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 勸說湯王

在鹿山鎮拜祭了師父後,李延慶騎馬去了湯王村,他懷中還有一封王貴的家信,要親手交給王貴的祖父。

王貴的祖父王萬豪風采依舊,雖然已經快七十歲,但身體健壯,滿臉紅光,聽說李延慶到來,他親自帶領全家人出來迎接。

王萬豪精明過人,人生經驗極爲豐富,李延慶是湯陰縣的第一個探花,年紀輕輕就已經做到了從七品官,將來前途不可限量,王家的未來還得多多倚靠他提攜才行,他孫子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

“慶哥兒,我家阿貴還好嗎?”王貴的母親思兒心切,一見到李延慶便忍不住問道。

王萬豪的臉頓時一沉,不高興地斥責媳婦道:“你怎麼能叫慶哥兒,應該叫李官人才對!”

李延慶連忙笑着擺手,“還是叫慶哥兒親切一點,伯母是長輩,儘管隨意。”

這時,旁邊王貴的父親打圓場笑道:“我覺得還是叫小官人比較好,又親切又不失禮數,小官人這邊請!”

衆人簇擁着李延慶進了大堂,王萬豪坐在主座,堅持把身邊的尊客座讓給李延慶,李延慶推辭不掉,只得坐下,王萬豪的幾個兒子和孫子以及兒媳都坐在兩側下首。

李延慶從懷中取出信遞給王萬豪,“這是阿貴給祖父的信,這次西夏之戰他立下大功,應該有機會再升官!”

王萬豪頓時眉開眼笑問道:“小官人覺得我家阿貴能升到幾級?”

李延慶想了想說:“他現在是從九品,我估計他能升爲從八品,不過就算考過武舉也是從八品,可能性很大。”

旁邊王貴的二叔驚訝道:“蔣知縣也不過是從八品,今天剛考上進士的周縣尉,卻只有從九品,還不如我們阿貴啊!”

衆人紛紛驚歎,王萬豪卻明白事理,他擺擺手道:“武將升官也不容易,都是用性命換來的,而且朝廷地位也不如文官,這個就不要和進士比較了。”

李延慶沉吟一又道:“現在北方時局不穩,盜匪四起,人心惶惶,不知王老員外有沒有什麼打算?”

不等王萬豪迴應,只聽有家人在堂下稟報:“湯老爺來了!”

王萬豪連忙起身,“快快有請!”

王家的幾個女眷連忙起身迴避了,片刻湯懷祖父湯廉和大伯湯正宗匆匆走了進來,和王萬豪見了禮,直接來到李延慶面前。

李延慶連忙躬身行禮,湯廉身體不太好,面帶病容,他嘆了口氣,對李延慶道:“我最大的一個失誤就是沒有讓湯懷跟隨小官人,否則湯懷至少也是九品官了。”

聽說王貴已經有了官品,湯廉眼睛都紅了,見到王萬豪也底氣不足,心中一直懊悔萬分。

李延慶笑着安慰他道:“阿湯只要考過武舉,至少也是從九品,我對他有信心,一定能考中。”

“就託小官人的口福了。”

王萬豪請湯氏父子坐下,丫鬟進來上了茶,李延慶又繼續剛纔的話題,但已經不僅針對王家,既然湯廉也在,他準備兩家一起考慮了。

他問兩人道:“我聽說梁山亂匪攻進了大名府,不知兩位老員外的府上生意有沒有受到衝擊了?”

王萬豪和湯廉對望一眼,王萬豪道:“王家還好,只是生意受到一點影響,損失倒沒有,聽說湯家有點小損失。”

湯廉搖搖頭說:“湯家在大名縣城外的湯記客棧被梁山賊一把火燒掉了,損失了幾千貫錢。”

“那寶妍齋呢?”

李延慶又繼續問道:“有沒有受到影響?“

大名府寶妍齋胭脂鋪是李延慶給湯懷的面子,由湯家投資所開,李大器在裡面只佔了兩成份子,湯家佔八成,由湯正宗親自坐鎮。

湯正宗苦笑一聲說:“胭脂鋪在縣城內,梁山賊沒有攻破縣城,損失倒沒有,不過這段時間大名府人心惶惶,我暫時把店鋪關了,貨物都運回了湯陰,等那邊局勢穩定下來再重新開店。”

李延慶點了點頭,“我也覺得謹慎點好。”

王萬豪嘆了口氣,“盜匪四起,戰爭不斷,這世道開始亂了,最倒黴的就是我們這些有點家業的大戶,整天提心吊膽過日子啊!就怕哪天亂匪殺來,把我們家產搶掠一空,小命也保不住!”

大堂內頓時沉默下來,氣氛變得有些凝重,這時,李延慶見時機已經成熟,便緩緩道:“兩位老員外都是祖輩,都懂得比我多得多,但有一句話,我不知道當講不當講?”

王萬豪和湯廉異口同聲道:“小官人但說無妨!”

“不瞞兩位老員外,我們李文莊的家族已經從去年開始就在南方購置田產了,不光是李氏家族,還有周圍多年的鄰居朋友,他們也跟隨我父親在江夏一帶購買土地,修建房宅,我們已經在向南方轉移,李文莊已剩下不到一半的人。”

湯廉沉默片刻道:“其實這就是我今天來找小官人的真正原因,你父親去年也給我說過這件事,說是你幾年前就堅持要大家南遷,我就很奇怪,幾年前河北兩路並沒有匪患,小官人當時怎麼知道今天世道會亂?”

湯正宗忍不住道:“父親,人家是探花,當然比我們有先見之明!”

湯廉擺擺手,“你別插嘴,聽小官人說!”

李延慶淡淡笑道:“兩位老員外可能誤會了,我並不是因爲匪患才讓家族和朋友南遷,而是因爲女真人!”

“女真人!”大堂上一片驚呼。

李延慶點了點頭,“或許大家還不知道,女真人已經攻破遼國上京,遼國數十萬大軍被殲滅,大勢已去,滅國就這在幾年了,西夏之所以要求議和,也是因爲害怕女真人滅遼之後西征,所以要提前備戰,一旦遼國被滅,女真人南侵大宋就不可避免,那時河北必將生靈塗炭,湯陰縣是南下必經之地,一定躲不過女真人的鐵蹄,所以我要求族人和村裡南遷,至少將來逃去南方也有立足之地。”

王萬豪和湯廉臉色極爲嚴肅,王萬豪追問道:“朝廷也是這樣認爲?”

李延慶搖搖頭,“朝廷根本沒有意識到女真人的厲害,只有我們在邊疆和西夏人作戰的將士才清楚女真人的厲害,西夏軍隊十分畏懼遼軍,但遼軍根本就不是女真人的對手,而我們十幾萬宋軍卻被四萬西夏騎兵一戰全殲,可以想象將來宋軍怎麼抵擋女真人?種大帥就給我說,朝廷輕視女真人,將來必生大患。”

“小官人的意思是讓我們兩家也遷去南方嗎?”湯正宗問道。

李延慶還是搖搖頭,“我沒有勸你們,因爲現在沒有人相信我說的話,朝廷上下也沒有人相信女真蠻子會南侵,甚至我們族人也不相信,是因爲利益關係纔跟隨我父親在南方買百花莊園,但我要告訴兩位老員外,西夏人卻相信女真人會西征,他們舉國上下如臨大敵。”

王萬豪看了一眼湯廉,“賢弟,你說呢?”

湯廉沉思良久緩緩道:“我家湯懷也寫信給我說過這件事,再三勸我在南方買地,我覺得不管女真人是否南侵,但現在匪患嚴重,世道不寧,我們應該狡兔三窟,有備無患。”

王萬豪也點點頭,“說得對,我們是應該給自己留條退路,這件事我覺得應該聽小官人的意見。”

王萬豪又問李延慶,“小官人覺得我們應該去哪裡買地?”

李延慶微微一笑,“可以去江夏買一座莊園,將來大家還在一起,不過兩位祖父如果想狠狠賺一大筆錢的話,我勸你們去杭州錢塘縣城買地,現在那邊也在鬧匪患,土地房宅極爲便宜,我已經寫信讓父親大量買進,你們若有興趣也可以試一試。”

王萬豪想了想道:“去杭州買地需要再考慮考慮,不過我決定聽小官人的勸告,過年後就去江夏買一座莊園。”

“我們也是!”

湯廉語氣堅定地說道:“事實上我們已經決定是南方買地,只是方向沒有確定,既然大家都去江夏,那我們也去江夏買地,方便互相照顧,然後再觀望一下局勢,局勢不妙就立刻南遷。”

李延慶見他們都沒有去杭州買地的打算,便不再多勸,他們願意去南方買地留條退路,這已經是很大的覺悟了。

第四百三十六章 久別重逢第一百一十四章 解試科舉 二第九百一十二章 決戰太原 上第一百一十三章 解試科舉 一第六百八十二章 兵臨太原第二十八章 擂臺首賽 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排名之爭 中第四百七十九章 初次朝會 中第六百九十三章 勇救康王第九百一十章 重責輕罰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錘定音第六百三十二章 知州心事第二百七十二章 城外買地第五百八十一章 茶館偶遇第二百四十一章 弓馬大賽 十八第八百八十章 關鍵人物第七百四十章 偷襲相州 上第四十二章 大器翻身第八百五十三章 智取敵寨第九十五章 盧氏父子第九百六十一章 滅國之戰 十四第三百八十章 決定返京第七百六十三章 主動去職第一百一十八章 解試科舉 六第二百七十六章 殿試前夕第六百零八章 宋金爭燕 三第三百八十四章 招安失敗第八百五十二章 橫山西線第一百七十二章 相國蔡京 下第五十章 岳父做媒第二百七十五章 內幕消息第一百三十五章 軍營顯威 中第八十七章 馬匹風波 下第九十八章 再度合作第五百七十五章 新式火器第二百七十七章 大器之憂第四百三十七章 探明原因第三百五十五章 倉促北撤第三章 欺人太甚第二百一十二章 解圍降壓第七十九章 李張之爭 三第九十章 追查疑兇 二第四百九十五章 王家教子第四百零一章 玄武初擊第一百七十三章 人心難測第八百三十一章 難鳥各飛第六百五十四章 京兆新宅第三百三十四章 虎嘯之峽第七百七十三章 意外情報第二百八十三章 溫柔之鄉第八百三十六章 同路南下第三百七十三章 勸說湯王第一百五十一章 黑麪少年第一百七十三章 人心難測第七百八十七章 魔鬼出籠第一百七十章 西郊狩獵 四第八百五十八章 襲取羅城第一百七十三章 人心難測第一千零四章 梁山舊將第三百三十七章 欲擒故縱第七百零二章 開封府尹第三百四十三章 重要情報第六百二十二章 新官上任第四百三十章 禍起蕭牆第七百五十三章 背後捅刀第二百零三章 鄭氏壽宴 五第六百四十六章 曹府高論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北伐高麗 下第七百四十八章 裂痕再現第五百八十三章 五軍之將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器煩惱第四百一十七章 夜襲須城第四百七十一章 雪中送炭第九百九十八章 當局者迷第八百五十二章 橫山西線第六百八十二章 兵臨太原第二百八十九章 百花山莊第四百八十章 初次朝會 下第五百四十一章 康王之憂第九百八十一章 形勢混亂第八百零七章 康王登基第一百六十七章 西郊狩獵 一第二百二十三章 意外之財第九百二十六章 賀蘭老劍第五百六十九章 趕盡殺絕第七百三十一章 箭石較量第二百一十七章 事態擴大第七百二十三章 各自布兵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新聞早報第五百三十六章 李曹議婚第七百五十一章 談判之功第六十五章 鹿山春社 下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深宮白事第三百四十二章 山洞奇兵第二百零八章 驚聞哀音第一百五十二章 初到汴京第九百七十九章 消息泄露第三百四十章 夜火攻城第八百二十一章 不走常規第八百一十七章 阮氏三雄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