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手卜和國的政治局勢將何去何從全球新聞媒體都在尋找答案的時候,遠在地球聳外一邊的裴承毅也在考慮這個問題。
雖然裴承毅不是政治家,也沒有進入共和國的決策圈,但是作爲軍人。他比其他人更能明白王元慶的處境,因爲在他看來,元在這個時候拋出“修憲理論”想用修改憲法的方式完成離任前的最後一輪改革就是一場必須戰勝衆多強敵、只能勝不能敗、沒有第二條出路的“總決戰”更重要的是,身處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裴承毅算得上半個局外人。不但能夠更加方便的瞭解境外媒體的新聞報道,還能以不同的視角觀察共和國的局勢,從而得出獨到的結論。
在裴承毅看來”年多前生的事情就爲現在的局勢埋平了伏筆。
追根溯源的話,印度戰爭中的東線決戰後期,王元慶採納裴承毅的建議,對總體戰爭計戈打手做出全面調整就是整個事件的根源。要知道,按照最初的戰爭計利,印度戰爭最快也只能在力彌年下半年結束,最晚則有可能拖到溺年底。因爲王元慶不會將戰爭交給下一任國家元,所以印度戰爭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拖到刃刃年。如果按照最初的計利進行,王元慶將在2夠蘆年初將政權移交給顏靖宇,由這斤。“理想接班人”繼續推進政治改革,再用舊年實現政治改革的宏偉目標。雖然裴承毅從來沒有仔細考慮過,但是以當時的局勢,如果上臺的是顏靖宇,出任總參謀長的肯定是裴承毅。
原因很簡單,顏靖宇深受王元慶影響,不但銳意改革,而且擁有推進改革的膽識與魄力。在所有必要因素中,顏靖宇只缺少來自軍隊的支持,因此需要一名在軍隊中擁有崇高威望,又具有一定政治頭腦的總參謀長。不管從哪個角度看,裴承毅都是最佳選擇。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裴承毅在印度戰爭中的絕佳表現葬送了自己的政治前程,但是裴承毅從來沒有後悔過,原因很簡單,集承毅的理想並不是成爲總參謀長,或者說,不是在這個時候成爲總參謀長。
在半年內打贏印度戰爭,既有好處,又有壞處。
古話說得好,欲則不達。
制訂戰爭計打手年左右,既不是王元慶心血來潮的決定,也不是裴承毅無中生有的臆測,而是經過周密演算與反覆推演後得出的結果。也就是說,戰爭到底打多久,不僅僅由對手的實力決定,還得由共和國的實力決定。戰爭不僅是戰場上的鬥爭,還是戰場外的鬥爭。對共和國來說,擊敗印度軍隊並不難,難的是如何維護印度的戰後局勢。用年左右的時間進行大規模作戰,是各種因素疊加的折中結果,也是各種因素相互妥協的最佳選擇。當裴承毅把這個時間縮短一半以上的時候,雖然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戰爭傷亡、減少戰爭開支,但是在其他方面卻造成了許多難以預料、也無法控制的嚴重後果。別的不說,躍年,共和國的最大一筆開支就是對印援助。雖然無法準確統計出共和國在戰後投入印度的援助資金,但是按照最保守的估計,因爲準備不充分,共和國在戰後的對印援助規模肯定比最初計戈的增加了騙以上,對共和國造成的經濟損失在萬億元以上。
除了經濟上的影響,對政治改革造成的影響也不可低估。
按照裴承毅的猜測,因爲戰後開支遠遠過預算,所以王元慶不得不在刃彌年加快政治改革的步伐,以求獲得更多擁護政治改革的利益集團、特別是民族資本家與民營企業集團的支持。改革本身就是一個系統工程,經濟與政治又相互影響,王元慶不可能只在經濟領域做文章。更重要的是,政治改革走到這一步,既愕利益者要求的不僅僅是經濟利益,更加渴望獲得政治利益。
別說裴承毅是具有政治頭腦的軍人,就連普通軍人都能感受到國內鬥爭有多麼激烈。
通過紀佑國起的“產業結構調整”共和國的民族資本家與民營企業飛崛起,特別是藺彥博、李成文、葉永畿等一大批華僑華商帶在在海外積累的財富回到國內之後,民間經濟利益集團迅展壯大。雖然在趙潤東執政期間,共和國的改革一度限於停滯狀態,但是趙潤東很好的繼承了紀佑國的改革路線,並且以“休養生息”的方式鞏固了紀傷國的改革成果,讓一大批在控制了社會公共資源的國營企業面前還略顯稚嫩的民營企業得到了展壯大的寶貴機會,包括“中重集團”在內的數十家在王元慶執政期間進入全球凹o強行列的民營企業就是在這個時候打下基礎的。到了王元慶開始推行“政治改革”的時候,共和國的民族資本家與民營企業家追求的不再是經濟利益,而是政治權利。問題是,沒有任何一個利益集團願意心甘情願的讓出既愕利益。站在力刀年的角度來看,當時的既的利益集團絕對不是民族資本家與民營企業家,而是國營企業,特別是那些把控着國堞業,利用掌握的公其資源與公共權力牟取利茲的高層管旺眉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政治改革的心年,就是利益集團鬥爭的舊年。
作爲軍人,裴承毅非常清楚這舊年間生了什麼事情。當初在總參謀部擔任作戰處處長的時候,裴承毅參加過小舊與小口兩種戰鬥機的基礎研工作。雖然這兩種第五代戰鬥機的研製與生產工作最終都交給了民營企業,但是就裴承毅所知,在競表階段,幾家國營企業不但佔盡了優勢,還拿到了更加豐厚的預研合同。如果不是國營企業太不爭氣,笑到最後的肯定不是民營企業。
當然,受集團鬥爭牽連的個人也不在少數。
日本戰爭後。在裴承毅離開總參謀部去進修之前,光是被移交給司法機構依法量刑的總參謀部高官就過了舊人,而這些人中至少有一半與利益鬥爭有關。
就裴承毅所知,至少有2人是在軍隊常備物資採購的問題上,因爲收受賄略而娘鎖入獄。
不管怎麼說。如果國內鬥爭失去控制,就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印度戰爭之前。國內鬥爭還在控制之中。不管鬧的有多嚴重,最終總能用一種冠冕堂皇、或者利益攸關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得到解決。
問題是。印度戰爭之後,國內鬥爭變得更加激烈。就沒有這麼容易解決了。
實際上。裴承毅放棄競爭總參謀長的位置,就與過於激烈的國內鬥爭有很大笑系。
這也不難理解。以裴承毅的個性,肯定不會在沒有任何把握的情況下冒險。印度戰爭結束後,裴承毅只能肯定一件事情,那就是王元慶絕對不會謀求第三屆任期,將在四隻初卸任。如此一來,裴承毅就得爲自己的前程而三思。在王元慶沒有明確下任國家元的情況下,爭取總參謀長很可能是“自尋死路”。在裴承毅看來,如果繼任者不是顏靖宇,而是顧衛民。不管是誰都不可能在總參謀長的位置上取得越項鋌輝的成就。更不可能成爲彭茂邦那樣的總參謀長。即便在力巫年底,裴承毅也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王元慶很有可能把位置讓給顧衛民。讓顏靖宇在五年或者十年後接任,把未完成的改革重任交給顧衛民,讓顏靖宇在相對輕鬆的環境下,率領共和國進入新時代。如此一來,裴承毅就沒有任何理由去競爭總參謀長的個置。更重要的是,在裴承毅看來,真由顧衛民繼任,很有可能在電年或者在冶年爆一場嚴重的政治鬥爭。也就是說,在留年出任總參謀長,不管在政治上做出何種選擇,都的經歷這場鬥爭。因爲總參謀長是軍人。不是政治家,所以很有可能成爲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選擇去裝備辦公室,就是裴承毅的應對措施。
躍年。裴承毅看到了很多,也瞭解了很多。
與他的判斷一樣,雖然王元慶解決了很多問題,但是共和國的內部鬥爭鬥沒消停。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所有的矛盾多指向同一個終佔,既囚年初的政權交接。
年多來。有件事情讓裴承毅一直想不明白。
按照他的判斷。如果王元慶決心在刃刃年退出共和國的政治舞臺,解決國內矛盾的時候,就應該採取懷柔政策,而不是繼續他那一套鐵腕手段。事實是,王元慶並沒有以溫和的方式解決內部矛盾,仍然堅持其一慣原則。最初的時候,裴承毅還認爲王元慶將謀求第三屆任期,因爲只有他留下來。才能收拾爛攤子。可是很多跡象表明,王元慶根本沒有第三次出任共和國元的想法。
直到2月飛日。裴承毅才猛然醒悟。
爲了以最穩妥的方式達到目的,王元慶採用了最出人意料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王元慶的行動讓裴承毅明白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在政治改革開始的時候,共和國實際上遠沒有展現在外界面前那麼強大,而是疾病纏身,就算用“病入膏盲”來形容也不足爲過。
想明白這一點。裴承毅就不難想到,政治改革也是不得已而爲之。
再想深入一點。也就不難明白,王元慶在離任前搞出這麼大的風浪,而不像是當年的趙潤東那樣靜悄悄的離開、也不像紀佑國那樣給繼任者留下豐富的政治遺產,正是因爲共和國的內部矛盾過分尖銳,必須儘快解決。當然,這也表明王元慶並不完全信任繼任者,認爲下任國家元不會按照他的安排完成政治改草。
到此,裴承毅不用繼續猜測下去了。
下任國家元肯定是顧衛民,而且王元慶不太信任顧衛民。如此一來,顏靖宇將從國務院總理調任國家副元或者全體代表大會委員長,由葉致勝出任國務院總理,林嘯雷出任三軍總參謀長。
有一點還是讓裴承毅想不明白,即王元慶如何確保年、或者舊年後,顧衛民能夠把國家大權交給顏靖宇?雖然沒人否認王元慶已經擁有當年紀估國的影響力,而且到舊年後,王元慶仍然足夠年輕,口是按照裴承毅的觀步,除非萬不得巳。王方慶肯寶不今見斤,後干預國家政務。也就是說,必須用某種制度約束顧衛民。如果王元慶考慮得足夠長遠,甚至有可能通過制度削弱元的權力,從根本上杜絕由政權交接帶來的政治動盪。
布宜諾斯艾利斯時間飛日上午,收看了新聞節目後,裴承毅的疑惑有了答案。
王元慶確實考慮得足夠長遠。而且魄力驚人。如果“憲法修正案”全面落實,最終受到限制的不僅僅是顧衛民,甚至不僅僅是國家元,整個共和國的政治體制、乃至最基本的政治基礎都將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更重要的是,裴承毅一眼就看了出來,王元慶絕對會笑到最後。
也許在外人看來,提出“憲法修正案”的時候,王元慶吹響了政治改革總決戰的進攻號角。在裴承毅眼裡,這卻是一場早就策劃好的戰役,幾乎所有優勢都在王元慶的手裡。裴承毅甚至相信,早在打手年多前,也就是印度戰爭爆之前,王元慶就爲政治改革的最後決戰做好了準備。
不管列舉出多少理由,只需要一件事就能證明裴承毅的判斷:第三次軍事改革。
回想第三次軍事改革,裴承毅不得不承認,王元慶的鬥爭能力太驚人了。
雖然裴承毅並不否認第三次軍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要削減軍費開支,爲共和國總體戰略轉型服務,但是在看明瞭前因後果之後。裴承毅必須承認,第三次軍事改革的另外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整肅軍隊”。別的不說,通過這次軍事改革。有點想法的軍人都受到了“特殊對待”。比如裴承毅離開了總參謀部、章忠憲空軍司令的職權受到了新任空軍參謀長的全面挑戰、海軍參謀長張韋昌被派去管裝備展工作、連名不見經傳的袁晨皓都被派往南亞。這些人也不全都遭到了打壓。在裴承毅看來,部分人只是被“雪藏”以免成爲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不管怎麼樣,必須肯定一點,那就是通過第三次軍事改革引軍隊的內部鬥爭,王元慶對軍隊的控制力度達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雖然裴承毅非常清楚,這種狀態不會一直持續下去,畢竟軍事改革的一些實質性問題已經對軍人利益產生影響。除非王元慶準備放棄軍事改革的要目的,不然就得在儘快調整策略。不再把軍事改革當作推進政治改草的工具,以免釀成惡果,但是裴承毅更加清楚,至少在未來打手個月之內,沒人能夠動搖王元慶在軍隊裡的影響力,只要得到軍隊的支持,加上王元慶在民衆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也就沒有任何人能夠阻撓政治改革!
想明白這個道理,裴承毅頓時輕鬆了很多。
毫無疑問,就算印度戰爭拖到了力彌年底,或者在酚年下半年結束,王元慶也會在力刃年初提出“憲法修正案”用最極端的方式完成政治改革中最關鍵、也是最主要的一步,從根本上確保政治改革的成。
實際上,就算沒有這麼多的分析,只要瞭解王元慶的性格,就知道他會這麼做。
不管怎麼說,這讓裴承毅少了很多思想負擔。
當然,作爲駐外軍事顧問,裴承毅必須面對很多現實問題。
當天下午,他就接到了阿根廷國防部長的電話。等他趕到阿根廷國防部的時候,才現請他去的不是阿根廷國防部長,而是阿根廷總統塞隆。不用多說。塞隆肯定從阿方索、特雷塞斯庫等人那裡瞭解到了一些“內幕”知道裴承毅是個不簡單的軍人,所以想從裴承毅這裡瞭解一些“內部消息”。作爲國家元,就算塞隆很給裴承毅面子,也得考慮由此產生的政治影響。所以沒有直接召見裴承毅,而是通過國防部,與裴承毅秘密會晤。
有了應付應付阿方索等人的經驗,裴承毅顯得無比輕鬆。
僅用了不到半個小時,裴承毅就讓塞隆相信,共和國的政局不會出現動盪,基本對外政策、特別是與阿根廷的關係不會有任何改變。爲了讓阿根廷總統睡個安穩覺,裴承毅甚至暗示塞隆,王元慶在離開元府之前,很有可能通過立法的方式,把共和國的基本對外政策確定下來,從而確保盟國的根本利益。
不得不說,裴承毅擁有軍人中不多見的強口才。
讓塞隆心滿意足的返回總統府後,裴承毅也返回了阿根廷國防部給他安排的住處。
當天晚上,裴承毅接到了李存勳從地球另外一邊打來的電話。元已經正式簽署了對阿軍售合同。將在月內正式提交給全體代表大會的軍事委員會,只要獲得全體代表大會的批准,軍售和約就將正式生效。另外,“軍事顧問團”的成員名單已經擬定好,只要裴承毅不反對,第一人員將在月內抵達。
到此,裴承毅把注意力轉到了本職工作上,因爲按照他與李存勳的約定,這是戰爭將在年內爆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