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6)

據說療效不錯,很多腳激動得熱淚盈眶,小崔的抑鬱也好了大半。

足底穴位那麼多,通着那麼多經絡和神經元,不治百病纔怪呢。

13、每個故鄉都在消逝

我要還家,我要轉回故鄉。

我要在故鄉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聲談吐。

——海子

1

先講個笑話。

一人號啕大哭,問究竟,答:把錢借給一個朋友,誰知他拿去整容了。

在《城市的世界》中,作者安東尼·奧羅姆說了一件事:帕特麗夏和兒時的鄰居驚聞老房子即將拆除,立即動身,千里迢迢去看一眼曾生活的地方。他感嘆:“對我們這些局外人而言,那房子不過一種有形的物體罷了,但對於他們,卻是人生的一部分。”

這樣的心急、這樣的馳往和刻不容緩,我深有體會。

現代拆遷的效率太可怕了,灰飛煙滅即一夜之間。來不及探親,來不及告別,來不及救出一件遺物。對一位孝子來說,不能送終的遺憾,會讓他失聲痛哭。

2006年,在做唐山大地震30年紀念節目時,我看到一位母親動情地向兒子描述:“地震前,唐山非常美,老礦務局轄區有花園,有洋房,最漂亮的是鐵菩薩山下的交際處……工人文化宮裡可真美啊,有座露天舞臺,還有古典歐式的花牆,爬滿了青藤……開灤礦務局有帶跳臺的游泳池,有個帶落地窗的漂亮大舞廳……”

大地震的可怕在於,它將生活連根拔起,摧毀着物象和視覺記憶的全部基礎。做那組電視節目時,竟連一幅舊城容顏的圖片都難覓。

1976年後,新一代唐山人對故鄉幾乎完全失憶。幾年前,一位美國攝影家把1972年偶經此地時拍攝的照片送來展出,全唐山沸騰了,睹物思情,許多老人泣不成聲。因爲喪失了家的原址,30年來,百萬唐山人雖同有一個祭日,卻無私人意義的祭奠地點。對亡靈的召喚,一直是十字路口一堆堆凌亂的紙灰。

一代人的祭日,一代人的鄉愁。

比地震更可怕的,是一場叫“現代化改造”的人工手術。一次城市研討會上,有建設部官員忿忿地說:中國,正變成由1000個雷同城市組成的國家。

如果說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只能指認和珍藏一個故鄉,且故鄉信息又是各自獨立、不可混淆的,那麼,面對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1000個城市,我們還有使用“故鄉”一詞的勇氣和依據嗎?我們還有抒情的可能和心靈基礎嗎?

是的,1000座鏡像被打碎了,碾成粉,又從同一個模具裡脫胎出來,此即“日新月異”“翻天覆地”下的中國城市新族。它們不再是一個個、一座座,而是身穿統一制服的克隆軍團,是一個時代的集體分泌物。

每個故鄉都在淪陷,每個故鄉都因整容而毀容。

讀過昆明詩人于堅一篇訪談,印象頗深。于堅是個熱愛故鄉的人,曾用很多美文描繪身邊的風物。但10年後,他嘆息:“一個煥然一新的故鄉,令我的寫作就像一種謊言。”

是的,“90後”一代肯定認爲于堅在撒謊、在夢囈。因爲他說的內容,現實視野中根本沒有對應物。該文還引了他朋友的議論:“周雷說:‘如果一個人突然在解放後失憶,再在今年醒來,他不可能找到家,無論他出生在昆明哪個角落。’杜覽爭辯道:‘不可能,15年前失憶,現在肯定都找不到。’”

這不僅是詩人的尷尬,而且是時代所有人的遭遇。相對而言,昆明的被篡改程度還算輕的。

2

“故鄉”,不僅僅是個地址和空間,它是有容顏和記憶能量、有年輪和光陰故事的,它需要視覺憑證,需要歲月依據,需要細節支撐,哪怕蛛絲馬跡,哪怕一井一石一樹……否則,一個遊子何以與眼前的景象相認?何以肯定此即夢牽魂繞的舊影?此即替自己收藏童年、見證青春的地方?

當眼前事物與記憶完全不符,當往事的青苔被抹乾淨,當沒有一樣東西提醒你曾與之耳鬢廝磨、朝夕相處……它還能讓你激動嗎?還有人生地點的意義嗎?

那不過是個供地圖使用、供言談消費的地址而已。就像北京的車站名,你若以爲它們都代表“地點”並試圖消費其實體,即大錯特錯了:“公主墳”其實無墳,“九棵樹”其實無樹,“蘋果園”其實無園,“隆福寺”其實無寺……

“地址”或許和“地點”重合,比如“前門大街”,但它本身不等於地點,只象徵方位、座標和地理路線。而地點是個生活空間,是個有根、有物象、有豐富內涵的信息體,它繁殖記憶與情感,承載着人生活動和歲月內容。比如你說“什剎海”“南鑼鼓巷”“魯迅故居”,即活生生的地點,去了便會收穫你想要的東西。再比如傳說中的“香格里拉”,即是個被精神命名的地點,而非地址——即使你永遠無法抵達,只能詩意消費,也不影響其存在和意義。

地址是死的,地點是活的。地址僅僅被用以指示與尋找,地點則用來生活和體驗。

安東尼·奧羅姆是美國社會學家,他有個重大發現:現代城市太偏愛“空間”卻漠視“地點”。在他看來,地點是個正在消失的概念,但它擔負着“定義我們生存狀態”的使命。“地點是人類活動最重要、最基本的發生地。沒有地點,人類就不存在。”

其實,“故鄉”的全部含義,都將落實在“地點”和它養育的內容上。簡言之,“故鄉”的文化任務,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邏輯,即探究一個人的身世和成長,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徵和精神基因之來源、之出處。若拋開此任務,“故鄉”將虛脫成一記空詞、一朵謊花。

當一位長輩說自個兒是北京人時,腦海裡浮動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門吆喝、六必居醬菜、月盛齋羊肉、小腸陳滷煮、王致和臭豆腐……組合成的整套記憶。或者說,是京城餵養出的那套熱氣騰騰的生系和價值觀。而今天,當一個青年自稱北京人時,他指的一定是戶籍和身份證,聯想的也不外乎“房屋”“產權”“住址”等信息。

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鄉和生壤,把身世和生涯融化在了“北京”這一地點裡。後者聲稱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資格和證書持有權,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3

讓奧羅姆生氣的是他的祖國,其實,“注重空間、漠視地點”的生存路線,在當下中國演繹得更露骨、如火如荼。

“空間”的本能是膨脹和擴張,它有喜新厭舊的傾向;“地點”的秉性是沉靜和忠誠,無形中它支持保守與穩定。二者的遭遇折現在城市變遷中,即城區以大爲能、建築以新爲尚,而熟悉的地點和傳統街區,正承受垃圾的命運。其實,任何更新太快和喪失邊界的事物,都是可怕的,都有失去本位的危險,都是對“地點”的傷害。像今天的北京、上海、廣州,一個人再把它喚作“故鄉”,恐怕已有啓齒之羞——

一方面,大城製造的無邊無際,使得任何人都只能消費其極小一部,沒人能再從整體上把握和介入它,沒人再能如數家珍地描敘和盤點它,沒人再能成爲名副其實的“老人”。

另一方面,由於它極不穩定,容顏時時變幻,佈局任意塗改,無相對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體味,一切皆暫時、偶然,沉澱不下故事——於是你記不住它,產生不了依賴和深厚情懷。總之,它不再承載光陰的紀念性,不再對你的成長記憶負責,不再有記錄你身世的功能。

面對無限放大和變奏、一刻也不消停的城市,誰還敢自稱其主?

所有人皆爲過客,皆爲陌生人,你的印象跟不上它的整容。而它的“舊主”們,更成了易迷路的“新人”,在北京,許多生於斯、長於斯的長者,如今很少遠離自己的那條街,爲什麼?怕回不了家!如此無常的城市裡,人和地點間已失去了最基本的約定,同一位置,每年、每月、每週看到的事物都閃爍不定,偶爾,你甚至不如一個剛進入它的人瞭解某一部位的現狀,有一回,我說廣內大街有家館子不錯,那個在京開會的朋友搖搖頭,甭去了,拆了。我說怎麼會呢?上月我還去過啊。朋友笑道,昨天剛好從那兒過,整條街都拆了。我嘆息,那可是條古意十足的老街啊。

吹燈拔蠟的掃蕩芟除,無邊無際的大城宏圖,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

無數“地點”在失守,被更弦易幟。

無數“故鄉”在淪陷,被連根拔起。

何止城池,中國的鄉村也在淪陷,且以更驚人的速度墜落。因爲它更弱,更沒有重心和屏障,更乏自持力和防護性。我甚至懷疑:中國還有真正的鄉村和鄉村精神嗎?

央視所謂“魅力小鎮”的評選,不過是一臺走秀,是在給遺墟頒獎。那些古村名鎮,只是沒來得及脫旗袍馬褂,裡頭早已是現代內衣或空空蕩蕩。在它們身上,我似乎沒覺出“小鎮”該有的靈魂、腳步和炊煙——那種與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美學和心靈秩序。

天下小鎮,都在演出,都在僞裝。

真正的鄉村精神——那種骨子裡的安詳和寧靜,是裝不出來的。

4

“我回到故鄉即勝利。”

自然之子葉賽寧如是說。

沈從文也說:“一個士兵要麼戰死沙場,要麼回到故鄉。”

他們算是幸運,那個時代,故鄉是不死的。至少尚無徵兆和跡象,讓遊子擔心故鄉會死。

是的,喪鐘響了。是告別的時候了。

每個人都應趕緊回故鄉看看,趕在它整容、毀容或下葬之前。

當然還有個選擇:永遠不回故鄉,不去目睹它的死。

我後悔了。我去晚了。我不該去。

由於沒在祖籍生活過,多年來,我一直把70年代隨父母流落的小村子視爲故鄉。那天梳理舊物,竟翻出一本自己的初中作文,開篇爲《回憶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是在鄉下度過的。那是一個羣山環抱、山清水秀的村莊,有嘩嘩的小溪、神秘的山洞、漫山遍野的金銀花……傍晚時分,往蘆葦蕩裡扔一塊石頭,撲棱棱,會驚起幾百只大雁和野鴨……盛夏降臨,那是我最快樂的季節。踩着火辣辣的沙地,頂着荷葉跑向水的樂園。村北有一道寬寬的水坡,像一張牀,長滿了碧綠的青苔,坡下是一汪深潭,水中趴着圓圓巨石,滑滑的,像一隻只大烏龜露出的背,是天然的游泳池……”

坦率說,這些描寫一點沒摻假。多年後,我遇到一位美術系教授,他告訴我,30年前,他多次帶學生去膠東半島和沂蒙山區寫生,還路過這個村子。真的美啊,他一口咬定。其實不僅它,按美學標準,那個年代的村子皆可入畫,皆配得上陶淵明的那首“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幾年前,金銀花開的仲夏,我帶夫人去看它,亦是我30年來首次踏上它。

一路上,我不停地描繪她將要看到的一切,講得她目眩神迷,我也沉浸在“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想象與感動中。可隨着剎車聲,我大驚失色,全不見了,全不見了,找不到那條河、那片葦塘,找不到蝦戲魚濺的水坡,找不到那一羣羣龜背……代之的是採石場,是冒煙的磚窯,還有路邊歪斜的廣告:歡迎來到大理石之鄉。

和于堅一樣,我成了說謊者、吹噓者、幻覺症病人。

5

沒有故鄉,沒有身世,人何以確認自己是誰、屬於誰?

沒有地點,沒有路標,人如何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這個時代,不變的東西太少了,慢的東西太少了,我們頭也不回地疾行,而身後的腳印、村莊、影子,早已無蹤。

我們唱了一路的歌,卻發現無詞無曲。

我們走了很遠很遠,卻忘了爲何出發。

14、天上的那件事

它時宏時細,忽遠忽近,亦低亦昂,倏疾倏徐……它是北京的情趣,不知多少次把人的目光引向遙空。

——王世襄《北京鴿哨》

對老北京來說,有兩縷聲音最夢牽魂繞:鴿哨與空竹。

安靜的年代,無論串衚衕,還是佇庭院,只要稍留神,耳朵裡就會飄入它們。二者的音容又近乎姊妹:嗡嗡嚶嚶、央央琅琅,如夢如幻、清越綿長……不同的是,一個在高處疾掠,一個於低空徊蕩。

尤其鴿哨,乃皇城根最大牌的嗓子。沒有它,沒了這動靜,京城的空氣便彷彿睡着了,丟了魂兒……

如今的北京,鴿哨難覓了。

大家很少再集體仰望什麼,天上的那件事——那件最美妙的事,那羣滑着弧線、溜冰似的翅膀,那羣雨點般的精靈,不見了。

天寂寞了,雲枯瘦了。即使晴空,因沒有翅膀和音符,也像白癡。

奧運前夕,北京廣播電臺灌了一張CD:《聽,北京的聲音,2008秒》。

雕刻市井之聲,描畫古都音容,這是個很童話的創意。據說最費周折的是錄鴿哨,起初難覓鴿人,他們彷彿蒸發了,不知被高樓大廈攆到了何處,總算找到了一戶,但環境太嘈,車水馬龍,根本沒法錄。末了,遇上了在宋慶齡故居做義工的鄭永禎,鄭師傅酷愛鴿子,退休後主動來這裡馴鴿,其弟則擅長配哨,可謂珠聯璧合。誰知,又遇上個大麻煩,附近住着位高官,嫌鬧騰,不讓鴿子帶哨上天,要擇時機……

鄭師傅還做了件有意義的事,一件大事:幫王世襄養鴿子。

世襄先生是個最好介紹又最難定義的人。往復雜了說,乃文物家、史學家、民俗家、美食家、收藏家、鑑賞家;朝簡單了說,就是個一輩子愛玩、懂玩、玩透了的老小孩。而所有玩習中,畜鴿聽哨爲至愛,他甚至編著了《北京鴿哨》《明代鴿經·清宮鴿譜》等鴿書,將鴿哨的源流、制式、造法、音效一一詳解。

先生戲稱自己乃“吃剩飯,踩狗屎”之輩,何出此言呢?“過去養鴿子的人,對鴿子就像待孩子。自個吃飯不好好吃,扒兩口剩飯就去喂鴿放鴿。他們還有個習慣,一出門不往地上看,卻往天上瞅,常常踩狗屎。”

鴿哨聲聲的年代,老北京人都有翹首的習慣,想必那會兒,駝背也少吧。據說,梅蘭芳擔心眼皮耷拉,曾專門養鴿子,或仰頸,或遠眺,至晚年眼睛尚未變小。

王世襄回憶說:“過去幾乎每條衚衕上空都有兩三盤鴿子在飛。悅耳的哨聲,忽遠忽近,琅琅不斷。”養鴿行話多,圈內不叫養鴿,叫盤鴿。24只算一撥兒,要盤最少兩撥兒,飛起來纔好看。盤鴿至少早晚兩次,若不勤飛,鴿身囤肉贅膘,就廢了。

哨的制式和使用更講究,按世襄的說法,有葫蘆類、聯筒類、星排類、星眼類……細分又有三聯、五聯、十三星、十一眼、雙鬼連環、衆星捧月……編排不同,綁式不同,音色音律各異。據傳從商代起,即有人畜鴿了,而對制哨名家的記載,約始於兩百年前。

應該說,正是鴿和哨,排遣了天空的寂寞。

我最早對鴿哨的印象,來自電影,尤以北京、西安爲背景的片子,它幾乎是故事開場的第一聲,又總和鐘鼓樓、四合院配一起,想必在導演看來,鴿哨亦是生活空間的必需元素罷。後來我才知,其實影視裡的鴿哨,全部是音效合成,或者說口技,真實的鴿哨很難採集,因爲錄音師在地面,嘈聲加上建築的反射音,錄了也沒法用,只能進音棚僞造。

世襄老人曾言一笑話,說他看電視,好像央視某節目片頭:“升國旗,多麼莊嚴,接着是壯麗山河、長城。隨後從老遠飛過來鴿子,等近了一看,啊,怎麼是那種叫‘落地王’的西洋肉鴿啊!”

老人鍾愛的是中華觀賞鴿。

原來,擔負鴿陣和佩哨任務的並非普通鴿子,而是觀賞鴿。信鴿耐力好,適於馬拉松長途,卻不會技巧飛。而廣場鴿、慶典鴿和媒體畫面中的鴿子,多是無飛翔天賦的肉鴿,在鴿人眼裡,屬“盤”不起來的阿斗,只能濫竽充數、遮人耳目。中國民間曾孕育過400多種觀賞鴿,像黑點子、紫點子、老虎帽、灰玉翅、黑玉翅、紫玉翅、鐵翅鳥、銅翅鳥、斑點灰、勾眼灰……體態和鴿名一樣俊美。經過“除舊”“文革”和大規模城市改造,還剩多少,無人知底了。

據說,世襄晚年最大的遺憾,即沒地兒畜鴿。所以,他將此事託付給鄭師傅和名人故居的一個旮旯,並寄望北京奧運會上,騰空而起的是中華觀賞鴿。

第12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3)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27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7)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18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3)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27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7)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6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6)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25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5)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18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3)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10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1)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第17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2)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27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7)第17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2)第10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1)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21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1)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18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3)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28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8)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27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7)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17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2)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6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6)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23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3)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18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3)第23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3)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27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7)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