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71 恩威所給,公器所歸

神都城中鬧亂持續的時間未足旬日,可是當街鼓聲再次響起時,竟給人一種恍如隔世、滄海桑田之感。

街鼓聲響起,意味着城中的秩序開始重新恢復,這對於一些滿懷野心與貪慾的人而言自然不是什麼好消息,但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

城中絕大多數生民,如果說在動亂以前對於生活還充滿各種美好的想象,可是在經過席捲全城的動亂摧殘後,對生活的期待感進一步降低,只要能夠保障自身與家人的生命安全不受到威脅、侵害,便是眼下唯一的期望。

三通鼓響畢,宵禁正式開始,街中游蕩的民衆們也都抓緊時間行入就近的坊曲。無論是出於多年來所形成的條件反射,又或者是對秩序的渴望,神都城中縱橫交錯的長街上已經絕少行人,這也給軍隊接下來肅清全城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交流好書,關注vx公衆號.【書友大本營】。現在關注,可領現金紅包!

街鼓聲的響起,不獨給深受動亂侵擾的神都城重新帶來了秩序,對於城中仍然殘留的暴力團伙、甚至包括皇城中那些參與圍剿叛軍的諸家部伍們都造成了極大的震懾。

街鼓淨街的宵禁系統所代表的可不僅僅只有那幾通鼓響,想要將之重新恢復並覆及全城,背後起碼要有上千員衆進行操作。

雍王突然歸都並駐守於則天門,擊潰了叛軍的進攻,這對神都城一些人來說誠然是一大變數,但同時也意味着雍王此行歸都,所統率的兵力必然不會太多,否則便無從保證其隱密性與突然性。

所以觀國公楊嘉本敢於當面質疑、反駁雍王的決定,就是因爲料定雍王眼下在畿內實力不足,想要控制住都畿形勢,就必須要對神都方面的人事有所仰仗。再加上綦連耀謀反給唐家天命所歸這一觀念帶來的衝擊,就給神都城內諸世族提供了與雍王討價還價的籌碼。

楊嘉本這一思路不能說是錯,畢竟就連皇太后在位的武周時期,儘管對世家大族極不友好,但同樣也要有所吸收、才能維持其統治穩定。雍王想要撲滅神都城內的動亂、重新將秩序建立起來,乃至於問鼎大位,當然也是難免需要來自這方面的助力。

但楊嘉本也是低估了雍王的強硬,或者說高估了他們這些世族的勢力與影響力。

老實說,當李潼身在則天門城樓上據守,並眼見到諸家徒衆參與圍剿亂軍的時候,心裡其實已經生出稍作讓步的想法。畢竟無論內心怎麼狂野,短時間內實力的不足仍需正視。而且他新歸神都,並不清楚這些世族們眼下擁有多大的勢力、彼此之間的聯合有多牢固。

很多事情,壞就壞在過猶不及。神都眼下的動亂是如此,這些世族們的串聯同樣如此。因爲不清楚他們的底細,所以李潼稍存保守相忍之想,可是當看到徐俊臣這樣一個傢伙居然都能混入隊伍中來,不得不說心裡是大大鬆了一口氣。

面對眼下這樣一個局面,徐俊臣這個人對於李潼而言就是一個明燈,能夠讓他看清楚這個所謂世族聯盟的底細其實也就那麼回事。大凡聯盟穩固、關係緊密兼勢力頗壯,就徐俊臣這種底子潮得一言難盡的傢伙,根本不可能融入其中。

現在就連徐俊臣都跟隨這羣人一起出入行動,足見這些人也只是色厲內荏的貨色,李潼如果還能被唬住,那這些年也白混了。

但無論怎麼說,觀國公楊嘉本能夠被推舉出來、作爲代表與雍王進行交涉,終究還是身負一定人望的。現在就這麼輕易的被斬殺當面,雖然動手的也是他們原本的同伴之一,但畢竟是雍王下令。儘管在場沒有人再敢當面牴觸雍王的命令,但各自心內真實想法如何,那就不得而知了。

在場衆人,陳銘貞、張說等各自都用言行表態擁戴雍王。

其餘衆人反應則就相對的沒有這麼幹脆,表面上雖然恭謹有加,並沒有因爲楊嘉本之死而裂目以爭,但落實在具體的行動上,就是各自部伍的調集不夠利索,既想快速抽身、離開皇城、再圖後計,又擔心如果脫離大隊、或許就要遭到孤立圍剿。

如此一來,則天門前情勢仍然頗爲危險。對於這一點,李潼也有預見,所以在斬殺了觀國公之後,也沒有再強令在場人衆去執行什麼具體任務,只是着令則天門內的大內宮人們速速置備餐食,送至此處以犒饗諸軍。

神都城諸家至此已經陷入進退失據的困境中,對於下一步的局勢發展更喪失了基本的判斷。然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當宮人們剛剛將準備好的餐食陸續運出則天門的時候,響徹全城的街鼓聲也從外城傳到了皇城中。

最初皇城內衆人在聽到街鼓聲響起時,還以爲只是錯覺,可當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側耳傾聽時,各自神情間就不免驚懼流露,意識到並非只有自己纔出現了幻聽。

街鼓聲此時響起,意味着雍王在神都城中仍有人事佈置,絕不只有眼前衆人所見的這一點實力!

此時,李潼也並沒有過多品味給人帶來驚喜的滿足感中,簡單用過一些餐食後,藉着一點夕陽徹底沉沒之後仍然殘留的一點光輝,將在場能與話事衆人再次召集起來,開始繼續進行此前被楊嘉本所打斷的人事安排。

“如今城中秩序蕩無,諸事待營,勢不容緩,唯儘快歸治,情勢才能歸安,社稷才能歸定。”

這一句話剛纔李潼便講過,但卻乏甚力量感,哪怕陳銘貞倒戈斬殺楊嘉本,雖然讓衆人驚恐大生,但所造成的震懾仍然不夠大,起碼仍不足以讓人對雍王身心俱服,畢竟神都城過去這段時間裡,兇殺之事層出不窮,楊嘉本並不是第一個,身份也不算最高。

可是當街鼓聲響起時,人們才明白哪怕僅僅只是眼下的雍王,仍然要比他們原本的預想要強大得多。所以當雍王舊話重說時,氣氛要比剛纔更嚴肅得多。

“殿下屢有定亂興治之壯跡,凡所教令、臣等恭受。雪覆三尺,不敵暖陽,殿下之與家國,無異破曉之霞、寰宇之光!”

雍王話音剛落,張說便忙不迭再舉手發言,說完這話後也不做邀寵之態,很快便退回了原地。

對於張說的追捧,李潼也是當仁不讓的泰然受之,旋即便表態道:“亂之所出,在於聲令之不正。今日扛鼎於此,爲社稷立命,非我言書,概是僞命!宣命、建策、定亂、誅惡、捉討、訪問、存撫、申告、辨察、犒給,凡此諸事,各使一員,承教受命,光大王事,諸位或才器勇捐,或推舉才遺,暢所欲言,切勿喑聲。”

衆人聽到這一番話,各自也都不免喜形於色。雍王這麼說,便等於是放棄原本的朝廷結構,要循就當下時宜組建一個新的定亂班底。雖然可能這一應使職不會存在太久,但當此破舊立新的時節,誰都明白如果能在這當中得據一席且確有功著,對於未來自有極大裨益。

想到這裡,他們不免爲剛纔橫死的楊嘉本暗道可惜。若觀國公仍然在生,憑其資歷、名爵以及此刻恰在皇城中,極大機率將會分得一席。

李潼自是聽不到這些人的心聲,若是聽到了,難免也要嗤之以鼻。楊嘉本如果還活着,他也根本不會提出這樣一個方案出來,而且就算提出來,也未必就會獲得眼前衆人的認同。

這樣一個方案,無疑是將眼下的朝廷人事結構完全拋棄,重新建立一個完全以雍王爲中心的臨時班底。同時也意味着在此前持續數年之久的朝廷與行臺的對抗中,終於以朝廷的完全落敗而劃上一個句號。

其實最開始李潼也不想割裂的如此徹底,他也想盡可能保留下來朝廷目下的人事結構與行政職能,可現在神都局勢已經被玩得稀巴爛,若再強行彌合起來,費時費力且不說,也會將此前所積攢的弊病繼承過來繼續糾纏。

見在場衆人各自目露殷切、一時間又怯於表達,李潼便索性自己指名點將。

首先是陳銘貞這一員干將,李潼首先將他點出,並授給一個定亂使職,全面負責整個神都城內定亂維穩事宜。這一個職使權力自然極大,畢竟如今神都城中最大的問題就是鬧亂不定,但是陳銘貞原職的金吾衛,職權就在於維持畿內的治安穩定。

陳銘貞受此使職,自然激動不已。跟在場所有時流相比,其實他與雍王的交集產生最早,就在雍王剛剛入世、世道尚且不知雍王誰人的時候,彼此便已經產生深刻的交集,但是很可惜,這份交集並不是相見兩歡,而是彼此立場的衝突。

老實說,陳銘貞與雍王之間的積怨,並不遜於世道之中任何一家勳貴門戶。但陳銘貞有一點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並無祖蔭可恃、全無餘計可循,雍王一點一滴的壯大、對他而言都是一種足以讓他透不過氣的壓力,所以想要謀身,只能抓住任何一個可以稱爲機會的時機並奮力搏求表現。

如今終於得到雍王的讚賞並任使,陳銘貞心情之激動可想而知,甚至當場揮刀割袖,以刀剜頰並泣聲道:“古有爲劉氏者袒,今臣幸荷王恩,若不捐身以彰王教,更待何日!”

聽到陳銘貞所舉這一個並不怎麼應景的例子,李潼也只是微微一笑,擡手示意陳銘貞免禮,然後才笑語道:“唐家用士,唯以壯功爲美,不以死命當先,生者榮祿於世,亡者留影凌煙。造化修短,概有天意,忠烈之聲,必將響徹千古!生人億兆、我非獨壯,唯奉道而行,可以不屈邪情。

陳將軍豪力捐用,於家國已是續薪之功,我或非獨步人間之才,但凡所任用,必使之無後顧之憂!今街鼓聲響,在街遊蕩之徒,若非忠勤於王命,則必兇惡桀驁。此夜使用於此,將軍爲我且召且剿,明日功勳盛否,端門之前、自有定論!”

說話間,他又望向在場其他人,繼續微笑道:“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威既行之,恩必厚甚!恩威之所施給,公器之所歸屬。我將大器張揚,聲勢已有顯露,唯此行途實多艱深,非我即逆,所趁唯勢大氣壯而已。道義已作專行,幕僚仍有虛席,門下廣聚鷹犬,誰將爲食爲獵!”

0925 英主名臣,相見兩歡0310 才堪宰輔,資望未及0581 諸胡羣聚,京觀駭人0621 軍頓雄堡,青海可望0786 欲圖中興,仁術難仰0494 纔不配位,必受其殃0454 朕能選你,亦能逐你0227 名馬梨花落1051 天要絕者,有疏無漏0680 食祿半生,所待捐身0844 紅顏一笑,豪擲千金0281 牡丹花下死0965 持符握憲,不負此生1029 故人相見,情勢非昨0694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0836 長安百姓,競備佳節1003 修河勸學,大治河北0060 唯望生,不望死0493 羣臣攻訐,打殺邪風0143 被抄家的丘神勣0943 賊來受死,不留降口0315 奪王封爵,淪爲黔首0829 千古義宦,再造之恩0814 休戈遼東,整軍備戰0798 持符膺命,以安社稷0475 帶甲之士,俱仰代王0820 傳法遠邦,教化外民0508 豺狼之國,不可不防0982 才流入京,羣士待選0404 人人自危,謀定相位1012 學士才高,羣衆爭訪0562 羣商捐用,馱馬鉅萬0504 勤王難行,懷義伏屍0633 社稷之喜,君王之憂1050 亂社稷者,罪惡滔天0623 賊王狡猾,反覆無常0743 既入幸途,抽身不易0643 孝傑率直,目中無人0735 千般柔媚,俱獻夫郎0503 借力打力,拘禁蕃將0319 巽郎才壯0237 當街陳戈,後院操兵0357 皇嗣罪隱,刑徒出頭0443 軍器難竊,武庫可奪1017 蕃使入國,懇請和親0154 宰相入刑0809 幸逢明主,執法不阿0593 殿下高潔,淺俗難蔽0473 祖孫交心,昭德復相0713 韋卿雅正,堪爲宰輔0649 殺伐痛快,直擒土王0164 官拜尚輦奉御0463 誅除諸武,歸政李氏0156 武氏羣英會0198 寸微靈光,日月照拂0860勢有強弱,絕不待斃0478 開元名相,次第入府0858蕃土將躁,隴右嚴備0227 名馬梨花落0175 索性以身相許0076 祈求長生0379 日拱一卒,大位可望0615 赤嶺貫通,大軍可入0069 大麴《萬象》0614 婁公治庖,人事盡歡0285 惡人自須惡人磨0036 身不由己0350 艱難皇嗣0437 新授殿中監0055 一人而敵一族0187 立筆爲聘,定此良緣0916 欽陵梟雄,不可小覷0167 唐家氣數,應在大王0695 幸從殿下,此生無悔0230 過平康款轡1019 相濡淺灘,不如相忘0160 血洗丘宅1051 天要絕者,有疏無漏0218 銀青光祿大夫0811 集英羣才,開館納士0215 優才如此,孰能不愛0558 用進黜退,當然之事0963 妄論封禪,臨淄密謀0901 禁絕胡僧,唐法入蕃0534 組我軍政,法劍不饒0142 就怕有壞人0411 風吹鸞歌早會迎0279 飛錢承兌0633 社稷之喜,君王之憂1026 倭使入朝,懇請封命0153 則天門前,死機隱現0346 聖皇賜經,各自有命1037 大局爲重,戰不如降0347 明禮定序,五王降爵0172 薛師人間英豪0933 半生功業,壯極青海0774 定亂須勇,國賴英主0990 名臣欺世,子嗣無能0008 聖母神皇0203 奔跑的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