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的怪物涌了上來,就像是一條一條的小蟲子一樣,爬上了枝頭奔向獵物而去,又像是一個無比大的羣體行軍蟻,無情兇猛的奔向王竹羽等人,這個時候王竹羽也很難支撐下去,不知不覺的三個人已經籌到了一起了,三個人,蔣以翔,李閻,王竹羽背靠背,王竹羽還好,李閻和蔣以翔已經是支撐不下去了,大口大口的呼吸着,這車輪戰術還是真的了得,當世高手都在這裡了,但是卻都是被折磨成這樣。
“我們要去把九魂神漿奪過來!”王竹羽一邊斬殺着面前不斷涌來的怪物一邊對李閻和蔣以翔說道。
“爲什麼?難道拿來給你嗎?”勿峰吼道。
“笨蛋!九魂神漿纔可以阻止這些怪物,你不懂嗎?”王竹羽吼道。
李閻和蔣以翔都驚訝的看着王竹羽,蔣以翔笑了出來說道“你怎麼知道?”
“我怎麼知道?這個時候還是計較這些的時候,如果不這樣,恐怕大家都要死在這裡。”王竹羽說道
“好吧,你去拿,我們掩護你”李閻說道,這個時候王竹羽都感到很驚奇,居然李閻會說出這樣的話來,但是這個時候也是不容有過多的遲疑的,王竹羽點了點都急忙向着那個王座奔去,蔣以翔沒有辦法也是和李閻一起掩護王竹羽朝着王座的那個方向,奔去,就在這個時候,突然奇怪的事情出現了,這裡的整個天空一下子就暗了下來,只有那個王座和蘇漣漪那邊的歸原劍微微放出光芒,那些上古怪物也是停了下來,好像是對於這個變化是有所忌憚的樣子,王竹羽三人也是覺得很奇怪,但是怪物停了下來,這也不爲是一件好事,王竹羽三人對望一樣,急忙向着王座的那個方向奔去,可是哪有這麼簡單,在所有的光線都被吸收過後,一團黑色的瘴氣降臨到這個地方之上,一種很讓人作嘔噁心的感覺一下子就充滿了整個心扉。
“這,這是什麼?”
“這是渾沌!”王竹羽說道
注:渾沌
神話中四大凶獸之一
也作“混沌”,是古代的凶神。
傳說它形狀肥圓、象火一樣通紅,長有四隻翅膀、六條腿,雖然沒有五官,但是卻能夠通曉歌舞曲樂。還有一種說法稱渾沌是象狗或熊一樣的動物,人類無法看見它、也無法聽見它,它經常咬自己的尾巴並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渾沌便會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惡人,渾沌便會聽從他的指揮。渾沌是《封神演義》中鴻鈞道人的原型。
《山海經》中較早記述了混沌神話,特別值得認真分析。《山海經》第二卷《西山經》雲:“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湯谷。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渾敦即混沌,混沌的形象爲識歌舞的神鳥。有的本子爲“有神焉”,繁體的“鳥”與“焉”寫法相近,傳抄中可能有差錯,但都講得通。顯然,這裡“
渾敦”指太陽。那麼渾沌怎麼又與帝江聯繫在一起呢?帝江即帝鴻,古音“江”與“鴻”通。而帝鴻即黃帝——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袁枚(1716-1798)的《子不語?蛇王》中也說:“楚地有蛇王者,狀類帝江,無耳目爪鼻,但有口。其形方如肉櫃,渾渾而行,所過處草木盡枯。”這段文字把帝江、蛇(龍)、《莊子?應帝王》中的渾沌聯繫在一起,決非偶然。
另外,把太陽神奉爲中華民族的始祖,是較合理的。在人類最初的悟性中還有什麼能比白天與黑夜、光明與與黑暗、太陽與太陰的對比更明顯呢?古人把太陽神稱做混沌,就其初義來說,因爲只有太陽是具有那包納一切、吞吐一切、涵蓋一切的大光芒。敦與渾連用還見於老子《道德經》:“敦兮,其若樸;……混(渾)兮,其若濁。”黃帝與渾沌相聯繫還有其它許多證據。
《莊子•應帝王》中有“南海之帝爲儵,北海之帝爲忽,中央之帝爲渾沌。”的句子。又寫到“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這裡的記載顯示渾沌的形象乃有人之情而無人之形。在《莊子•天地》中又有“彼假修渾沌氏之術也,識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內,而不治其外”渾沌之智力實在有限。這裡渾沌更被人化而冠以“氏”。這些顯然並不是上古兇獸原型。更爲原始的渾沌形象出自《山海經•西次三經》,“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爲帝江(江讀作鴻)也。”這裡的渾沌已和傳說中魔獸的形象很一致了。再到後來,《神異經》中雲:“崑崙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音皮)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牴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名爲混沌。空居無爲,常咋其尾,迴旋仰天而笑。”渾沌已經完完全全是兇獸的形象了。還有一種說法,渾沌是驩兜死後的怨氣所化。
關於盤古和混沌的關係,這方面觀點林立,衆說紛紜。在民間,開天闢地之說,婦孺皆知,常與“盤古”相聯繫。《子不語》中將混沌、開闢、盤古聯繫在一起,並出現多處。
如1)《天殼》:“渾天之說:天地如雞卵,卵中之黃白未分,是混沌也。卵中之黃白既分,是開闢也。”
2)《奉行初次盤古成案》:“文木知王神靈,跪拜求歸。王顧謂侍臣曰:‘取第一次盤古皇帝成案,替他一查。’文木大駭,叩頭曰:‘盤古皇帝有幾個乎?'王曰:‘天地無始無終,有十二萬年,便有一盤古。今來朝天者,已有盤古萬萬餘人,我安能記明數目?但元會運世之說,已被宋朝人邵堯夫說破,可惜歷來開闢,總奉行第一次開闢之成案,尚無人說破。故風吹汝來,亦要說破此故,以曉世人耳。’文木不解所謂。”
3)《盤古以前天》:“予疑此人是前古天地將混沌時人也。”
4)《賈士芳》:“或雲賈所遇道人,姓王名紫真,尤有神通。嘗烹茶招賈觀之,指曰:‘初烹時,茶葉亂浮,清濁不分,此混沌象也。少頃,水在上,葉在下,便是開闢象矣。十二萬年,不過如此一霎耳。’”
雖然如此,但“盤古”字樣,卻不見於先秦典籍。在一些學者看來,“盤古”的發音,似乎有些特別,中國有無系統的創世神話,也值得懷疑。魯迅認爲,中國的天地開闢之說,已設想較高,而初民之本色不可見。也有的學者說得比較肯定,譚達先認爲可以肯定中國漢代以前一定創作流傳過優美的天地開闢神話。許多專家共同注意到的一個情況是,盤古可能與“燭龍”有關,燭龍的形象也類似“渾敦”和“黃帝”。
驩兜
驩兜,又作灌兜、驩頭。驩頭。他起源於中原地帶。曾加入過炎黃部落聯盟和華夏聯盟。據《世本》、《大戴禮記》。《史記》《山海經》等古籍記載中。都稱驩頭出於黃帝系。他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曆史的古老部族。由於原始社會生產力低。大多過着半遊牧、半採集和半農耕的生活。自然災害和毒蛇猛獸不斷威脅着原始人們的生存。在落後的原始生產方式的條件下。爲了尋找賴以爲生的食物。就不得不過着不斷遷徙的生活。也必須要有廣闊的環境。提供活動基地。
詩詞言及驩兜的,僅有《尚書•堯典》雲:“(舜)放驩兜於崇山”。
以堯爲首領的部落聯盟,是由涿鹿之戰後華夏、東夷兩大集團融合而成的,是在約4500年前後,由分屬於兩大集團的一些部落建立的一個以晉西南爲中心的聯盟,從其居地看,正好與南面的苗蠻集團活動區域的北境相毗鄰。堯攻驩兜丹水之戰。驩兜是三苗族中一個以修蛇爲圖騰的部落的首領。堯之時,他率部族從丹水下游向上遊發展,威脅堯部落的安全,傳說“堯戰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蠻,舜卻苗民,更易其俗”。丹水即丹江,發源於秦嶺東南部終南山(在今陝西商縣西北),向東南流經河南,在湖北均縣流入漢江,是漢江的一條重要支流。丹水流域是古代通往陝西的交通要道,土質肥沃,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丹水之戰極有可能是因爲三苗勢力向這一地區擴展而引起的,考古發現也說明這一地區是華夏族與苗蠻集團交匯、爭奪的地區。如丹江邊上的河南浙川江下王崗,發現一處很大的史前遺址,有關研究認爲,距今5000年前後,這裡是屬於華夏集團先民居處地,留下了豐富的仰韶文化遺存。而距今4700—4600年前,屬於苗蠻集團先民創造的屈家嶺文化曾擴展到漢水上游至秦嶺以南廣大地區,也在下王崗留下了居住遺蹟。距今4500—4300年間,這裡再次成爲華夏集團(具體爲龍山文化先民)活動地區。可見堯舜禹伐三苗的傳說是有根據的。丹水之戰以驩兜族的失敗而告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