麼操作?

自己讓章越改他的三經新義,而章越不僅沒有改,反而上門拿了一本《中庸義》讓自己改。

到底是讓章越認可他王安石的三經新義,還是掉過頭來自己去認可章越所書的中庸新解?

這算什麼事?

這便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章越在心底替王安石補充了這一句。

“中庸?子思所作的中庸?”

這時候朱熹還未出生,沒有將中庸,大學從禮記中抽出,與論語和孟子合爲四書。

章越道:“正是。”

王安石本想問章越何日著成,不過一想中庸不過三千餘字,真要註疏也只要十幾日功夫而已,所以就不問了。

王安石嗜書如命,無書不讀,對面的章越又是天下少有幾個他認可並稱得上是‘通經義’的人。

但王安石不知章越拿出這篇是要蓋過自己三經新義,又或者是另闢蹊徑,這樣又不符合他撰寫三經新義時‘一道德’的初衷。

無論如何王安石有些急不可待地想讀讀章越這本新作。

第622章 找我何事第382章 建儲之詔書第682章 封賞第768章 韓絳的人情第197章 錦衣玉食第793章 打吧(兩更合一更)第848章 問話第938章 底線和規矩第742章 諮以軍國事第819章 誰支持?誰反對?第407章 與民無利與國有利第51章 小溪西流第440章 未雨綢繆第989章 衣鉢(兩更合一更)第156章 客人第844章 入朝相爭第316章 破天荒第983章 刺殺第187章 攻心第467章 又升官了第114章 太學包子第153章 茶香第883章 天下英雄唯使君和操耳第504章 似曾相識第660章 不服者如何第578章 齊道德第962章 遼宋談判交鋒第616章 改青苗法第587章 同道不同心第442章 小別勝新婚第295章 期集第593章 主政太學第408章 改變第846章 還有機會嗎?第715章 都是來分功的第578章 齊道德第711章 將兵法第298章 有錢故而任性第401章 新差遣第1033章 Showhand是一種智慧(兩更合一更)第880章 臣有三策第751章 說客登門第72章 食店第848章 問話第203章 那人是誰?第851章 抵京第153章 茶香第831章 這錢朕給了第459章 反擊(第一更)第576章 加擔子請假第213章 行卷第291章 催婚第830章 平洮州之戰第361章 新的官職第443章 折辱夏使第873章 你也算故人?第558章 賜字第573章 蘇軾三言第942章 贈詞予卿第537章 熙寧元年第842章 還是女婿好啊第238章 商量第357章 回門第792章 決戰第224章 表白第260章 孤臣(第一更)第197章 錦衣玉食第601章 吳府壽宴第461章 同年小聚(第一更)第697章 步步爲營第1003章 信任與猜疑(兩更合一更)第429章 太平宰相第602章 決定第837章 仁宗留給陛下的宰相第138章 見面第294章 及第之日第572章 激勵族侄第797章 受賀第880章 臣有三策第724章 深入險地第1012章 投機第227章 如意郎君第779章 宕昌城明日更新第510章 太祖誓碑第146章 學詩第722章 穩內安外第1006章 元隨傔從(兩更合一更)第899章 呂惠卿的變通?第505章 安排第877章 章呂分歧第822章 時代與變革第758章 來府一趟第843章 如何用力第354章 拜堂第1040章 上門認錯第405章 鈔法第953章 章樞副被嚇着了第522章 入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