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本的歷史中,錢寧失寵就是因爲勾結寧王。
最後事發,錢寧自然也就身敗名裂。
從正常的邏輯看,錢寧被朱厚照寵幸,完全沒道理背叛朱厚照。但有一個不確定因素,那就是朱厚照無皇嗣。
這可是致命的。畢竟錢寧已經位極人臣,富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但這種富貴都是依賴正德皇帝一人。一旦正德皇帝有了什麼三長兩短,新被擁立的君主一定會任用自己人。而他這個前朝舊臣,一定毫無疑問會被懲治以給新人騰出位置。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結交一位藩王,爲將來謀劃。
人都是自私的,錢寧自然也不會例外。
雖然他的一切都是朱厚照給的,但一旦朱厚照駕崩,他的富貴也會如過眼煙雲般消散。
所以正德末期,錢寧主動勾結寧王便不難理解。
但至少,在正德初年,在小皇帝剛剛登基時,錢寧是絕無二心的。
李東陽深吸了一口氣道:“若真是如此,這錢寧確實比劉瑾還難對付。”
稍頓了頓,他嘆聲道:“難道老夫就只能眼睜睜看着陛下被此子蠱惑,荒廢了朝政嗎?”
大明朝的君王大多比較隨性,換句話說不太喜歡規規矩矩的做個傀儡。除了弘治皇帝這個勞模是例外,幾乎明朝中晚期的所有皇帝都不太喜歡上朝。
嘉靖,萬曆,天啓......
放眼望去,都是淚啊。
而這個頭就是正德皇帝開的。
“西涯公不必擔心。這錢寧靠的是歪門邪道蠱惑的陛下。雖然我們短時間內扳不倒他,但要想分他的寵還是很簡單的。”
李東陽眼中閃過一抹精光道:“四明的意思是?”
謝慎沉然道:“借勢分寵。”
這四個字可是後宮爭鬥紅寶書的精髓啊。
後宮妃子們爲了爭得皇帝寵幸,往往會使出十八般武藝。可往往效果並不理想,天子還是會去臨幸寵妃。這種情況下靠自身的實力已經不足以引起君王的注意,就必須另想辦法曲線救國。
譬如皇帝見慣了濃妝豔抹的富貴婦人,就換一個不施粉黛,清麗脫俗的小家閨秀,或許可以收到奇效。
一旦皇帝真的被這新人吸引,就相當於分了原本貴人的寵。
有道是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借勢分寵雖然是不得已而爲之,但總比看着敵人坐大的好。
後宮如此,外朝也是同樣的道理。
如今劉瑾倒臺,錢寧借勢而起,已經到了無人可以轄制的地步。
就繼續這麼眼睜睜的看着錢寧蠱惑天子,倒不如藉助一人分了他的寵幸,從而曲線救國。
“四明的這個主意不錯。不過,用誰好呢?”
謝遷放下奏疏,不無擔心的說道。
“江彬。”
謝慎也不賣關子,直接點出了人名。
謝遷和李東陽幾乎同時問道:“這江彬是何許人也?”
江彬,字文宜,北直隸宣府人。
任何一個稍微對正德朝歷史有了解的人就知道,此人簡直可以用大魔王來形容,幾乎一人攪動了整個正德朝後期的歷史。
如果說劉瑾專權導致正德朝前期烏煙瘴氣,江彬亂政則導致正德朝後期民怨載道。
與另一個被賜國姓的“皇庶子”錢寧相比,江彬的影響力顯然要更大一些。
說起來,在歷史上江彬上位還是借了錢寧的光。當時劉六、劉七在霸州發動起義,起義大軍出河北入山東,又迴轉攻向京師。
朝廷無法控制局勢,不得不調邊軍入京。江彬便是藉着這個機會賄賂了錢寧,從而接觸到了正德皇帝。
江彬極具獻媚拍馬屁的天賦,很快就取代了錢寧在正德皇帝心目中的地位。錢寧雖然心中不爽,幾次與江彬角力但都落敗。自此後,江彬在正德朝後期徹底沒了對手,甚至一度兼任了東廠提督和錦衣衛指揮使的職務,成爲了第一權臣。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
此時的江彬不過是蔚州衛指揮僉事,遠沒有正德朝後期宣府、大同、遼東、延綏四鎮統帥那麼風光。
李東陽和謝遷貴爲閣臣,沒有聽說過江彬這樣的小角色是很正常的事情。
謝慎解釋道:“此人是蔚州衛指揮僉事,勇武睿智,最重要的是能夠取悅陛下。”
李東陽聞言面色大變,連連擺手道:“不行!這錢寧就是靠着獻媚取悅於陛下才得寵,老夫豈能再找一個馬屁精來取代他。四明,你休要胡鬧了!”
謝慎心中暗暗叫苦。
這李東陽也太死腦筋了吧?
眼下的情況是廷臣根本無法勸諫天子,便是謝慎也無法對正德皇帝作出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還要拿捏身段,豈不是等死的節奏?
江彬固然不是什麼直臣清流,但對付錢寧,必定要以毒攻毒。用江彬絕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退一步講,江彬如果上位是靠着內閣,內閣手中便有了把柄,也易於控制此人。
而如果放任錢寧專權不理,按照歷史的走勢,江彬也會搭着錢寧這輛順風車進入正德皇帝的視線,最後江彬一樣會成爲皇帝寵臣。而這種情況下內閣對此人將沒有任何控制力。
與其如此,倒不如主動一些,舉薦江彬從而借勢分了錢寧的聖寵。
當然,李東陽和謝遷畢竟受的是傳統儒家教育,恐怕無法立刻理解謝慎的用意,這也是他所頭疼的。
“西涯公此言差矣。”
謝慎思忖了一番措辭,還是決定和李東陽講道理。
畢竟李東陽是內閣首輔,若是李東陽不同意,這件事還是很難辦的。
“江彬此人雖然不是什麼正人君子,但是卻極會討人歡心。如今錢寧勢大,想要用正常的辦法扳倒他極爲困難。要想除去這奸佞,只能用些奇招。至於西涯公擔心江彬會取代錢寧成爲新的奸佞......其實根本不需多慮。因爲此人要接觸陛下,必定是經由內閣牽線搭橋。他的的把柄都攥在西涯公手中,如何還敢放肆。西涯公指西他絕不敢向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