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忠勤王命,嫉惡如仇

開元四年的年節前後,由於吐蕃挑起邊釁,朝野氛圍本就不夠平靜。而等到新年伊始,聖人於大朝會中宣佈將會親自出徵,收復被吐蕃侵佔幾十年之久的青海,更是將整個長安城的氣氛瞬間引爆。

民間各種氣氛熱烈的反應,久居大內中的聖人尚無切身感受。但是朝堂中的反應之激烈,饒是聖人早有心理準備,也對朝士們各種激昂熱切的迴應大感驚詫。

就在大朝會結束的同時,諸多奏章便如雪片一般向南省涌來,許多上書者本身並沒有上書言事的資格,也都委託所司主官代爲呈交。

至於設立在丹鳳門外的銅匭,更是在大朝會結束短短一個時辰之內,便被各方投書給塞滿。而當監匭使率員前往收集投書的時候,銅匭周圍早已經堆滿了各類投書。

原本大朝會結束之後,聖人本該前往麟德殿賜饗大酺朝參諸衆,但是由於各處涌來的奏書實在太多,急需批閱處理,所以麟德殿大酺便交由太皇太后與岐王李守禮共同主持,而聖人則與幾名重臣宰相們匆匆趕往中朝宣政殿處理各方奏書。

當李潼來到麟德殿的時候,中書、門下包括集英館諸學士早已經入殿忙碌起來。每個人書案上都堆放着大量的奏書,而殿外還源源不斷的有箱籠送來。

老實說,李潼在看到這一幕畫面後,心情是頗有忐忑的。今日大朝會上,他所宣佈的兩件事情可以說都有着驚世駭俗的影響,無論是自己御駕親征、還是太皇太后歸朝監國,都能深刻戳中時流的痛點。

儘管他在此之前已經與朝中重臣們達成了共識,可若在朝羣衆廣泛參議、對此都持反對態度,那究竟該不該這麼做,也是一件讓人頭疼的事情。

不獨聖人自己,幾名宰相這會兒也是神情嚴肅、不敢怠慢,入殿之後便直撲書案上的那些奏書,完全沒有閒話其他的心思。

此時的御案上,也已經擺滿了初步整理出來的奏書。這些上書者以五六品朝士爲主,多數都是三省六部之下諸司主官,是朝政事務的具體執行者,也是大唐朝廷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態度與意見如何,自然也就極爲重要。

李潼入座之後,便開始快速瀏覽這些奏書,接連看過幾篇之後,神情便漸漸發生了變化。而不待他略作總結,宰相劉幽求已經手捧幾篇奏書離席而起,行至御案陛前,神情不無振奮的說道:“民情激昂、士氣勇健,皇命復威寰宇、雄圖大有可恃!”

隨着劉幽求開口,其他幾名宰相也都陸續起身,神情輕鬆了許多,一個個都口出贊言。

聽到諸宰相所言,李潼也忍不住的笑了起來,兩手壓在御案,語調也頗有欣慰道:“邦家之所壯大,遠非二三子恃勇能成。羣聲襄此壯舉,衆志成城,國運復興有望!”

殿中所收聚的這些奏書,當中雖然也有勸諫聖人不可赴邊犯險的論調,但所佔比例卻並不大。而絕大多數的奏書,都是在討論此番大唐出兵收復青海的可行性以及各種具體方略。至於太皇太后歸朝一事,則就更加的少有提及。

對於這樣的輿情狀況,李潼自是欣慰有加。他最擔心的就是羣臣們不顧真正的軍政大計,仍然執着於內部的各種紛爭。

過往數年,朝廷在休養生息的同時,也一直在規避杜絕這種情況的發生。但是由於沒有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加以檢驗,具體的成效如何,無論李潼、還是諸宰相們,心裡其實都沒有一個絕對明確的判斷。

可是現在,通過羣臣奏書們可以看到,當下輿情的重點並不在於內部的權力分配與立場糾紛,而是每個人都在認真的思考大唐社稷的發展與前程。

大唐帝國體量龐大,當世不作第二之想。如此龐大的一個帝國,其實來自外部的任何挑戰與危機都難以決定整個政權的興亡。而決定國力強弱與否的最大因素,就是內耗的問題。

內部的爭鬥與損耗,是從古到今任何的大組織都難以避免的問題。誰能將這一問題解決的更好,那麼誰就更強大。

爲了達成這一局面,過往數年李潼自是做了許多的努力,包括但不限於制度的改革、人員的調整以及從肉體上直接消滅那些冥頑不靈、破壞大局的人。

如今大事在圖之際,總算見到了自己理想中的朝情局面,李潼自是心情大好。

同時他也對幾代先王所留下的遺澤深懷感激,正因爲大唐擁有着輝煌至極的過往,所以才能在時局恢復平穩的短短數年時間內,便走出了過往時局昏暗混亂的陰影。整個朝廷都以復興往日的輝煌榮光爲己任,除此之外其他任何的考量都不再重要。

心中的憂慮不再,李潼便從席中站起身來,吩咐幾位宰相繼續留此審閱遴選這些奏書,而自己則又返回了麟德殿。

此時的麟德殿中,自是一派載歌載舞的熱鬧畫面,許多立朝大臣與胡酋賓使們也並不自矜身份而不苟言笑,爭相歌舞獻藝以爲邀歡。

只是在這熱鬧的表象之下,衆人多多少少還是有些心不在焉,並不能完全的縱情戲樂。畢竟剛纔大殿中所聽到的訊息實在太過驚人,讓人震驚得心神不屬,忍不住的雜念叢生。

當聖人再次返回殿中時,衆人這才紛紛打起了精神,壓下心中那諸多雜念,希望能夠接收到更多的訊息。

太皇太后自知聖人剛纔離開的原因,所以當聖人登殿時便投過去一個關切詢問的眼神。見到聖人眼帶喜色、微微頷首,但在片刻之後,心裡卻又忍不住生出了幾分酸楚。

太皇太后自知往年掌權時的所作所爲,違背了太多人的意願,所以在答應了皇帝重新歸朝監國的請求後,心裡便也做好了會遭到時流強烈反對的準備。

可是現在看聖人的意思,時流對此並沒有太強烈的牴觸,起碼不足影響事情的正常進行。

武則天自不會自信到覺得自己歸朝是衆望所歸,時流樂見如此,所以纔不作反對。發生這樣的情況,只能說明在廣大時流看來,無論太皇太后歸朝與否,都已經不會再給當下的時局秩序帶來太大的衝擊與改變,自然也就沒有了再大作討論的必要。

換言之,當下這個時代已經不再屬於她,而她也不再是那個君臨天下、一舉一動都能讓世道震盪不止的女皇,僅僅只是一個託庇於當今聖人羽翼之下的宗家親長。

對於一個曾經站立在權力最頂峰的政治人物而言,這樣被世道所冷落的處境的確是讓人有些難以接受,可當見到聖人登殿落座、諸胡賓使羣起恭敬作拜的時候,武則天眼神中的落寞逐漸淡去,轉而流露出知足的欣慰。

任何曾經手握權力的人,都不會甘心將手中的權力推讓出去,更不要說權欲較之普通人還要強烈熾熱得多的太皇太后。

但在經歷過幾次宮變的動盪、幾個兒子無一善終之後,武則天也不得不承認,當下這種局面對她來說是最體面的退場,對社稷而言也是最好的安排。

國中輿情不失控制,接下來需要注意的,自然就是周邊諸胡對於大唐此次軍事行動的態度與立場。

李潼登殿後剛剛坐定,奚酋李大酺便急不可耐的出班叩告道:“今聖人將欲親掌天兵、懲殺賊惡,臣雖出身卑鄙東夷,但也厚享君恩、深懷忠義,懇請聖人能允臣盡發部卒、列陣助勢!”

此時距離聖人公佈這一驚人消息已經過去了幾個時辰,諸胡酋賓使們也都各自做出了初步的決定,隨着李大酺出班表態,頓時又有多人一邊懊惱着沒能搶先一步、一邊忙不迭起身爭先恐後的表態。

而有了最初這一批人的表態,接下來殿中諸胡酋們也都紛紛起身發言,表示擁護聖人這一決定。

其實無論這些胡酋們作何表態,都不足影響大唐朝廷的決定,同時也避免不了徵調部伍人馬參戰的義務。但各自的具體態度如何,也能說明許多的問題。

諸羈縻勢力接受大唐的徵召參與各種戰爭,雖然對他們而言也是一個極爲沉重的負擔,但同時也是一個極大的機遇。許多胡部就是因爲抓住了類似的機遇、表現優異,從而受到了大唐的重點扶植,成爲一方的豪強霸主。

諸如那個表現得最爲熱切的奚酋李大酺,當然不是因爲其人所言滿懷忠義所以才急不可耐,而是看到了東北方面勢力空白、大唐仍然沒有選定一個新的代理人,所以纔要踊躍的表現。

擁有此類想法的並不只李大酺一人,諸如剛纔因擾亂朝儀而被逐出朝堂的突騎施使者,這會兒甚至在麟德殿外割面請罪、兩頰血流如注、長跪不起,只是懇求大唐天可汗能夠給予突騎施人一個機會,讓他們也能加入到此次對青海用兵中來。

這當然不是犯賤,而是跟所付出的代價相比,當中蘊藏着更大的利益。一旦獲得大唐朝廷的扶植與認可,那麼他們各自發展壯大起來無疑會更加的事半功倍。

當然這一切邏輯成立的前提自然還是大唐本身足夠強大,能夠維持一整套羈縻秩序的正常運行。單就眼下的青海局勢而言,吐蕃也實在不具備與大唐爭勝的條件與實力。

“諸方能忠勤王命、嫉惡如仇,朕亦大感欣慰。軍機行止、徵調細則,朝廷大計議定之後,自有軍令下達。至於今日,寰宇賀此佳節,不作雜論、擾亂興致。”

看着羣胡如此踊躍的態度,李潼也笑眯眯的說道。

0020 願此心同我0353 勢術門庭,自非良配0242 蜀女有才0658 蕃女東來,元振愁計0987 外苑置業,夫妻同心0583 太宗遺風,端倪可見0273 男兒有淚不輕彈0703 我自三郎,無謂大小0748 臨河布武,待時以進0302 百家爭婿,俊臣奉禮0989 重修故道,參天可汗0189 洛陽女兒,似在眼前0037 春官武承嗣0557 百萬巨資,不抵德音0409 巨財將入,可議封禪0096 勇宦楊思勖0692 行臺無選,才力告急0781 借爾奴首,以儆效尤0767 龍麟潛邸,入此能活0420 親徒齊聚,環拱宸居0180 豈能笑罵由人0406 飛錢激漲,暴利驚人0136 良人淑女,有妨名節0233 我之樂土,彼之禁區0019 一隻大青鵝0831 李潼薄名,公主聞否0093 被甲登殿0293 大王英明,後事暢想0918 盡力而爲,不負此生0742 蓮花六郎,生吞珠花0280 寶利行社0325 獨枝孤標,聖皇加恩0233 我之樂土,彼之禁區0439 踏破白馬寺0813 蕃使躁亂,橫屍街頭0935 蕃主東來,天威制裁0859丈夫無勢,何異禽獸0817 聖人英明,不容邪祟0898 率土所出,俱可貨殖0415 慎之慎之,勿負乃祖0152 潛龍怒音0724 賀八入京,技驚四座0207 李氏名駒1011 中興雄主,難免舐犢0999 胡酋授首,渤海飛灰0640 玄暐橫死,殺機四伏0080 豬狗之才0451 兒女長年,爲母赴死0904 口嫌體正,從良實難0117 權門惡事0255 肥羊難宰0693 法劍之下,唯有奸邪0719 柳生與我,並是一人0356 城南話別,著新寄意0253 勿謂新王不死0849 昭德有力,驪山伴駕0281 牡丹花下死0471 先謁聖皇,再論後事1052 曲終人散,火樹銀花0773 熾情難表,惟乞一活0453 妖氛滿盈,功在今秋0253 勿謂新王不死0675 東域雞肋,大軍難通1030 請賜麟種,宣教西康0831 李潼薄名,公主聞否0747 神都徵募,以定賊胡0944 兵敗辱國,不死何爲0572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0787 背棄宗廟,大惡難恕1018 母子異見,相爭失和0331 自視甚重,目人爲輕0450 禍入禁中,殃及池魚0624 駐兵莫離,窺望臨洮0333 黨羽無數,權傾內外0070 頌聖臺閣體0866 諸子不才,不可付事0779 靖國格式,宮門立館0632 上陽宮冷,人情炙熱0174 天恩浩大,不敢辜負0079 神宮巍峨0506 嘉貞入營,可汗暴斃0091 恩賜瑞物0465 大事將興,和氣無存1021 遊戲坊曲,豪取萬緡0234 刑威如玩物0747 神都徵募,以定賊胡0519 會師潼關,諸將迎拜0457 強卒入坊,魏王伏誅0286 竇七暴斃0546 參軍氣壯,宰相自辱0986 內苑閒趣,璞玉磨劍0383 恩威並施,唯命是從0108 等你長大0511 宗室入朝,西京驚變0271 我與留守俱過客0802 夜遊皇苑,餘生同幸0302 百家爭婿,俊臣奉禮0711 情勢無感,不堪大用0451 兒女長年,爲母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