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拉是二戰猶太遺孤,是一個生長在華夏的有猶太血統的上海人。他在上海生活了40多年。其間,有過3次婚姻,每次婚姻結束都給她留下一個孩子,共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90年代初,他帶着3個孩子去了硝煙瀰漫、戰火紛飛的以色列。那年大兒子以華14歲,小兒子傑瑞13歲,女兒美美只有2歲。在那裡,她受猶太人教育孩子的影響,改變了自己的教育觀念。如今沙拉的兩個兒子已經成爲了富翁。
去以色列之前,沙拉對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中國式教育。她像大多數華夏母親一樣愛着自己的孩子。“再苦不能苦孩子”,沙拉把這一華夏媽媽的思想帶到了以色列,每天先把孩子送到學校讀書,然後他再去賣春捲;晚上,勞累一天的沙拉在燈光下用親手做的識字圖片教孩子學希伯來語。不論多麼忙、多麼累,沙拉都不讓孩子動一下手,像在華夏那樣督促他們學習,把孩子的學習成績視爲自己的希望,直到有一天,鄰居看到沙拉總是一個人承擔全部的家務、一個人炸春捲賺錢,就責問她:“你怎麼能這樣呢?怎麼不讓孩子幫你?”在以色列,一般的家庭,孩子必須從小就承擔家庭責任,幫助父母一起幹活,同時,孩子十四五歲都會主動出去打工,掙錢補貼家用。這種思想,改變了沙拉。
在猶太人看來,即使是一個十分淵博的學者、哲學家,如果他賺不到錢,一貧如洗,那學者的智慧只是死智慧、假智慧;真正智慧的人應是既有學識又有錢的人。懂得了這個道理的沙拉決定給孩子們提供賺錢機會。她以每個春捲0.3謝克爾的價錢批發給兒子,讓他們自行加價出售,利潤歸己。孩子們知道家裡沒錢了,他們一飽嘗貧困的苦楚,聽說有錢賺都歡欣雀躍。第二天,兩個兒子個自帶20個春捲去學校賣。於是,他也開始讓是讓孩子一起炸春捲、賣春捲。她常對孩子們說:我們很窮,家裡快沒錢了,需要你們用雙手的勞動去換錢。
有一件事深深教育了她。沙拉想買一盤希伯來語教學磁帶,那磁帶只有機場有售。機場很遠,於是,他跟別人借了盤磁帶,求鄰居孩子幫忙複製一盤。兩天後,那個孩子把磁帶送過來,跟沙拉要25謝克爾。沙拉驚呆了:買盤空白帶只要4謝克爾,買一盤原版帶附一本教材纔要15謝克爾。那孩子理直氣壯地說:“我給你複製者盤帶要坐車去,車費呢?我要回來,車費呢?還有我的時間、工錢呢?
我纔要你25謝克爾,多嗎?”莎拉說:“你不過是去你父親的店裡買盤空白帶給我錄一下,幫個忙。”那孩子說:“我爲什麼要幫你忙?我跟你是朋友嗎?不是!”莎拉說:“可是,我們認識這麼久了……”孩子說:“認識有什麼用?我認識銀行,銀行給我錢嗎?”那孩子讓沙拉明白了,有償服務不僅是對他人勞動付出的一種尊重,也對培養孩子的賺錢能力和責任意識有益,因爲賺別人錢時,就得對別人負責。
所以,兒子以華和傑瑞從語言學校畢業後,我就把傑瑞送到麪包房去打工,讓以華去中餐館打工。沙拉說,14歲的傑瑞每天要干將近20個小時的活。我很心疼,但理智卻告訴我,把鳥養在籠子裡,他就會等着人去喂;把鳥放出去,它就自己覓食。既然傑瑞沒有跟我講自己做不了,那麼我就裝作不知道好了。從這時開始,他們開始搶着用自己掙來的錢爲家裡付水費、電費等。因爲能爲家庭的開銷付賬,讓他們很有成就感。沙拉說,很多華夏孩子覺得教育自己的孩子不看重錢是一種美德。甚至孩子長大了都不會花錢,不知道錢的重要這是很可怕的。
沙拉說,我的孩子的學費都是他們自己賺取的。而自己支付學費和賺取學費的不同尋常的經歷,讓以華和傑瑞更加知道學習機會的難得,他們都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學業。猶太人常講苦難是最好的鍛鍊生存能力的方法。可是華夏的家長們卻往往相反,不讓孩子承受一點點苦。我的教育經驗是,掙錢不僅沒耽誤孩子們的學業,反而激發了他們讀書的慾望。
說實在話,我對孩子的學習很重視,但我對他們說,如果你能夠順利學好,你就全力以赴學好它。如果你學不好,你就是在浪費時間,請你不要浪費,請你趕快賺錢。你要麼靠知識吃飯,用腦力賺錢;要麼用體力去賺錢。所以,傑瑞曾經說,對他這樣的窮孩子來說,想要改變命運、過上富人的日子,就得讀書。
他把書本複印在紙上,把紙貼在麪包架上,邊幹活邊讀書。而那時候沙拉完全有能力支付家庭開支,但她卻希望孩子主動承擔家庭責任。她說,我要讓孩子知道,你想要得到的東西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給你的,你一定要學會在逆境當中生存,即使在得不到的時候仍然感恩這種生活,感謝母親。
在現實生活中,失敗的人不計其數,但這並不是因爲他們缺少能力,而是因爲他們缺少正確的指導和明確的奮鬥的目標。猶太人無論從商、從政或是從事科學研究,都注重確立人生的奮鬥目標。因爲有了明確的目標,你纔可以全力以赴向目標方向努力。莎拉說,到了以色列後我曾對孩子們說,我有一個願望,我真希望你們長大了能夠給我報答。
華夏人講養兒防老,媽媽也希望能夠得到你們的回報。但是,你們送我的東西能夠放在我手上。孩子們最初想到的都是錢。我說不對,這個東西要在手上放得下,還能夠讓我延年益壽,還能讓我活得開心。他們就猜是錢。最後老二想出來,媽媽我知道了是鑰匙。我告訴他們我要的是三把鑰匙,一把房門鑰匙,一把車鑰匙,一個保險箱鑰匙。做爲母親你如果不跟孩子要東西,他就會沒動力,沒有奮鬥目標。
現在,我住的是二兒子送給我的別墅裡,我的車是大兒子送我的,我的女兒剛滿18歲,我相信他會給我回報。沙拉說,培養孩子最重要不是給孩子什麼,而是教會孩子怎樣更好的在這個社會中爭取什麼。我把自己所能夠給的愛全部都給了孩子們,讓孩子們明白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感恩父母,回報父母,這既是孩子們從小就應該懂得的事情也是孩子們人生努力的方向之一。
在教育孩子時,猶太人非常重視智慧教育,因爲這一切成功都要靠智慧獲得。沙拉說,猶太人都會問孩子一個問題,那就是失火的時候你會帶着什麼東西跑。我很小的時候我爸爸就告訴我,不要帶金錢也不要帶珠寶,要帶智慧。
因爲智慧使任何人都搶不走的,只要你活着,智慧就會跟着你。後來我又把這個故事講給了我的孩子。所以兩兄弟相繼回到上海讀書後,兄弟倆在讀書之餘經常往返以色列和中國,他們把華夏的商品販賣給以色列,再把以色列的商品販賣到華夏。以色列的鑽石聞名世界,傑瑞就省吃儉用把錢一分一角的攢下來,攢到一定數額時就去以色列買鑽石,帶到華夏賣掉。
不到一年,他在上海珠寶圈就出了名,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有個叫傑瑞的“小猶太”。沙拉說,智慧和知識不能等同。知識只能代表你知道了某些東西,而智慧是指你怎樣把你知道的東西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一個人掌握了許多知識而不使用就像在一個空房子裡堆積許多書本一樣沒有多少價值的。猶太人曾經說“讀過很多書的人,如果他不會用書上的知識,仍可能是隻馱着很多書本的騾子。”這也正是華夏家長和猶太家長教育上的最大不同。
華夏家長更注重孩子的分數。猶太人從小就教育孩子,一般的學習僅僅是一種模仿,學習應該是以思考爲主,思考是由懷疑和答案組成的,思考是學習的基礎他們教育孩子學習是打開智慧大門的鑰匙,懂的越多,產生的懷疑越多,問題就隨之增加,所以提問使人進步,提問和謀得答案一樣重要。
出於這樣的教育觀念,猶太人的家庭都非常注重父母和孩子之間思想和情感交流,父母經常與孩子對話和探討,並常常加以引導,啓發孩子進行思考,沙拉說,一個人愛一個人並不是看他給他多少,而是看你能不能做到有多少給他多少,這個多少是指你的心靈,你的智慧,本能上的所有東西都無償地給你的孩子。
而不是單單給了孩子房子、車,這也許讓他少奮鬥幾年,但是他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力量,不知道創業是多麼幸福的事情自己積累是多麼開心的事情,你實際上是剝奪孩子的開心,不是培養孩子生存的戰鬥力,而僅僅是縮短了他們的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