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 愛子心切,暫不立儲

雖然祖孫倆已經達成了相關的共識,但李潼也並沒有急於向朝中羣臣進行公佈,而是趁着年節前後這一段時間,分別召見朝中重臣,將相關的想法與決定稍作透露。

畢竟無論是皇帝親征青海,還是太皇太后歸朝監國,都是震驚朝野的大事。如果處理的不好,別說邊事大動,只怕國中便先要混亂起來。

特別是太皇太后歸朝監國一事,對許多人而言必然是無論在感情上還是理智上都不能接受。如果讓羣衆們參與進來廣泛討論,只怕討論上幾年光景都未必能達成一個共識。

所以李潼也乾脆暫不對外透露相關訊息,先在朝中決策層面達成一個共識,再直接通知外朝。

想要在最高層面意見統一,宰相們自然是重中之重。於是李潼便分別召見了如今朝中分別爲軍政之首的張仁願與姚元崇,進行一番溝通,說辭也是與他說服他奶奶的理由大同小異。

這兩人當然也不太認同皇帝御駕親征,只是在人員薦選上同樣沒有太好的意見,甚至毛遂自薦都有些不合適。

張仁願雖然是邊功出身,但在聖人並沒有直接指派的情況下再爭取此事,不免有攬功之嫌。且多多少少會顯得有些驕狂,覺得朝中凡所大計統統離不開他。

至於姚元崇,作爲政事堂第一宰相,主持政務同樣極爲重要,並不遜於青海之用。

而且聖人此番構計極爲宏大,除了軍事之用外,在別的方面,哪怕是這兩名宰相,也很難完全取代聖人親往所能發揮出的效果。

至於對國務變動影響最大的太皇太后歸朝,這兩人反倒不甚在意。甚至張仁願還主動表態,若聖人必欲親征的話,請太皇太后歸朝監國算是一個比較穩妥的安排。

李潼自己本身對他奶奶並沒有太重的防禁之心,或者說在大局不失掌控的情況下,並沒有必要對他奶奶嚴防死守。

而這樣的態度,自然也影響到麾下僚屬們,拋開自身利害的考量,並不覺得如今的開元新世與武周舊朝有着多麼嚴重的對立與矛盾、不能調和,對於太皇太后當國時的作爲也並非全盤否定,某些地方甚至還不失推崇。

像在原本的歷史上,武周在平滅契丹叛亂中的過程中,由於武則天自己的私心以及武氏諸王的無能,這一場戰事自是打得一塌糊塗。但姚元崇與張仁願,卻都是在這一過程中,通過不同的方式被武則天所挖掘出來並委以重任,使得各自在接下來一段時期中都成爲大唐內外所倚重的名臣,各有一番功業建成。

雖然眼下由於李潼的干預,這兩人與武則天遠沒有歷史上那麼深厚的君臣情義,但他們對於太皇太后的執政能力還是有着非常高的評價。

當然,就算皇帝親征,除了太皇太后歸朝監國之外,其實還有另一個解決的方案。那就是冊立太子,由朝中重臣輔佐太子監國。但是這一方案所引發的考量,又要遠遠超過了太皇太后歸朝。

太子國之儲貳,其所冊立本就是國之大事,不可倉促立就。雖然說如今聖人膝下已有嫡長,但聖人如今春秋正盛,並未主動提及這一話題。羣臣既不知聖人具體的考量,又沒有迫切的要擁立儲君的需求,自然也就不想主動提及這個敏感話題。

況且即便是冊立了太子,幾歲稚童又能處理什麼國務事宜?相關的事務,當然還是要委託給輔佐大臣。這一安排看似對輔佐臣員極爲重用、可以大權獨攬,但這當中卻蘊藏着極大的兇險。

首先聖人年富力強,既非昏聵無能,也不是懶惰怠政,朝中突然出現這樣的一個強臣,即便從權一事,之後的君臣關係也是不好處理。就算聖人仍然信任不疑,也難免其他臣員會對這一人選嫉恨有加、爭做構計,煊赫於一時後,最好的結果就是外放大州,很難再繼續留任於朝中。

其次聖人此番乃是親征、而非託孤,並不會對朝中事務徹底的放手不問,太子本身沒有決斷能力,大臣同樣不敢專擅其權。國中沒有大事發生還倒罷了,一旦發生大事且不能及時、妥善的處理,不獨相關臣員要背鍋,甚至還會給太子身上覆上一層陰霾與不確定因素。

其實在立嗣方面,李潼也沒有什麼太多的想法。他最希望的,當然是他兒子李道奴能順順利利長大成人,順順利利的接過江山社稷,讓大唐繼續強盛下去。

至於爲什麼到現在還不冊立太子,首先自然是大唐那一言難盡的天家倫情。終唐一世,並不是沒有明君,也並不是沒有賢能的太子,但在這皇位傳遞的過程中,卻鮮有太子能夠順順當當的繼位。

之所以發生這種現象,當然也不是他們李家人全都天生反骨,不走一遭玄武門便不是真好漢,主要還在於外部因素的干擾實在太多。

盛唐以前,太子這個儲君可不是什麼樣子貨,本身便有着一批自己的官屬甚至是軍隊。而在君權至上的政治環境中,這樣的存在對於皇權天生就有着極大的威脅,哪怕父子也不例外。

像李潼他爺爺高宗皇帝,哪怕是疾病纏身,都不放鬆對兒子們的管控約束,這也給他奶奶弄權提供了條件。

到了唐玄宗時期,雖然太子的地位與權力都得到了極大的壓縮,甚至於形同軟禁,但這一根本矛盾依然沒有得到解決。一俟有了擺脫父親控制的機會,太子李亨即刻便拍屁股走人,與父親分道揚鑣,讓玄宗榮升太上皇。

中唐以後,就連皇帝本身的權力都遭到了極大的制約,太子處境就要更悲慘,完全成爲太監等政治勢力奇貨可居的目標與籌碼。

李潼對此也並沒有什麼太好的解決思路,包括後世看來比較穩妥的秘密立儲,對他而言也沒有太大的意義。他長子即是嫡子,只要不是嫡長繼位,任何騷操作都難免引發政治上的動盪。

之所以並不急於立儲,主要還是出於對兒子與其他家人們的保護。一旦李道奴正式成爲太子,所面對的人事關係要更復雜,這遠不是一個心智仍未成熟的少年能夠處理好的。

而且就算李潼有關愛兒子的一面,但他身爲一個皇帝,同樣不容自身的權威被瓜分太多。如此要麼就是與兒子頗有意見上的碰撞矛盾,要麼就學唐玄宗,把兒子當豬一樣軟禁養起,限制其自由,不給任何權力。

想到這一點,李潼便有些開心不起來,希望這一天能夠晚一點到來,起碼給兒子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以及從容快樂的少年成長時間。起碼在李道奴十五歲之前,還沒有初步形成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情況下,他不會考慮冊立太子。

拋開這一點閒計,在同姚元崇與張仁願這兩名最重要的宰相達成意見統一後,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多了。政事堂其他幾名宰相,包括一些在朝三品要員,在之後幾天時間裡,也都陸續得到了聖人的召見,被告知事務相關。

衆人對此態度雖然也有不同,但基本上還是能夠求同存異,並沒有強烈反對的情況發生。

在與朝中重臣們意見統一後,李潼便又開始進行相關的人事調整。

政事堂中,姚元崇與張仁願都是作風強勢之人,李潼在京的時候,可以壓制着他們各司其職、彼此互不干涉。可李潼若是離京,單憑太皇太后、未必能壓得住他們。

畢竟此一時彼一時,武週一朝武則天可以對宰相們手拿把抓,到了開元新朝則就很難。

爲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也爲了保證國中軍政大計能夠有條不紊的運行,李潼便將張仁願任命爲東都留守,着其前往洛陽,總督軍機相關的人事錢糧調度,而以姚元崇留守京中。

這樣的安排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如果京中真有什麼險惡大事發生,李潼在隴右自是可以統率大軍殺回,而張仁願則就可以在洛陽召集中原人馬,東西合擊、消滅掉一切不穩定因素。

至於政事堂宰相們,劉幽求與王方慶確定跟隨聖人一同赴隴,劉幽求負責協助聖人處理並傳達軍機命令,王方慶則以尚書左僕射處理各種傳遞行在的政務事宜。

除此之外,王孝傑也會跟隨同行,當然並不是作爲統兵大將,而是他眼下所擔任的鴻臚卿與理蕃使,負責外交上的人事接洽。

至於留守京中,則就由岐王李守禮與燕國公黑齒常之爲內外軍事長官,統領京中禁衛人馬,負責大內與京城的治安維護。

在朝中人事調整進行的同時,各種年節典禮也在如期舉行,聖人與太皇太后頻繁的現身於各個典禮場合之中。大多數朝臣們都還沒有意識到接下來將會發生的巨大變化,畢竟聖人對太皇太后孝情深刻也是人盡皆知,往年也常有這樣的情景發生。

而朝臣們正式得知朝廷這一驚人的安排,則就是在安西大都護唐休璟入朝、並率西域諸邦國酋首入賀新年的典禮上。

0512 過牆抽梯,遣用雍王0810 日拱一卒,改制興世0263 娘子隨戲0761 迎駕不犒,易幟勤王0142 就怕有壞人0376 紈絝衛府0613 穀米入倉,軍食不匱0628 社稷永固,百蕃恭服0677 茶馬商貿,西康爲國0104 王居大不易0039 羅網常設0911 蕃使橫死,贊婆歸鄉0635 諸情不協,國事維艱0796 東西殺敵,叛唐必死0512 過牆抽梯,遣用雍王0295 無妄之災1036 漠北天寒,人心渙散0856兵強馬壯,殺氣外露0375 魏王贈刀,砥礪代王0575 戰獲雖豐,歸途莫測0295 無妄之災0712 北門空虛,無人可用1005 天家幼少,各具風格0861 人間正邪,不在私計0435 北門操戈,奉命行事0835 當司憲臺,爲國察奸0291 獻業求命0210 笑入胡姬酒肆中0714 演武潼關,卻亂關東0268 薰蕕不同器0253 勿謂新王不死1024 宗子慚情,朕難辭咎0748 臨河布武,待時以進0969 香閣趣致,閒人勿擾0955 聖人萬勝,長安沸騰1007 釋奠禮成,齒胄爲繼0683 子昂投書,強辭孽才0038 水漲船高0495 天家情濃,愛屋及烏0301 雲韶府使,少王歸都0947 六尺之烈,灑血邊疆0227 名馬梨花落0387 門傲難託,上官聽樂0517 眩於名實,不知所守0763 國之武庫,藏惡納奸0003 前途堪憂0490 筋骨不展,言輕於風0587 噶爾掌國,父子爲繼0048 內教坊諸事0694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0561 豪商入府,犬馬效勞0446 白刃不相饒1008 齒胄敘禮,生徒歡聚0717 仁皎反骨,捐身關隴0850 昭哉嗣服,繩其祖武0471 先謁聖皇,再論後事0190 神皇權法,血授少王0243 千金於世,需傍大枝0976 盛世文娛,寓教於樂0462 天子難挾,黃雀在後0258 曲江盛會0889 人間遠我,我親人間0425 禍延深宮,三思殺女0891 仁皎落魄,見笑人間0138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0584 黑齒出迎,甘爲鷹犬0871 故情難捨,歸鄉修塋0602 青海軍使,慕容復國0042 能奏《武媚娘》否1030 請賜麟種,宣教西康0294 門人遇襲0810 日拱一卒,改制興世0725 水土不同,或橘或枳0563 天家德種,合御蒼生0567 河谷血戰,兒郎英武0970 商賈多金,先割爲敬0356 城南話別,著新寄意0197 先王回遷,陪葬乾陵0171 人生若只如初見0040 內教坊伶人0001 大唐宗王0166 門庭若市,名門爲僕0825 仁願辱我,我恆辱之0385 名門遺珠,唯王賞識0440 亂花漸欲迷人眼0482 世道烘爐,我亦菽谷0524 關隴豐儲,取貨助軍0592 諸族姝色,惟王擷取0589 不負王命,此行必果0255 肥羊難宰0271 我與留守俱過客0059 生人探幽0872 且等來日,禮成侍君1047 奪河據蜀,進退有據0708 滿城喧譁,一家憔悴1036 漠北天寒,人心渙散0696 關西父老,與王共罪0493 羣臣攻訐,打殺邪風0180 豈能笑罵由人0828 孽名元一,唯持恭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