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船的製造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奕星還是航天局,又或是高層的部門,都很關注運輸船的製造進度。
相比觀光船來說,運輸船的技術更高端一些,製造也更加的複雜,功能也不是觀光船可以相比的。
在宇宙飛船項目中,運輸船是最重要的輔助小型船體,執行很多任務都用到運輸船,而運輸船不是是用來運輸,也可以有其他的功用。
在運輸船的製造過程中,觀光船也一直都在測試,並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快速的完成三輪、四輪測試。
三輪、四輪測試,檢驗的是觀光船設備的可靠性,同時,也是對奕星所製造的反重力推進器的檢驗。
奕星設計的推進器,和航天局方面的推進器不同,有許多相應的改進,可以說就是升級版本,同時,使用的也是奕星開發的電子系統和智能系統。
後者是很關鍵的。
就像一個手機,使用不同的操作系統,表現出來的功用是不一樣的。。
雖然大體的功能都非常接近,但電子系統運作過程中,會帶來大量的數據。
這些數據是非常寶貴的。
航天局能夠擁有衆多的技術,和歷次進行航天探索的經驗是分不開的,而經驗中的一部分,就是一系列的數據。
奕星製造的推進器,成功的完成了任務, 也就代表了他們擁有了推進器製造技術, 能夠獨自設計,知道自己的推進器。
這是奕星公司的一大軟肋,他每一次進行相關的發射任務,都只能使用航天局的推進器, 增加了相應的成本不說, 進行相關的實驗任務還會受到限制。
比如,他們的實驗任務不能和航天局的計劃衝突。
現在有了屬於自己的推進器, 就可以自由的進行一些實驗任務, 再加上建立太空航道的高能Z波衛星,他們就擁有了讓太空飛船, 從地球升空到完成穿梭,再到降落其他星球執行人物並返回, 過程中所有的技術。
如果現在再進行火星探索任務, 奕星公司甚至都可以獨自完成, 而不需要航天局的輔助。
同時,推進器還可以和觀光船、運輸船, 等小型太空飛船安裝在一起, 讓太空飛船能夠擁有利用反重力技術, 獨自從地面起降的能力。
在完成了第四次測試以後,奕星內部就召開了會議, 強調了非常設計的標準化。
這個標準化,主要是在推進器和太空飛船的銜接上。
如果兩者加在一起, 比喻成一架戰鬥機的話,推進器就是戰鬥機的發動機,他們希望能夠製造標準化的發動機,不管設計什麼型號的戰鬥機, 都可以把同樣的發動機安裝上去。
如果能實現相應的標準化, 就不必把推進器和固定型號的太空飛船捆綁在一起,兩者任何一個出問題, 都可以用其他的代替。
與此同時,航天局也開啓了運輸船的製造,他們得到了奕星公司的技術授權,決定製造一臺屬於航天局的運輸船, 以便開啓‘月球雷達計劃’。
航天局製造同樣的運輸船, 也是很重要的進展。
這表示運輸船可能會在未來,實現規模化、標準化製造。
國際上,還沒有航天設備標準化製造的先例。
國內的Z波衛星、聚能衛星,都已經實現標準化知道, 而且要實現標準化的前提是,必須要製造足夠數量的設備。
顯然,一般的探測器不具備標準化的條件。
許多探測器製造出來是有固定任務的,比如,火星探測器就是用來探測火星,月球探測器就是用來探測月球,每一次執行探測任務,製造更多的同款探測器意義不大。
Z波衛星、聚能衛星就不一樣了。
Z波衛星就和武器裝備一樣,可以大批量的進行製造,到現在已經部署超過五百臺,若不是因爲要升級技術,希望製造出來的Z波衛星服役時間更長,製造的數量只能多不能少。
聚能衛星比Z波衛星還需要標準化,因爲無限傳輸太陽能的需求幾乎是無限的,只可惜因爲極爲高昂的成本,想要快速大批量製造也不現實。
現在的運輸船則製造了第二艘,若是度過了測試階段,認爲船體性能達標,肯定會製造第三艘、第四搜,宇宙飛船需要運輸船,月球基地計劃同樣也需要。
“如果開啓了月球基地計劃,最少需要四艘以上的運輸船,不斷的往返地月之間。”
“宇宙飛船需要兩艘,必須是技術成熟的。”
“所以,至少還要製造四艘!”這是航天局和奕星一起研究做出的判斷。
運輸船的製造過程,相比Z波衛星、聚能衛星都要複雜太多了,在製造的過程中,相關人員也會去討論、記錄, 哪些部分是可以標準化製造的, 哪些是必須單獨去製造。
航天局和奕星也在不斷進行溝通,討論着月球基地計劃。
月球基地計劃, 聽起來只是建一個基地,實際上,牽扯到的技術、難度、工程量,實在是太龐大了,思考的長遠一些,甚至還要超過宇宙飛船計劃。
宇宙飛船計劃,就只是建造一艘宇宙飛船,月球基地計劃則是要建造基地,基地中必須要有龐大的傳輸能源中心、大型雷達設施,還包括足夠的空間,以供人類進行正常活動。
當有人類長期在月球工作的時候,就需要配備大量的宇航服、月球車、大量的食物儲備、各種高技術設備,另外,還包括實驗、研究設備。
等等。
“這是要比宇宙飛船還要龐大的計劃。”
“會是個超級大項目,未來可能會超過宇宙飛船。”
趙奕做出了判斷。
雖然項目展望起來,確實可能會超過宇宙飛船,但基地是一點點積累的,而不是全部製造出來才能使用,就可以慢慢進行投資,而不是一口氣拿出海量的資金。
所以奕星的資金暫時還是足夠用的。
很快。
觀光船即將開始第五輪測試,第五輪是秘密的測試,對外並沒有公佈測試計劃,主要就是因爲,高層領導會和趙奕,一起登上觀光船加入測試中。
這是早已經定下來了。
雖然有很多人都勸他不要上傳,畢竟只是實驗測試,並不能保證百分百安全,但最終他們還是決定一起登船。
因爲他們心裡都清楚,哪怕是觀光船已經開始運營,也肯定會有一大堆人勸解,不讓他們輕易的上船,畢竟是全新的技術,還沒有發展多少年,到太空上總會有風險,誰也沒有辦法保證絕對安全。
雖然第五次測試對外沒有公佈,但對內有一小部分人是知道的,尤其是參與到測試的人員,確定高層領導和趙奕都上船,頓時就有一大堆人爭着加入,他們的口號還喊的很響亮。
“我們也要爲測試做貢獻,哪怕冒着生命危險!”
“觀光船的項目太重要了,我親自上去體驗,才能知道哪裡有問題。”
“我可不相信那些個什麼體驗師之類,尤其是技術方面兒的東西,不上去看看,怎麼知道呢?”
“我要和趙院士一起去,如果有危險,我會衝在最前面!”
趙奕聽的都想吐槽一句,“這又不是去打仗,就算去打仗,你也不是專業的保鏢,想當子彈都反應不過來。”
“現在是去太空做觀光船的測試,衝在最前面幹什麼?要是不穿宇航服衝出去,我就舉起雙手,同時點贊!”
當然了。
不管他是怎麼想的,還是有一大堆人都想去,有一部分是真的爲了保護之類,而絕大部分都是爲了體驗一下觀光船。
這可是上太空的機會呀!
哪怕是作爲航天局的專家、奕星的員工,未來也不一定有這種機會。
如果觀光船正式運營以後,船票價肯定會高的嚇人,現在則是免費的,還能有個爲觀光船測試做貢獻,並冒着生命危險的偉大理由,再也沒有更好的機會了。
結果參加觀光船的人,就變成了一大堆。
其中有三十多個是航天局的人員,航天局的領導鄭龍內部都在說,“這次就也是工作福利了,沒有其他單位能有這種福利。”
有二十幾個奕星的員工,包括袁海濤、周凱等,甚至還包括李建明。
李建明只是參加了觀光船的設計工作,而他找的理由是,“只有上了觀光船體驗一下,才能知道後續怎麼樣改進。”
這個理由真的很強大。
趙奕都想直接過去踹上兩腳,因爲主體設計都是他獨自完成的,當然了,考慮到李建明的年紀,直接動腳確實不太好,也只能把對方的名字添加上去。
在確定了登船的名額以後,每個人都非常的興奮和期待,他們似乎早就忘了參加測試的初衷,完全當做是工作福利。
——
工作福利還要等到第五次測試。
期間,航天局和奕星公司,一起宣佈了一個大消息,“我們已經確定了一個大項目,叫做月球基地計劃。”
“這會是人類首次在其他星球建造基地,會成爲人類探索宇宙的重要一步。”
“針對月球基地計劃,航天局和奕星公司會一起進行相關的新聞發佈會,歡迎世界媒體來採訪報道。”
這個消息發佈出去以後,頓時引起了國際轟動。
大量的媒體涌入到首都,準備參加相關的新聞發佈會,他們希望能夠確定月球基地計劃的消息,並瞭解相關的詳細信息。
就像是公告上所說的,在其他星球建造基地,哪怕是在月球上,某種程度上,也標誌着開啓了星際移民。
這已經不是太空探索,而是度過了探索階段,過渡到了移民的初期階段。
新聞發佈會剛剛開始,會場就已經擠滿了記者,好多記者不得不站在過道里,也讓現場變得擁擠不堪。
好在有大量的保安負責維持秩序,並沒有影響到新聞發佈會的進行。
趙奕坐在了偏中間的位置上,他的旁邊就是航天局的直屬領導鄭龍。
最開始,發佈會主持人進行了簡述,“這次是有關月球基地計劃的發佈會,首先由國際著名的科學家,奕星公司的總裁趙奕院士,對項目進行介紹!”
會場頓時充滿了掌聲。
趙奕打開了麥克風,看向所有人說道,“月球基地計劃,是我們和航天局,一起討論確定的計劃,也可以是一個,未來會持續投入的項目。”
“暫時,主要有兩點,我們希望月球爲跳板,建立通往宇宙的大型航道。”
“第二就是科研方面,我們將會在月球大型的雷達設施,在月球表面的真空環境下,雷達望遠鏡的效果,將會比地球上建造的高上幾十、上百倍。”
“同時我們會建造相應的封閉活動區域,以供科學家和人員,能夠在月球上生活、工作。”
趙奕把主要計劃簡單的說完,接下來就是其他人來說了。
奕星的周凱經理,說明了太空航道計劃,“我不會建立高功率的航道,並希望能夠把探測器送到其他星系。”
“當牽扯到跨越以光年爲單位計算的距離時,就需要非常大的功率來支持太空穿梭。”
“如果能完成這項計劃,我們會首先把探測器送到鄰近的星系,真正看一看其他星系的環境,會和太陽系有什麼不同。”
“這種探測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是宇宙飛船運作的重要先期工作。”
“同時我們將會依靠相關的航道技術,去探索一條通往其他星系,相對安全的航道。”
“這邊不是太空航道,而是宇宙飛船的航道,我們的計劃就是探索安全航道,以便未來宇宙飛船能夠順着航道,飛往其他星系進行探索。”
航天局的代表說的是雷達項目,“如果能在月球建造大型的雷達設施,就能夠讓我們對於星空,對於宇宙更加了解。有很多天文學的謎題,都需要更精確的雷達望遠鏡才能確定。”
“我們觀察到了引力波,但宇宙中還有很多未發現的東西,都需要我們用更高精度,更清晰的儀器去觀測。”
“所以我們才執行這個計劃,就是希望能讓人類對於宇宙星空更加了解。”
“同時,在這裡我宣佈,我們將會建立超大型的航天中心,以供衆多的航天工作者使用,並依靠已有的數據以及未來的設備,一起彙總製作宇宙星圖。”
“這將會成爲航天中心對主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