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爭講入到,曰年。世界大戰的味道才逐漸體現了出※
客觀的講,如果說毖年最後4個月,也就是塞班島登陸作戰結束後的4個,太平洋戰場上的戰鬥是小打小鬧的話。那麼在此期間,大陸戰場上的戰鬥不但轟轟烈烈,還異常驚心動魄。
前面提到過,因爲美國出兵俄羅斯,而且一次性投入8個師(第一批到達的只有2個師),袁晨皓不得不把第二輪進攻戰役的發起時間由明舊日推遲到5月丑日。如果不是俄羅斯的“雨季”即將到來,天氣將變得對進攻不利,袁晨皓甚至有可能把進攻發起時間再推遲半個月。在無法推遲進攻時間的情況下,只能調整戰役計劃、降低戰役目的,應付美軍的挑戰。
必須承認,袁晨皓給了美國陸軍非常高的評價。
對美國陸軍參謀長布喜歇爾上將來說,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雖然在絕大部分人看來,美國從來就不是一個陸上強國,準確的說。美國從來就不是一個靠陸軍打天下的國家,即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鼎盛時期,美國陸軍也算上上“最強大但是誰也不能否認,潁 年的中東戰爭之後,陸軍得到了美國當局的高度重視。獲得了長足發展。更重要的是,從舊年以來,美國陸軍的發展方向非常明確,那就是以戰勝共和國陸軍爲終極目標。這也無可厚非,如果美國陸軍不能戰勝共和國陸軍,美國就不可能在世界大戰中取勝,甚至會一敗塗地。
爲了達到終極目的,美國陸軍進行了長達 蚌的現代化軍事改革。
即便在發達國家人均壽命超過刃歲、百歲壽星隨處可見的引世紀中葉。佔年仍然是短漫長的時間。問題是。對建設一支強大軍隊來說年卻非常短暫。雖然美國陸軍在制訂改革計戈、也就是軍事現代化發展規劃的時候考慮到了世界大戰的威脅,但是出於種種現實因素,訂下的發展時間仍然是力年,而不是舊年。客觀的講,這也符合實際情況,即陸軍的平均建設週期在力年到爲年之間,如果將發展規刮訂爲舊年,即便不用擔心會遭到國會質疑也的考慮建設成果。說得直接一點,就是軍人能否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接受新的軍事制度與軍事思想,或者說能否用如此短的時間完成新老更替。不管怎麼說,美國陸軍的現代化改革肯定要遵守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
事實上,美國陸軍缺乏全面改草的經驗,特別是在技術推動下進行的從裝備到戰術的大變革。從歷史上看,陸軍的幾次重大變革都與美國無關。冷兵器時代就不用說了。那個時候美國還不存在。進入熱兵器時代後,由火炮、機關槍與坦克引發的三次陸軍變革也基本上與美國沒有關係,都是由歐洲國家發起,並且在得到驗證之後才被美國陸軍採納。這也無可厚非,在大西洋與海軍艦隊的保護下,美國當局完全不用擔心強大的歐洲軍團,也就不用在陸軍改革探索時期投入太多的物力財力,完全可以坐享歐洲國家的改革成功,再利用強大的基礎實力超越競爭對手。
舉個例子,英國人發明了坦克、德國將其發揚光大、蘇聯則將坦克推向巔峰,結果在力世紀吶年代的海灣戰爭中,裝備州的美國陸軍輕而易舉的擊敗了裝伊拉克軍隊。使美國坦克成爲新的風向標,一時之間,口0毫米滑膛炮、燃氣輪機、焊接裝甲、尾部彈藥艙、貧鈾合金裝甲與穿甲彈、自動抑爆系統、被動紅外夜視儀等等…上的標準配備成爲了衡量主戰坦克性能的重要指標,甚至連…的外形都是“先進。的代名詞,不然韓國陸軍也不會在則之後搞了個與…山類似的 引。要論風光的話,恐怕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碧能夠與之媲美吧。
問題是,這種“模仿加超越。的模式,必須具備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遠遠超過了競爭對手的基礎實力。特別是基礎科研實力。再來看美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凹多年間的發展經歷就能發現。只要找準了發展方向,即確定了目標,美國就能用其強大的基礎實力讓陸軍在很短的時間內超越對手。仍然以坦克來說。在…之前與鵬都不如蘇聯同時代的隨與傷(這個在中東戰爭與兩伊戰爭中都已得到證實),而…能夠一舉超越同時代的,刀,甚至比,田與,吶還要先進一些,與美國的強大基礎實力,特別是在科研方面的實力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關鍵就在這裡,從2刨摔開始,美國在基礎實力上的領先優勢就開始下滑。
歸根結底,只有一個原因,即發起電力革命的不是美國,而是共和國。因爲沒有能夠掌握電力革命的核心技術,所以美國逐漸失去了各個,領域的領先地位,甚至在一些獨佔性高科技領域。比如在以計算機芯片爲代表的電子領域,不但晶體管技術在美國誕生,在引世紀初之前,美國在該領域幾乎是獨霸全球,特別是在商用計算機芯片上,就連緊隨其後的日本都難以望其項背,隨着常溫超導技術問世,美國在電子領域的優勢就蕩然無存了,特別是在神經網絡計算機與量子計算機等新領域。美國不但沒有優勢,反而處於絕對劣勢,使得美國當局不得不在相關領域投入以千億美元計的鉅額科研經費。 對美國陸軍來說,這種基礎技術上的落後帶來的影響更加明顯。
更耍命的是,在明明已經失去了“後發優勢”的情況下,美國陸軍仍然在長達刃年的時間內固步自封,沒有對發展模式做出調整。可以說。在過去的幾場局部戰爭中,美國陸軍接連慘敗的主要原因就是固步自封。如果不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美國仍然”一屁大的綜合國力,加卜吃老本都能撐!幾十年。恐怕在嘎。蜘廿界大戰爆發之前,美國陸軍已經淪落爲二流軍團了。
不管怎麼說,遲到總比不到好。
在幼 年的中東戰爭中遭受慘敗之後,美國陸軍終於清醒了過來,認識到了與共和國陸軍的巨大差距,並且訂下了爲期力年的發展規劃。必須承認,作爲一個由流放犯、探險家與破產者建立的國家,美國非常善於從失敗中吸取教。在制訂發展規劃的時候,美國陸軍不但提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目的,還對實現目的做了詳細規劃。不管是現實制度、還是傳統習慣,美國人在制訂計劃方面很有一手,而且非常詳細。按照美國陸軍在力口年提交給國會的相關報告,發展規刮中對陸軍的現代化建設進度詳細到了每個季度,甚至對每個月應該啓動哪些項目、以及各個項目應該在哪個月達到某個階段都做了詳細規劃,而且還對規發,的可行性做了詳細論證。
不得不說,這就是“美國式計發 ”的特點。
瞭解美國的人都應該知道,美國陸軍的這份發展規劃肯定無法實現。至少無法按照計發的進度實現。要知道,在過去百年間,美國各軍兵種提出過數十份類似的發展規劃,沒有一種真正按照計劃實現過,而且六成天折。
雖然美國陸軍的發展默小沒有天折,但是也在實施過程中變了樣。
從最終的落實結果來看,如果說該發展規擊 中哪個部分與計劃的差別最那就是編制改革了。
衆所周知,美國陸軍有一套非常繁瑣的編制體系。美蘇冷戰期間。美國陸軍一直奉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立的編制體系,即以戰區爲基礎,在戰區下設集團軍、軍、師、旅與營(營是具備獨立作戰能力的最小編制)。力世紀吶年代初的海灣戰爭後,作爲響應“空地一體戰。”美國陸軍開始調整編制,集團軍被取消,旅級戰鬥單位得到加強。到2!世紀初的“反恐戰爭。時期。旅級戰鬥單位再次得到加強,而且正規軍與國民警衛隊的整合工作也正式開始。直到力山年的中東戰爭。美國陸軍仍然是以師爲基本戰鬥單位,旅爲主要獨立戰鬥單位,編制體系並沒發生本質性的變化。可以說,這就是美國陸軍固步自封。對現代化軍事變革認識不深刻的主要體現。
總結中東戰爭的經驗教時,美國陸軍就提出,編制落後是戰鬥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受此影響。在提出發展規劃之前。美國陸軍就在計劃進行編制改革。
因爲目標是超越共和國陸軍,而在此之前,肯定愕追上共和國陸軍。所以在。口年的時候,美國陸軍就做出了向共和國陸軍學習的決定。即採用共和國陸軍的編制體系,追上共和國陸軍之後,再尋求超越的方式方法。作爲大國陸軍,在具體表現形式上,美國陸軍採用了“老瓶裝新酒”的策略,即在儘量保留部隊番號、以及各級部隊代號的基礎上,按照共和國陸軍戰鬥單位的編制模式整編作戰部隊。
這麼做的好處非常明顯,除了讓部隊官兵更加容易接受之外,還能減少來自國會的非議。
正是如此,美國陸軍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擴編”即將師提升到戰鬥單位的高度上。
事實上,這也是最簡單、最輕鬆的一步。
傳統上,美國陸軍的師下面設2到3個旅,除了對作戰用途做了明確限定的各個職能旅、比如炮兵旅與航空旅之外,師級部隊下的各個旅均沒有明確的職能戈 分,即都具有相當的作戰能力與自我保障能力。從應付規模有限的地區衝突與小規模局部戰爭來說,這種編制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部隊的戰鬥力,即在某個方向上,旅級部隊就能肩負起戰鬥重任,無,須部署職能性部隊,從而減少了軍力投入。問題同樣突出,那就是在大規模局部戰爭中,很難在某個方向上集中足夠多的兵力,也很難在特定環境下把部隊的戰鬥力發揮出來。第三次世界大戰之前,中東戰爭中的慘敗就是這一弊端的直接體現。可以說,美軍沒有能夠在北方戰線上擊敗兵力少得多的共和國陸軍,與部隊過子混雜,難以將戰鬥部隊、特別是正面作戰部隊的戰鬥力發揮出來有絕對性的關係。根據美國陸軍調查,中東戰爭的正面戰鬥中”個美軍師甚至打不過共和國陸軍戰鬥單位的!個戰鬥旅,往往需要3個美軍師,纔有可能在正面作戰中頂住,個戰鬥單位的進攻。而這個時候,美軍投入的兵力是共和國軍隊的2倍多,而在一線作戰的美軍更是共和國軍隊的3倍以上。即便算上裝備性能上的差距,美軍的作戰效率也不到共和國陸軍的一半。
有了這個認識,編制改革的方向就非常明確了。
問題是,在接下來的改革中,美軍遇到了很的啊麻煩。別的不說。要將師以下的旅按照職能刮分來進行整編,就讓很多美軍官兵,特別是基層軍官難以接受。原因很簡單。戰鬥旅肯定要比支援旅高半級,而作爲“職業軍人”、也就是拿錢當兵的美國軍人,這就意味着薪水、福利、地位、乃至今後升遷的高低與先後順序,自然沒有人願意成爲犧牲品,而又必須有人做出犧牲。
爲了推動改革,不但在2年內換了3位陸軍參謀長,還導致了刀稗年的大選危機。
這些事情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美國軍隊的現實情況,即美國陸軍爲什麼在數十年內,特別是在陽年代的半島戰爭中吃過大虧之後,直到力年後再次在戰場上慘敗,才提起勇氣進行改革。說得簡單一點,就是“積重難返”。作爲一個“制度型國家”不管是美國軍隊、還是美國政府,都得按照制度辦事。誰也不能違背定下的制度,除非去改變制度。因此改變制度、即改變軍隊編制弈旬書曬細凹口混姍)不一樣的體蛤口心淺爲了利茲鬥爭的筐點。也就成爲了最爲困難、也是最矛盾的事情。
問題是,美國陸軍的編制體系乙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可以說,正是因爲必須進行改革,所以美國陸軍的編制改革纔沒有半途而廢,不但堅持了下來,還在重重阻力下穩步推進。
巧年初,隨着蘭德斯聯任成功,美國陸軍編制改革開始加速。
不得不承認,推動陸軍編制改革,算得上是蘭德斯這個不太成功的總統在其8年毫無意義可言的執政生涯中少有的閃光點之一。
也就是在這一年,美國陸軍的現代化建設規劃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配合編制改革,美國陸軍以令人震驚的速度進行蛻變。
在蘭德斯的第二屆任期內,美國陸軍的改革工作進展得非常順利,不但絕夫部分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中的主戰裝備項目順利上馬,還有很多在前民族黨政府期間沒有落實、或者沒有受到重視的裝備研製項目重新
動。
總而言之,美國陸軍獲得了一個非常關鍵的4年發展期。
到蘭德斯離開白宮,第三次世界大戰前的軍備競賽全面爆發,即在吶年,美國陸軍的現代化改革迎來了第二個轉折點。雖然在這個時候。杜奇威還是在野黨黨魁,甚至不是國會議員,也就沒有參與國家決策的機會,但是根據比較可信的說法。在美國軍事改革中,杜奇威利用在軍隊裡的影響力,特別是一些沒有政治派別的部下,對美軍的現代化改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中就包括美國陸軍的現代化改革。
要從貢獻來看,杜奇威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讓美軍縮短改革週期。
雖然沒有證據證明,在喲年的時候就有人預料到戰爭會在曰年爆發。但是有理由相信,最遲不過田年。杜奇威就應該認識到,戰爭肯定不會拖到田年之後,而且在歷年之後爆發的可能性最大。如此一來,像美國陸軍這種,規戈到四年之後才完成的改革計劃就沒有可行
了。
當然,縮短5年,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除了更加巨大的軍費開支之外,技術開發、特別是基礎科學的發展速度成爲了軍事改革成敗的關鍵。
事實上,正是如此,美國陸軍的改革才變了味。
不管怎麼說,任何軍事制度都得以軍事思想爲基礎,而軍事思想的基礎肯定是基本戰術,而戰術的基礎又是武器裝備。這就好比在冷兵器時代,“十十制”能夠最有效的發揮部隊的戰鬥力,而到了熱兵器時代。“三三制”才更加合理。總而言之。美國陸軍改革的基礎實際上是裝備發展,沒有先進的武器裝備;任何改革都等於空談。當然,裝備建設跟不上改革步伐,不是陸軍才面臨的問題,美國的其他軍兵種也有同樣的問題,只是嚴重程度不同而已。
按照美國陸軍的評價,爲期舊年的現代化改革並不成功。
當然,這是針對最高目的而言。也就是說,在美國陸軍將領眼裡。衡量改革成敗的標準只有一個。即有沒有超越共和國陸軍,獲得擊敗共和國陸軍的能力。
客觀的講,美國陸軍的舊年改草取得了很多成果,算得上是比較成。
別的不說,用袁晨皓在美國出兵俄羅斯之後的反應來看,這位曾經指揮共和國陸軍在中東戰爭的北方戰線上擊敗美國陸軍的將軍就對美國陸軍改革做了肯定,不然也不會一再推遲戰役發起時間。
毫無疑問,袁晨皓肯定在關注美的陸軍的現代化改革。
雖然在過去舊年間,共和國陸軍把建設重點放在了擴大規模與夯實基礎上,即加強預備戰鬥單位的戰鬥力,提高預備役與民兵的練水準、儲備更多的軍事人才,並沒對編制體系做太大調整。而在裝備建設上,共和國陸軍也比較保守,即按照擴大規模與增強戰時動員能力的要求,加強戰略儲備體系,把裝備數量的重要性提到了質量之上。但是作爲全球頭號陸軍,共和國陸軍的改革工作從來沒有停止過,也沒有鬆懈過。與共和國海軍一樣,在探索新戰術的道路上,共和國陸軍選擇了厚積薄發的基本戰略,即在積極探索的基礎上,並且不輕易採取行動,把行動放在戰爭期間,利用戰時體制的便利條件,將前期積累起來的資本爆發出來,最大限度的提高部隊的戰鬥力。
這一策略也無可厚非,畢竟軍事改革難以做到保密,也就不能過早示於人。
當然,這一策略的問題也比較突出,那就是在戰爭初期,至少在開戰後一年之內,共和國陸軍的戰鬥力不大可能大幅度提升,因此除了加大兵力、擴大部隊規模之外,共和國陸軍很難以提高部隊戰鬥力的方式來壓垮敵人。
事實上,這就是袁晨皓延遲第二輪進攻戰役發起時間的根本原因。
第一批到達俄羅斯的美軍就相當於共和國陸軍的2個戰鬥單位,而到明丑日,油就是第二輪進攻戰役開始的時候,已經有6個美國陸軍師到達俄羅斯,其中最先到達的2個師已經進駐基洛夫。讓俄軍將部署在基洛夫的2個裝甲師與2個機步師派往烏里揚諾夫斯克與咯山,加強中部防線。第二批到達的2個美國陸軍師也正在開赴羅斯托夫的途中,預計將參與俄軍在戰線南方的反擊作戰行動。由這一部署大致可以推斷,第三批到達的2個美國陸軍師很有可能被派往伏爾加格勒,成爲守城的中堅力量,而正在橫渡大西洋的第四批美國陸軍部隊會留在羅涅日夫或者梁贊,充當戰役預備隊。
雖然美軍在部署作戰部隊的時候犯了大錯,但是陸續到達的8個美軍師的戰鬥力相當於共和國陸軍的6個戰鬥單位,而袁晨皓初期計利投入的進攻部隊只有單慮到美國邁有可能向俄羅斯增兵,所以袁翹甜得向前線增溉個戰鬥單位。如果考慮到新編戰鬥單位的戰鬥力,最好再準舵個戰鬥單位,並且把戰線後方的非戰鬥與次要戰鬥任務交給盟國軍隊。正是如此,在推遲戰役發起時間的時候,袁晨皓將投入的作戰部隊一路增加到了侶個戰鬥單位外加侶個盟國師。
問題是,增兵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 不管怎麼說,從20年代的半島戰爭開始,共和國陸軍就不再靠兵力取勝。可以說,在半島戰爭之後的所有局部戰爭中,共和國陸軍從來沒有取得過兵力優勢,也很少在進攻戰役中投入超過敵人的兵力。
由此可見,增兵只是迫不得已的選擇。
對袁晨皓來說,在增兵之後,還得做好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調整戰役目的,甚至調整整個戰役行動。
別的不說,美國陸軍參戰,袁晨皓肯定要重新衡量戰爭計刮的可行性。
換個角度看,即便袁晨皓不去調整戰役日標,裴承毅也會提醒他。以當時的情況,袁晨皓在發起第二輪進攻戰役的時候,首先就得搞清楚,到底是把俄軍當成主要打擊對象,還是給美軍來個下馬威。也就是說,有沒有必要集中兵力,打幾場專門針對美軍、以消滅美軍有生力量爲主的戰鬥。
可以說,這也正是袁晨皓與裴承毅的最大分歧。
站在袁晨皓的立場上,肯定想重創美軍。原因很簡單,給美軍來個下馬威,消滅幾萬美國大兵。就能讓狂妄的美國當局認識到,哪怕是全力以赴的支持俄羅斯,美國陸軍也改變不了大陸戰場的局面,只會使成千上萬的美國大兵成爲俄羅斯的陪葬品。雖然這很難使美國當局回心轉意,即美國當局不會因爲第一次交手遭到慘敗就不再向俄羅斯派兵,但是肯定能讓美國當局重新審視俄羅斯戰場上的作戰行動,讓美國陸軍花更多的時間制訂計共,甚至能夠在美俄中間製造點矛盾,從而耽擱美國的出兵行動。只要能夠減緩美國陸軍作戰部隊到達俄羅斯戰場的速度,共和國陸軍就有機會在美軍扭轉戰局之前打到莫斯科,哪怕只能把戰線推進到梁贊,也能讓美國當局認識到,俄羅斯已經戰敗,繼續出兵沒有任何意義,從而以相對圓滿的方式結束大陸戰爭。
袁晨皓有這樣的想法也可以理解。畢竟在裴承毅插手軍事指揮後。他的首要身份不再是總參謀長,而是大陸戰區司令。
看得出來,袁晨皓的這一立場嚴重缺乏大局觀。
暫且不說在美國出兵俄羅斯之後。按照原計劃答應大陸戰爭的可能性有多大,美國當局做出出兵俄羅斯的戰略決策,絕對不是信口開河,杜奇威更不會打沒有把握的仗。也就是說,美國陸軍肯定早就爲參與大陸戰爭做了準備,如果俄羅斯迅速戰敗,而原本計劃派往俄羅斯戰場的幾十萬美軍該何去何從?要知道,在任何一個戰場上。幾十萬美軍都能夠改變戰場局面。
以毖年5月份的情況來看,只要共和國陸軍在年底打到莫斯科。杜奇威就很有可能讓前往俄羅斯的運兵船駛向地中海,將幾十萬美國陸軍的精銳部隊放到中東,用中東戰爭的勝利來彌補大陸戰爭的慘敗。因爲袁晨皓始終主張先打贏大陸戰爭,而且要在年底前攻打莫斯科,就得投入足夠多的兵力,所以在美軍增援中東的時候,李東石手裡肯定沒有足夠抵擋幾十萬美軍的兵力,也就守不住中東戰線。結果可想而知,就算共和國陸軍在大陸戰場上大獲全勝。也會因爲中東戰場上的慘敗而黯然失色。更重要的是,就算歐盟會在共和國軍隊佔領莫斯科之前向俄羅斯宣戰,然後出兵控制白俄羅斯、烏克蘭與俄羅斯西部地區,將共和國陸軍擋在上千千米之外,因爲共和國陸軍在中東戰場上的慘敗,歐盟也絕對不會因此向美國宣戰,甚至會與美國媾和,在俄羅斯戰敗後,歐盟的態度決定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最終走向,因此共和國付出的代價肯定要比取得的果實大得多。
平心而論,裴承毅反對袁晨皓極端主張的根本原因就在這裡。
可以說,這也正好反應出了兩人的戰略決策能力。雖然世界大戰是由多場戰爭組成的全面戰爭。但是誰也不能否認,世界大戰中的各場戰爭相互關聯、會相互影響,因此任何一個戰場上的勝敗都不能代表整體勝敗,只有對最終勝利有用的,纔是有價值、而且應該積極爭取的勝利。
由此可見,裴承毅並不主張拿美軍開刀。
準確的說,是不主張把美軍聳成頭號打擊對象。
按照袁晨皓在戰後的回憶,當時裴承毅的意見很明確,即在適當降低戰役目標的前提下,仍然以打擊、消滅俄軍有生力量爲主要目的,並且適當打擊美軍,特別是在戰場上表現得比較積極的美軍,而打擊美軍的主要目的不是消滅美軍有生力量。而是打擊美軍官兵的士氣與鬥志。
雖然裴承毅沒有說明爲什麼要這麼打,袁晨皓也沒在回憶中提到。但是可得出來,裴承毅是想向美軍施加壓力,在讓美軍認識到大陸戰場上的艱難性的同時,又不至於打垮美軍的意志。說得直接一點,裴承毅的目的只有一個”即藉助第二輪進攻戰役,讓美國當局做出增兵俄羅斯、而且是儘快增兵的決策,從而使已經武裝、以及正在武裝的幾十萬美國大兵不至於到其他戰場上惹是生非。
作爲陸軍上將,袁晨皓不可能不明白裴承毅的意圖。
問題也就出來了,如果美國當局決定增兵俄羅斯,並且把大陸戰場當成陸軍的首要戰場,那麼受到影響的就不僅僅是第二輪進攻戰役,還有今後的所有進攻行動,即整個戰爭計劃都得做出調整。
對此,裴承毅也給出了明確答覆,即在打贏第一“訃攻戰役。美國開始大舉增兵俄羅斯蘭後。可以適當推必愕…輪進攻戰役的發起時間,在必要的情況下,也可以對第三輪進攻戰役、以及整個大陸戰爭的作戰計劃做出調毒。按照袁晨皓的說法。當時裴承毅已經暗示會向大陸戰場上增兵,而且把戰爭的計劃時間由 年延長到蚌。當然,前提是,必須在大陸戰場上重創美國陸軍。
讓人不太理解的是,袁晨皓沒有爭辯,全盤“採納”了裴承毅的建議。
當然,有人會說,裴承毅纔是共和國的最高統帥,雖然袁晨皓是總參謀長,但是作爲軍人,也得服從命令。
顯然,情況沒有這麼簡單。要知道,在此之前,裴承毅一直主張把重點放在太平洋戰場上,而不是放在大陸戰場上,結果正是在袁吳皓的堅持下,大陸戰場才獲得了與太平洋戰場同等的地位。如果袁晨皓是一個只會服從命令的軍人,他就不會在向左向右的問題上與裴承毅對着幹了。 回到本質問題上,即該怎麼打這場戰爭,就不難明白袁晨皓爲什麼沒有在改變大陸戰爭計發 的問題上與裴承毅對着幹了。說白了,袁晨皓有私心,裴承毅也有私心,一個想借此機會重振陸軍,另外一個則想平衡各軍兵種以推動軍事改革。調整大陸戰爭計劃,在大陸戰場上與美國陸軍決戰,對袁晨皓沒有壞處。不管怎麼說,大陸戰爭的規模越大,陸軍的地位就越高。當然,這對裴承毅也沒有壞處。美國陸軍把主力部隊派往俄羅斯,自然難以在其他戰場上發力,也就難以開闢新的戰線。從而讓共和國的其他軍兵種能夠在其他戰場上發揮更加重大的作用。
當然,這些都是後來的事情了。
不管怎麼說,在短短 0多天裡,袁晨皓肯定無法對第二輪進攻戰役做出全面調整,也就只能像裴承毅要求的那樣,適當降低戰役目的,以戰術調整的方式,來改變部隊的作戰行動。
顯然,第二輪進攻戰役也就因此變了味。
戰役開始後,共和國陸軍的意圖就再明顯不過了,即重點掃蕩內高加索地區,在北方戰線上以防禦爲主,中部戰線則以戰術進攻來牽制南下增援的俄軍部隊,確保在南方戰線上能夠獲得兵力與火力優勢。
雖然是很傳統的打法,而且戰役企圖完全明朗化,但是在戰役開始後的乃小時內,俄軍與纔剛到達的美軍仍然疲於奔命。如果說美軍手忙腳亂是因爲初來乍到,還不太熟悉開春後泥濘的俄羅斯大平原,那麼俄軍手足無措就讓人很難理解了。不管怎麼說。俄軍也爲這場戰役準備了好幾個月,光是動員的民兵游擊隊就超過了 兇萬。通過過重方式送入佔領區的槍支彈藥更是難以計算(當時俄軍還別出心裁的研製出了一種“包裹炮彈”即將槍械的零佩劍與步槍彈藥裝進電磁炮的炮彈裡面,然後向佔領區內的特定區域投射這種炮彈,爲佔領區內的游擊隊提供作戰物資),在共和國陸軍採用基本戰術的時候,俄軍應該更加適應這種相當原始的打法,而不是摸不着北。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俄軍肯定是犯了“先進戰術綜合症”。
說得簡單點,經歷了第品輪進攻戰役後,俄軍肯定對共和國陸軍、特別是共和國陸軍的基本戰術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別的不說,在奧倫堡與烏法的戰鬥中,共和國陸軍第七戰鬥單位與第十戰鬥單位的表現就讓俄軍大爲震驚,甚至讓俄高層都驚出了一身冷汗,緊接着第沁戰鬥單位在馬格尼託格爾斯克的阻擊戰。更讓俄軍重新衡量共和國陸軍的戰鬥力,連俄羅斯總統契力亞科夫都得爲此專門到部隊去鼓舞士氣。當共和國軍隊再次發起進攻,俄軍高層肯定不會把戰鬥看得那麼簡單,從而認爲共和國陸軍在採用基本戰術的背後,肯定有着更加重大的企圖,不然不會如期輕易的暴露戰役目的。
更重要的是,這次共和母陸軍動員了舊個戰鬥單位,還得到了遲個盟國師的支持。
單從兵力上講,在比第一輪進攻戰役多出了近3倍的情況下,共和國陸軍會爲了內高加索那塊巴掌般大小的地方而大動干戈嗎?要知道,以共和國陸軍的戰鬥力計算,總兵力超過的萬的侶個戰鬥單位足以打到莫斯科了。雖然內高加索地區是俄羅斯的糧倉,還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但是共和國並不缺糧、更不缺少礦產資源,比起俄羅斯的發源地,內高加索的吸引力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由此可見,當時俄軍高層肯定認爲共和國陸軍在借掃蕩內高加索地區。爲進軍莫斯科創造機會。這也很好理解,“休戰”幾個月,俄羅斯已經初步完成戰爭動員,新組建地面部隊接近勸萬。加上美國陸軍派來的精銳部隊,共和國陸軍進軍莫斯科的難度並不要想降低風險,首先就得拉開戰線,並且在距離主攻方向較遠的地方發起佯攻,迫使俄軍進行戰略大調整,從而露出破綻。讓共和國陸軍能夠趁機突擊莫斯科。從地理位置上看。內高加索就是距離莫斯科最遠的地區,也就成了理想的佯攻方向。
認定這個,道理後,俄軍在前3天按兵不動也就不難理解了。
問題是,戰爭的實際情況與俄軍的預料相去甚遠,即“佯攻”的共和國軍隊都是主力部隊,而且攻得非常猛,就地固守的俄軍正在被各個擊破、逐一殲滅。如此一來,戰線上的俄軍不手忙腳亂、手足無措纔是怪事。
3天足夠共和國陸軍突擊上千千米。也足以讓戰局明朗化。
等到俄軍高層認識到,他們再次錯誤判斷了共和國陸軍的戰役企圖時。已經來不及調整防禦部署,也就沒有翻本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