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收藏,求推薦票!感謝書友小骨灰級書蟲、洛城太守的打賞~)
謝慎對這位餘姚同窗倒是頗有好感,當即拱手道:“韓兄來的好晚,我還以爲韓兄不來參加府試了呢。”
韓晅哈哈大笑道:“謝兄倒是會開玩笑,韓某便是忘記什麼也不能忘記參加府試啊。倒是韓某看謝兄早早來到府城備考,應該對府試案首志在必得了吧?”
韓晅的縣試成績並不差,僅僅排在謝慎、謝丕之後,實力自然是極強的。謝慎聽這話竟然隱隱有一番挑戰的味道。這倒也沒什麼,只要是正當競爭,謝慎也不會懼怕。
“韓兄這是要和某爭上一爭了嗎?輸的可得請一頓酒食!”
“聽說這次府試是巡撫大人親自主考,吾輩更當盡力纔是,絕不能丟了餘姚學子的臉面。”
韓晅這話就顯得很大氣了,沒有強調個人名次,而是站在餘姚學子的立場上給衆人打氣。在場的幾人,除了王守文的學問稍差,其餘三人都是餘姚縣試選拔出的頂尖科舉人才,若是他們都不能扛起大旗給餘姚長臉,旁人就更不用指望了。
“韓兄的消息倒是靈通......巡撫大人按臨紹興已經半月有餘,主考府試也在情理之中。”
便在這時聽得吱呀一聲,府學大門已經被衙門公人打開。
幾名學子當即擁了上去,卻是被公人一頓呵斥。
該有的檢查是免不了的,經過衙門公人一番“羞辱性”的搜身,這些學子才被放了進去。
謝慎淡淡道:“韓兄請吧。”
“謝兄請!”
謝慎和韓晅走在前面,王守文和謝丕跟在稍後的位置,一行四人隨着人流擠進了府學之中。
因爲劉巡撫親自主考的緣故,府學被重新裝飾了一番,就連通往號舍廊廡的椽子上都繫着紅色的綢帶。謝慎心中暗暗慨嘆,看來姚知府爲了討好劉巡撫是使出了渾身解數啊。
官場逢迎,難道都要如此嗎?
繞過府學前的影壁,謝慎便來到分發木牌的公人前。領了屬於自己的號牌,謝慎便徑直前往號舍。這次號舍的位置在中段,相較之下並不如縣試的好。不過這些外界因素並不是決定最後考試成績的關鍵,倒也是無所謂。倒是謝慎無意間瞥到了孫若虛的背影。孫大公子和謝慎幾番糾纏後,便是化作灰謝慎都能認出來。看的出來孫若虛在名掛縣試榜單末尾後低調了不少,竟然沒有主動上前找謝慎麻煩。
也是,孫若虛之前之所以囂張,是因爲他的學問尚算出衆。但經過縣試狠狠打臉後,他如何敢對擁有縣試案首的謝慎表露出任何的不滿?
即便是對謝慎恨得牙根癢癢,孫若虛也只能背地裡使用一些小伎倆,至於明面上他卻是不敢再魯莽行事了。
大明是一個講究實力的時代,而對於讀書人來說科舉成績自然就是最硬的實力。謝慎從來就是一個實際主義者,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自然也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後作出的最優選擇。
在號舍之中坐定,謝慎便將木籃子中的飯菜、筆墨、硯臺分別取出。
只不過這次替他整理這些的人從水芸換成了二丫小蘿莉。小蘿莉雖然不如水芸穩重,且有些傲嬌,但在關鍵事情上還是不會出問題的。
與縣試相比,府試只考三場,分別是兩場時文、一場試帖詩。
對此,謝慎還是稍稍有些不快的。畢竟他腦中的詩詞不少,但能直接用的時文並不多。起初他了解到姚知府本人喜好詩詞,故而判斷試帖詩會是府試的考察重點。但由於主考官臨時換成了劉巡撫,考試場目自然也就有了變化。這個鍋還真甩不到姚知府身上。
事到如今,也只好硬着頭皮考試了。
謝慎只希望劉巡撫出的題目不要太偏太怪。
聽得一聲清脆的梆子聲,謝慎知道是府學官員前來發題了。
他恭敬從官員手中接過用紅繩系綁成筒的試題,努力使自己的心情平復下來。
府試和縣試一樣是不糊名閱卷,也就是說考官可以清楚的知道每份試卷是誰作的。謝慎如今已經在劉巡撫和姚知府心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完全不用擔心被埋沒。他現在要做的便是發揮出最佳實力,爭取拿到府試案首。
啓開試卷,望着上面的一行小楷,謝慎差點笑出了聲。
“故太王事獯鬻勾踐事吳。”
這個題目是出自《孟子·梁惠王下》,齊宣王和孟子進行了一番對話,孟子主張以仁道與鄰國相處,大不欺小,小能事大。且孟子十分欣賞“太王事獯鬻”、“勾踐事吳”的做法。
前日謝慎溫書的時候恰巧讀到了《孟子》的這一段,還仔細的看了王守仁作的註疏集註,可謂壓中了題目。更重要的是,謝慎印象中湯顯祖似乎寫過一篇以之爲題的時文。
雖然謝慎不能記住湯顯祖所作文章的全部,但大體內容還是能夠默記出的。
提起筆來蘸了蘸墨,謝慎便開始揮毫疾書。
“二君之事大也,智足觀矣......”
這一開篇便是石破天驚,點名全文立意。
二君就是太王(周文王的父親)和勾踐,謝慎直接表達了對他們的讚賞。
“夫太王、勾踐,皆智於謀國者,其事狄事吳有以哉。且自古霸王之君,未始逞小忿而忘大計,非屈也,智也。智以事大,於太王、勾踐見之......小之事大,自古而然。今齊而有鄰如獯鬻耶,請爲太王;有鄰如吳耶,請爲勾踐。不然,吾竊爲齊懼矣,智者不爲也。”
整篇文章謝慎加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寫的直是一氣呵成。
科舉有時就是這樣,遇到壓中的題目心中的狂喜難以用言語描述。
府試和縣試不同,只考三場且是連考。而且就連試帖詩都是筆試不是面試。
謝慎答完了這第一道題不需要再等,只需要展開第二道題目繼續答即可。
他緩緩展開題紙,只見題紙上赫然寫有一行墨字--“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