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不得不說,這時代大多數人的目光短淺,尤其是像村莊這種地方。可這也不能怪他們,他們大多數人走的最遠的地方,就是附近的村莊和鎮上。要是去過城裡,那就是值得人說道的一件事了。

能讀得起書的也只有那麼幾戶人家,而且大多數人發達了後可能再也不會回自己村莊老家,時間長了也就音信全無了,從某方面說,這也大大的侷限了村裡百姓的見識。

在這村裡他們柳家這麼幾十年來一直是大家所津津樂道,議論紛紛的人家。不爲別的,就爲他們家養孩子和別家不一樣,有人說他們家有錢呢!你管人家怎麼花。也有人說,可這再有錢也不是那麼花的,別的有錢人家我也沒見過這麼養孩子的。尤其是柳家姑娘,你們誰見過這麼嬌養姑娘的。這話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是啊!誰家這麼嬌養一個丫頭。

這話怎麼說呢!說來話長,當年柳母生了柳家大哥和柳家二姐傷了身子,一直在養,養了多年,因此上小妹他們兄妹和大哥,二姐他們相差年齡有些大。

柳家大哥到了年紀就去上學了,但學了幾年後,先生說他不是個讀書考科舉的料,果不其然,柳家大哥只考了個童生就不行了。

至於柳家二姐,柳母也是養的好,但是這好和她在孃家時,她爹教她的是一樣的。能讀書會識字,可琴棋書畫這些卻是不會的,但這在當時的柳家和柳母看來這已經很好了,將來不愁嫁。畢竟,這附近還沒聽說誰家的姑娘會讀書識字呢!再說這女兒家要學的針線活這些那也是沒落下的,這附近誰家能比得上。

大兒子不是讀書的料,後來生的小兒子有希望啊!小妹和她兄長果然是會讀書,是這塊料。本來要是這樣發展,端哥就和大多數家中情況和他差不多的讀書人一樣,將來學問好的話能考上秀才,再好一點的話舉人也未可知。

本來柳家和柳母都很滿意和知足了,家裡銀錢不缺,吃穿不愁,孩子讀書有望,還有什麼不好的。

可萬事都是有變化的,變故發生在柳家父母帶着他們兄妹去柳母親戚家喝喜酒,趕路時正巧路過一個學堂。因爲親戚家是在一個比較繁華的城裡,他們夫妻也是趕了遠路,花了好幾天才進城。本來可以不去,但柳母的父親卻堅持讓他們去,說是見見世面也好,那城連他也沒去過呢!他年紀大了,正好他們去,回來記得和他說說城裡什麼樣。

就這樣他們夫妻走了生平的第一次遠路,走了好幾天,路上還不時搭車,兩個人都灰頭土臉,連孩子也不例外,正路過學堂,這邊清靜,正好停下來休息一會,收拾收拾。

學堂這有一羣孩子,年紀相當,看到他們兄妹邀請他們一起玩,端哥拉着妹妹就和他們在一起玩。玩着玩着其中一個小孩突然說要上課了,大家一聽一轟而散,跑時還說等他們下課了再一起玩啊!剩下他們兄妹侍在原地,小孩耐不住寂寞,好奇心又重,便跟了上去,去看他們上什麼課,學些什麼!一直等聽到柳母他們在喊後纔出去,路上端哥問柳母:“娘!《中庸》是什麼書,是四書五經的一種嗎?我怎麼沒聽先生說過,也沒見過?”

柳母回答了他:“那是你現在還沒學到,等你啓蒙過了纔會學這個呢!”

“可其他跟我一樣差不多大的小朋友都在背了呢!”

一句話讓柳母如遭雷擊,別人差不多大的孩子都在背了,哪怕他們不懂,可卻能背出來留下印象,待以後看到聽到就會想起來,知道是什麼。可自家孩子呢!除了啓蒙外連一本四書五經都沒見過,人家書全有,可自家呢!想到自己爹的書,連一套書都不全,記得爹說過連鄉學書也是隻有那麼幾本。連書都沒有談何讀書,讀書,讀書,不就是書麼!想到這,柳母的心裡恨不得馬上飛回家和爹他們商量商量,但再心急也只能先把事辦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