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
所謂生死,不了斷亦自然了斷,我們是無能爲力的。我們來到這世界。並未經我們同意,我們離開這世界,也將不經我們同意我們是被動的。
人死了之後是不是萬事皆空呢?死了之後是不是還有生活呢?死了之後是不是還有輪迴呢?我只能說不知道。使哈姆雷特躊躇不決的也正是這一種懷疑。按照佛家的學說,“斷滅相”決非正知解。一切的宗教都強調死後的生活,佛教則特別強調輪迴;我看世間一切有情,是有一個新陳代謝的法則,是有遺傳瞪遞的跡象,人恐怕也不是例外,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代舊人,如是麗已。又看佛書記載輪迴的故事,大抵荒誕不經,可供談助,兼資勸世,是否真有其事殆不可考。如果輪迴之說尚難證實,則所謂了生死之說也只是可望不可即的一個理想了。
我承認佛家了生死之說是一崇高理想。爲了希望達到這個理想,佛教徒制定許多戒律,所謂根本五成,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這還都是所謂“事成”,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成之“性戒”尚不在內。這些戒律都是要我們在此生此世來身體力行的。能徹底實行戒律的人方有希望達到“外息諸緣,內心無喘”的境界。只有切實的剋制*,方能逐漸的做到“情枯智訖”的功夫。所有的宗教元不強調克己的修養,斬斷情報,裂破俗織,然後才能湛然寂靜,明心見性。就是佛教所斥爲外道的種種苦行,也無非是戒的意思,不過作得過份了些。中古*教也有許多不近人情的苦修方法。凡是宗教都是要人收斂內心截除*。就是倫理的哲學家,也無不倡導多多少少的克己的苦行。折磨**,以解放心靈,這道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以愛根爲生死之源,而且目無始以來因積業而生死流轉,非斬斷愛根無以了生死,這一番道理便比較的難以實證了。此生此世持成、此生此世受福,死後如何,來世如何。便渺茫難言了。我對於在家修行的和出家修行的人們有無上的敬意。由於他們的參禪看教,福慧雙修,我不懷疑他們有在此生此世證無生法忍的可能,但是離開此生此世之後是否即能往生淨土,我很懷疑。這淨土,像其他的被人描寫過的天堂一樣,未必存在。如果它是存在,只是存在在我們的心裡。
西方斯多亞派哲學家所謂個人的靈魂於死後重複融合到宇宙的靈魂裡去,其種種信念也無非是要人於臨死之際不生恐懼。那說法雖然簡陋,卻是不落言籤。蒙田說:學習哲學即是學習如何去死。如果了生死即是瞭解生死之謎,從而獲至大智大勇。心地光明,無所恐懼,我相信那是可以辦到的。所以在我的心目中、宗教家乃是最富理想而又最重實踐的哲學家。至於了斷生死之說,則我慚劣鈍,目前只能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