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戰術創新

習爲第三輪導彈攻擊來得過於猛烈,3艘美國航母均挨引線從“上的反艦導彈,其中面向導彈來襲方向的“門羅”號至少捱了引枚酚,露在海面以上的部分被導彈炸得支離破碎,所以在導彈攻擊結束之後打手 3艘航母的艦長就下達了棄艦令。隨後不久,位於艦隊北面的珊護航戰艦的艦長也下達了同樣的命令。

也就在這個時候,第四輪攻擊開始了。

與前面的三輪攻擊相比,第四輪攻擊的最大特點就是承擔打擊任務的不是導彈,而是作戰飛機。準確的說,是由戰鬥機在艦隊上空投下的航空炸彈!

因爲打手 四多架戰鬥機都是從帖着海面的高度上進入的,所以美國艦隊裡的另外幾艘護航戰艦沒能及時發出警報。更重要的是,第一輪導彈打擊來自東面,所以艦隊的防空戰鬥機全都轉向東面,隨後的第二輪導彈打擊來自南面,艦隊防空戰鬥機立即轉向南面。到第三輪導彈打擊結束的時候,因爲搬航母均遭到重創。註定會沉到海底,所以在艦隊南面活動的防空戰鬥機沒有轉向北上,而是繼續向南飛行,去了位於吉布提的美國海軍航空站。也就是說,在小舊與小口戰鬥機到達的時候,美國艦隊上空沒有防空戰鬥機。

沒有防空戰鬥機的干擾,一場原本還有點難度的轟炸行動就變得沒有任何難度了。

在距離美國艦隊大約巫幹米的時候,說,小旭戰鬥機陸續投下了攜帶的滑翔制導炸彈,隨後爬升轉向,沒再逼近。

這就是薦和國海軍的新式制海戰術之一。

強制電磁干擾系統與能量武器系統的出現,必然會徹底改變海戰戰術。說得不客氣一點,從力世紀刃年代到引世紀刃年代,風光了半個多世紀的反艦導彈必然會像風帆時代的撞角與無畏艦時代的巨炮一樣退出歷史,成爲博物館裡的武器。在大變革的時代,誰能走在技術與戰術的前列,誰就能控制時代的前進方向。作爲後起之秀,共和國海軍要想超越美國海軍,成爲世界頭號海軍,就得在技術與戰術上大下功夫,如同當年美國海軍通過大力發展航母,一舉超過英國一樣。

可以說,自從力舊年以來。共和國海軍就非常重視開拓與創新。

電磁炮、強制電磁干擾系統、電磁炸彈、全電推進系統、電動攻擊潛艇等等先進的武器與技術,幾乎都與共和國海軍有關。如同一位西方的海軍史學家所說,共和國海軍在引世紀前田年的巨大努力,爲最終超越美國海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世界各國海軍的發展史來看,如果沒有在基礎技術與戰術上的巨大投入,就算能夠在艦隊的規模上與老牌海上強國抗衡,也不可能在海戰中戰勝對手。法國、德國、日本、前蘇聯打手 無一例外的,都是因爲只重數量不重質量,最終敗下陣來。英國能夠取代西班牙、美目能夠取代英國,都與其高度重視海軍的技術與戰術有密切關係。由此可見,從四年開始,共和國海軍沒有在規模上向美國海軍看齊,而是在海軍的發展方向,特別是在基礎技術與戰術上用力,就是找對了前進方向。事實上,連林嘯獸都非常重視基礎技術與戰術。雖然在很多人看來,致力打造“大艦隊”的林嘯雷不但是個“海權至上論者”還是一個只重數量,不重質量的海軍統帥,但是細究林嘯雷的提出的所有海軍發展規刑,就能發現一個要點,即所有的海軍計劃都與新技術有密切關係。

這種重視基礎技術的發展模式既有好處,又有壞處。

好處是,可以用一支規模較小的部隊來對抗實力強大的美國海軍。因爲共和國海軍處於“增長期”艦艇的更新換代速度比處於“穩定期”的美國海軍快得多,所以不益盲目的提高擴張速度。說直接一點,如果海軍的擴張速度太快,即在短期內建造大量戰艦,那麼在力到力年之後,就將面臨同時更換大量戰艦的巨大壓力。因爲戰艦的建造週期遠超過了其他任何一種武器裝備,所以在持續力到刃年的發展之後,海軍的規模將增大好幾倍,到時候同時更換大批戰艦,必然導致海軍的正常活動受到影響。用成語來說。在發展初期就提高速度,等於“框苗助長”。只有保持合理的發展速度,並且持續不斷的建設刃年,即在兩代人期間內以正常速度穩步發展壯大,共和國海軍就能超越美國海軍,成爲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力量。

壞處是,沒有幾個國家能夠保持田年以上的旺盛期。因爲海軍的特殊性打手 即漫長的建設週期、巨大的財力投入、長期的思想建設等等,所以在任何一斤。有實力問鼎世界頭號強國的國家,都將海軍當成戰略力量進行建設。比如在第,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與日本都制訂了長達數十年的海軍發展計戈。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與前蘇聯的海軍發展週期都長達力年。如此漫長的發展週期。咒以讓那些沒有實力爭奪世界霸主寶座的國家原形畢露

事實上,德國與日本就倒在了激烈的海軍軍備競賽之中,前蘇聯解體也與海軍軍備競賽有很大的關係。對於共和國來說,能否在長達數十年的軍備競賽中保持穩定,並且完成競爭對手根本不需要的國內體制改革,遠比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困難得多。正是這個弊端,讓共和國在發展海軍的時候小心翼翼。

對於後起之秀,通過技術與戰術創新增強自身實力,絕對是不二法。

從事後的角度看,將電磁炮、強制電磁干擾系統等等新式武器裝備推向海戰戰場,就是要藉此抵消美國海軍的強大優勢。事實上,共和國海軍不可能在短短力年內打造出舊支航母戰鬥羣。以共和國的實力,在秘0年的時候維持口支航母戰鬥羣已經算得上是難能可貴了。

當然,海戰戰術創新絕非易事。

航母與航空兵能夠稱富海洋戰場,將戰列艦送進博物館,根本原因就是航空兵擁有遠遠超過艦炮的打擊範圍與打擊效率。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太平洋戰爭來說。艦載航空兵的打擊距離在勁千米以上,有的甚至超過了勸千米,而當時艦炮的最大射程只有的千米左右,基本上是艦載航空兵的十分之一。其打擊效率也差不多是艦載航空兵的十分之一。在沒有任何優勢的情況下。戰列艦自然不是航母的對手。

要想改變海戰戰術,讓航空兵成爲歷史,至少讓航空兵在制海作戰中成爲歷史,就得在打擊距離與打擊效率上超越航空兵。

由此可見,電磁炮加強制電磁干擾系統正是針對艦載航空兵的利器。

即便是軌道電碰炮,最大射程也不比艦載航空兵的打擊距離短多少,至少沒有數量級上的差別。在強制電磁干擾系統的面前,制導武器毫無用武之地,艦載航空兵的打擊效率自然高不到哪裡去。

問題是,要想取代艦載航空兵,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要知道,最後一艘戰列艦真到力世紀盯年代才退役。也就是說,在航母稱霸海洋之後,戰列艦又服役了將近半個世紀,才成爲了博物館中的展品。

因爲航空兵在某些方面,特別是戰場支援方面仍然擁有非常重要的地個,所以不會迅速退出戰爭舞臺。如此一來,就有必要繼續挖掘航打手 空兵的潛力,通過改變對海作戰戰術來提升航空兵的制海作戰能力。

正是如此,印度戰爭之後,共和國海軍航空兵開始探索新的制海戰術。

顯然,使用反艦導彈不再是海軍航空兵的主要手段。從這場戰鬥也看得出來,如果需要用反艦導彈來對付敵人的艦隊,戰略轟炸機與遠程巡邏機都要比海軍的戰鬥機。特別是艦載戰鬥機更加管用。受強制電磁干擾系統影響。海軍航空兵會到了老路上來,即由不受干擾的飛行員用不受干擾的方式來引導彈藥攻擊海面艦艇。

不管怎麼說,飛行員不會受到強制電磁干擾系統的影響。

關鍵就在如何讓彈藥不受影響。

傳統的制導系統肯定不行。而慣性制導系統的精度又達不到要求。搞到最後,負責彈藥開發工作的工程師只能把重點放在了定向通信系統上,也就是基於激光的通信設備。要讓該系統發揮作用,關鍵還是開發出能夠屏蔽無線電波段的電磁波的光學透鏡。僅僅爲了這麼一塊玻璃,海軍就投入了幾個億的科研經費。用了近3年時間。可以說,如果不是在凹年初研製出了符合要求的光學透鏡,也就不可能在這長戰爭中用上海軍的新戰術,讓那些原本很難在海戰中發揮作用的戰術戰鬥機派上用場。

當然,在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還的在其他方面有所進步。

這次”四多架戰鬥機使用的炸彈,就是海軍爲了新戰術專門研製的。因爲新的戰術還沒有得到檢驗,所以新式彈藥的生產工作也沒有全面展開。投入使再的近勁枚炸彈都是提供給海航進行測試的,也就是說這些彈藥的可靠不會高到哪裡去。

作爲新式炸彈,自然有其新穎的地方。

以投擲方式來說,這種編號凌比團口是實驗代號,刃的是開發年份,四是炸彈的代號。婦是序列號的新式炸彈屬於“火箭助推滑翔炸彈。”即配備有一具火箭發動機與滑翔彈翼。由此可以推斷,該炸彈的射程肯定在田千米以上,而且末段飛行速度在4馬赫以上。針對艦隊的末段防禦系統,該炸彈不但採用了新式的“層離式隔熱塗層。”還採用了彈道修正系統。所謂的“層離式隔熱塗層。”實際上就是在炸彈外表面按照受熱膨脹性能塗上好幾種不同的塗料,在受到脈衝激光武器等能量武器攔截的時候,隔熱塗料會自動錄離,以此來抵抗能量武器,降低炸彈受到的影響。因爲塗層錄離之後,炸彈的質量與氣動外形都會受到影響,所以需要用彈道修正系統來調

日, 讓,迫,確保炸彈按照一條比較固定的彈道飛向目標,降低乙幾”導環節的難度。

當然,作爲還處於實驗中的炸彈,次四引7還有很多欠缺。

別的不說,其爆炸方式就只有一種,即觸碰激發。也就是說,炸彈只有在撞到戰艦上之後纔會引爆,如果落到海水中,就不會爆炸。正是如此,在這場戰爭後,義的力口的研製工作被徹底取消,所有研製成果轉爲技術儲備。直到巧年,共和國海軍才啓動了另外一斤,相似的研製項目,並且利用了口四3口的研製成功。共和國海軍這麼做,就是因爲大約有力枚炸彈沒有爆炸,其中至少有2枚落入了美軍手中。雖然這些炸彈在裝上戰鬥機之前,全都換了表面塗裝,故意刷上了一組阿拉伯字母。讓人認爲是敘利亞空軍裝備的彈藥,但是炸彈內部的零件上仍然銘刻了共和國軍隊的標記,很容易讓人相信,這是共和國海軍的傑作。當然。在共和國與美國都不願意撕破臉皮的情況下,美國當局肯定願意相信這是共和國援助給敘利亞的彈藥。不管怎麼說,敘利亞軍隊的絕大部分武器裝備,甚至連步槍子彈都來自共和國,幾百枚炸彈又算的了什麼呢?

當然,這些算彈的關鍵之處還是其定向通信系統。

因爲投彈的戰鬥機呆在了美軍強制電磁干擾系統的作用範圍之外,所以戰鬥機上的飛行員可以利用探測系統來跟蹤美國戰艦。爲了安全起見,所有戰鬥機都沒有啓動雷達,用的是紅外與微光攝像機。通過定向通信系統,戰牛機將截獲的目標信息源源不斷的傳輸給投下的炸彈,而炸彈上的閉路制導系統則根據這些信息來調整炸彈的彈道。

整個攻擊過程非常順利,機羣幾乎沒有遇到麻煩。

嚴格說來,不是新戰術產生了效果,而是美軍完全喪失了鬥志,沒有料到對手竟然會出動戰鬥機進行凌空轟炸,其防空戰鬥機過早撤離戰場。所以在轟炸到來的時候,美軍完全沒有準備,也就沒能組織起有效的抵抗。

事實上,在這次轟炸中,新戰術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

因爲3艘航母均遭到重創,沉沒只是遲早的事情。而且當時航母上的美軍官兵正在陸續登上救生艇,飛行員在出發前就被明確告知,轟炸行動只針對美國戰艦,不針對美國海軍軍人,所以第四輪打擊的重點不是航母,而是艦隊裡的旗艦因爲“俄勒岡”號的排水量僅有打手 ,所以在第三輪打擊中沒有受到重創與6艘在此之前沒有遭到打擊的護航戰艦。

面對擁有完備末段攔截能力的7艘戰艦,炸彈速度過慢的問題顯得非常突出。

更重要的是。次匯四打手 7只針對能量武器做了燦七設計,沒有考慮到其他末段防禦系統。特別是採用了速射電磁炮的防禦系統,結果在幾艘美國戰艦面前。近勁枚炸彈的攻擊效率不到糊。雖然田多枚炸彈仍然將搬美國戰艦炸上了天炸彈的爆炸威力遠遠超過了反艦導彈的戰鬥部,而且破壞效果也超過了反艦導彈,但是大約溉、也就是大約勁枚炸彈被7艘戰艦上的末段攔截系統擊落,還有大約夠。也就是力多枚炸彈因爲系統失靈而沒能擊中目標,仍然比海軍預期的低得多。可以說,正是如此低的打擊效率,讓海軍終止了不刀力四口項目,在準備了口年之後,纔再次啓動。

當然,誰也不能否認這次轟炸的重大意義。

要知道,這是自!暇年的馬島戰爭與同一時期的兩伊戰爭之後,半個多世紀以來,第一次由戰鬥機以凌空轟炸的方式擊沉了大型戰艦。更重要的是,這場戰鬥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隨着脆弱的制導武器淡出,海戰舞臺上,軍人價值、特別是飛行員的價值再次得到重視。

雖然第四次打擊是這場海空戰鬥的結尾,但是對由此引發的海軍戰術大變革來說,這僅僅是個開始。對即將到來的一個全新的時代,即由共和國與美國直接對抗的時代來說,這也僅僅是個開始。

隨着完成轟炸任務的戰鬥機折向離開戰場,漆黑的海面上僅剩下了幾艘在烈火中緩緩下沉的戰艦,以及承載着成千上萬名美國海軍官兵的數百艘救生艇。雖然誰都知道,只有共和國軍隊有能力一舉殲滅擁有舊多艘大型戰艦的航母戰鬥羣,但是在戰鬥結束的時候,美國艦隊的指揮官、以及遠在千里之外的聯軍司令官杜奇威就知道,沒人會把美國艦隊覆滅與共和國聯繫起來,因爲在整個交戰過程中,美軍沒能擊落一架敵機,也就沒有任何直接證據可以證明是共和國軍隊發起的攻擊。

在美國艦隊全軍覆沒的時候,中東戰爭就可以宣告結束了。

第62章 膽大包天第50章 瘋狂反撲第86章 增援部隊第48章 痛殲美軍第93章 全面調整第36章 軍事儲備體制第40章 窗戶紙第60章 軍事變革第49章 退縮第99章 否極泰來第43章 演變的世界第9章 新老交替第134章 趕盡殺絕第44章 最後手段第56章 最後的機會第23章 安全事務合作條約第141章 最高級別警告第146章 墊腳石第17章 多事之秋第118章 關鍵的一小步第11章 相互試探第37章 登陸第11章 統一進程第89章 雅浦海戰第32章 差距第148章 創造歷史第100章 杯弓蛇影第31章 時過境遷第15章 統一陰霾第9章 針對性第19章 高層會晤第14章 撥雲見日第44章 恐怖的實力第90章 大方向第119章 黎明前的殺機第71章 意外驚喜第44章 死對頭第46章 信號第30章 兩手都硬第42章 聯合國大戲臺第27章 權宜之計第56章 遲到的命令第63章 他山之石第50章 瘋狂反撲第105章 敵後立足第63章 想當將軍第37章 兵棋推演第127章 新生力量第7章 危機暗伏第126章 低空霸主第74章 軍控協議第58章 地面戰爭第56章 快準狠第69章 轉折第6章 波瀾不驚第38章 大禍臨頭第136章 霸王硬上弓第52章 大敵將至第75章 地面戰鬥第4章 秘密接頭第17章 多事之秋第52章 虛驚一場第78章 聯合抗華第42章 大顯神威第139章 公民意識第41章 戰爭動機第96章 爭分奪秒第11章 大國的面子工程第44章 擔憂與自信第64章 龍出昇天第39章 以小時計算的決戰第94章 大清洗的徵兆第58章 聲東擊西第83章 中東攻略第111章 一擊即潰第84章 戰火重燃第5章 區別對待第28章 高層接觸第77章 戰略預備隊第44章 最後手段第97章 高消耗戰爭第161章 換個角度看第63章 一錘定音第97章 石激起千層浪第37章 靜觀其變第54章 被動選擇第69章 命不該絕第45章 部署第1章 聯合國風雲第45章 風雨飄搖第86章 增援部隊第16章 迎難而上第125章 追趕者第47章 準氣象武器第40章 政治犧牲品第142章 直接彙報第68章 最重要的戰果第17章 高原槍聲第41章 針鋒相對第43章 返回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