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朕既爲君,愛民如子

大明宮,含元殿前,伴隨着莊嚴肅穆的鐘鼓禮樂聲,羣臣並諸蕃賓使們班列有序,魚貫登殿。

提前被召入內殿面聖的唐休璟這會兒也在中官引領下、返回了朝臣班列之中,許多朝士們見到這一幕,眼中不免都流露出幾分羨慕之色,並生出許多的聯想。

唐休璟眼下雖然官居安西大都護,但因爲久不在朝,因此在朝中存在感並不高,甚至許多朝士們都不知邊中還有這樣一號人物。

可現在,羣臣包括宰相們都在丹鳳門外等候朝集,唐休璟卻能在大朝開始之前便得到聖人的召見,可見聖眷之深厚。有這樣一層皇親國戚的身份,再加上久事邊務,如今大唐與吐蕃之間的關係又急轉直下,也讓許多朝士們意識到必須要重新並更加鄭重的認識唐休璟這一號特殊人物。

且不說外朝羣臣們心事變化,聖人在同唐休璟分開後,也並沒有直往含元殿而去,而是在兩殿之間等候着宮官與內衛將士們護從太皇太后而來。

大朝開始以前,太皇太后與皇后並諸內命婦們便內朝紫宸殿聚集等候,所以這會兒也沒讓聖人等待太久,很快太皇太后便抵達此處。

眼見太皇太后車駕行來,李潼便拾步入前,探頭看了一眼正襟危坐於輦中的太皇太后。

今天的太皇太后,同樣身着一襲莊嚴華貴的禮服,深衣大帶、組綬章彩,雖然不如皇帝袞冕那樣莊重威嚴,但在佩飾文彩細節上也遠遠超過了一般的規制。如今太皇太后的尊號爲則天聖母太皇太后,即便沒有接下來將要歸朝監國的安排,日常起居儀制也都比擬於國初的太上皇李淵。

察覺到皇帝略帶詢問的視線,太皇太后嘴角翹了一翹、微微頷首,只是神情的轉變多多少少還顯得有些僵硬。

李潼倒是不懷疑他奶奶會怯場,且不說他奶奶還正式的做過幾年皇帝,在還沒有正式的代唐之前,所操作與主持的大場面便遠遠超過了許多帝王。

但人心總是隨際遇變化,長達數年深居內宮、不問外事,如今再次有了重返朝堂的機會,武則天的心情想必也是激動得很。

於是他便擡腿登輦,與太皇太后並坐下來,擡手拍了拍他奶奶的手背、以示安慰。但這舉動卻沒有換來他奶奶的溫和迴應,反而是一個略顯羞惱的白眼,對此他也只能呵呵乾笑一聲,擺手示意儀仗隊伍繼續前行。

隨着禮官導引宣唱,聖人與太皇太后一同登殿,殿中羣臣便紛紛作拜見禮,口中高呼道:“臣等叩見聖人、叩見太皇太后……”

新年大朝乃是莊重盛大的典禮,並不存在什麼突然的改變。太皇太后將會與聖人一同登殿接受羣臣朝拜,這一點禮司官員早已經通告了參禮的羣臣。

羣臣對此當然是心存疑惑,雖然說過去數年太皇太后也並沒有完全的不見外人,但類似的典禮場合通常都是與皇后一起在紫宸殿等候諸外命婦的朝拜。今年卻與聖人一同來到了含元殿,如此重大的禮儀改變自然讓人心生猜疑。

許多身居要職的朝臣早已經知悉詳內並被聖人說服,但這在朝士羣體中畢竟只佔少數。沒有聖人的授意許可,他們自然也不敢將禁中密語私泄於外,所以眼下殿中還是有許多人對此大有不解。

但無論殿中羣臣心思想法如何,今日的大朝會畢竟不是一般的場合,特別有諸多外蕃賓使參與典禮,就算有一些臣員已經意識到某種可能,當然也不會在這樣的場合中有什麼勸諫爭執,將大唐國情矛盾暴露於外夷面前。

皇帝與太皇太后並在殿中接受羣臣朝拜,禮官立於陛前宣讀慶禮制文,制文倒也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內容,無非對過去一年的總結、慰勞內外羣臣並諸夷賓使,對新一年的展望,祈求天佑大唐、國運昌隆。

一篇制文宣讀完畢之後,接下來便是對一些有功臣員的官爵冊授晉升。在沒有大事興作的尋常時節,這樣的封獎也只是走個過場,無非普授散階一等或是加蔭,並不會給當下的政治格局帶來太大的改變。

不過今年的冊授流程註定不會尋常,畢竟從去年開始,大唐的國策方針就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年尾時又出現了吐蕃這樣一個巨大的變量,因此朝中羣臣自然也將新年的冊授當作政治格局將會如何變化的信號。

事實也確實如此,接下來殿中所宣達的一系列功臣冊授,大多數都與邊務軍情有關。而這其中,最讓人感到驚訝的還是賜給安西大都護唐休璟的一系列殊榮。

唐休璟出班謝恩,不說國中臣員們或驚訝、或羨慕的情緒變化,殿中那些諸蕃賓使們一時間也都變得神情凝重,收起了看熱鬧的輕鬆心情。

唐休璟在朝中雖然存在感並不高,但在邊中卻甚有名聲傳揚。從遼東到西域,可以說大凡曾與大唐有軍事互動的胡部勢力,或多或少都聽過唐休璟的名號。唐休璟眼下雖然主要在西域活動,但甚至就連奚王李大酺的祖父,都是死在唐休璟的手中。

諸方賓使既然被派遣入唐,當然也是對大唐的章軌制度有着一定的瞭解,對於唐休璟所享殊榮冊授的意義自然也有所認識。哪怕不考慮太多謀略詭變,最樸素的一個道理,想要讓馬兒負重遠行,當然是要餵飽飼料。

如今唐休璟這樣一個邊臣宿將獲得大唐朝廷如此恩遇厚賞,這當中所預示的意義自然顯而易見。一時間,殿中羣胡也都斂息凝神,皺眉思索起來。

看到殿中的氣氛變化,李潼也是微微一笑,唐休璟一人之際遇變化,便能夠引發諸胡對大唐國策的思考,這既顯示出唐休璟在邊中不弱的影響力,同時也通過這一事向諸胡宣告大唐的決策與決心。

國中功臣封授完畢之後,接下來便是諸蕃酋首賓使進賀新年佳節。首先出班的便是新羅王子金隆基,這王子年紀雖然不大,但也算是老成穩重,出班之後遞獻國書,然後便在殿中蹈舞祝賀起來。

李潼垂眼看着這個蹦跳起舞的新羅王子,心中不免也是思緒略轉。眼下邊務經略重點雖然不在東北,但如今新羅作爲半島上唯一一個獨立政權,也是不容忽略。

對於新羅國這個質子,他也有着不少想法,比如羈縻拉攏、藉此在新羅扶植一批親唐的勢力,甚至不排除將之禮送歸國、助其爭奪王位的設想。畢竟單憑這個名字,就覺得這小子不像一個簡單人。

當然這些事務操作都需要一定的客觀條件才能執行,眼下也只是一些淺略的構想。

新羅王子進賀完畢之後,朝廷便也投桃報李,授其太常少卿、員外置。

新羅王子之後,便是西突厥的興昔亡可汗阿史那獻。而等到這位可汗登場的時候,殿內諸胡視線便都被吸引過來。

跟一直蝸居於半島一地的新羅相比,突厥阿史那家無疑有着更加輝煌的過往,單單殿中諸胡便有超過一半曾經在阿史那家飯盆裡討食吃。所以講到國際上的影響力,阿史那家也是槓槓的,不是新羅能比的。

阿史那獻比新羅王子大了一些,但也年方弱冠,但跟剛剛登場的新羅王子相比,儀容氣度上便要稍遜一籌,舉手投足間顯得有些畏畏縮縮,讓許多慕名已久的胡酋們都頗感失望。

李潼對這個傀儡可汗並不算熟悉,看到這前後鮮明對比,也是有些意外。如今的突厥王族雖然是落架的鳳凰不如雞,但這個阿史那獻還真不是一般人,在歷史上的盛唐時期,也是西域方面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可以說是西突厥阿史那家最後的一點餘暉。但現在看來,實在是有些不夠精神。

不過阿史那獻的不夠出色也不是不能理解,其雖出身突厥王族,但少來便家破人亡、殺父仇人甚至還尊坐殿中,被流放多年、歸朝之後又經歷東都之亂,是親眼見到那麼多的大唐權貴都遭屠戮遇害,心中自然也積攢了深刻的畏懼。

阿史那獻草草進賀完畢,朝廷也僅僅只作虛辭撫慰,並沒有給予實際的賜封,待遇上同樣與新羅王子相差懸殊。

且不說諸胡酋回味這當中的差別,後班胡酋還沒有來得及出班進賀,李潼已經擡手打斷流程,開口詢問道:“新年佳節,諸方入賀,濛池都護何以不至?”

西突厥滅亡之後,大唐朝廷分其地設立昆陵、濛池兩大都護府,而這兩處都護府的首領便分別是興昔亡與繼往絕兩個可汗。興昔亡可汗阿史那獻如今在朝,而繼往絕可汗阿史那斛瑟羅則在鎮,所擔任的正是李潼所問的濛池都護。

聽到聖人這一問話,殿中氣氛陡然變得凝重起來,諸胡酋並賓使們紛紛快速的左右打量一番,而後便又忙不迭低下頭去。

不待繼往絕可汗使者出班答話,剛剛受賞完畢的唐休璟已經先一步出班,叩告說道:“濛池都護病臥於鎮,雖有入朝之熾念,無奈力不能行,並非失恭不敬……”

在聽完唐休璟的奏報之後,李潼臉色稍有緩和,然後便又開口說道:“濛池雖地在遠邊,但其民奉朕爲君,朕亦愛民如子,所以遣員宣命撫慰、存亡救危。然受命之臣,亦朕肱骨心腹,自需懷仁善用,不可苛令強迫。濛池都護既然不適水土,傷病折磨,且召回國中榮養,所任另擇事員。”

聽到聖人這一番話,殿內諸胡酋賓使們臉色又變了一變。但卻有兩人臉上則露出明顯笑容,一個是回紇首領獨解支,另一個則是突騎施的使者。

獨解支的笑容尤其歡快,雖然聖人語調尚算溫和,但也能猜到那位沒有入朝的繼往絕可汗必然是要倒黴了。人在倒黴的時候,良言安撫效果不大,唯有看到比自己還要更倒黴的人,纔會由衷的歡快起來,幸災樂禍。

至於突騎施的使者歡容外露,理由則就深刻多了,甚至班次還沒輪到自己,便已經搶步出班,大禮參拜並高聲呼道:“聖人英明!”

0283 舊事重提,命門被撩0648 破賊如竹,直掠王都0012 耶耶的召喚0651 我王權壯,誓殺欽陵0510 良策難行,太平奪事0341 遊戲鞠場,羣衆趨望0696 關西父老,與王共罪0235 義伎捐金1029 故人相見,情勢非昨0250 少王只是無心人0947 六尺之烈,灑血邊疆0316 鸞臺給事中1000 仕途未進,君恩已享0954 不負祖宗,不負蒼生0431 千卒入都,只待召用0944 兵敗辱國,不死何爲0304 待罪慈烏臺0457 手中有劍,可斬兇惡0355 大河漕幫1023 臺臣夜訪,或謀不軌0892 故幸不復,脫袍沽酒0134 我的心腹在成長0978 封衙鎖庫,勾檢察奸0822 名爲主上,實是傀儡0771 恩威所給,公器所歸0480 與虎謀皮,智小用大0458 天南遙遠,君恩難覆0736 長情在守,不爭短愉0906 彼之存亡,我之疥癬1026 倭使入朝,懇請封命0515 成器不器,骨肉難捨0827 大國體龐,治軍尤難0849 昭德有力,驪山伴駕0051 《逍遙王》0927 朕既爲君,愛民如子0814 休戈遼東,整軍備戰0933 半生功業,壯極青海0748 臨河布武,待時以進1000 仕途未進,君恩已享0031 不是一路人0078 死而無憾0613 穀米入倉,軍食不匱0716 義無親疏,有感而發1033 當戶窮吠,於事何益0317 尚方少監0782 無米難炊,四面追贓0236 蜀商楊麗0864 老少互娛,其樂融融0686 伯玉消沉,愁懷醉骨0361 唐家正統,人各有見0922 祖孫一體,榮辱與共0581 諸胡羣聚,京觀駭人0326 幼宦可養0611 金城聚貨,飛錢入胡0452 人既不存,需留清白0670 王教昌明,我亦渴慕0748 臨河布武,待時以進0440 亂花漸欲迷人眼0610 巨資分授,各有所得0496 五子登門,前倨後恭0631 露布入都,名王壯功0038 水漲船高0346 聖皇賜經,各自有命0050 太平公主0203 奔跑的大王0956 聖人賜脯,感激肺腑0468 三思欽望,共赴黃泉0821 賊亂事小,無虐下民0165 一日三敕,高授麟臺0687 九曲爲聘,吐蕃略土0052 大酺獻樂0151 神都此夜多驚魂0757 舉世不容,名臣辭世0610 巨資分授,各有所得0485 抽絲剝繭,外戚弄事0297 不爲驥用,則爲馬骨1040 君子治世,道不濫施0664 漢王性僻,不樂成婚0218 銀青光祿大夫0543 諸夷滋擾,以血還之0422 二王反目,三思拜相0536 從此以往,不負蒼生0951 積魚城危,軍神命殞0023 情新因意勝0793 契丹暴亂,兵掠諸州0199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0674 唐王博大,予我從容0907 忠魂貞烈,刀鋒難屈0886 情多累人,羞於歸宮0388 口是心非,有情無膽0981 相性相合,豢狼察惡0787 背棄宗廟,大惡難恕0161 宰相薦才0194 報還顏色,李氏有人0581 諸胡羣聚,京觀駭人0321 來君珍重0705 亂起宸居,妖氛再興0526 關中苦旱,農事不興0762 助朕殺賊,彰我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