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奇威一樣,裴承毅同樣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
作爲共和國陸軍少壯派的代表人物,裴承毅既是命運之神眷顧的幸運兒,又經歷了很多常人無法想像的考驗與磨難。
所謂“少壯派”,狹義上指1990年後出生、在信息化時代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軍人,廣義上指年紀在歲以下、思想開放、積極進取的軍人。
與對應的“老成派”相比,幼年的成長環境讓“少壯派”軍人更加清楚高度發達的信息技術對整個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更熟悉信息化時代的“遊戲規則”,更加擅長將信息化技術用於戰爭。
對仍然在追趕美軍的共和國陸軍來說,思想觀念的飛躍比物質基礎的進步更加重要。
從建立共和國的元勳算起,以20年爲一代劃分,共和國軍隊要在短短代人的時間內從“小米加步槍”到信息化時代,不可能像西方國家的軍隊那樣,逐步實現機械化、電子化與信息化,最終進入網絡化時代,必須飛躍式發展。即便從機械化時代算起,西方國家的軍隊也用了足足90年才進入網絡化時代。共和國陸軍要在211世紀的短短20多年內實現信息網絡化,難度可想而知。
沒有足夠高的思想認識,不可能加快軍隊的發展速度。
雖然彭茂邦一向重視技術,在紀佑國執政期間(當時總參謀部在分配軍費時的決策權超過了國防部)大約15%的軍費用於新技術與新裝備的研製開發,美軍同期投入軍事科研的資金僅佔軍費地9%,但是從根本上講,因爲彭茂邦對信息化與網絡化的瞭解並不多,所以更加註重某些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先進武器裝備,而不是對軍隊整體作戰能力具有決定性作用的軍事系統。
直到項鋌輝擔任作戰處處長,情況纔有所改觀。
東海戰爭中,共和國軍事系統存在的欠缺暴露無遺。雖然絕大部分陸軍將領(陸軍仍然在共和國軍隊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願意承認東海戰爭對共和國國防軍事力量建設產生的長遠影響,但是沒人能夠否認這場戰爭地“警示”意義。
以往。共和國奉行“本土防禦”與“防禦反擊”戰略。陸軍地重要性不用多說。
隨着國家實力提高。共和國不可能永遠奉行“本土防禦”與“防禦反擊”戰略。戰爭在國土上燃燒。打爛地是自家地家當。即便打贏了入侵地敵人。損失也無法承受。共和國軍隊遲早要走出國門。在境外與敵人決戰。
問題就在這裡。走出國門。需要更加強大地進攻能力。需要更加強有力地軍事系統!
東海戰爭。一覽無餘地暴露出了共和國軍隊進攻能力不足地缺陷。
戰後。共和國加快了海軍與空軍地建設步伐。表明國家領導人已經認識到問題地嚴峻性。決心打造一支具有強大進攻能力地軍隊。
思想觀念轉變不過來。擁有再好地武器裝備都是白搭。
彭茂邦在離任前保薦項鋌輝出任總參謀長,正是因爲項鋌輝出身特種部隊,而特種部隊既是共和國實戰經驗最豐富的部隊,又是最先接觸信息化技術、與“外軍”打交道最多的部隊。在打擊恐怖組織與分裂組織地“持久戰”中,共和國的特種部隊多次在中亞與以美國爲首地西方國家的特種部隊交手,非常清楚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對提高軍隊戰鬥力起到地重大作用。
獨木難支,項鋌輝要想推進軍事改革,必須有一幫得力助手。
“少壯派”軍官的地位迅速提升。海軍的林嘯雷、華劍鋒、樑國翔、朱榮輝等人,空軍的賈寶國、林珏、梅樂弛等人,陸軍的裴承毅、凌雲霄、李東石等人,均是“少壯派”的代表人物,都得到了重用。
裴承毅算得上是“少壯派”中最特殊的一個。
絕大部分“少壯派”軍官都是從基層做起,在戰鬥中積累軍功,一步步的成長爲高級軍官。裴承毅完全相反,從軍校畢業後就進入司令部,隨後調往總參謀部,一直擔任參謀職務,從未上過戰場。
對職業軍人來說,當參謀既有好處,又有弊端。
好處是,在參謀崗位上很容易培養出遠超過一般軍官的大局觀與審慎態度,能夠覺察到基層軍官無法發現的戰機與風險,以超越基層戰鬥的目光看待戰爭與理解戰爭,爲勝任更高級別的指揮崗位打下基礎。
弊端是,參謀很難在戰爭中獲得軍功,只能憑藉一些硬性指標獲得晉升,比如服役時間、學歷等等;往往與某個將軍或者某個團體綁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體,如果跟錯人,能力再出色也別想出頭。
裴承毅”,一是他跟對了人,二是獲得了很多機會。
調入總參謀部,裴承毅一直跟隨項鋌輝,先後在東海戰爭與“中南風暴”中協助項鋌輝指揮作戰。
從根本上講,裴承毅的“幸運”源自出色的個人能力。
如果沒有出色的能力,就算裴承毅與項鋌輝的私人關係再好,也不可能得到重用。
與彭茂邦不同,項鋌輝不但不會刻意壓制那些思想五花八門、行爲標新立異的“少壯派”軍官,還爲有能力的“少壯派”軍官提供了發揮與表現的機會。
第77軍的凌雲霄是代表,裴承毅就是更加典型的代表。
即便數十年之後,很多人都無法相信,項鋌輝竟然把決定半島戰爭勝敗的前線指揮權交給了1名年僅32歲的上校參謀!
如果說年前,伊朗戰爭爆發時,裴承毅在兵棋推演上的表現爲他贏得了出頭機會。
那麼在2024年爆發的半島戰爭中,裴承毅用最精彩的表現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也證明了項鋌輝的眼光。
只是,對一個職業軍人來說,32歲確實太年輕了。
在魄力方面,一百個裴承毅這樣的“少壯派”都趕不上一個彭茂邦或者趙潤東這樣的“老成派”。
收到總參謀部的戰役總體方案後,裴承毅先是萬分震驚,隨即着手調整戰役部署。
沒有魄力,不等於沒有眼光。
戰役總體方案決定了戰役規模與戰役目的。規模越大,目的越大,風險也越大。雖然裴承毅不知道確定戰役總體方案的是元首趙潤東,但是他能明白最終的目的與存在的巨大風險。打好了,不但能將戰線推到三八線,還能一口氣吃掉數十萬韓美聯軍。打得不好,共和國陸軍很有可能在平壤停止前進的步伐,最多在三八線穩住戰局。
第一次戰役打開了局面,第二次戰役將決定朝鮮半島的未來!
別說裴承毅是前線指揮官,就算他仍然是項鋌輝身邊的參謀,也得拼盡全力。
因爲各參戰部隊早已做好戰鬥準備,提前領到了好幾套作戰方案,所以調整戰役部署不是什麼難事。
最大的困難是在戰役實施階段的指揮工作。
任何戰爭都不會按照某一方的意願進行。用俗話說,就是計劃沒有變化快。
能否打好第二次戰役,關鍵就是戰場情報。
日夜間,裴承毅把能夠找到的偵察力量都派了出去。
擔任偵察任務的特種部隊最先出發,大型無人偵察機隨後起飛,各軍先鋒部隊的偵察兵衝在最前面。
若論監視戰場局勢的能力,KZ-199肯定是最理想的選擇。
6日3點30,裴承毅將指揮部“搬”到了一架KZ-199上。爲了讓KZ-19能在空中呆得更久一點,空軍把還在試驗的一架DJY-15“空中充電機”調了過來。爲了確保KZ-199的安全,空軍調遣了2KJ-22與2個大隊的多架J-14輪流執行護航任務。爲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KZ-199一直在鴨綠江江口北岸共和國領空巡邏。
雖然KZ-199的性能不如E-12A,對地面裝甲集羣的探測距離只有350千米,對單一車輛的分辨距離不到300千米,但是在鴨綠江上空飛行的K-199仍然能夠發現首爾以北的韓美聯軍的調動與部署情況。
美軍的調動完全在KZ-199的監視之中,也在裴承毅的掌握之中。
總體來說,美軍的行動沒有超出裴承毅的預料。不管是第1裝甲師南下奪取海州與攻打青鶴、還是第7步兵師轉爲向西突擊,美軍的意圖表達得很明顯:絕不在三八線以北地區與共和國陸軍決戰。
裴承毅不得不承認遇到了一個並不簡單的對手。
美軍的行動非常有章法,不管是攻打南浦、掐住第611軍向南進軍的咽喉,還是穩步向南撤退,均表現出了高超的指揮藝術與明確的作戰目的。
裴承毅更加佩服總參謀部的決策,竟然能夠提前預料到美軍會主動退卻。
如果按照原先制訂的作戰計劃,將第二次戰役的主要打擊對象放在西部或者東部戰場,均會使另外一個戰場上的美軍迅速逃出打擊範圍,不可能用第三次戰役完成殲滅戰,甚至永遠都不可能幹掉逃走的美軍。
真正讓裴承毅感“興趣”的還是韓軍的行動。
如果說美軍穩步後撤,是爲了擺脫共和國陸軍。那麼韓軍主動進攻,就是在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