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主府華麗的大廳之中並排擺放着十七具屍體,雲嘯仔細的檢查了這些屍體。十七具屍體有十二具帶有箭傷,卸下甲冑。箭頭射穿了鐵甲,同時也射穿了裡面的絲綢襯裡。不過扎到肉裡並不深,不可能傷到內臟。
許多人的身體上都有骨折的痕跡,鎧甲上也有馬蹄印。很明顯他們是死於馬蹄的踐踏,而非箭矢。
剩下的五具屍體,身上的鎧甲都留下了被鈍器擊打的痕跡。傳說匈奴的男人四歲開始學騎馬,六歲開始學射箭。成年之後閒着沒事兒便找頭牛摔跤玩。從鎧甲上的傷痕上看,這些匈奴人的確強壯。五個人的胸甲都被完全的擊打變形,深深的向裡面凹陷下去。
這樣的巨力會使內臟受到嚴重的衝擊,被震碎內臟的人是活不了的。
一邊監視身體,一邊給家將們將這樣做的道理。
“死人不會說話,但是死人會告訴我們很多的訊息。戰場上當然避免不了戰馬的踐踏,但是如果改良盔甲,加強胸甲的厚度裡面再襯上吸力的內襯層。也許這五個人可以活下來,檢視屍體也是將領要做的必備功課。以後你們在戰場上如果有機會便一定要檢視敵人與自己人的屍體。從中可以吸取很多教訓,幫助我們改變陣型改良裝備。
爲將者這樣做,可以挽救許多士兵的生命。你們記住,人死如燈滅。再讓他們活過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有些事情我們必須要做到前面,這樣纔有可能最大限度的挽救手下人的生命。也最大程度的保證你們獲得戰鬥的勝利。
無論何時都不要忘記這句話,打擊敵人保護自己。”
家將們都躬身表示受教,雲嘯最近在刻意培養家將們帶兵的能力。自己不可能每仗必到,培養一些出色的將領今後也免得自己到處亂跑。家裡面放着三個如花似玉的老婆,還有一個溫柔可人的小情人。自己卻滿世界跑的砍人,雲嘯實在是覺得虧得慌。
天剛剛放亮,戴宇便迫不及待的領着三百鄉勇出發了。經過昨天的事情,雲嘯特地給他多配了一百鄉勇,人數能多就多些。保持人數上的優勢,這很重要。
雲嘯帶着蒼虎與一衆家將來到了昨天的戰場之上。天空中的烏鴉在不斷的盤旋。嘴裡面發出“呱”“呱”“呱”的叫聲。地上有野狼在嘶吼,十數頭野狼正在進行一場饕餮盛宴。死亡的匈奴人沒有了頭,結實的皮甲也被撕開。
野狼紛紛搶食露在外面的內臟,已經有好幾具屍體被啃光了大腿。灰白色的骨頭被凍在地上。陽光下泛着清冷的光。
鄉勇們一陣弩箭。便射翻了這些野狼。侯爺也真夠重口味的。居然要來看這些匈奴人的屍體。死人有什麼好看的,飲漢城裡面有很多沒有來得及清理的屍體。都凍得跟石頭似的,還好是在冬天若是夏天一定會發臭。
雲嘯帶着口罩。開始檢查每一具屍體。有些屍體被破壞的很嚴重,但大多都還算完好。每檢查完一具便命身邊的蒼瀾記下來,回去將這些數據彙總對調整自己的陣型,與制定打敗匈奴人的戰術非常的重要。
七十三具屍體,居然有四十二具身上帶有弩箭的傷害。最少的被射中兩支弩箭,最多的居然被射中八處。中箭的地方多在胸腹部,看來雲嘯強調射擊寬大正面的訓令被很好的執行。
中弩箭的人,居然有十九人身上還同時帶有弓箭傷。這就說明在第一輪鐵胎弩射擊過後,這些人依舊帶着傷騎乘在馬上。好強悍的體魄,要害中箭即便被箭矢射穿了內臟,居然依舊可以很好的駕控馬匹,這份功夫是漢人騎兵怎麼練都沒戲的。
四十二人死於弓弩之下,二十六人是被長長的騎槍捅死的。身上有馬刀傷的只有五人。也就是說兩輪的衝鋒,實際上每輪只幹掉了十幾人。最後那隊手持馬刀上前肉搏的鄉勇,只幹掉了五個人。
檢查完所有的屍體,雲嘯拿着一根小木棍在雪地上不斷的比劃,給家將們將解蒼虎指揮的成敗。
“騎兵對衝一定要排成單列,因爲前排的騎兵衝鋒會擋住後面人的路線。同時也能造成比對手大的多的寬大正面,若是有機動的空間則可用鐵胎弩邊射邊撤。待敵疲憊之後再行衝擊。
蒼虎用騎兵拉開間隔分撥次的衝擊,這個戰術非常的好。若是碰見跟你們人數差不多的對手時可以多多的使用這種戰術。
兩隊騎兵撞到一起之時,通常都會煙霧瀰漫。第一波衝陣而過,敵人的速度就已經開始減緩,因爲他們要調轉馬頭進行第二回合的衝擊。這個時候你的第二梯隊便佔了馬速的優勢。你們看,從這些屍體的分佈來看。
昨天的第一次衝擊,只殺傷敵人十人。但第二次卻殺傷十六人,這便是證明。”
雲嘯將後世學來的軍事理論,詳細的灌輸給了家將們。全面戰爭的電腦模擬異常的逼真,這讓雲嘯這個軍事發燒友得到了不少的啓示。
家將們認真的聽着雲嘯的講解,侯爺的兵法爲大家所折服。今天能得到親自傳授,這樣的好機會誰也不想放過。
講解持續了整個一個上午,蒼虎與蒼鷹還提出了一些改進的方案。從對敵的策略,到這次戰鬥的得失都一一總結。
納恰很狼狽,跟隨着自己的一百一十名弟兄現在只剩下了九人。一路上的嚴寒,使得受傷的很幾乎沒有活下去的可能。野狼一路跟隨着自己的隊伍,只要有人倒下便會被蜂擁而上的野狼啃噬。大學覆蓋之下,食物不好找,這些白來的死人是一頓不錯的大餐。
天陰的厲害,北風呼呼的刮。讓人幾乎喘不過氣來,人和馬都累到了極點。三天不眠不休的趕路極大的消耗了人和馬的體力,就在自己納恰以爲自己再也不會見到大單于的時候。一片營帳出現在遠處,好像還有很多馬匹在四處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