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牛弘拋出南下戰略構想時,衆人來了興趣。
太傅認爲,帝國現在的靖邊策略很成功。每次靖邊將領來京述職,帝國邊境控制和影響區域都在向外擴展,北方邊境的壓力大減,有足夠的條件南下。
太尉說,蜀道崎嶇,從永昌郡南下,兵力投送和後勤保障有一定的壓力。當年孝武皇帝在受挫後不得已放棄從南邊聯絡天竺的想法,也是受制於道路的遙遠和難行。
橋玄還是很好戰,他認爲,帝國洛陽太學的學生被捉,這是不可接受的,有損帝國的威嚴,應該興師問罪。
劉龐認爲,帝國設置永昌郡後,已數百年。別看永昌郡地處邊陲,現在已成爲帝國僅次於南陽郡的第二人口大郡。現在南下的條件比孝武皇帝時期好的多。只是南下無論在地形上,還是對手上,同以往大不相同。
劉龐說,中原和北方邊境主要是開闊地,而南方多山,帝國軍隊的兵器配備和訓練是否適應是個問題。撣人受天竺影響比較大,信佛教,與遊族民族也有不同。應該詳盡瞭解,才能保證旗開得勝。
參議劉龐的觀點牛弘很讚賞。
牛弘說,南下是近幾年的必然選擇。不僅可以開疆闢土,對帝國南方開發也是個推動。只是這等大事,也要多方考慮。要求帝國高層蒐集相關信息,十天後再確定方案。
佛教的發源地是印度次大陸。宗教與種姓制度形成了那裡的社會基本結構。那是與大漢帝國全然不同的社會結構。
種姓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朔到雅利安人入侵後創立的吠陀文明(約公元前二千年左右)。早期的吠陀信仰到中期逐漸演變爲信仰梵天、毗溼奴、溼婆三大神的婆羅門教,擡高了婆羅門的地位。
種姓制度把人分成五等。最高等的是婆羅門。社會分工爲教授吠陀經,司祭和接受奉獻。
第二等是剎帝力。社會分工是戰士和統治者,享有政治和軍事權力,但沒有宗教權力。
第三等是吠舍。社會分工是農人或牧人,生產食物,提供祭品。
第四等是首陀羅。首陀羅是沒有人身自由的,社會分工是提供各種服務。
第五等是賤民。賤民是沒有姓氏的,有姓氏的人如果做了違背教義的大罪也可削奪姓氏淪爲賤民。賤民專門做一些被認爲是最下賤的工作。
上面兩個是高等種姓,只是在政治和宗教權力上面作了分工。
宗教信仰就象一具無形的枷鎖,強化了這種種姓制度。爲了讓下等種姓的人無冤無悔地爲高等種姓的人服務,婆羅門教提出了一種轉世輪迴的學說。這一學說告訴你,你現在受苦買力是應該的,因爲你出身在低等種姓家庭。想出頭也很簡單,只要你這一輩子服從命運的安排,不違背宗教信仰,那麼下一輩子就會投胎到高等種姓家庭。
無論是婆羅門教,佛教還是印度教等,強調因果報應。如果你虔誠相信宗教,下一輩子就能得到好的報應,投胎到高種姓家庭。反之則降級。
如果你碰到一個吠陀種姓的人,你告訴他,徵召他作戰士,也可以享受食物。他會先摸一下你的額頭,如果沒發燒的話,他馬上會把你送到精神病院去。因爲你說的話是違背常理的。
婆羅門和剎帝力種姓的女人是不能下嫁低等種姓的男人的,而低種姓的女人可以高攀高種姓的男人。高種姓的男子死後,他的老婆不僅不能改嫁,還要投火自盡殉夫。如果那女子正好來了“好事”,還被認爲不潔,不能馬上殉夫。要等乾淨後,再全身沐浴,纔可以自盡殉夫。低種姓男子的老婆就沒有這種規矩,男子死後是可以改嫁的。
吠陀文化沒落後,佛教開始興起。那也只是拜的神不一樣,對於教義中維持種姓制度的那一套說辭,基本上沒有大的改變。佛教表面上也對種姓制度提出過批評,允許所有種姓的人入教等等,但低等種姓的人的社會地位沒有改變,只是剎帝力也分享了波羅門的宗教權力。
這種改變顯然是受制於具有政治權力的剎帝力,爲剎帝力服務的(一直到現代,種姓制度的影響因爲宗教而固化,沒有太大的改變。其中經歷了印度教的興起,英國人的殖民,現代的獨立。現在阿三常常把民主掛在嘴上,好象與西方接軌了,就是優秀的社會制度了。實際上是狗屁,還是個野蠻的種姓社會。獨立後他們的憲法規定,廢除種姓制度,但直到今天,占人口不到4%的婆羅門種姓的人佔有七成的司法權,在議會裡佔有一半以上的議席)。
現在月氏帝國在印度次大陸的北部推崇大乘佛教,做的比較成功,使得占人口少數的月氏人把那一大片地區牢牢地控制在手中。南邊和靠近孟加拉灣地區,則有很多小國,甚至還有不屬於任何小國的村寨。那兒的人也信教,拜的神五花八門,但在維護種姓制度社會結構這一點上沒有根本的區別。
撣人儘管由於地緣接近,受佛教的影響,也信佛。但撣人不搞種姓,甚至撣人沒有姓氏,只有名字。
牛弘相信,如果帝國選擇南下,大漢帝國的文化在帝國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助推下,只會向那一片地區擴張。隨着交往的頻繁,佛教必然也會向帝國傳播。在大漢帝國這樣一個世俗社會,影響肯定有,但佛教很難成爲完全左右人們行爲方式的宗教的。
陽春三月,風吹在人的臉上再也不象冬天那麼冷了。人們紛紛換掉了冬衣,行動也輕快了許多。
徐晃接到調令後,日夜兼程,回到了洛陽。既有軍功在身,又聞皇帝賜婚,用春風得意四個字來形容徐晃還略顯不足。
由於徐晃的事蹟在洛陽早已家喻戶曉,所以當徐晃一行人出現在洛陽街頭時,整個洛陽到了萬人空巷的程度,都去歡迎揚威西域的徐晃了,這場面不亞於當年張蹇回長安。
歡迎隊伍中還不時響起女孩子的尖叫聲。帝國在文化上還沒有後世的禮法對女子的限制,女子可以拋頭露面。連趙嬈也不甘寂寞,邀了幾個洛陽姐妹上街看帥哥去了。
徐晃二十來歲,中等身材。他身上沒有富家子弟從小養成的風流倜儻,卻有長期軍隊訓練帶來的威嚴,男人氣十足。怎能不讓那些小女生叫聲連連呢。
牛弘率文武百官在皇宮嘉殿前廣場上迎接徐晃回帝都。徐晃很老成,心裡清楚,自己這點軍功,比起前年尹端董卓圍剿叛羌還差的很遠。只是天子重視,纔有今天的榮耀。一路上也威風夠了,還沒到皇宮就下馬進宮。
這點讓牛弘很欣賞,徐晃在牛弘心裡的份量又重了一分。在此之前牛弘還有一絲擔心,怕萬一徐晃恃寵而驕,不知自愛。要是那樣的話,牛弘不得不適度打壓,沒法顧及辰兒的感受了。
牛弘下詔,任命徐晃爲左中郎。同時,給徐晃與辰兒賜婚,讓徐晃擇日完婚。
徐晃當然高興了,有官做,還有美女做老婆。非常非常誠懇地謝恩了。
左中郎是光祿寺左中郎將的下屬,品秩六百石,算是跨進了帝國高級幹部的門檻了。光祿寺下屬的部隊屬於皇宮的侍衛和禮儀部隊。有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和羽林中郎將,都有下屬部隊。
光祿寺下屬的部隊一般人進不來,大都是一些帝國高官和豪族的子弟。在討論徐晃的職位任命時,太尉和劉龐傾向於把徐晃安排到司隸校尉手下。太傅提議後才安排進光祿寺的。徐晃是佔了辰兒的光。
徐晃也算是個急性子,三天後就迎娶辰兒。
徐晃家境不怎麼樣,但在北軍中有一批好哥們。現在徐晃是他們的光榮,當然不能把婚事馬虎了。在他們的幫助下,徐晃的婚事到也辦得風風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