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八章 首戰出擊

傍晚時分,斥候們陸陸續續返回了大營,他們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情報,這些情報彙總起來,其實就已經把局勢攤開了,鄜州境內大概有四支羌人騎兵隊,每支騎兵隊約千餘人左右,目前他們正在忙碌地分割地盤,所以暫時沒有什麼動靜。

“羌人也是以部落爲主,各部落都有自己的利益,他們原本是生活在慶州北部一帶,現在已經佔領慶州和鄜州大部,現在需要坐下來分配利益了,一旦進入利益分配階段就會產生矛盾,有了矛盾,之前的默契配合就會大打折扣,對我們而言,這就是機會。”

大帳內,十幾名偏將聽得格外專注,李延慶又用木杆指地圖道:“這裡叫做羊窪子,距離我們只有四十里,那裡也有一支羌人軍隊,大概有一千二百人左右,都是騎兵,如果我們能把這支軍隊全殲,我們就能獲得六到七百匹戰馬,就能建立起自己的騎兵隊,然後再逐個蠶食”

說到這裡,李延慶有意識地停住了,笑道:“我想很多人都應該明白我的戰術了,那就是蠶食,像蠶一樣,將羌人一片片吞噬。”

這時,第一營偏將高寵舉手道:“羌人也不會束手待斃,如果他們意識到危機,迅速聯合起來呢?”

“高將軍說得很對,羌人也不是傻子,就坐在那裡等我們去蠶食,一旦他們感覺到危險,肯定會迅速聯合,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撤退回大營,高掛免戰牌,看他們耗得住還是我們耗得住!”

見衆人連連點頭,李延慶又繼續道:“我們大軍已經進入鄜州,但羌人似乎並沒有意識到危險,這其實是第一次勝利將他們麻痹了,第一次他們擊潰了兩萬廂軍,而這一次我們只有一萬餘人,他們心有輕視也在情理之中,這恰恰是我們的機會,利用他們的輕視狠狠打他們一記悶棍!”

說到這裡,下面的大將都有點騷動起來,一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李延慶笑道:“大家先回去整頓軍隊吧!先吃飽睡足,今晚就出兵。”

大將們轟然出帳了,大帳內只剩下李延慶和兩名副將統領韓世忠、曹性,這時,李延慶低頭望着地圖不語,韓世忠走上前笑道:“統制的第一戰不會只滿足於羊窪子的一千羌兵吧?”

李延慶點點頭,韓世忠確實看穿了自己的心事,他用木杆指着東北方向的一支羌人部落,“這裡叫做百丈原,也有一支千餘人羌兵在這裡圈地,距離我們約五十里,我想先幹掉這支羌兵,然後再調頭殺向羊窪子,一舉殲滅兩支羌兵,對方實力就削弱三成了。”

這時,一直沉默的曹性低聲道:“會不會在我們出兵之後,羊窪子的羌兵趁機來偷襲大營?”

“有這個可能,所以在大營防禦上我們絕不能大意。”

李延慶負手走了兩步,對曹性道:“你率三千弟兄坐鎮大營,一旦有敵軍前來偷襲大營,你立刻派人向我稟報!”

“卑職明白!”

李延慶又沉思片刻,這纔回頭對韓世忠道:“通知所有偏將,一更時分出發!”

這次暴亂的羌人其實是党項人的一支,由於他們酷愛穿黑衣,所以又叫黑党項,黑党項屬於偏支,而西夏又希望在宋朝內部打下一根楔子,所以黑党項便一直留在慶州。

雖然數十年來,黑党項也有過幾次鬧事,但基本上都是爲牧場和稅賦而與官府硬頂,倒沒有別的目的。

但這一次不一樣,關係到西夏生死存亡,在這個節骨眼上,西夏終於動用了這顆隱藏了數十年的棋子。

利用黑党項的暴亂來牽制宋軍,使西夏沒有後顧之憂。

執掌黑党項近三十年的老酋長野利平原已經病重,他有兩個兒子,長子野利鋒桀驁不馴,和西夏的關係極好,一直忠心耿耿成爲西夏的獵犬,而小兒子野利盛則比較平和,他更傾向父親的理念,在宋夏之間保持平衡。

但黑党項的六大部落中,有五個部落首領支持野利鋒,使野利鋒向新酋長的位子更加靠近一步。

正是得到五個部落的支持,才使野利鋒不顧父親和兄弟的堅決反對,義無反顧地執行西夏的指示,在慶州發生暴亂。

到目前爲止,他們進軍非常順利,幾乎奪取了整個慶州和鄜州大部,擊潰兩萬宋軍,還攻破了兩座城池,掠奪了大量的財富和人口。

一個多月的勢如破竹,使野利鋒多少有點驕橫起來,所以聽到一萬宋軍從京兆殺來的消息時,野利鋒也並沒太放在心上。

他很清楚這支軍隊的底細,陝西路的精銳之軍都調去北伐,結果損失殆盡,留下來的都是一些剛由廂兵轉爲禁軍的新兵,名義上是禁軍,實際就是廂軍的底子,而且還是短腿廂軍。

本來野利鋒打算趁對方立足未穩之際糾集騎兵給對方一記迎頭重擊,怎奈幾個部落都在爲爭地盤之事鬧得不可開交,尤其是爭奪池水兩岸那片百里長的豐腴草地,南利部和乞結部幾乎要兵戎相見了,這個時候,很難把他們糾集起來。

而且野利鋒自己也有心事,他離開慶州時間太長,聽說父親已經到了彌留之際,這個時候只有兄弟在身邊,搞不好父親真會橫下心把酋長之位傳給兄弟。

野利鋒倒不是很稀罕這個酋長之位,大不了他讓其他部落首領再擁戴自己當酋長就是了,野利鋒要的是野利部。

野利部是黑党項最大的部落,一分爲三,老野利佔有最大的份子,兩個兒子各分三成,在分家時父親也有偏心,野利盛得到了大量青壯人口。

野利鋒手中的青壯人口和兵力只有野利部的兩成,党項人講究實力爲尊,如果父親把野利部都給了兄弟,憑自己手中這點實力,其餘部落恐怕也不會買帳。

所以這兩天野利鋒心煩意亂,他想回慶州,但這邊又放不下,大家都不肯放棄已經到手的土地西撤。

野利鋒負手走到大帳前,心煩意亂地注視着南面黑漆漆的夜空,自己進又無力,退又不捨,真不知道該怎麼着力纔好。

但野利鋒卻不知道,就在他惆悵迷茫之時,南面的宋軍已經開始破局了。

........

百丈原是一片方圓五十里的高地,但地勢平坦,草木茂盛,一直向北的池水兩岸也是綠草茵茵,是放牧絕佳之地,

這邊畜牧寶地目前被黑党項中的第二部落南利部佔有,但其他幾個部落並不服氣,尤其是北面的乞結部堅持要分走一半河谷,導致兩支部落矛盾尖銳,幾乎要發生內訌。

這幾天南利部的注意力基本上都在北面的河谷上,所有哨兵幾乎都用來盯住乞結部,卻沒有注意南面的宋軍。

或許是長期生活在宋朝境內的緣故,黑党項也漸漸形成了結寨的習慣,這也是地形所決定,沒有一望無際的草原,大多是高原和山地,加上時有狼羣出沒,所以黑党項各部落,每到一個地方首先就是結寨,白天放牧,晚上把羊羣和牲畜趕回寨中避狼。

南利部的山寨在一座百丈高的丘陵上,丘陵長約數裡,倒也堅硬險要,南利部做夢也想不到,宋軍在天快亮時突然殺到了寨門外。

寨中亂成一團,婦孺哭喊躲藏,一千青壯士兵躲在寨門兩邊射箭,好在地勢險要,宋軍只能從寨門殺上來。

主攻寨門的是曹猛的第四營,第三營和第五營助攻,由統領韓世忠指揮,另外燕青則率領兩百斥候從後山上去,作爲奇兵殺入敵寨。

“第三營破寨,三營、五營弓弩掩護,擂鼓出擊!”

隨着韓世忠一聲令下,山腳下轟隆隆的戰鼓聲驟然響起,鼓聲震天動地,宋軍陣型迅速變化,由集結狀態轉爲攻勢,兩支弓弩軍從左右殺出,各有千餘人,手執弓弩疾奔,向敵軍寨門衝去。

而曹猛則率領的一千長矛步兵也前進到最前方,他們迅速列隊,以三十人爲一排,一共三十排,手執大盾和長矛在進攻戰鼓聲中,一步步向兩百步外的羌人大寨走去。

後面一里外是六千備戰宋軍,長矛如林,殺氣沖天,軍隊步履整齊,如波浪起伏,踏着節奏,在主帥李延慶的率領下,緩緩向前推進。

最快更新,無彈窗閱讀請。

第七百五十七章 康王求助第五百七十三章 千里關注第二百七十六章 殿試前夕第五百六十五章 魚兒上鉤第六百七十二章 樑家紅玉第四百一十七章 夜襲須城第六百五十三章 蔡家出事第七十二章 再考武技第四百六十九章 重啓舊案第一百二十七章 解試發榜第四百八十五章 南山有約第一百五十五章 新橋買店 下第十三章 鹿山學堂第五十六章 面臨抉擇第七百二十八章 第二戰線 下第四百一十一章 走入絕境第六百二十五章 高俅報復第三百七十章 邯鄲遇匪 下第七百三十六章 引蛇出洞第七章 以直報怨 上第一百四十七章 魏縣救人 下第六百三十一章 知州心事第三百零五章 釜底抽薪第四百零五章 臨戰之權第一百五十章 離鄉進京第三百五十四章 利器之誘第九百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二百八十三章 溫柔之鄉第八百一十一章 若有所思第三百一十八章 情報交換第四百七十九章 初次朝會 中第九百九十七章 再立新君第九百二十七章 曹蘊之憂第三百九十六章 柳暗花明第六百五十一章 趙構之怒第四百七十六章 頭大如鬥第三百五十一章 損失慘重第七百九十三章 夜探金營第一百二十四章 排名之爭 上第八百六十三章 白銅宋奴第四百章 擾而不戰第九百八十五章 殺出重圍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兵指大同第一百五十七章 再遇黑麪第三十八章 勇奪魁首第五百零八章 獵戶孤兒第三百一十七章 地圖秘密第六百零五章 破格升賞第九百零七章 倉皇棄逃第一百零一章 縣試初考 上第九百九十五章 走狗要烹第八百五十五章 兵臨蕭關第六百三十一章 知州心事第八百五十八章 襲取羅城第七百一十二章 船隊事件 下第三十三章 奇兵突起第四百六十六章 出手小誡第三十九章 爲父伸冤第五百九十四章 攻下易縣第一千零四十章 西湖祭靈第九百二十八章 另有目的第六百五十八章 三絕女將 下第五百三十五章 高價賣地第一千零十五章 措手不及第十章 兄弟相商第六百五十八章 三絕女將 下第五百零三章 權宜低頭第三百五十三章 暫停進攻第五百四十三章 潘曹決裂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首戰大定第五百七十三章 千里關注第九百八十六章 辭相攝政第九百八十四章 驚魂之變 下第三百四十二章 山洞奇兵第一百二十章 解試科舉 八第九百五十四章 滅國之戰 七第一百九十九章 鄭氏壽宴 一第一百七十六章 南下之邀第五百三十七章 後園激戰第七百五十章 秘密協商第七章 以直報怨 上第五百八十六章 大軍北上第四百八十三章 曹府再宴第二百八十五章 抓住把柄第二百七十六章 殿試前夕第六百三十九章 高俅心事第七百三十六章 引蛇出洞第六百五十三章 蔡家出事第四百四十四章 加官進爵第六百七十八章 連夜離京第六百七十一章 衝冠一怒第六百六十三章 意料之外第七百七十四章 突襲永城第四百零八章 集訓鄉兵第六百三十六章 孤注一擲第八百八十七章 緊急朝議第四百一十一章 走入絕境第五百二十章 種帥爲媒第六十六章 梁山宋江第一百三十九章 土地之爭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