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88 庸人自擾,死不足惜

李守禮回了積善坊後,並沒有返回自家王邸,而是直往對街雍王邸而去。

這時候李潼還在前堂,翻看着王紹宗等人初步編寫的張良媛家世,一邊看一邊直樂。

名族譜牒其實也並非什麼不傳之秘,像魏晉時期九品官人法,選司常備諸名族譜牒簿書,如果不熟悉這些,甚至都不能擔任選司官員。

國朝以來,爲了壓制這些名族,太宗、高宗時期都曾經大肆修編姓氏錄,諸如清河張氏這樣的家世,也根本不是什麼秘密。

王紹宗等人雖然並不專修譜學,但身在麟臺那樣的閒職有的是時間看書,眼下又不是信息大爆炸的後世,因此對清河張氏譜系也並不陌生。

這第一版的編寫,便直接將李守禮生母一家家世追溯到了北魏時期。因爲六鎮起義再加上爾朱榮河陰之變,張良媛這一支張氏族人被迫離開河北祖地而向關中遷徙,直到隋朝時落籍軍戶,成爲折衝府將官,自此便在關中休養生息。

這一篇小傳字數不多,但是引經據典,信息量十足。如果不是李潼心知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單看這篇傳記,怕是真要以爲這就是事實,張良媛一家的確是流散在關中的清河張氏子弟。

但在看完後,李潼還是有一點不滿,因爲這一篇小傳只是滿足了他讓張循古叫張良媛姑奶奶的要求,而並沒有滿足讓其家直附定著房的要求。

眼下清河張氏最顯貴一家,要從北齊時期的張晏之論起。張循古就是張晏之長子張虔威的兒子,而高宗時期的宰相張文瓘則是張晏之次子的兒子,張錫則就比他們小了一輩,是張文瓘兄弟的兒子。

按照王紹宗等人編的小傳,早在張晏之幾代之前,張良媛一家便跟這一支分了宗,輩分起來了,關係卻遠了。

這並不符合李潼要將人噁心一臉的打算,於是便又說道:“能不能讓張延與張晏之直接敘齒?”

王紹宗等人聽到這要求後,不免都是翻了一個白眼,張晏之那是北齊高洋時期的人物,突然在唐世多出這樣一個血脈親近的小兄弟,這實在是太難爲人了。

李潼也自覺這要求有點不靠譜,再見幾人如此神情,便乾笑道:“只要能附在定著,輩分上也可以放寬一下,有勞幾位學士再作一稿。”

世家大族定著房就是有這點不好,世系記載太清晰,讓人搞動作都搞不起來。但如果不把張良媛一家插在定著房,張氏又不會覺得痛。

畢竟傳承悠久的大家族,族支實在太多了,平常不見面,就算論起輩分叫爺爺也只是眼不見心不煩。他要讓張延一家跟張循古他們年頭年尾總要見上一面,不喊爺爺喊叔叔也可以接受。

且不說幾人伏案改稿,得知李守禮返回,李潼便轉望別廳相見,聽李守禮講起在張循古家門前的遭遇,滿意的點點頭。

懸在頭頂的刀那才最嚇人,一刻不落下來,你就猜不到究竟是要砍你腦袋、還是要割你汗毛。

李守禮撂下幾句狠話就回來,這並不是勢弱,而是在給清河張氏持續施壓。反正主動權在他們兄弟手裡,接下來就看清河張氏是什麼反應了。

李守禮回來不久,雍王邸很快便有人登門求見,是皇城中的李嶠並其他幾個張氏親友,明顯是先知道了張錫被提走,至於李守禮在坊中的鬧事還沒有傳入皇城中。

李潼本來不打算接見李嶠,但想了想之後還是吩咐將人放進來。他跟李嶠好歹也算是老關係了,舊年剛剛來到這個世界,還沒有出閣的時候就有了聯絡。

李嶠也是他想要拉攏的河北人之一,其人身爲文壇宗主,在士林中還算是頗有號召力的。如果因爲搞清河張氏便放棄這一層情誼,還是有點可惜。

李嶠臉色不太好看,入堂便拜,也並不多說什麼。

李潼見狀,示意人將李嶠扶起,然後嘆息道:“本來與學士故誼,有什麼情勢請託,也不需要親自來告。但這一次,所涉卻並不止於我,而是已經擾及庭中親長。”

說話間,他給李守禮遞了一個眼神,李守禮便拍案忿聲道:“本來各守門戶,各自安生,互不干涉。但清河張氏卻使人遊說外親,相謀合籍。

憑我兄弟如今功勢,本也不貪求名門虛譽,但庶母知此後,寢食不安,只道若能成就此事,她願意餘生清修,折福助事!成與不成,我都要揹負不孝之名,若換了李學士你,會不會輕饒這些擾亂家庭之人!”

李嶠聽到這事中曲隱,臉色頓時一苦,實在是沒想到還有這麼一出。但在想了想之後,也並不覺得二王有必要就此欺騙自己。

沉默好一會兒之後,李嶠才又開口道:“事涉各家祭事,嶠不便多言。但張相公他……”

“我此番也不是爲了爲難張相公,但是他宗中確有敗類,自恃清高、擾人安寧。此番暫提張相公,也並非公器私用。這一樁事蹟,雖只天家枝節,但在當下人心未定之際,不可目作隱私。當中是否有人詭計邪念,想要污衊我兄弟欺侮名族,繼而擾及州縣,仍待詳查。”

李潼講到這裡,語調又變得冷厲起來:“平地波瀾驟起,擾及宅內。我如今又身領都畿安危,遇事不免大而計之,也並非專對某人。當中曲隱,恥與人言,若非與李學士舊情悠長,也實在不便啓齒。既然李學士入府,不如代我去追問內情。若等到諸事俱付刑司,我與學士可就都要避嫌了。”

李嶠憂心忡忡的退出了雍王府,剛剛行至坊門前,便見對面一衆張氏家人匆匆向此行來,他便站在坊門一側等着。

“巨山,你、你這是要往雍王府去?”

爲首的張循古自然也知道李嶠跟雍王交情不俗,及見李嶠站在這裡,頓時好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般一把抄起李嶠的手腕便往坊內拖去:“你來的正是時候,我們正要前往拜望殿下,同往、同往!”

李嶠卻足下生根,站在原地不動,振臂甩開張循古,吸一口氣說道:“請問張少卿,與潞王家人合籍一事是否屬實?”

張循古聞言後愣了一愣,片刻後才澀聲道:“此中另有隱情,我事後自然會向家人詳細解釋,眼下所急,是千萬不要讓兩位殿下……”

“已經晚了,阿舅已經被雍王殿下教令投往憲臺。”

自張循古口中得到證實,李嶠臉色更冷,他的母親與張錫是親姐弟,因此他與張錫這對舅甥關係要更加親近,但跟張家其他人那就馬馬虎虎了。

得知張錫落難,李嶠趕來求請,那是他對這個舅舅的感情。可現在擺明了張錫是受其族人連累,所牽涉又是這種名族恥於言之的合籍之事,李嶠如果再要牽涉其中,他家親長也不會放過他。

畢竟他們趙郡李氏牌子要比清河張氏硬多了,族人們也更加愛惜羽毛,如果因爲幫他舅舅而把他們家的舊事再翻揚出來,李嶠也擔不起這個責任。

“此爲貴府家事,少卿不必訴我。剛纔我也已經拜望過雍王殿下,聽受教命,如今則要歸省就事,請恕不便相陪。”

聽到李嶠這麼說,張循古臉色變得更加難看起來,忍不住追問道:“雍王殿下與巨山言及此事?那殿下態度如何?”

李嶠見張循古那鬆皮老臉上冷汗淋漓,心中又是一嘆,現在知道怕了?那你們沒事又去撩撥雍王幹啥?

潞王已經連張氏害他不孝這種話都說出口,至於雍王且不說那些扯虎皮做大旗的宣言,已經通過了實際行動證明了對此絕不會善罷甘休。

雖然李嶠仍不知兩位殿下何以反應如此激烈,但也猜到當中必有隱情。張循古又擔任司屬少卿,結合二王封事,他其實已經不乏猜測,所以也就更加的不想再涉入此中,不想因爲張家背地裡的小動作而完全破壞了他與雍王的交情。

“殿下態度如何,少卿可以自往端詳。只不過,這件事已經不是少卿一人能當,有什麼人情積累,那就儘快引用起來吧。”

跟張循古點明瞭事態的嚴重性後,李嶠便也不再久留,直接抽身而走,往天津橋去了。

張氏族人們站在積善坊前,望着李嶠快速離去的背影,一時間也是面面相覷、愁容不展。一些已經知悉內情的族人們,這會兒望向張循古的眼神也滿是抱怨。

李嶠並不是第一個棄他們而去的親友,早在潞王坊中堵門的時候,張循古便已經派出子弟告急求援。這一路行來,途中也有一些親友聞訊而來,但在聽到他們家招惹了雍王與潞王后,便各自面露難色,託辭離開了。

張循古這會兒自是滿心懊惱,不經事不知雍王如今是怎樣的勢大。

此前藉故離開的,不乏與其共謀之人,商量計策的時候一個個高談闊論,不將雍王這個恃勇倖進的小兒放在眼中,可現在真的把人惹毛了,卻一個個緘默不言,甚至連面都不敢露。

可無論旁人如何退避,張循古卻是退不了,已經走到了這裡,也只能咬着牙往坊中雍王邸而去。

0482 世道烘爐,我亦菽谷0368 薛郎鐵頭0440 亂花漸欲迷人眼0616 蕃國懷奸,仁願入隴0441 悍命拒刑,以死隱惡0428 景從殿下,爲王先驅0195 良策面授,一擲千金0522 不破不立,更勝前代0567 河谷血戰,兒郎英武0547 受命於母,人間未有0193 太平托子0294 門人遇襲0700 雍王獻貨,且入宮庫0297 不爲驥用,則爲馬骨0236 蜀商楊麗0925 英主名臣,相見兩歡0355 大河漕幫0420 親徒齊聚,環拱宸居0146 好狗戀舊槽0712 北門空虛,無人可用0474 子孫如此,卿等羨否0975 寶劍鋒芒,以血爲祭0170 神都世情(鼠年吉祥!)0832 遣離京畿,別置外州0226 瘋狂的武周0579 胡酋出降,突厥勢崩1017 蕃使入國,懇請和親0126 女皇的心腹(求首訂!)0633 社稷之喜,君王之憂0384 二王同坊,長短必爭0446 白刃不相饒0440 亂花漸欲迷人眼0566 刀光閃爍,狼騎出沒0571 通鼓擾敵,河谷驚魂0556 雍王坐衙,羣衆爭見0199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0170 神都世情(鼠年吉祥!)0921 御駕親征,收復青海0657 欽陵擅權,贊普受制1000 仕途未進,君恩已享0750 廬陵奇貨,羣衆相謀0896 應試不舉,斷須明志0701 幽州都督,東夷都護0829 千古義宦,再造之恩0351 關中羣貴多尚勢0854杞人憂天,狂念徒勞0076 祈求長生0220 如意元年0051 《逍遙王》0239 名王一言,萬衆法隨0555 一步登天,江山爲靠0331 自視甚重,目人爲輕0333 黨羽無數,權傾內外0001 大唐宗王0541 雍王革命,仁恩普施0991 一牛蹣跚,羣兇爭啖0634 羣相亂議,昭德請辭0235 義伎捐金0783 跳樑小醜,不足爲慮0437 新授殿中監1012 學士才高,羣衆爭訪0306 魏王不壽0931 唐家恩義,俱在羈縻0106 禁中逆亂0350 艱難皇嗣0978 封衙鎖庫,勾檢察奸0089 賢賢易色0256 捐麻續縷,祈君長命0267 命裡無時直須搶0552 交糧入學,納錢鑿井0860勢有強弱,絕不待斃0745 君臣鬥法,突厥南來0024 神皇鑑詩0570 土渾引賊,默啜賣命0731 諸邊備甲,以待上元0114 友誼的河0584 黑齒出迎,甘爲鷹犬0191 少王竟知有我0114 友誼的河0064 薛師信義0364 魏公點撥,鄭姝齊聚0748 臨河布武,待時以進0067 協律頌今0409 巨財將入,可議封禪0485 抽絲剝繭,外戚弄事0849 昭德有力,驪山伴駕0019 一隻大青鵝0202 大唐帶貨王0627 常之悍勇,欽陵遁走0442 大河水口,俱在掌握0735 千般柔媚,俱獻夫郎0383 恩威並施,唯命是從0353 勢術門庭,自非良配0982 才流入京,羣士待選1030 請賜麟種,宣教西康0282 眼高手低,矜傲排外0557 百萬巨資,不抵德音0242 蜀女有才0172 薛師人間英豪0715 二王三恪,淵源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