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三章 天下之患,在於土崩,不在瓦解

常璩卻道:“但古之有國,常因外地興兵而亂,又或因內臣肆虐而崩,陳太守又如何能解釋呢?”

這個問題,在桓彝、棗嵩看來,是抓住了要點的。

從高並嘴裡說出來的話,無疑是非常漂亮的,畢竟這時的士人,無論是追求個人享受,又或者更看重世家利益,其價值觀多多少少還是受到上古、中古的影響,說話的時候,還是喜歡將“萬民”放在嘴邊,更往賢者之言上靠攏。

不過,實際上很多這種話,其實經不起推敲。

至少在桓彝等人來看,就算民衆有吃有喝了,外敵一樣會來,一樣會威脅到中原安穩,這種時候,便需要有個解釋,爲何要重視民衆之本,而勝於其防。

沒想到那高並卻是笑了起來,他先看着常璩笑了笑,再觀桓彝、棗嵩二人表情,便知道他們所想,就道:“幾位是不是搞錯了,我家府君說民本爲重,但從來也沒有說只重一個,而忽視其他,更不要說,這一個地方是長治,還是混亂,終究不是看外敵,而是內因。”

說着,他將那書冊攤開,指着一句話道:“諸位且看着一句。”

桓彝、棗嵩等人順勢看去,眼皮子就是一跳,就見那書上的一句話,寫的乃是:“天下之患,在於土崩,不在瓦解,古今一也。”

“這句話,是陳止說的?”桓彝陷入了沉思,看着這句話,他卻是稍解其意,但往深了說,卻也有些說不清楚。

常璩則直接請教道:“這句話,我隱隱有些印象,似乎有其典故,只是時間久了,確實有些模糊。”

棗嵩一聽,就說:“這麼說來,這話並非是陳止所創?”

“這話,是孝武皇帝的時候提出來的,此人之事,世傳不多,傳世之文也並不多見,常君能有印象,足見家學淵源,果然是史家傳人,不同尋常,”高並先是對常璩誇讚了幾句,隨後才解釋道:“此言之妙,其實不在本句,而是在於註釋,否則單看一句,也不能察覺其中精妙。”

常璩則道:“我只是有印象,而陳府君卻可引經據典,聽閣下之意,更是順勢講解,這更見其能,實不相瞞,這無崩瓦解常隨,太史公也曾用以描述秦滅,但二者相分,卻顯得有些意義不明瞭,還望高君能解釋一二。”

“此話,我家府君當時就是用的徐樂與孝武皇帝的對話解釋的,”高並既然說出來了,就是打算詳細解釋的,所以順水推舟的就繼續道:“這‘土崩’說的就是秦末之景,陳涉舉長戟,振臂高呼,頓時天下相應,但爲何會如此?就是因爲民間疾苦,而上不知體恤,天下滿是怨恨,而主上卻不知曉,社會風俗敗壞,卻不加以治理,就好像是激流在大壩上不斷積蓄,但卻無人理會,最終大壩崩塌,激流變作洪水,吞噬四方!這是根基斷裂,於是土崩!萬劫不復!”

常璩聽着默默點頭,知道這些皆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因天下人心動盪,於是一呼百應,叛亂席捲天下,於是強秦頃刻崩裂,但接着又問:“這土崩之言不錯,那‘瓦解’之說,又又有何不同?”

“先朝之時,有諸王之亂,吳、楚、齊、趙等諸侯七國先後有亂,其中有不少都是號稱有十萬乘的大國,與今日的諸王封地不同,而且還有幾王,籌謀多年,積兵攢糧,就是爲了一朝起兵,號兵十萬,足以巡警封地全境,而積攢的財力,更是足以供給大軍多年,於是一旦爆發,便立刻席捲一方,所在之處,能稱之爲所向披靡,局勢糜爛,這就是‘瓦解’了。”?

常璩緊跟着就問道:“不過,這瓦解到最後,依舊還是未能如願,莫非就是因爲民泰安康?”

桓彝卻開口說道:“那時若單純靠着民心,恐怕也未必有用,就算諸侯不得人心,但若無後來將領用兵,怕也是難以彌補平息。”

高並卻搖頭道:“本朝初開,以黃老無爲而治,與民修養,以養先秦之亂局,是以天下人心思定,朝廷大義乃立,那諸侯王兵多將廣,但卻不能以兵將治理,他們再自己的諸侯國內可以收買人心,以官吏治理,但進犯他郡之後,這人手也就捉襟見肘了,更何況,正因民心安定,國有餘糧、庫有兵斧,縱有名將,也不見得能夠成事,更不要說,若不是民心不歸,讓反叛諸侯難以施展拳腳,攻伐的腳步都被拖累,又如何能給朝廷兵馬集結和反攻的機會?”

說到這裡,他微微一頓,這才說道:“按着我家府君的說法,這打仗可不會主業,況且他爲太守,養民爲首,而且打仗打的也不是單純的兵力多寡,而是要看糧草,要看後方安定,要看兵器,要看鎧甲,更要看局勢,而這些都要以民爲本,方能實現。”

話說到這個份上,就算是桓彝與棗嵩,也暫時找不出什麼反駁的話來了,畢竟陳止之前都打勝了幾次,你說他本末倒置也沒有例證,除非現在爆發大戰,代郡大敗,那還差不了多少。

況且,在內心深處,這兩人都還覺得,高並轉述的這些陳止之言,確實是有其道理的,心裡各有念頭——

桓彝想到的,是自家主公江都王,如今在冀州東三郡的作爲:“我家主公如今雖然聯絡世家,但卻都是讓他們歸順,其實並不熱心,更不要說注重民本了,主公主要的精力,都用來與朝廷聯絡,不斷討要名頭和補給,這名頭還好,如今朝廷上矛盾重重,爲了安撫和拉攏主公,名號給的很勤快,可這補給就大大不足了,今日聽了這話,回去倒是要提醒他一下,若是世家不好直接拉攏,何不從民間入手……”

棗嵩想的自然是自家丈人,兩州刺史王浚,如今在幽州、平州的政策:“大將軍而今似乎有些太過重視鮮卑人的兵馬了,軍中行伍都開始用鮮卑人爲首,如今更是變本加厲,認了幾個義女,要接連出嫁段部將領,希望能將段部徹底容納進來,化爲一體,現在看來,與本朝開國之時,諸侯作亂之前的局勢,倒是有些像了,回去也該勸誡一番。”

二人思慮之時,常璩卻是眉頭緊鎖,心裡品味着土崩瓦解四字,想着諸侯之亂,諸多歷史事件在心中劃過,最後想到朝廷局勢,隱隱不安。

正當幾人各有所思之際,馬車忽然停下。

高並往外面看了看,隨後對幾人笑道:“諸君,歡迎來到代縣!”

第四百六十九章 含章蘊藻幾家愁第一百八十二章 一次破個夠!第八百九十一章 噩耗一來,手足無措第七百零二章 匈奴也難啊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是他們先動的手第四百三十二章 投靠你,有什麼好處第四百二十八章 農家籤與墨家籤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入籍事繁,學難成第第二百六十九章 痛煞我也!第七十六章 以利動人難定品第210章 北邊酒宴,南邊兵急第二百二十五章 我有三問,匈奴短矣第五百八十六章 再收墨者,添火爲爐第一百四十五章 捷足先登第二百六十章 五子五丈誰家善,黑白散盡兇匕見!第六百一十六章 先攻破代縣,再活捉陳止!部分結束,還有兩、三張後文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養寇者王,難伐者石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胡商使者不絕音,館外知是張君來第九百八十九章 世家遺脈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先往平州,澄清其境第五百二十五章 得一洞而堤潰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庾氏之悔,過往之秘第九百九十一章 後路何在?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指慕容第一千一百四十九章 被逼得報團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府中幾日,外已變天第一千零二章 立足中央,四方延伸第九百二十章 北地幽州第九十三章 真突圍了!第四百六十七章 退敵而縱胡,聚屍成高冢第九百四十三章 言勢定策不提幽第八百五十五章 不因寒蔑,不因品貴第三百一十章 臨到上任練琴忙第三十一章 禍心露端倪,一宴欲揚名第四百一十七章 我很被動啊!第三百三十五章 揭曉第七百七十六章 一勞永逸,懶政之託第五百九十四章 段部奔陳!第五百一十六章 圖窮匕見驚煞人第四百八十七章 佛論何在第一千章 節操何在?第九百四十六章 陳止出上谷,勝!第五十二章 殺雞當用宰牛刀!第五百二十九章 見此見彼第四百零二章 入幽州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人之初,性本惡第七百七十八章 勸諫反在謀中亂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王與王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七品之中,姓氏變換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一國尚且不可擋第七百五十八章 正名之議,幽州之本第一百三十四章 以佛貶夏!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大匈奴國亡了!第一百九十一章 中正到!第九百二十一章 幽平先後之策第九百二十一章 幽平先後之策第七百八十三章 不拘一格降人才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多謝陳卿……第六百七十二章 羯人兩進,祖逖居中第六百二十二章 弦震火延蒺藜散,骨斷顱裂心膽崩!第五百二十一章 鼠窺將軍談,不知謀已知第九百三十七章 一人忍氣,一人輕生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玄不可往,而王可北上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知而無法,防而無用第一千零九十六章 帶路黨先行第六十二章 沉迷兵法不能自拔第五十六章 爲民除害,只爭朝夕第一百零八章 爭侄第一百四十三章 南方來客第八百三十七章 主帥另有其人?第八百四十六章 鮮卑火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先往平州,澄清其境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別慫,趕緊打!第三百六十一章 誰人不知陳君,闖關且看石勒第四十一章 汝子吾養之,汝勿慮也第三百三十八章 爾如行在崖邊,我則如履平地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援書北上請玄兵第三十一章 禍心露端倪,一宴欲揚名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一日下雁門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大幕啓第三百零八章 兩陳合流之始第二百六十二章 文武皆輸,還敢言勇第五百七十三章 都是汪將軍的錯!第六百四十章 先斷其爪!第三章 拳打異鄉客,耳聞燕祖陵第二百二十二章 文非文,匈奴影第三百七十九章 一年第九百八十四章 錢財行之道,猶勝囤於藏第二十八章 先生千萬不要嫌少第六百六十四章 鮮卑都覺得你胡說第三百零一章 這不是個好差事第五百一十章 求附庸而不可得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追悔莫及難爲事第一百八十八章 大夢誰先覺,春秋四季枕第一百三十一章 鄉品!第四百六十五章 慕容皝第七十五章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第五百二十九章 見此見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