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百萬兩銀子,在安南所引發的連串反應,朱載坖大致會有所預料。
但是他不知道的是,這三百萬兩銀子是鄭檢賣糧所得,極大的鞏固了鄭氏權力,而不是黎氏。
鄭檢拿到這些銀子的第一件事,便是將黎氏的宗親殺了個一乾二淨,正式登基自稱鄭朝。
他一上位,便減輕了賦稅,並且將大把銀子撒出去,改善民生興辦學堂。從官到民,再到讀書人,無不受了他的好處。
如此一來,雖然有一些反對的聲音,但在這衆多受益者中,卻根本形不成任何作用。實打實的,讓鄭氏的寶座坐的穩了。
鄭檢也算知趣,明白自己得國不正。便向大明的朝廷送來國書,並又送來大象孔雀等禮物。
朱載坖對於鄭檢的好意,實在是有點哭笑不得。這傢伙倒是省事,直接送些活物來,讓大家看個稀罕罷了,實際上沒什麼好處。
不過,這傢伙並沒向朱載坖討要封賞,還是有點意思。看來,這是知道自己得國不正,怕會與大明因此而交惡。
海外四島之地,就因爲弗朗機人滅掉了被大明封賞過的諸國,而被打的大敗而逃。若是自己做過分,豈不是也要招來大明的天兵?
其實鄭檢要是膽子大一點,朱載坖並不在意給他一個安南國王的封號。因爲,這個時候大明缺糧,正是用得到鄭氏之時。
莫氏那邊雖然知道大明在鄭氏手中買糧,卻並沒當回事。反而覺得鄭氏滅殺掉了黎氏人心不穩,該當是發兵攻打鄭氏的好機會。
發兵五萬,莫氏大軍真逼清化。
只是莫氏有點想當然了,卻不知道鄭氏上下都拿了許多好處,大家同仇敵愾之下,一舉便將莫氏的大軍打的大敗而回。
朱載坖得報之後,便只是笑了笑,這鄭氏也有點意思。如此一來,只怕安南局勢便是鄭氏壓着莫氏在地面上摩擦了。
莫氏吃了大虧,莫茂洽才知道大明的厲害。驚惶之下,急忙派人去廣西求見鎮遠侯顧寰。
顧寰不見,可是莫氏的使者接二連三的求見。顧寰終於接見了莫茂洽的使者,知道了對方的意圖。
莫茂洽先是向顧寰請罪,將自己前一次獅子大開口的要價,說成了誤會。又回顧了一下自己老子受到顧寰侯爺的恩惠,並因此結下深厚友誼。
話風一轉,便是向大明兜售糧食,只要五錢銀子一擔。兩百萬擔糧食已經準備好,只等大明的意見。
顧寰知道朝廷缺糧,便一口答應下來,並派人急報朝中。
朱載坖得知了顧寰答應買糧,對其很是嘉獎了一番。只有鄭氏的三百萬提糧食或許夠了,但是糧食並不怕多,而且還如此便宜。還是那句話,就是吃不了,出售也能回本。
只是大明現在四省之地,正與叛軍交戰,受到影響的百姓不少。除了一部分被送到海外四島,其餘人恢復生產也是要有所消耗的。
因此朱載坖知道,這些糧食肯定能用得到。
朝廷出了一百萬兩銀子,買下莫氏的兩百萬擔糧食。結果就讓莫氏得到了喘息的機會,重新整頓兵馬,敵住了鄭氏的進攻。如此一來,大明得到了糧食,而安南又進入一個新對峙與平衡時期。
在大明境內,張璉的叛軍只是起初的時候顯得勢大,待俞大猷與戚繼光兩人嚴守之下,便已止步不前了。
因叛軍中糧草不濟,連戰連敗之下,張璉的大軍很快便被朝廷的軍隊逼到了福建廣東交界,一片狹窄的地域當中。
朱載坖得到最新的戰報,便命人快馬傳書,讓俞大猷與戚繼光招降叛軍。
這是招降,而不是招安。並不會給這些叛軍的頭目許諾官職,而是提出只誅首惡。朱載坖可不想給自己留什麼麻煩,只是不願意讓如此多的百姓,跟着叛軍的頭目一起死掉罷了。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朱載坖現在就是如此。手中的糧食堆積如山,幾省打成了一鍋粥,事後也能妥善安置。
在俞大猷與戚繼光的步步緊逼之下,叛軍突圍是不可能的。真打起來,便又顯出叛軍是一羣烏合之衆來,刀矛之類的武器又哪裡能是火銃的對手。
在突圍無望,糧草斷絕的情況之下,叛軍大批逃亡向官軍的陣營。幾乎是一夜之間,叛軍便土崩瓦解。最後張璉帶着數百人,想趁亂突圍而走,卻被戚繼光所帶領的火銃兵堵住。一陣排銃射出彈丸,張璉及其手下,便盡數死於非命。
朱載坖得知四省之亂已經平定,不由得鬆口氣。這場禍事來的毫無徵兆,起因便是官紳一體納稅之制,沒能完全落到實處。
這一次經過補救,發現了許多問題。監察司、軍法司完全動了起來,各地都展開了對於官紳納稅落實,和衛所改制的徹查。
對於這些欺上瞞下之輩,朱載坖的處理辦法很是簡單。就是將這些傢伙,連帶家眷集中起來送到塘沽港。海外四島的位置太近,朱載坖要將這些傢伙,還有叛軍降卒一起,都送到遠在萬里之外的瀛洲去。到那個地方,這些傢伙就是第一代的開拓者。享福什麼的就暫時不要想了,先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吧。
反正瀛洲那裡,也都是弗朗機人罪犯。大家半斤對八兩,看誰更狠,看誰更無恥。
朱載坖是對這些人寄予厚望的,他們當中有貪官有叛軍,無論鬥智鬥勇,怕都沒多少人比得過。
到了隆慶二年的年底之時,張元德才再一次回到京城。
原本因爲叛軍起義,而造成的損失,只用一年的時間便可補上虧空。而以後的收益,卻讓大明君臣更是憧憬。
大明各地的官員,在朱載坖的嚴厲審查之下,也使得吏治爲之一清。大明似乎已經變了個模樣,真正要走向中興盛世。
可朱載坖不知道的是,在大明西南的境外,洞烏國主莽應龍,正帶着數千弗朗機火銃兵,還有兩萬象兵,與兩萬步兵正攻向暹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