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新變化
京城的社會風貌,其實一直都是在不聲不響中發生着有趣的變化。
尤其是1983年春節過後,有許多與民生有關的新改變,都是可以和1982年能夠明顯劃分區別開的。
可以說是這一年獨有的鮮明標誌。
就比如說京城第一家超市在海淀區開業的事兒。
三十年後的人們肯定非常清楚,與傳統百貨商店相比,超市最大的不同就是商品的陳列和銷售方法。
前者把商品擺在櫃檯上,顧客只能隔着玻璃或櫥窗看。
如果看中了,要通過售貨員吧東西拿出來,決定購買後向售貨員付款。
這叫閉架銷售。
而與之相對應,超市採用的是開架銷售方式。
商品都擺在貨架上,顧客可以在商品區任意穿行,隨心選擇。
看上什麼東西合適,直接放在超市提供的籃子裡,到出口處再統一結賬。
所以正是因此,當京城出現第一家超市的時候。
像這種商業模式的店鋪還不叫“超市”,而是叫做“自選商場”。
僅從名字就能直接體現出這種獨特的購物模式來。
但非常可惜的是,由於人們還缺乏對這種商業模式的真正瞭解,最初的經營手法就是簡單的照搬國外。
因此這家開創了京城先河的超市只能算是“東施效顰”的產物。
它的缺陷很明顯,首先面積只有二百平方米那麼大,一次擠進一百個顧客就會轉不開身。
經營的內容也很有限,只出售蔬菜和肉食兩種商品。
關鍵是價格昂貴,居然比起不遠處的菜市場貴不少。
絕大多數的京城人好奇地進來轉一圈,馬上就會吐着舌頭逃出去了。
真正的購買者幾乎都是外國人。
但偏偏就連花錢的老外們也在抱怨。
因爲包裝袋上只有價格而沒有商品名稱和質量,以至於他們常常會把雞肉當成豬肉買走。
那麼很顯然,京城的老百姓距離真正能享受到購物自由的生活,還有一段非常漫長的道路要走。
ωwш✿ ttκǎ n✿ C〇
根本就沒法指望這樣的店鋪來改變京城老百姓的消費習慣。
與第一家超市不同,另一件更爲引人矚目的新興事物,在這一年開始實質地影響大部分的百姓生活。
那就是在房屋上方出現的電視天線。
由於老百姓買回家的電視機的數目越來越多,也就有了越來越多的人,爲電視畫面質量而煩惱。
於是戶外天線就成了收看電視不可缺少的輔助手段。
儘管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電視信號的傳輸主要受地面情況和天氣狀況的影響,戶外天線只能起到心理安慰作用。
但老百姓們卻不可避免地去相信一種他們更願意相信的說法。
那就是電視機的信號是有限的,收看電視的人越多,互相受到干擾就越嚴重。
就這樣,人們開始爭前恐後地把捆綁着銅管或鋁管的竹竿豎立起來,以“鶴立雞羣”的方式綁在屋脊上,指向天空。
從此,一旦趕上惡劣天氣,電視收看效果不好的時候。
就總會有人自告奮勇的上房蹬瓦去擺弄這些電視天線,努力把電視天線調整到一個比較好的角度。
這甚至成了當時值得誇耀,讓人高看一眼的特殊技能。
於是在越來越多的人們不甘落後,前仆後繼的效仿下,最終就出現了只有在這個特定的年代纔會出現的別緻風景。
放眼望去,整個城市的屋脊上都林立着高高杆子,時常會有鳥雀安靜地守望在細而穩固的天線上。
建築與自然和諧地渾然一體。
房屋、樹木、天空、天線上活物兒的點綴,和晚霞中的地平線一起,構成了一副美妙的畫面。
然而在所有新變化中,要說與寧衛民關聯最大的變化,那無疑還是西裝的盛行。
或許是因爲《新聞聯播》節目後的黃金時段廣告效果顯著。
西裝的流行風,居然比原本歷史的時間節點提前了不少。
於是由此開始,我們的國家徹底結束了“藍海洋”、“綠海洋”的歷史。
就連國家高層會務的服裝也開始變得豐富起來。
中山裝、西裝、軍裝、夾克,從此都可以看到了。
再也不會有人會因爲穿西裝,而被扣上“追求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帽子了。
頂多了,那些思想一時還難以轉變的“頑固派”,就只能對穿西裝的人,說上一句“盡搞標新立異”而已。
至於由此產生的經濟效應,更是讓國內整個服裝行業欣喜若狂的。
西裝的需求急速提升,再不似以往,只限於出國人員和少數思想開放的精英階層。
首先京城幾乎所有的大照相館,能拍婚紗照的,幾乎都得置辦幾身西裝。
不少結婚的新人,從此也開始選擇自己購買西服,充當結婚的禮服。
其次就是高校的教授和研究所的專家們,以及演藝界的名人,和許多單位的一二把手。
爲了體面,爲了響應高層的提倡,也開始購買西裝。
這其中甚至囊括了有許多曾經對西裝嗤之以鼻的人。
然後這種效果又從他們的身上傳導到了各單位的中層領導,基層幹部……
不用說,社會需要的爆發式激增,大大刺激了生產和商業的繁榮。
比如王府井百貨大樓,所銷售的一批西裝成衣,凡響異常熱烈。
過去要賣上三四個月的貨,幾乎兩週就一掃而光。
紡織布匹櫃檯前顧客也開始日益增多,幾乎新增加的需求都是要買布料做西裝的。
還有和皮爾·卡頓合作的紅聯服裝廠。
也因爲訂單激增,專門跟部裡申請外匯,要從日本引進一條先進的西裝生產線。
這條生產線做工精細,縫製燙熨全部實現自動化。
如果建成,預計一年可以生產西服三十萬件。
個體戶的情況還是比較複雜的。
有人開始倒賣從花城弄過來的港式西服和日式西服。
按說呢,通過緊跟社會熱點掙點快錢,其實是無可厚非的。
必須肯定這些個體戶眼光準,腦子靈。
但有人賣的是滾包西服,這可就比較喪良心了。
因爲所謂的“滾包貨”,是打着外貿服的名義,入港時被水壓機壓縮成的一立方米大小的貨包而得名。
每包大概有二百件左右的貨品,質量參差不齊,款式雜亂。
一般每款僅此一件,有的上面還有血跡。
其實說白了,就是從國外運來的“洋垃圾”,通過港城轉道進入內地。
這種貨,有毒,只有經過翻新後才能在市場上出售騙人。
總之,這股風一刮起來,就是從上及下不可抑制之勢,無休無止的散發開來。
大到服裝廠、百貨大樓,中到製衣店、布料店,小到裁縫鋪、個體戶,統統因此利潤激增,且深受其影響。
所以在這樣的情形下,皮爾·卡頓專營店利潤繼續攀升根本毫無懸念,更是形勢一片大好。
但反過來,寧衛民在總公司這邊,所採取的一系列行動,也就顯得尤爲詭異了。
他讓整個公司的上上下下,都不禁爲之暈頭轉向。
從宋華桂到前臺的接待員,每一個人都摸不着頭腦。
那寧衛民到底都幹了些什麼呢?
先說明面上的。
藉助例會,寧衛民在跟公司彙報完遊園會的成果之後,先把後續的書市項目擺了出來。
並且說成是服務局和天壇園方聯合提出的建議。
其目的,就是想以一種被動的無奈姿態,來作爲自己退出專營店競爭的藉口。
寧衛民聲稱,鑑於齋宮陳列館的工作日益複雜,而自己能力有限。
他已經沒辦法同時兼顧專營店的工作。
因此他就只想專心做好齋宮方面的工作。
以穩定齋宮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聲譽、影響力,以及與合作單位的良好關係爲優先。
那麼專營店的業務拓展,就只能靠鄒經理盡一把力了。
同時他也提出,考慮到具體工作需要,鄒經理今後顯然比他更需要汽車作爲代步工具。
那他也不好再白白佔用公司的資源,於是還建議公司就把這輛車劃歸鄒經理使用。
好嘛,就寧衛民的這些建議。
哪一條,都跟小狗滿地打滾,露肚皮求饒效果差不多啊。
最關鍵的還是不明原因啊。
誰都沒法相信,也根本想不通,過去的硬骨頭,向來都是和大家硬抗到底的寧衛民。
爲什麼會在自己大有勝算的時候,態度大變,向競爭對手示好。
這不是自毀前程,純屬吃擰了嗎?
所以當時的與會現場完全僵住了,大家無比大眼瞪小眼。
一時間,都不知該如何表態了。
甚至就連最大的獲益者鄒國棟都懵了。
說心裡話,他是真想答應,可又有點不敢,他怕寧衛民有詐啊。
最終,還是宋華桂又找寧衛民談了一次話。
確信寧衛民是真的這麼想,純粹是以公司利益出發,這事兒纔算就此確定下來。
然而接下來,還沒等大家回過味兒來,沒等宋華桂想好怎麼補償寧衛民。
這下子又在私下裡繼續出招了。
這次是他把鄒經理、沙經理這些曾經借過他錢的人一起約到外面去吃飯。
主要的用意就是想緩和和大家的關係。
寧衛民在席間,自稱過去年輕不懂事,自私了些,沒太在乎職場中的規矩。
其實應該講究個你好、我好、大家好,不能總是自己撈實惠,讓別人白白眼看着。
難怪大家都對他有意見。
所以他現在要彌補自己的錯誤。跟大家商量一下對所有人都有好處的事兒。
第一件是有關權力。
寧衛民分析了一下公司目前的業務需要和行業優勢。
認爲是時候讓公司聯合國家相關部門,舉辦模特大賽,並且開拓模特經濟代理業務的時候了。
這樣的話,不但能保證公司始終在行業高端佔據優勢地位,等於參與了行業規則的制定。
而且這兩項業務的開拓,也會帶來更多的職位。
不但大家安插親信,任用私人會很方便。
尤其是一旦他們自己能進入模特大賽的組委會,那今後在整個行業說話都是有份量的。
手裡權力含金量絕對不一樣了。
還有媒體的曝光度呢?
這種大賽等同選美,必然爲世人所關注。
能出名,同樣也是一種人生資本。
第二件則是有關金錢。
寧衛民居然把自己從郵票上取利的事兒給公開了。
他給大家普及了一下基本的集郵知識,並且介紹了一下郵票的投機狀況。
最終結論就是一條,有錢可以大家一塊掙。
大家如果願意參與進來,是由他提供建議,大家自己買郵票投資也好。
有或者是是把錢借給他用,他直接付給大家利息也好。
反正他是把自己掙錢的道兒指給大家了。
於是這樣一來,寧衛民和總公司這幫同事的關係還真就不一樣了。
那不是大大的緩和,而是幾乎根本性的逆轉。
誰吃過這頓飯,都張口閉口把寧衛民當兄弟了。
因爲正如康術德所說的那樣,同事之間哪兒會有麼生死仇敵啊?
無非就是面子和利益。
只要這兩件事兒擺平了,理順了,所謂的敵意也就自然消失了。
事實正是如此,要知道,寧衛民雖然還曾用借錢不還威脅過沙經理。
可實際上還錢的時候他相當準時,也相當大方。
不但沒少給,反而爲了湊整還多給了一些利息。
所以這些同事們雖然因爲彼此立場曾經對立,對他的話還不敢全信。
但至少都認爲他是個言而有信,並不摳門的人。
而且最終,這些人就沒有一個能抵禦權力和金錢、名望誘惑的。
無不老老實實按照寧衛民的指揮棒轉向了。
很快,他們就達成共識,並在下一次例會上,幾乎一致性地對公司提出建議。
迫使宋華桂在極爲驚訝的情況下,不得不同意把模特大賽籌備一事提上了日程。
然而更讓宋華桂驚訝的事兒還在後面,當她提出想讓寧衛民也參與模特大賽組建一事的時候,寧衛民居然再次拒絕了。
他這時候恰到好處的把宮廷餐飲一事擺了出來,說天壇園方和服務局又有了新的合作要求。
聲稱自己實在沒有辦法再顧及齋宮以外的事兒了。
所以皆大歡喜的背後,其實只有宋華桂和建國門專營店的“美純洋媚子”是失落與不安的。
宋華桂是不明白,寧衛民工作態度忽然轉向消極的原因。
而且隱隱感到他們彼此的距離好像拉遠了。
至於那四個金牌銷售的姑娘,從總公司聽到相關傳言後,則不免擔心起她們掙大錢的好日子恐怕即將到頭了。
同時也怕寧衛民徹底把她們轉給鄒國棟管理,前景徹底黯淡。
但這樣的瑕疵終歸是沒有辦法的事兒。
寧衛民也想盡量讓人人滿意,但有些事就是沒法周全。
對他來說,用開疆擴土的辦法把整個公司都調動起來。
讓別人無暇再琢磨他,他可以安心做自己的事兒,纔是核心利益所在。
人不爲己天誅地滅啊!這無可厚非!
他還沒仗義到爲了別人,可以把自己個擺在案板上,讓人隨便剁的地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