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朕不允

第565章 朕不允

熙寧二年二月三日,王安石自翰林學士,工部侍郎兼侍講,除爲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

同月,富弼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自天子決定讓富弼回朝,王安石拜相後,曾公亮就非常默契地老了幾歲,非常積極地向王珪靠攏,上朝議事多是沉默不語。

反觀王安石則生氣勃勃,在同列之中多次慷慨議論國事,在幾位宰執之中除了唐介敢於王安石爭幾句外,其餘無一人是王安石的對手。

王安石拜相後數日,官家在殿內召見王安石。

王安石爲翰林學士十個月來,作爲侍講主講經筵,經過對官家的啓沃琢磨,使官家對他有了深深信任,更對他經筵時所主張的施政方針深信不疑。

不過這施政方針如今還是一個秘密,外人尚不得聞也。

這都是君臣二人私下奏對時所講,即便是經筵上,王安石沒有對除了皇帝外的任何一人透露過。

如今就在王安石拜相後數日,即向官家再此講了他的政治主張。

這番政論從王安石是反覆地講了多次,務必要再度堅定官家對自己的信心,變法措施的決心,因爲一旦政令發佈出去,官家任何猶豫躊躇,都會打擊官員們對政令執行。

王安石一番長篇大論之後,終於堅定了官家的信任。

官家降階對王安石道:“這些事非卿不足以爲朕推行,以後朕要以政事勞煩卿家了。卿家學問如此,也有施政之心,必可推行天下吧。”

王安石道:“陛下,臣自去年拜翰林學士以來,一心便是盼望陛下有所作爲。如今天下的風俗法度都已是敗壞,朝堂上少善人多小人,君子都習以安故卻無知,奸人則惡直醜正而有所忌。”

“故而一旦有政事推行,奸人有所顧忌不敢出頭便四處宣揚,而是無所知的君子呢便附和於後。臣雖有獨見,但恐怕不能成功,爲異論所勝了。”

官家聽了王安石的話連連點頭,深以爲然。不得不說王安石這預防針打得是相當的好。

王安石道:“臣之所以回朝後以講學爲先,便是希望陛下對臣所學本末不疑,然後再用臣施政,如此臣胸中所劃,便能稍有所成。”

官家道:“朕不要稍有所成,要成便要十成。朕知道卿已久了,講學又這麼久對卿自然是信之不疑。但如今朝堂上似唐介這樣的大臣卻不能瞭解卿家,以爲卿家只知道經術而已。”

王安石道:“陛下,所謂的經術便是經世務,如果不能經事務,要經術何用?”

官家道:“卿家當初言變風俗,立法度,爲方今之急,如今還是以此爲先嗎?”

王安石道:“確實如此,陛下,易經有云,治理天下以通泰爲上,以閉亂爲下。如不通泰,則小人多君子少。”

“風俗風俗何也?就是風成於上,而俗化於下。若是上下不通泰,如何上行下效?只要上下通泰,那麼中人以下的君子多了,小人就少了,若是上下閉亂那麼君子就少了,小人就多了。”

王安石聊聊數語再度令官家對他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這番道理真可謂是真知灼見,絕非富弼,韓琦能言之。

再度堅定了用王安石的決心後,官家心想,朕用王安石如唐太宗必得魏徵,劉備必得諸葛亮而後爲之。

官家道:“那麼三司條例司說是詳看三司條例文字,合行事件奏聞,這到底如何施爲?”

王安石道:“設立三司條例司便是掌經畫邦計,議變舊法以通天下之利。之前陝西轉運司薛向用鹽鈔不費朝廷一文錢,從西人手中購得上萬馬匹,便是成例,然而朝堂上許多無識之輩卻是反對。”

“這些人不知財者開闔斂之法,先王設立泉府一官,便是爲了催兼併,均貧富,變通天下之財,而使他利出一孔。這三司條例司便爲泉府之事。”

官家又問道:“可是有朝臣議論這三司條例司改革舊法,卻不歸中書,三司所轄,變革條例是中書之權,而三司掌財又是行之多年。這三司條例司侵奪中書,三司之權,修改條例以至於中書,三司皆不與聞可乎?”

定奪之事都是歸於中書的,而錢穀的事都是三司負責的。

王安石提出的三司條例司,一下子卻繞開了中書,三司,直歸於王安石與陳昇之管轄。

王安石則道:“陛下,三司積弊叢生,當年臣在三司爲官時早已知道,可謂是寸步難行。”

“至於獨立設爲三司條例司,如此政事容易商議,早見成功。若歸中書,則需五位宰相都無異議,然後才能起草文字。文字起草之後,又須其他人都詳細看過。”

“任何白事之人,皆需其他人允許,如此則事積難成,變法振作之日將遙遙無期!”

官家心想,祖宗家法設立各個衙門便是爲了相互肘制,不使得任何一人,任何一個衙門權力過大。

但王安石此舉倒是先所未有之舉,故而下面不少官員反對。

可是官家想起了王安石之前打的預防針,又重新堅定了決心問道:“卿家之良苦用心,除了朕知道,恐怕天下人能夠理解卿家的不多,又更何況推行之人呢?”

王安石道:“人才難得,更是難知。朝堂上大臣據臣所知,一百個人中也未必有一二人可以勝任此職。若碌碌無爲也罷了,若是用之不恰當,則敗了陛下變法的美意,也害了天下百姓。”

官家道:“是啊,得人難也。”

王安石繼續道:“臣舉呂惠卿,呂惠卿之賢不僅非今人所能及,也並非前世儒者所能比也。天下除了臣外,最知曉先王之道的獨有呂惠卿一人。”

官家點點頭道:“還有何人可用?”

王安石道:“著作佐郎劉恕可以用。”

劉恕如今在司馬光麾下修資治通鑑。此人博聞強記,連司馬光修史遇到不明白的都要請教他。

官家當即在御案上提筆墨寫下呂惠卿,劉恕的名字。

“還有陳知儉可以用。”

……

王安石道了數人,這才道:“陛下,還有一人更勝於前者,甚至與呂惠卿相伯仲,只是臣怕陛下不肯放人。”

官家問道:“何人?”

王安石道:“天章閣待制章越。”

官家聞言沉默片刻,然後道:“朕不允!”

(本章完)

第985章 遼國震動第568章 帝王心術明日更新第435章 臨潭書絕壁第932章 呂惠卿辭相第206章 成功第717章 朕不是漢元帝第121章 抽空見一見第402章 爲官一任造福百姓第243章 心意第34章 進益第107章 見識第461章 同年小聚(第一更)第141章 家風門風第917章 入京召對第413章 抄底第774章 喂餅第50章 行卷第573章 蘇軾三言第406章 商人第50章 行卷第660章 不服者如何第216章 靠自己第198章 上元夜第509章 皇太子第493章 公用錢第425章 宴遇王安石第148章 刻章第131章 佩服第807章 平河湟策第635章 學士院試第40章 糖霜第412章 貪婪第219章 入場第415章 暴利第885章 報復第637章 夫妻第619章 天下絕不可無參政第280章 喜事第218章 解試第110章 說親(感謝書友小抽的金爺雙盟)第247章 考試政策第330章 文運昌盛第152章 相中第1014章 章三諫君第534章 知人之難明日更新第821章 結算貨幣第942章 贈詞予卿第681章 設爲熙州第397章 三衙第189章 相人第949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582章 落實工作第364章 呂氏兄弟請假第858章 怎麼有空來看老夫第107章 見識第1019章 遠利和近利第834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599章 越次召對第504章 似曾相識第211章 同窗第1038章 大宋經濟晴雨表第311章 進卷排名第427章 化解第952章 有臣在河北第396章 新君(感謝加十塊錢牛肉麪書友成爲第772章 章越的幕府第1055章 最後的直諫第584章 安居平亂第893章 容忍更重要第874章 抱負第253章 王珪第787章 解圍第408章 改變第692章 約降第1045章 農婦和牛(兩更合一更)第603章 天子幸學第926章 起復二蘇第523章 言事第15章 孝經第389章 皇后與宦官第527章 新舊交替第830章 平洮州之戰第716章 藉機生事第857章 齊家治家第662章 出兵第800章 各自用力第105章 離別第616章 改青苗法第747章 人選第1044章 役法之爭第83章 我是段子手(感謝太子啊扶朕起來書友第137章 府元第940章 御前爭論第716章 藉機生事第402章 爲官一任造福百姓第417章 求教第430章 政壇常青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