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專家們的評審意見

接下來就到了專家進行評審的環節,專家組裡面,既有陳老這樣的飛機設計大師,也有空軍的裝備專家。

陳老看向林鵬的目光,也充滿了一種鼓勵之意。

剛纔林鵬的表現確實也讓陳老很滿意,很顯然一飛院不但方案更好,再加上是由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設計師上去作彙報,自然就更受領導專家們的關注。

首先發表意見的是空軍裝備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林愛國,林鵬這位本家,是一位專業技術少將,在空軍裝備研究院長期在從事指揮信息系統頂層設計、裝備科研和工程建設,是空軍網絡化指揮信息系統建設主要開拓者之一。

林愛國略顯激動地道:“今天兩家飛機設計單位,三個設計方案,我覺得都非常好,特別是在信息化融合這一塊兒,都設計得很到位。那麼我想說的是,未來咱們中國空軍,會高度重視網絡信息化作戰的能力建設,M國提出了網絡中心戰的概念及理論,提出未來實施網戰的策略。”

“對於我們國家來說,網絡信息化作戰,也是未來重點發展的一個方向。每一架戰機,都應該具備信息共享和網絡戰能力。特別是我們發展新一代殲擊轟炸機,就必須要考慮到這一點。”

“我們知道,M軍多軍種聯合發展的F-35在設計側重點上,是以對地攻擊爲主。在隱身性方面,F-35也採用了F-22外形隱身和結構與材料隱身技術。這款具備隱形能力的多功能戰鬥機將對F-22形成重要補充,共同成爲美空軍的主力戰機。在2013年左右,F-35將加入現役。”

“作爲牽引空軍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轉型的技術領軍單位,我們空軍裝備研究院,在實現空軍武器裝備跨越式發展中,應起到我們應有的作用,因此我們提出了發展我國新一代殲擊轟炸機的需求,未來打擊地面活動目標進展迅速實現對地面活動目標的即時打擊的途徑,是爲機載武器加裝數據鏈和改進與武器配用的數據鏈吊艙。”

“比如爲了讓空軍部隊夜間打擊能力成建制快速提升,我們就實現了可視化導航的電子航空圖。所以在信息化設計方面,我個人認爲,一飛院的方案更加領先一些,比如他們設計的更大口徑的雷達,全機多個信息獲取窗口融合,這些都爲將來信息化網絡作戰提供了很好的接口。”

第一個專家站出來,就看到一飛院的方案,這讓六零一所的人都有些泄氣了。

而唐總師和林鵬倒是鬆了口氣,因爲在信息化這方面,一飛院的方案確實做得比六零一所的更加完善,理念也更先進。

接着又有一位來自空軍指揮院的專家高志航道:“剛纔林工講得非常有道理。關於未來的空中作戰怎麼打?我們也一直在做這方面的研究。飛機的平臺和系統,是空中技術裝備裡面最重要的裝備之一。”

“總的來說,平臺這個東西,正朝着隱身化方向發展,氣動佈局方面變化卻不大,但也有很多進步。平臺的機動性重不重要?現在有很多不同的意見。如蘇27戰鬥機最有名過失速機動,眼鏡蛇機動,我們認爲它對整體空戰的效果帶來的影響是有限的。”

“過失速機動主要是在近距離空戰模式下想辦法佔據態勢上的優勢,但是未來近距離空戰可能會極少。同樣的過去那種凌空轟炸也將變得極爲罕見。相比之下如果朝着武器全向發射的路子發展,可能比一昧追求過機動性更爲有效。”

“所以我們認爲,未來空中作戰平臺,速度與機敏性爲王的時代正在逐漸過去,信息取代機敏性成爲空戰、電磁戰和網絡戰的生命線。M國空軍高層、試飛員不斷在公開場合表示,我們依賴體系作戰,而不是單對單作戰……F-22、F-35不需要去和敵人格鬥。”

“各位,我們要注意的是,世界上格鬥能力最好的戰鬥機,恰恰是不需要格鬥的F-22。所以我們的新殲轟,最好的作戰方式就是以己之長擊敵之短!四代機的出現,使空戰進入到隱身時代,實戰中,中距彈有效的發射距離,也就是三四十公里。在信息化和隱身這兩個方案,我認爲一飛院的方案顯然更加符合我們的需求!”

又一位專家的意見,是偏向一飛院的,這下就連黎天總師,都有些如坐鍼氈了。

這大概和他們預料的不一樣,畢竟他們可以做了很多年的四代機預研,無論是在隱身設計,還是在氣動方面,應該都是要比一飛院強的,哪知道現在一飛院做出來的方案,確實是比他們想的更好,更先進!

難道歷史又要重演嗎?六零一所的人,心裡面都不禁這樣想。

在上次的國產第三代戰鬥機方案評審中,他們本來也是志在必得,結果卻被六一一所給翻了盤,這一次他們也做了充分的準備,甚至還一下子拿出兩個成熟的方案,結果兩個專家都說一飛院的方案更好。

現在黎天總師,也感覺他們好像在方向上出了問題,確實如剛纔兩位專家所說的,空軍需要的是一種信息化和隱身能力更強的殲擊轟炸機,但他們一直抱着機動性不放,似乎是走進了死衚衕。

再加上現在一飛院風頭正勁,新飛豹獲得了中國軍貿史上最大的一筆訂單,在航展上的表現也是蓋過了蘇27SKM的風頭,專家們難免會比較偏向於一飛院。

畢竟有成功的先例在,所以大部分的人都會覺得更靠譜,反觀六零一所,還從來沒有搞過殲擊轟炸機,雖然他們現在也在搞蘇30多用途戰鬥機的國產化工作,蘇30也算是殲擊轟炸機一類的。

但畢竟六零一所,也是剛剛在準備搞,還沒有真正搞起來,就連殲11都還沒有完全的實現國產化。

不過六零一所的方案,也不是沒有專家看好,接下來就有一位從六零一所走出去的老院士發表的自己的意見,他表示很看好六零一所的方案,特別是第二個方案,因爲那個方案可以說是比較成熟的,相當於是一架隱身的蘇34殲擊轟炸機。

第九百四十二章 最大載重50噸!第八百三十八章 普惠公司欲伸來橄欖枝第二百八十三章 大型客機設計研製的信息化第九百五十六章 海軍新型兩棲攻擊艦第六百八十九章 3D打印技術應用領先波音空客第九十七章 天公不作美第八十六章 給外銷的飛豹增加一個籌碼第八百零三章 以C929-200爲平臺開發新一代反潛巡邏機第五百零六章 隆重的LX3轎跑SUV下線儀式第三百一十章 評審結束,結果未公佈第九百零四章 打造未來飛行汽車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四百噸級飛翼戰略運輸機有希望了第五百二十五章 獲取奧迪Q5技術資料第四百一十二章 中國飛魚太厲害了第一千一十七章殲轟八隱身戰機太MAN了第四章 大國鯤鵬第九百一十八章 隱身梟龍竟“幹掉”了E737預警機第三百三十七章 殲轟七B首飛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不做老實男人第三百四十五章 空中對抗飛行表演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葉子和殲轟八戰機得勝歸來第四百九十七章 殲十B戰鬥機要首飛了第三百四十一章 陳教授的新博士生第八百八十一章 ???負過載對試飛員來說更危險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C2,A400M和運十五競標第一百零五章 B-1B槍騎兵戰略轟炸機第二百二十三章 將來坐咱們自己設計製造的大客機第七百零三章 必須要攻克高溫渦輪葉片的難題第五百三十三章 持續火爆中的LX3轎跑SUV第一百九十一章 全新飛豹亮相巴黎航展第一千零五十五章 燃氣輪機與電熱化學炮是新坦克的絕配第六百八十一章 武裝直升機還有用嗎第五百三十八章 希飛國際試飛站驚現隱身戰機!第三百四十一章 陳教授的新博士生第六百九十三章 最好的航空時代第十七章 就是這麼巧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預警機也擋不住殲轟八第九百三十四章 直三五重型直升機突破第五百一十六章 發展小排量渦輪壓發動機第七百二十三章 轟20即將完成詳細設計第五百四十四章 巴黎航展將成爲中國航空工業的秀場第八十八章 航展開幕第一百七十九章 沈霍伊第二個方案竟然是拍扁了的蘇34第五百六十四章 女同學的豪車夢第五百七十八章 國產艦載戰鬥機路在何方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QC300艦用燃氣輪機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二戰飛機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轟20和殲轟8萬米高空比翼齊飛第二百七十章 這個獎宋老當之無愧第四百九十八章 六一一的隱身外貿機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媒體熱議轟20首飛消息第一百七十九章 沈霍伊第二個方案竟然是拍扁了的蘇34第六百七十七章 航空城加汽車城第二百二十三章 將來坐咱們自己設計製造的大客機第一千二百七十章 世界第三的直35重型直升機第四百九十二章 七一八工程驗證機下線第六百五十二章 運三零戰略運輸機帶來的震撼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殲10D出擊第七百五十三章 隱身艦載機不簡單第八百七十四章 ???500、1000kg級渦扇發動機第八百一十二章 奇特的造型引發轟動第六百二十二章 中國航空工業交出的答卷第一百六十九章 朱海上空即將上演雙雄爭霸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鷹隼系列噴氣式私人、公務飛機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運15大型運輸機首飛第一百四十一章 和砂特人談判第七百二十五章 遠轟的動力:渦扇25C加力式渦扇發動機第五百一十二章 榮富傑出青年林鵬第二百二十九章 全世界第一款投入現役的DSI進氣道戰機第四百七十三章 殲轟七B雙機編隊表演第一千零五十五章 燃氣輪機與電熱化學炮是新坦克的絕配第二百二十五章 葉子和林鵬的婚事商定了第九十七章 天公不作美第五百四十六章 陣風和颱風誰更出彩第八百七十八章 ??殲轟八戰機極限試飛科目第三百七十章 大支線和小幹線之間的界限第三百六十九章 中國航空工業悄然崛起第五百零三章 殲十B首飛的消息在軍壇炸鍋了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轟二零戰略轟炸機的消息滿天飛第九百三十四章 直三五重型直升機突破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太國皇家空軍大型運輸機招標第三十九章 直指問題根源第三百六十六章 守住中國這個市場商飛就成功了第一百六十三章 堪稱完美的氣動設計第二十五章 低空大表速試飛第二百五十六章 大鵬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第四百三十二章 大鵬汽車要做中國的BBA第三百六十七章 新飛豹將成爲韋內拉空軍的殺手鐗第九百五十五章 國產艦載武裝直升機刻不容緩第二百七十二章 一不小心成了中國的凱利約翰遜第六百四十八章 狂飆的賽車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航程一萬七千公里第一百八十八章 中國首部機載相控陣火控雷達第六百一十七章 六架殲轟七B同時出廠試飛(國慶第十一更)第六百三十九章 對標漢蘭達的LX5中型SUV第八百九十章 ??長江一千渦扇發動機首次試車第五百九十八章 最耀眼的航展明星第九十一章 成功獲取陣風技術資料第七百七十章 航母style真來了第六百九十一章 初步建立起中國民機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