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變法的目的

bookmark

第544章 變法的目的

《本朝百年無事扎子》有多牛逼,王安石因這疏得到了官家信任,被人稱之王安石‘得專政柄者’盡在此書。

全文有五段,前三段主要是說從太祖至仁宗朝‘得政’故而百年無事的原因,剖析清楚,井井有條。

第四段是重中之重,王安石寫出太平盛世中蟄伏的危機。

重點在於‘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然後提出了十條中肯的批評。

第五段告訴官家‘知天助之不可常恃,知人事不可怠終,則大有爲之時,正在今日’。

這是最打動官家的一句話。

官家從登基到如今見過所有的臣子中,王安石是明確告訴官家,必須挺身作一個大有作爲之君。

這如同告訴官家‘少年人,維護宇宙秩序,保衛世界和平的重任就交給你了!’

官家對章越道:“王安石要朕作一個有爲之君,當初又言讓朕擇術爲先,章卿以爲王安石會與朕言擇何術?你與朕試言之!”

章越心道,有爲之君就是要變法。

至於變法的目的是什麼?

其實另一個時空的歷史上宋神宗與王安石也有一段關於變法目的的對話,結果這段話卻被修宋史的人不知有意還是無意給掩去的。

反正就是沒寫。

所以很搞笑是,王安石變法搞了半天,從沒有人知道他的目的和宗旨是啥?

韓琦去世前曾總結王安石變法,也就是在熙寧八年時給官家奏疏說過,‘臣嘗竊計,始爲陛下謀者’這話意思,韓琦說我猜過去,王安石當初爲陛下謀劃的是……

一,法度因循,非變不可。

二,治國之本,先有富強之術。

三,朝廷有了錢,再寓兵於民,滅了契丹,西夏。

當然這是韓琦的猜測之詞,不過以老上級對王安石的瞭解,應該錯不了,這綜合起來就是‘以變法求富國強兵之道’。

章越當然照抄韓琦的話,於是道:“陛下,以臣揣測之中,王安石這百年無事扎子所言,乃百年以來朝廷的紀綱法度都是因循苟簡,非變之不可,故而王安石所言的擇術就是要變法,爲有爲之事。”

“而縱觀扎子所論,王安石主張治國之本,當先有富強之術,聚財積穀,寓兵於民,則可以鞭笞四夷,盡復我漢唐故土,然後制禮作樂,以文太平盛世!”

官家聞言後喜不自勝地道:“說得好,說得好,此爲朕之所願也!”

章越看了官家一臉亢奮的樣子,自己也是吃驚,左右內侍們也是嚇了一跳,紛紛伸出頭來朝這裡看了一眼,估計在揣摩着是不是要喊抓刺客了。

但見官家手捧着王安石奏疏在殿內,不勝歡喜地又連道了三個好。

章越看了不由抹了一把額上的汗心想,年輕人就是容易被忽悠,王安石給你畫了個ppt伱就當真了?

富弼這纔剛說了二十年不言兵事,你就拋之腦後了。

章越幾乎拍着大腿暗道,官家糊塗啊!

眼見官家還在亢奮過後,看向章越道:“卿果真洞見明察,有卿和王安石相輔,朕何愁大事不能定矣。”

章越謹慎地道:“陛下,如今國家的問題確實在國不富,兵不強,民不安。但知道不是作到,還請陛下與大臣們詳細謀劃,陛下明日召對王安石時,不妨如此如此詢之……”

官家點點頭……當下君臣又是一番商議。

等走出殿中,章越不由暗笑,這給人使絆子的事,咱是專業啊。

官家接到百年無事扎子後次日,當即迫不及待地召見了王安石。

君臣第二次見面,官家道:“卿的治國之道,大概都在此疏中,朕一遍又一遍讀此疏受益匪淺。如此變革這些弊政,卿早已謀劃好了吧,還請卿將具體之法一一告訴給朕。”

王安石則道:“片刻之間,臣難以一一具到,臣願陛下以講學爲事,講學既明,如此臣的辦法不言而喻。”

官家道:“朕請卿到此,便是爲朕謀劃,講學是必須,可否請卿先爲朕試解惑一二。”

王安石道:“臣知無不言。”

官家將章越昨日所教的,當即向王安石問道:“朕觀愛卿扎子上所言,可是以變法求富國強兵之法?”

王安石點頭道:“不錯,昔吳起楚國變法專務富國強兵之法,破馳說之言縱橫之術,其餘都是末節不可求之……”

王安石接下來與官家說起了他變法的主張和目的。

官家心想果真如昨日章越所言一模一樣,故而他臉上早不似當初第一次聽到時那麼激動,而是比較淡定。

他又問道:“朕又有一事不明,昔日子貢問政孔子。孔子言,足兵,足食,民信。”

“子貢問不得已去其一,孔子言足兵。”

“去其二,去食,信不可去,因民無信不立。”

官家道:“以朕看來民信二字,在於朝廷的法度,朝廷法度不變,故而民始終信之不疑,因此就算民不足食,兵不得足,只要制度不壞……”

“此事朕不得其解,還望卿爲朕解之。”

這是孔子說得儒家主張,制度是第一位,保持一個穩定製度,下面纔是富民強兵。

王安石反過來了,先變法,再求富國強兵。

王安石暗暗吃驚,官家怎麼對方纔他的答案瞭若指掌一般,似早已知道他的初衷。

然後官家知曉了自己主張,竟預先埋伏了一個問題等着他。

щшш⊕ttκā n⊕c○

這個問題雖王安石可以回答,但他心道此論若不是官家得出,那麼身旁必有高人謀劃。自己不清楚對方是誰,但對方卻對自己一清二楚啊。

王安石收起小覷之意,對於官家的問題引經據典仔細作了回答。

這一次雙方談得十分徹底,而官家聽得十分滿意,顯然瞭解了許多,王安石說了卻有些後悔,他其實不願意將自己的政治主張,一次性地說那麼多出來。

他是打算在日後給天子的講學之中,潛移默化地再告訴天子。

每一次都有一些新的東西,如此官家會對自己深信不疑。

但是官家今日出乎意料的一問,倒是打亂了王安石的方寸,他不得不拋出更多的內容,以及一些變法的具體措施。

其中有些變法的條陳,王安石其實還未思慮那麼周詳,眼下拋出太倉促了。

最末王安石再度告辭,官家依依不捨地對王安石道:“今日有些話,朕怕是忘了,還請王卿回去之後寫成奏章進呈!”

王安石答允了,不過回去後他顯然後悔,卻沒有進呈奏章,最後也就不了了之。

(本章完)

第652章 陝西宣撫使第597章 正反之論第349章 學到了第353章 卻扇第430章 政壇常青樹第111章 江賊第138章 見面第180章 撞見第169章 同進士出身第298章 有錢故而任性第1035章 初生牛犢不怕虎第449章 小人哉第733章 獨樂園第523章 言事第692章 約降第291章 催婚第908章 本錢第383章 此事非章度之不可第644章 意見相左第317章 考後第777章 幾日經略使第750章 商量第538章 新黨舊黨第510章 太祖誓碑第925章 問政第921章 賢相否第812章 大略第376章 好朋友第12章 一以貫之第996章 參知政事的一日(五千字)第369章 路線第963章 遼國的謀略(兩更合一更)第246章 殘信第616章 改青苗法第242章 玉簪第816章 銘記第556章 便這麼定了請假第965章 你回去和遼主交待吧第459章 反擊(第一更)第553章 棋逢對手第887章 兄弟同院第807章 平河湟策第310章 青松第472章 轉對之制第513章 重新啓用第563章 蹀躞帶第195章 吳大郎君第418章 董事會第136章 邀請第663章 底氣第576章 加擔子第169章 同進士出身第512章 不可用之第825章 名將來投第655章 箭在弦上(第二更)第366章 先生第1012章 投機第106章 瀑布第122章第74章 飯錢第158章 我的地盤第278章 王者第193章 價值第84章 招攬人才第989章 衣鉢(兩更合一更)第1021章 兩面夾攻(兩更合一更)第829章 長風破浪第988章 參知政事(兩更合一更)第386章 入宮第13章 求學第202章 給他第357章 回門第25章 君子厚德載物第353章 卻扇第978章 權臣奸臣第274章 議親第468章 同年宴第939章 失落的呂惠卿第31章 暖秋第391章 仁君第1042章 論孟第59章 潑天富貴第210章 暢談第705章 姐妹第428章 出差第552章 延和殿論辯第8章 三字經第63章 榜帖(第三更,求訂閱)第384章 我不願作官家第229章 吳府(感謝樂樂笑笑妮妮書友成爲本第635章 學士院試第806章 集思廣益第740章 章府家事第996章 參知政事的一日(五千字)第342章 五百貫第99章 李學正第515章 聽宣第247章 考試政策第232章 搏擊長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