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6 誰沐代王恩威

七月中旬的朝會,朝廷正式公佈由鄂國公薛懷義統軍出征突厥,南北衙合集十七路總管,八月出都徵召甲兵,九月北進。

較之此前的軍議,只是將原本朔方道行軍改爲代北道,並以幷州大都督府長史、建安王武攸宜爲代北道行軍副總管。

且不說朝局衆人對這一決議反應如何,武氏諸王則已經忍不住要彈冠相慶了。

“北衙之軍關乎大內安危根本,不可輕出。南衙即便半出,亦不足成大勢。河北要作新募,難免戎事生疏。代王所典之肅嶽軍,必在徵召之列!”

不同於朝士們對於此番出征感想諸多、態度複雜,武三思之所以極力支持此議,原因也簡單明瞭。第一這是聖皇陛下的意思,第二就是爲了重新整合他們武家對於南北衙的掌控。

薛懷義此番出兵,既能削弱南衙在畿內的兵力,同時也有藉口在代王歸都之後即刻解除其人軍權。就算代王仍能保留千騎使,但那三千新募河洛健兒是絕不可再掌握其人手中。

如果說有一點不滿,那就是聖皇陛下將幷州的武攸宜也引入到這場徵事中來。因爲舊年與代王之間的糾葛,武攸宜與他們武家徒衆漸行漸遠,彼此多有不睦。

但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他們武氏諸王久在中樞,真正有外事經歷的本就不多。而且武攸宜所任也恰在此番征程路線上,聖皇陛下想要宣揚他們武氏軍功,選擇武攸宜也正合用。

武三思對於大統嗣位並沒有堂兄武承嗣那樣深重的執念,他更關心還是當下所享有的權勢富貴。所以對於仍在進行中的皇嗣謀反一案,他的關注度並沒有那麼高。

皇嗣無論反或不反,都只是被聖皇陛下強壓在禁中的一個籠中雀鳥。

倒是代王武濟在時局中諸多動作,無論朝堂政務還是禁軍之中,都漸漸立足穩定,頗有根深難除的架勢,這一點讓武三思大爲不忿,乃至於寢食難安。

所以在跟身邊一衆僚屬們商討時,武三思始終都把代王作爲威脅他們武家勢位的第一大敵。

一俟確定代北行軍的計劃之後,武三思便開始着手要將代王召回朝中,解除其人兵權。

這一點也不難做到,代王用兵嵩陽道,本就是近畿所在,最大意義還是爲了日後封禪嵩山而清掃周遭亂民蜂盜,並沒有什麼大敵必須要重兵久徵。

關於這一點,唯一需要在意的就是代王不想放棄兵權,進言將肅嶽軍長期駐守於嵩山。

一旦發生這種情況,雖然沒有直駐神都那種切膚之痛,但嵩山地近京畿,有這樣一支不受控制的軍隊駐守於彼,也是如鯁在喉、讓人不能放心。

因此接下來,武三思一邊以春官尚書之職訓令有司加快封禪之前的禮事籌備,一邊通過政事堂下書訓問嵩山周邊還有沒有什麼匪蹤賊跡。

同時也傳書給仍在肅嶽軍中的安平王武攸緒,着他進言朝廷,請求儘快班師回朝。

通過這樣數管齊下,讓代王再也沒有統軍在外、徘徊不回的藉口,回到朝中迎接他尷尬的處境。

當然,若僅僅只是剝奪代王的軍權,也並不能讓武三思感到滿意。他是深知這小子悍性根深,舊年權勢全無,便敢撩事生非,如今已經自擁一批黨徒,一般的挫折絕難將之打壓下去。

所以武三思也是極具耐心,在佈置完將代王徵召回朝事宜之後,藉着便示意來俊臣在推查皇嗣謀反一案的過程中,通過揚州司馬蘇瑰將揚州長史格輔元一併牽引入案。

等到這些鋪墊完成之後,八月初的一天,早朝過後,武三思將文昌左丞王方慶召入政事堂中。

等到王方慶來到政事堂,武三思也不作虛辭寒暄,直接便對王方慶說道:“日前揚州大都督府諸官佐多有牽涉案事,若是往常,這也並非什麼大事,只待刑司推問分明,在事者可以各歸清白。但今年形勢不同以往,先有漕渠諸事革新除弊,眼下又有兵事大用代北。

江南稅物能否如期抵達神都,是朝廷諸事能不能維持下去的重中之重。揚州所在,是運河漕事重中之重,一旦轉運調度失宜,所害之深重,讓人不敢深思。王左丞立足朝堂,漕運諸事多有經略,不知你對此有什麼見解?”

王方慶自知武三思所問必是心存不善,但聽到其人這麼說,還是忍不住腹誹連連,既然明知道揚州這麼重要,關乎國計維持,那你還指使刑司搞這麼多事情!

儘管心中多有忿怨,但王方慶還是深吸一口氣沉聲道:“揚州格長史,內外歷事年久,資望深厚,在職揚州,誠可託事。或一時受擾於刑司的查問,想能分得出國計私計的輕重,不會因私廢公。如今刑事未有論斷,輕論其人當否,不獨有害國計,也不免大傷士情!”

王方慶指桑罵槐的迴應,武三思自然聽得出,聞言後只是皮笑肉不笑的繼續說道:“王左丞所論,誠是持重之言。但格輔元究竟有無涉事,我並不能篤言,想必王左丞你也不敢性命作保。揚州漕運關乎國計徵事,豈能假於一人之節操高低!”

講到這裡,武三思臉色也變得嚴肅起來:“今日在堂約見王左丞,並不是與你論格輔元究竟該不該拿入朝中,而是想要問一問你對揚州有無薦選。實不相瞞,前日政事堂集議,鸞臺楊相公舉薦王左丞你南下繼任,鳳閣豆盧相公也頗有意許。

不過,我對此卻有不同的意見。雖然揚州所用確是顯重,但所事畢竟只是方面一隅,若以此論,朝中堪就此事者並非唯一。而王左丞你新事文昌臺,職在並非一途,能夠通覽全面者,纔是朝中目下告缺的偉才。政事堂如今也欠缺衆聲廣議的淵博,已經亟需擇才以授……”

說完後,武三思便認真盯住王方慶,等待其人回答,眼神中不乏期待。

他自覺得已經算是誠意十足,並不計較王方慶與代王之間的舊情,願意推薦王方慶進入政事堂擔任宰相,同時換得王方慶將他的人推薦到揚州任上。

畢竟漕事改革乃是如今朝中羣衆矚目的焦點所在,百司用度多仰於此。如果沒有一個事內人作爲突破口,武三思也很難貿然介入其中。

武三思已經說得如此露骨,王方慶哪能聽不明白,沉吟半晌後才擡頭說道:“卑職所事文昌臺,已經自覺器小負大,唯勤勤懇懇,務求不負恩用。樑王殿下推問如此要務,卑職更是怯不敢言。”

聽到這回答,武三思臉色頓時一沉,深吸一口氣才又說道:“凡議大事,豈能篤於一念。王左丞你也不必言之過早,今日召問你,也只是我自己的一點權衡。其實朝士不乏人有議代王事才卓然,只因職事所限不能盡功,若能加任揚州大都督就事天南,一定於國長有裨益。”

王方慶聞言後也是陡地變了一變,眸中憂計深刻,但卻只是一言不發。

武三思見他如此,也只能擺手讓他退出政事堂,待到其人離開,臉色陡然變得陰沉起來:“南人短見狹計,自以爲奉迎代王可恃爲長功,真是可笑!”

回到文昌臺後,王方慶仍是心事重重。武三思一番言語,讓他意識到朝局又進入到一個極爲險惡的節奏。其人所言未必盡實,但也不可說就完全是信口開河。

政事堂空虛,這已經是人皆有見。憲臺近日便頻有奏議,新任右臺中丞周允元更是直接彈劾久在西京的宰相李昭德。

儘管雙方都可以算是擁戴皇嗣李旦的大臣,尤其李昭德過去數年間爲保皇嗣所做的事蹟更是有目共睹,但在這一大願之下,又免不了人各有計。

如今朝中情勢可謂分崩離析,不獨皇嗣方面如此,甚至就連代王這一邊也未能免俗。

武三思說朝中有人倡議讓代王南下揚州,這一點也不純是恐嚇。代王府長史李敬一近來過於活躍,爲其兄李元素造勢想要歸朝競爭一個政事堂席位。

這一做法直接就影響到政事堂諸宰相的態度,像是本來關係還算不錯的宰相楊再思,近來態度就轉爲曖昧起來,對於王方慶入陳諸事的配合度已經不如以前那麼高。很明顯,這是已經將代王方面的人當作了潛在的競爭對象。

而且李敬一過於高調的做事方法,也讓代王方面一些江南人、包括王方慶在內都隱有不滿。

他們江南人士景從代王,運作漕運諸事,可以說是出人出力,輸送江南民資襄助國計,爲的就是能夠相得益彰,可不是爲了窮榨江南民血爲別人鋪設上進之階!

王方慶迴避樑王的拉攏,並不是因爲他高風亮節、不想進入政事堂。而是深知跟代王相比,樑王無論胸懷還是才器都大大不及,一旦他爲了宰相勢位轉投樑王,那是典賣鄉資以求虛榮,漕運改革在樑王干涉之下必成稗政。

可是代王近來的一些做法,也讓王方慶有些捉摸不透。汴州姚璹遣人來告,近日運河漕渠兩岸糧價飆漲,大筆民資蒐購糧貨,隱隱可以追溯到代王身上。

儘管王方慶在文昌臺藉着軍糧輸送爲由頭將此事進行淡化處理,可是代王並沒有就此向他細述緣由。聯繫樑王對代王所流露出那不加掩飾的惡意,王方慶對此也是既驚且疑,不敢深思。

或許自己想得險惡一些,但如果事實果如王方慶所度,那麼他覺得代王暫時退出中樞未必就是壞事。

持械在手,膽氣自肥,可眼下的代王勝算幾近於無。此前爲了謀求一個政事堂相位尚且不能,不得不退求其次。區區五千肅嶽軍,甚至都遠不足北衙半數,也實在不足以帶來什麼質的變化。

哪怕畿內聲勢再壯,可一出兩京,那些諸州在事者,誰又曾沐代王恩威?

0235 義伎捐金0247 血脈的力量0813 蕃使躁亂,橫屍街頭0909 元振鎮邊,色亦有道0499 成器忤我,不堪爲儲0995 春夢錯發,徒恨孽血0449 代王出都,妖氛彌盛0066 猶歌前代功德0715 二王三恪,淵源何出0646 紅翎赤喙,可殺蕃賊0186 上錯花轎嫁對郎0798 持符膺命,以安社稷0751 突厥退走,契丹反唐0248 太平積忿1048 飛禽傷谷,囤積必刑0582 號令諸族,討滅不臣0790 孝傑一生,唯恐負義0469 喋血宮道,遁地無門0972 普世萬物,匯聚博覽0558 用進黜退,當然之事0607 立約結社,僱胡殺胡0203 奔跑的大王0111 少王人物如何0510 良策難行,太平奪事0029 李氏爲上0417 搶位政事堂0956 聖人賜脯,感激肺腑0524 關隴豐儲,取貨助軍0365 羣僚入廟,參佐代王0748 臨河布武,待時以進0990 名臣欺世,子嗣無能0809 幸逢明主,執法不阿0518 大唐雄軍,演武洛北0107 坊居閒趣0348 瘦死駱駝比馬大0625 頓兵海東,入定九曲0790 孝傑一生,唯恐負義0440 亂花漸欲迷人眼0070 頌聖臺閣體0480 與虎謀皮,智小用大0490 筋骨不展,言輕於風0504 勤王難行,懷義伏屍0444 聖皇洪福,神佛入苑0502 輕殺大將,軍心難定0861 人間正邪,不在私計0177 大王才思敏捷0831 李潼薄名,公主聞否0802 夜遊皇苑,餘生同幸0104 王居大不易0033 雕蟲與公賞0554 貴人入坊,平康震驚0009 聖心取捨0589 不負王命,此行必果0565 唐家養士,唯壯可嘉0663 郭某詭論,誠能亂事0553 不擇手段,斂物備戰0791 唐業存亡,河北相關0319 巽郎才壯0634 羣相亂議,昭德請辭0051 《逍遙王》0455 羣臣唯望政事堂0583 太宗遺風,端倪可見0418 酒不醉人人自醉0813 蕃使躁亂,橫屍街頭0802 夜遊皇苑,餘生同幸0439 踏破白馬寺0045 宮變內應鐘紹京0232 能殺我者非足下0357 皇嗣罪隱,刑徒出頭0783 跳樑小醜,不足爲慮0179 寄命人間,應信緣數0774 定亂須勇,國賴英主0904 口嫌體正,從良實難0216 急流勇退0617 龍鳳之種,貴不可言0764 皇命驅使,殺賊有功0190 神皇權法,血授少王0108 等你長大0635 諸情不協,國事維艱0735 千般柔媚,俱獻夫郎0538 擇事何主,觀其氣魄0797 盡忠斃命,河北將定0223 軟飯香糯1000 仕途未進,君恩已享0849 昭德有力,驪山伴駕0892 故幸不復,脫袍沽酒0911 蕃使橫死,贊婆歸鄉0972 普世萬物,匯聚博覽0841 盛世浮華,蓄勢待發0540 關中雖險,不復天府0319 巽郎才壯0367 代王至孝,感動人間0780 君心如鐵,烈火難融0019 一隻大青鵝0373 君恩浩大,九死難報1023 臺臣夜訪,或謀不軌0053 誤我少王0774 定亂須勇,國賴英主0913 壯烈能狂,無勇忍耐0379 日拱一卒,大位可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