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大好機會

每然很多人都認爲,美軍與,只年月中旬在大陸戰場嚼“剛部署調動是由陸軍參謀長布呂歇爾上將策劃與組織的,但是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這輪調動的真正策戈 者是住在白宮裡的杜奇威。

必須承認,杜奇威確實是一位軍卓才能非常出衆的統帥。

調整防禦部署的時候,杜奇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出人意料:向俄羅斯增兵。

更讓人感到驚奇的是,杜奇威不但讓布呂歇爾把美國陸軍的精銳部隊派了過去,還將出兵數量增加一倍。在俄羅斯成立東歐戰區,將司令部設在莫斯科,前去擔任戰區司令的也是隨同他參加過中東戰爭的陸軍上將阿爾梅爾。雖然以當時的情況,曾經擔任美軍歐洲戰區司令、在刀萬年任美俄軍事協商委員會美方首席代表、並且在口年幫助俄羅斯起草了軍事改革方案的施泰德上將更適合莫斯科的職位,但是考慮到施泰德的民族身份(德裔)、以及在俄工作期間與俄軍鬧出的事情 杜奇威還是把具有荷蘭血統,而且辦事更加穩健的阿爾梅爾派了過去。

暫且不說別的,僅僅這個人事任命就讓人難以理解。

要知道,除了杜奇威與陸軍參謀長布呂歇爾之外,阿爾梅爾是美軍中東戰區司令的最佳人選。因爲前兩者都不可能出任戰區司令官,所以阿爾梅爾實際上是中東戰區司令的頭號人選。戰爭爆發前,阿爾梅爾就是地中海聯合部隊(由美國、以色列、土耳其與馬耳他等四國出兵組建的區域性軍事力量)的司令官,長期在土耳其活動(司令部就在土耳其的安塔利亞),非常瞭解中東局勢。按照美軍習慣,參戰之後,阿爾梅爾就以聯合部隊司令官的身份行使戰區司令官的職權。也就是說。杜奇威已經默認由阿爾梅爾出任中東戰區司令,並且希望這位參加過中東戰爭的“老兵”能夠在這塊連接歐亞非的戰場上取得驕人戰績。扭轉被動的戰場局勢。

更重要的是,沒有合適的人選可以替換阿爾梅爾。

衆所周知,秘 年的中東戰爭。美軍一敗塗地,特別是在北方戰線上。美國陸軍幾乎輸掉了所有本錢。反而是陸戰隊與以軍主導的南方戰線有點起色。即便不考慮美國陸軍在這場被稱爲“敗得最徹底。的戰爭中損失了多少優秀軍官,參戰的大部分美國陸軍將領都受到牽連,布呂歇爾是在,枰後才借擴軍的機會在最後時刻晉升爲陸軍上將。有意思的是,正是因爲太多的將軍遭到貶黜,布呂歇爾纔在沒有多少競爭對手的情況下,於年出任陸軍代理參謀長(受中棄戰爭影響,直到這個時候,美國陸軍參謀長的位置都空着,要麼由國防部長兼任、要麼任命一位代理參謀長),並且在曰年初得到杜奇威支持,正式出任陸軍參謀長。到戰爭爆發的時候,7個戰區級司令中,只有阿爾梅爾是陸軍將領,其他糾,都與陸軍無關。雖然在美國陸軍中,仍然有一大批上將。而且從資歷來看,在2四年才晉升爲上將的阿爾梅爾確實年輕了一點。但是從經驗與才能來看,確實很難找出一個比他更加適合中東戰場的指揮官了。

杜奇威把阿爾梅爾派往俄羅斯,顯然意義深遠。

再從增派的兵力來看,幾乎所有人都會相信,杜奇威打算在俄羅斯大幹一場。

到6月刃日,美軍就向俄羅斯增派了4個整裝主力師、用來補充在之前戰鬥中遭到重創的4個師的近5萬名官兵、以及用來重新武裝這4個師的全部重型裝備。雖然補充兵員大都是新招募的“娃娃兵”很多都是舊歲到力歲的年輕人,而且缺乏刮練,有的甚至剛剛高中畢業,所以這些補充兵員都得在俄羅斯接受爲期數個月的練,但是從這一行動看的出來,杜奇威的決心非常堅定,即不惜一切代價保衛俄羅斯。以當時的情況來看,讓美軍新兵去俄羅斯接受戰前練,也是比較符合情理的。原因很簡單,等到這些美國新兵具備基本的戰鬥素質的時候,俄羅斯已經迎來毖年的秋天,因此讓這些美國大兵儘快適應俄羅斯的環境。特別是秋冬季節的寒冷環境,對接下來的作戰行動很有幫助。也正是如此。美軍將練基地設在了涅涅茨自治區的伯朝拉河河口(北極圈內,而且遠離北大西洋暖流,距離最近的城市有數百千米)。

相對而言,6月份只是小打小鬧。

7月份,美軍增援俄羅斯的行動纔算進入高潮。

根據美國軍方的記錄,僅在?月舊日之前,就有口支運送作戰部隊與專門爲美軍運送作戰物資的船隊到達俄羅斯。因爲摩爾曼斯克的吞吐能力非常有限(雖然名義上是俄羅斯北方地區最大的港口,但是年吞吐能力還不到四萬噸),即便隨着夏季到來,阿爾漢格爾斯克也能接納商船(該港冬季封凍,船隻需耍破冰船的幫助才能進港),俄羅斯北方地區的港口仍然無法接納這麼多的船隻,而俄羅斯在黑海地區的港口全都落入共和國手中,所以大約三分之二的美國船隊都去了波羅的海。問題是,除了加里寧格勒之外,俄羅斯在波羅的海地區只有聖彼得堡一座港口城市(確切的說,只在芬蘭灣東部有一段長度不到勸千米的海岸線,而聖彼得堡就位於芬蘭灣的最東端),且吞吐能力也最多隻能支持一支船隊。受此影響。美國不得不出面幫助俄羅斯說服波羅的海三國(芬蘭是歐盟成員國,而且與俄羅斯有歷史遺留問題,因此不可能向美國船隊開放港口),讓這3個與俄羅斯有着密切關係的波羅的海國家開放港口。????顯然,要宣

雖然愛沙尼亞、拉托維亞與立陶宛都是名副其實的小國,但是作爲員國,都享受歐明的集體安倉保護,即任何入侵衆弓鬆宅沸訃是入侵歐盟,將遭到歐盟集體反擊。如此一來,美國與俄羅斯都不敢拿這3個小國怎麼樣。作按照相關的國際法,只要不參與軍事行動、不爲交戰方提供軍事援助、不幫助交戰方獲取軍事力量,即只要不對戰爭產生影響。國家間的正常交往不受影響,而且人道主義援助等旨在保護戰爭國平民的行爲還的到了國際法的支持與保護。如此一來。美國就可以借波羅的海3國的港口向俄羅斯運送糧食、藥品、乃至工業原料等非軍事物資,而將軍事物資與作戰部隊送往俄羅斯的港口。當然,美國與俄羅斯都得爲借用港口、鐵路等基礎設施而支付鉅額費用。

當然,愛沙尼亞、拉托維亞與立陶宛向美俄提供便利,肯定讓共和國非常不滿。

早在年初的時候,即美國參戰後。利用這3個國家的港口向俄羅斯運送物資,共和國就向歐盟與3個當事國發出了正式外交照會,要求3個波羅的海國家嚴承擔一切後果。因爲在接下來的第一輪進攻戰役中,共和國軍隊摧枯拉朽般的殲滅了 四多萬俄草,將戰線向前推進了上千千米,甚至越過了俄軍的烏拉爾防線,攻入了歐洲地區,所以波羅的海3國在物資過境問題上還有所收斂,一度只讓運送人道主義援助物資的船隻進港,運送其他物資的船隻則被拒之門外。

受此影響,在做出出兵俄羅斯的決定之前,美國就加強了在挪威的軍事存在(挪威是西約集團成員國。而不是歐盟成員國),還一度讓第二艦隊進入波羅的海,向歐盟與波羅的海國家施加壓力。相對而言,俄羅斯反而沒有向波羅的海3國施加壓力,畢竟當時俄羅斯是大陸戰場上的直接參戰國,對歐盟成員國進行軍事威脅,等於對歐盟進行軍事威脅,也就等於與歐盟爲敵。在一個敵人都嫌多的情況下,俄羅斯當局肯定不希望惹上第二個敵人,特別是一個強大的敵人。

不管怎麼說,共和國遠在萬里之外,而美國就在大西洋對岸,俄羅斯則在身邊。

在強大的軍事壓力面前,愛沙尼亞、拉托維亞與立陶宛先後妥協,放寬了對過境物資的限制,只是爲了給出個說法,將物資過境費提高了好幾倍,而且要求用硬通貨支付,而不是拿紙幣忽悠。????對此,共和國也非常無奈。

事實上,從波羅的海3國在這個時期的舉動來看,有理由相信,歐盟肯定與美國達成了秘密協議,即在以保衛雙方共同利益爲最高目的的大前提下,儘量維持和平友好的雙邊關係。並且在國際關係準則允許的範圍之內,儘量給予對方便利。

站在美國的立場上,歐盟保

不管怎存說,美國增兵俄羅斯已成定局。

根據美國當局的相關資料,在7月份,美國陸軍總共向俄羅斯增派了包括8個主力師在內的口個師,另外還運送了重量超過 四萬噸的各類作戰裝備,以及大約,四萬噸的彈藥物資。到此,在俄羅斯的美軍已經達到出個師,其中出個師擁有完備的戰鬥力,作戰兵力超過的萬。如果包括派駐俄羅斯的美國空軍第概空隊、以及美國陸軍航空兵的加強部隊。俄羅斯戰場上的美軍總兵力超過巧萬。

不管用什麼標準衡量,這都是一支不可小覷的戰鬥部隊。

要知道,到這個時候,俄羅斯陸軍剩餘的主力部隊連力萬都不到,而共和國陸軍投入大陸戰場的總兵力才 力萬,其中主力部隊僅有約萬。可以說,單就戰鬥力而言,俄羅斯戰場上的美軍已經超過俄軍,成爲共和國陸軍的主要對手。如果考慮到美軍還擁有強大的空中支援力量,那麼美軍的威脅更加不容小覷。

回過頭來看,也就不難明白,裴承毅爲什麼希望美軍把重點轉向俄羅斯了。

設想一下,如果將這些美軍投放到中東戰場上,會是個什麼結果?要知道,在全力增援俄羅斯的情況下,美軍在中東地區也有大約力萬地面部隊。也就是說,在不向俄羅斯增兵的情況下。只需要向中東地區增派力萬地面部隊,也就是在6月底的時候,美軍就能在中東發動一場足以取得重大勝利的戰略進攻。雖然在第二輪進攻戰役結束的時候,共和國已經控制了高加索通道,能夠將大陸戰場上的部隊派往中東戰場,但是在6月底,共和國陸軍的主力仍然集中在大陸戰場上,難以迅速完成戰略轉移,也就難以在中東戰場上頂住美軍的進攻。即便能夠動用戰略與戰術空運力量,向中東戰區增派數個戰鬥單位,穩住陣角,也必然進行戰略收縮,從而使中東戰局變得對共和國非常不利。考慮到歐盟在物資過境問題上的曖昧態度,裴承毅肯定得擔心中東戰局對中歐關係的影響。要知道,歐盟在沒有能力前出爭奪全球霸權的情況平??必然退而求其次,維護在環歐洲地區的霸權地位,也就會高度關注中東地區的局勢。不管怎麼說。美國不希望歐盟投靠共和國,共和國也同樣不希望歐盟成爲美國的幫兇。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之後,將美軍鎖定在大陸戰場上,即讓美軍放棄中東、北上救援俄羅斯,能夠最大限度的維護共和國的利益。

當然,如果就此認爲杜奇威的注意力已經轉移到俄羅斯,那就大錯特錯了。

前面提到,處理物資過境問題的時候,歐盟很有可能與美國達成了秘密協議。受此影響,即便俄羅斯戰敗,歐盟出兵東歐,搶在共和國之前控制白俄羅斯、摩爾瓦多、烏克蘭與俄羅斯的西”舊遼,也不會因此與美國開此一來,杜奇威就應謗淵四,歐亞大陸上的主戰場不是俄羅斯,而是中東。說愕準確一點,俄羅斯的結局不會讓歐盟在兩個超級大國間做出選擇。可是中東局勢的發展與變化卻足以讓歐盟挑邊站隊。換句話說。只要共和國消除了西北方向上的威脅,即打敗了俄羅斯,就會出兵中東,控制“世界的十字路口。”只要發展到這一步,不管歐盟有沒有出兵控制東歐地區,也得搭上共和國戰車,並且積極主動的參與對美作戰。要不然的話,歐盟就將成爲美國的擋箭牌、共和國的攔路虎口不管共和國高層是覺得有必要樹立第三個,強大的敵人。在以擊敗美國爲根本目標的情況下,共和國軍隊肯定會讓歐盟做出選擇。

由此可見,對美國來說,俄羅斯的最大意義是消耗共和國軍隊的戰

雖然對美國來說,最理想的結果是在不出兵的情況下,讓俄羅斯拖出數以百萬計的共和國軍隊,從而讓美國軍隊能夠在其他方向上發起反擊,最終擊敗共和國,但是在出兵俄羅斯之後,美國當局沒有理由改變既定戰略,即在俄羅斯戰場上消耗共和國軍隊,爲其他方向上的戰略反擊與戰略進攻創造機會。

如果將美國出兵俄羅斯的時間、以及增兵俄羅斯的行動與太平洋戰場上的塞班島登陸作戰與馬里亞納海戰聯繫起來考慮,就能更加清楚的認識到,美國一直沒有偏離既定的戰略方向,所有努力都是爲了同一個,

標。

這就是,在中東地區發起戰略進攻。

杜奇威將阿爾梅爾派往莫斯科,卻將部署在中東地區的力萬主力部隊留了下來(從增援俄羅斯的角度出發,將部署在土耳其的力萬大軍派往烏克蘭的難度,肯定要比將國內的部隊送到波羅的海與北大西洋上的港口容易得多,即便向土耳其增兵,也更加容易),足以證明美國總統仍然決定在中東地區有所作爲。

事實上,這也正是前面提到的,杜奇威看到的機會。

設想一下,如果瘋狂增兵俄羅斯的引策奏效,即讓共和國當局斷定美軍將在俄羅斯發動規模浩大的戰略反擊(事實上也確實發動了戰略反擊),並且把俄羅斯當成主戰場。那麼共和國當局肯定會將主力部隊留在大陸戰場上。以袁晨皓的性格,在兵力充足的情況下,肯定會與對手打對攻戰,即利用美軍發起進攻時防線上的漏洞,積極主動的進行反擊,並且將反擊發展成戰略進攻。到這一步,也就是美軍在中東戰場上發動進攻的時候,共和國陸軍肯定會左右爲難。對美軍來說,只需要做到一點。即趕在共和國軍隊完成調整前取得勝利,就能在中東戰場上取勝,至少能夠多堅持好幾年。

不管怎麼說,打到這一步,共和國軍隊的處境肯定會非常艱難。

讓人有點想不通的是,在7月底之前,裴承毅並沒向中東戰區增派部隊,也沒有讓袁晨皓重點提防南面,而是做了一件讓人難以理解的事情。將大陸戰場分成南北兩個部分。由袁晨皓繼續擔任戰區司令、並且兼任南部方面司令,而在戰爭爆發前已經處於半退役狀態的蘇勁輝上將出任北部方面司令。

隨着大陸戰場的戰線迅速拉長。增設一層指揮機構不是什麼問題,畢竟戰區司令部很難照顧到所有方向。比如在第二輪進攻戰役中,袁晨皓就沒有讓北方戰線與中部戰線上的部隊發揮應有的作用,特別是第七戰鬥單位與第十戰鬥單位,只到戰役結束。都在戰場外面打醬油,這無疑是在浪費寶貴的軍事力量。問題是,在這個節骨眼上換帥,不是欠考慮,就是別有用意。

顯然,裴承毅肯定是別有用意。

客觀的講,在戰區司令部下設方面司令部。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增強了大陸戰場的容納能力,而首先讓人想到的,就是裴承毅打算向大陸戰場增兵。更重要的是,增兵的直接目的肯定不是增加戰略預備隊的數量,畢竟在進攻方向有限的情況下。增派的部隊再多,也很難將部隊的戰鬥力發揮出來,只能使更多的部隊在戰場外打醬油。也就是說,裴承毅希望通過設置兩個方面司令部。從兩個方向上發起進攻,或者在兩個方向上輪番發起進攻,不給對手任何喘息機會。

如此一來,任行人都會相信,裴承毅準備在大陸戰場上大幹一番。

毫無疑問,這也正是讓人難以理解的地方。

要知道,以裴承毅的才能,不可能不知道,杜奇威壓根沒有打算在大陸戰場上與共和國軍隊拼個你死我活。在敵人明擺着要在其他方向上動手腳的情況下,裴承毅卻在向大陸戰場增兵,這不是南轅北轍嗎?

當然,也許有人會認爲,這是圍魏救趙,是在積極爭取主動權。

問題是,俄羅斯是主要打擊對象嗎?前面已經提到了,真正決定歐亞大陸局面的不是俄羅斯,而是中東。如此一來,就算共和國軍隊在大陸戰場上攻城拔寨,把俄羅斯打得一敗塗地,也很難彌補在中東戰場受到損失。甚至可以說,即便美軍只在中東戰場上取得了非常有限的勝利,也足以彌補在俄羅斯的損失。????由此可見,增兵俄羅斯不是爭取主動權,而是在迴避問題。

不管怎麼說,裴承毅絕對不是迴避問題的人。

可以說,這也是最讓人想不通的地方。

如果不是裴承毅的才能擺在那裡,而且袁晨皓並沒反對這一戰略調整,恐怕很多將領都會認爲元首犯了錯誤,甚至會因此導致共和國的決策層出現嚴重分歧。

反過來看,裴承毅的這一反常舉動。也讓杜奇威大惑不解。

要知道,杜棄威絕對不會低估裴承毅的能力,也就沒有理由相信,裴承毅會犯這樣的低級錯誤。更重要的是,在做戰略”殆兇時候。杜奇威肯定會留上一應付隨時可能出現況。

根據戰後獲取的一些資料,在增兵俄羅斯之前,也就是6月初,美國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的戰爭動員,其中美國陸軍的動員兵力高達團萬。雖然比計發 的少了匆萬(主要是陸戰隊擁有更高的優先權),但是算上戰前保有的兵力,以及屬於預備役的國民警衛隊,美國陸軍的總兵力也已超過勁萬。如果從絕對數量來看,美國陸軍還不如伊朗陸軍(同期伊朗陸軍的總兵力超過了勁萬),可是按照戰鬥力計算,美國陸軍僅次於共和國陸軍,是世界上第二強大的地面部隊。更重要的是,美國周邊沒有陸上強國,甚至沒有敵對國,也就沒有必要在本土保留一支強大的正規軍(美國陸軍擴充的時候,國民警衛隊也在動員,而且按照美國法律,正規軍無權在國內行動,只有具有民兵性質的國民警衛隊才能在本土執行維護治安在內的各項任務)。也就是說,美國陸軍的如萬軍隊全部可以用在境外戰場上。事實上,到這個時候,美國派駐境外的地面部隊只有,力萬,除掉陸戰隊,美國陸軍的駐外部隊實際上連四萬都沒有。也就是說,美國陸軍還有大約四萬可以動用的作戰部隊。而且這些部隊已經完成了基本練,具有基本戰鬥力。

哪怕這百萬大軍的經驗非常有限,因爲擁有夫量先進武器,戰鬥力也不容小覷。

實事求是的講,杜奇威確實留了一手。而且對戰局的預測非常悲觀。不然也不會留下如此多的戰略預備隊。考慮到美國的強大海運力量(早在田年,美國就立法,規定所有屬於美國企業所有的船隻都得在國內、或者指定的盟國註冊,並且與聯邦政府簽署相關的徵召合同。到戰爭爆發前,美國已經是僅次於共和國的,全球第二大商船擁有國。戰時可以動員的運輸船隻多達烈口艘。更重要的是,美國還在田年的時候出臺了一份旨在幫助造船業復興的法案,即以政府補貼的方式。鼓勵企業興建造船廠,並且爲所有在美國本土建造的船隻提供高額財政補貼。到戰爭爆發的時候,美國的年造穿能力已經超過引乙噸。當然。實際造船量遠遠沒有這麼多),向包括俄羅斯與中東在內的前線運送幾十萬地面部隊。肯定不是什麼難事,不然美國陸軍也不可能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內,將刃多萬官兵與配套的武器裝備送到俄羅斯。

從這也看得出來,杜奇威從未小看裴承毅,更沒有低估共和國軍隊的戰鬥力。????在所有人都認爲裴承毅在出昏招的時候,恐怕杜奇威也不會失去理智。正是如此,杜奇威將原本計劃在7月底發動的戰略進攻行動延遲到了8月初,想在摸清楚情況,也就弄明白裴承毅的真實意圖之後再做出如此重大的戰略決策。結果是,到了8月2日,也就是杜奇威計劃發起戰略進攻前的第三天,年過刃的蘇勁輝上將到達葉卡捷琳娜堡,正式以方面司令的身份主持北緯鈣度以北地區的作戰行動(兩個方面戰場的實際界線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基本上以莫斯科爲中心向東延伸,因此這條界線也被稱爲“莫斯科線”)。這下。連杜奇威都有點迷糊了,裴承毅難道大選犧牲中東地區?

當然,這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

問題是,裴承毅敢於犧牲中東地區,就愕具備一個前提條件。

正是如此,在蘇勁輝到達葉卡捷琳娜堡的當天,杜奇威就派國務卿去了倫敦,以總統特使的身份,通過英國首相,在集盟內部約見法德意等大陸國家的領導人,並且向這幾個與共和國親善的國家傳達了一份非常重要的信息。

不用猜,杜奇威送給歐洲國家的信息,肯定對共和國沒有好處。

從當時的情況看得出幕,杜奇威肯定希要用實實在在的戰場局勢,讓那些認爲能夠從共和國身上獲得好處的歐洲大陸國家相信,不同文明的國家根本靠不住,真正能夠給歐洲國家帶來好處的是美國。

這裡就涉及到了前面提到的“前提條件。”

從前面的介紹中就看得出來。中東地區的重要性,除了其自身的戰略價值之外,最關鍵的就是對歐洲的影響、準確的說,是對以歐洲集體安全組織成員國爲主的歐洲大陸國家的影響。杜奇威死死盯住中東地區,就是希望藉此穩住法德意等國。讓歐洲呆在戰場之外,而不是以共和國盟國的身份參戰。

當然,如果法德意能夠把與共和國簽署的共同安全協議拋到一邊,以美國盟國的身份加入這場戰爭。那自然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問題是。要達到這個目的顯然不太容易,畢竟共和國也在拉攏歐洲國家,不然不會在戰爭爆發前,以技術轉讓等方式,讓法德意等國在共同安全協議上簽字。從這個角度出發,共和國也得盡全力爭奪中東地區,以此影響歐洲國家。

可以說,這就是中東地區重要性的關鍵所在。

設想一下,如果共和國以犧牲中東地區的方式換取在大陸戰場上的絕對勝利,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即便保守一點,也可以肯定的說 在美國打贏了中東戰爭之後,歐洲大陸國家絕對不會完全投靠共和國,即便不會導共和國翻臉,也不會提供幫助。也就是說,歐洲很有可能因此而保持絕

顯然,這不是什麼好事。

歐盟保爲這條戰略線路上的所有地區都在歐盟的控制之中。同樣的。就算共和國能夠奪取俄羅斯北方的摩爾曼斯克與阿爾漢格爾斯克,因爲受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冰島、設得蘭羣島、格陵蘭島等等歐洲國家與歐洲國家控制的島嶼的阻攔,共和國海軍也很難利用玳,沂的港口。對美國在北大西洋卜的制海權構成威憶”共和國也沒有從波羅的海前出北海的可能性。總而言之,沒有來自歐盟的協助與支持,共和國在大陸戰場上的行動將隨着俄羅斯戰敗而終結。而數以百萬計的共和國大軍也將因此停下前進的步伐。

客觀的說,俄羅斯戰敗後,共和國陸軍肯定會南下中東地區。

事實上,這也正是共和國絕對不應該犧牲中東地區的根本所在。因爲不管怎麼說,丟掉後再打回來,肯定不比一直堅守更加划算。

假設共和國當局丟掉了中東地區,而且不打算打回來,會如何使用戰鬥力強大的數百完地面部隊呢?答案很明確,那就是讓陸軍繼續向西前進,越過略爾巴陣山脈,橫掃整個歐州大陸。

由此可見,共和國當局放棄中東戰場,把兵力集中放在俄羅斯,絕對不是想早點與歐洲軍團會師。而是要進軍歐洲。

可以說,這是非常淺顯的道理,不需要美國總統特使解釋,歐洲的政治家就能明白。

站在杜奇威的立場上,這自然是件好事。

只不過,美國總統設法讓法德意等國領導人回心轉意的時候,心裡也有一個。疑問,那就是裴承毅會不明白這麼簡單的道理嗎?如果說美國海軍的存在,壓縮了歐盟國家的生存空間,讓後起的歐州諸國難以向外拓展,那麼逼到跟前的共和國陸軍,給歐盟國家帶來的就不僅僅是生存空間的問題,而是生存的問題。要知道,早在四多年前,前蘇聯陸軍的數萬輛坦克就讓歐州國家戰戰兢兢過了幾十年。面對比前蘇聯陸軍強大千百被的共和國陸軍,仍然各自爲陣的歐洲大陸國家就更加沒有勝算了。

客觀的講,以共和國陸軍在大陸戰場上的表現,掃蕩歐洲大陸的難度微乎其微。

當然,不管怎麼說,如果能夠拉攏歐州國家,對美國來說就是天大的好事。

在與美國國務卿會晤的時候。法德意等國領與人也對共和國軍隊在大陸戰場上的行動表達出了高度擔憂。並且暗示美國國務卿,歐洲集體安全組織與共和國簽署的安全協議並沒有實質性的約束力。

總而言之,歐洲大陸國家已經高度不安,而且不想成爲戰爭的犧

受此影響,杜奇威沒再耽擱寶貴的時間,畢竟烏克蘭平原上的夏糧就快成熟了(主要是小麥,因爲緯度較高,加上近幾年天氣特別惡劣,所以烏克蘭小麥的成熟時間要比緯度低得多的共和國晚2到3個月)。再不採取行動,共和國軍隊就會搶先發起進攻。

8月8日,在杜奇威簽署命令之後。美軍的戰略進攻開始了。

雖然策戈小期間美軍的行動很隱秘。但是在具體尖施的時候,就沒有多少秘密可言了。

按照杜奇威的部署,首先是俄羅斯戰場上的美軍向沃羅涅日發起反擊。同時在北方戰線上向被第十戰鬥單位控制的咯山發起進攻(這邊爲佯攻,主要任務是牽制住戰鬥力最強悍的第十戰鬥單位,以及讓南面薩馬拉的第七戰鬥單個不敢貿然南下)。爲了配合美軍,俄軍基洛夫方面軍、烏里揚諾夫斯克方面軍、坦波夫方面軍、奧廖爾方面軍(與坦波夫方面軍一樣,在第二輪進攻戰役之後才由集團軍提升爲方面軍)與烏克蘭方面軍各出動了一個集團軍的兵力,在整條戰線上發起反擊。????單從規模上看,這次反擊肯定創下了紀錄。

根據戰後獲取的資料,美軍投入的兵力在口0萬左右(其中地面部隊大約刃萬),俄軍投入的兵力不會低於 曲萬(按照三個集團軍、每個集團軍刀個師、每個師,力力人計算的話。總共爲,力萬。因爲俄軍多爲戰爭爆發後組建的部隊,而且很多部隊都不滿員,所以實際兵力肯定沒有,力萬,只能大致估計爲,四萬)。

問題是,兵力多,不等於戰鬥力強大。

除了聲勢浩大之外,美俄軍隊的戰略反擊取得的戰果可以說是寥寥無幾。根據共和國陸軍的作戰記錄。到8月舊日,也就是美俄軍隊反擊開始後的多個小時,也沒有能夠突破共和國陸軍的防線。

更重要的是,這個時候,袁晨皓與蘇勁輝都在着手組織進攻。

也就是說,裴承毅批准了袁晨皓與蘇勁輝的作戰計劃,利用美俄軍隊主動進攻,戰線上出現漏洞的有利條件,充分發揮共和國軍隊機動能力強大的特點,以進攻對進攻,趁此機會發動第三輪進攻戰役。

8月舊日夜間,共和國陸軍在大陸戰場上的第三輪進攻戰役打響。

與之前提到的一樣,俄羅斯戰場上的共和國軍隊幾乎全線出動,在短短數個小時之內就讓之前還信心滿滿的美俄軍隊嚐到了苦頭。

問題是,杜奇威並沒立即在中東戰場上出手。

以當時的情況,杜奇威肯定還在擔心。即裴承毅並沒有打算放棄中東,而是想打一場規模龐大的戰役。而裴承毅的目的只有一個,即要點消耗美軍的有生力量,爲全面勝利打下基礎。

直到8月日。即大陸戰場上的共和國陸軍主力部隊幾乎全部投入戰鬥之後,杜奇威才下定決心。給中東戰場上的施泰德上將、以及大陸戰場上的阿爾梅爾上將同時下達了總統令。

在阿爾梅爾與施泰德分別搭乘專機飛赴目的地的時候,中東戰場上的刀萬美軍也進入了進攻陣地,而是上萬千米的美國本土東海岸地區,數百艘運輸船與快速運輸艦已經在港口內做好了出發準備。

不得不承認,杜奇威很有心機。

問題是,裴承毅會給杜奇威這樣的大好機會嗎?弈旬書曬細凹曰甩姍)不一樣的體蛤

第58章 大國心態第64章 不謀而合第32章 軍事政變第107章 推心置腹第103章 歷史性時刻序十四鷹擊長空第20章 唱高調第32章 病急亂投醫第79章 戰場外的戰鬥第3章 暗流第40章 根本矛盾第88章 民族種子計劃第137章 修鐵路第69章 階段性勝利第85章 決戰跡象第17章 正名第64章 重量級說客第13章 救場第99章 兩難第79章 俄羅斯泥潭序七死亡遊戲第15章 鬼把戲第108章 江河日下第17章 戰略決策第142章 特種炸彈第92章 被動局面第87章 最後的反制第110章 擺明立場第65章 歷史的轉折點第26章 秘密交易第156章 介入程度第26章 航母出擊第49章 錯有錯招第49章 風雲再起第22章 空中爭雄第100章 僵局第72章 歸宿第61章 奪權第109章 打招呼第28章 戰略圍剿第51章 積極備戰第17章 正名第3章 血淚史第20章 謀面第55章 點悟第11章 全面打擊第9章 政治參謀第26章 愈演愈烈第38章 孤注一擲第17章 殊途同歸第61章 硬仗第56章 快準狠第38章 初露頭角第2章 大國頹勢第97章 爭取主動權第126章 一線希望第32章 病急亂投醫第110章 添油加醋第78章 招決勝負第106章 嚴冬來臨第36章 雷霆一擊第146章 王牌對王牌第4章 停戰談判第50章 暗中交手第166章 以攻代守第29章 斬首行動第69章 轉移重點第49章 勝利與問題並存第83章 圍殲第153章 重塑形象序三獅羣圍獵第130章 搶先攻擊第22章 力挽狂瀾第131章 陰霾重重第51章 堅守第19章 請求援助第47章 漫長的發展道路第86章 戰前動員序八生死角逐第136章 長遠謀劃第49章 退縮第18章 軍長大會第18章 獨醒第7章 倒行逆施第133章 假投降第21章 搶佔制高點第86章 海軍在行動第90章 誘敵深入第51章 積極備戰第33章 兩面三刀第95章 陡增變數第52章 不屈第90章 未來第11章 統一進程第148章 技術與戰術革命第20章 雙簧第22章 我行我素第103章 文明衝突第56章 積極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