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正在梳理戰局,忽然又有傳訊的兵卒進來。
“怎麼了?莫非高句麗又有動靜了?真是不讓人省心。”張方便就問道。
傳訊兵則答:“回稟校尉,慕容部運送的第二批軍糧到了,是否接收?”
“當然接收!”張方眼睛一亮,“儘量的拿,還怕他們下毒不成?那慕容部現在最想要的,就是讓老子心情舒暢,省得在主公面前給他們上眼藥!對了,別忘了給運送物資的慕容族人說一句,他們那馬料不怎麼好,下次得送來最好的來!”
傳訊兵稱諾而去。
張方就對左右的副將和幕僚說:“咱們說了慕容部,他們的人就來了,這些慕容部的人,是真會裝孫子,因爲害怕主公,馬上就能變臉,彷彿當初那些事都不存在了,但也不得不佩服他們,能裝孫子就是本事,能多活幾年啊,老子當初就是不會裝孫子,所以讓洛陽那幫孫子給暗算了,差點沒命!”
聽着這話,下面的副將和幕僚都不敢輕易接口,只是這心裡卻不由默默嘀咕:您現在也不怎麼會裝啊!
確實,在部下和同僚眼中,張方無論是做人還是打仗,那都是一條路走到黑,沒有裝孫子的時候。
之前一鼓作氣的征伐,令平州局面大改,連段部都臣服了,逼着高句麗王親自過來督戰,而張方一聽說消息,就想着來個直接擒王,結束這次東征。
但這邊剛有一點戰績,那邊慕容部忽然入局,局勢瞬間變化,朝着不利的情況發展,尤其是被張方收編的宇文部,也因爲那宇文開的號召,而生出反覆,一時之間,內憂外患。
反觀慕容部,本就是平州勢力,經營紮根許久,可謂樹大根深,影響力一直沒有散去。
他們既將那宇文開從囚禁中解救出來,又說反了部分宇文部的兵馬,馬上就掌握了大勢,將被張方梳理的平州局勢打亂,而且隱隱要徹底盤踞。
當時情況非常危急,張方爲了一鼓作氣的將高句麗擊敗,又打算逼迫段氏成爲協從軍,爲此大舉壓上,就讓後方的後勤十分吃緊,而更大的問題,是後防空虛。
所以當慕容部忽然襲來,一下子就斷了張方的後路和補給,讓他的處境艱難起來。
不過,張方到底是打過多年仗的人,放得下面皮,危急時刻,硬是逼着諸多小族交出了糧草,供養自家兵馬,同時還帶着協從軍去劫掠高句麗的兵馬,勉強維持了一陣子。
但是,慕容部養精蓄銳多年,養的兵馬雖然比不上玄甲軍,但比起一般部族的兵卒,那是強上太多了,他們這一出馬,幾次大敗被張方留在後方的協從軍,聲勢大漲的同時,還讓一些小族驚恐起來,紛紛倒戈,歸順到了慕容部旗下。
如此一來,這平州的戰局馬上顛倒過來,慕容氏斷絕了張方的後路,那高句麗也捲土重來,在前面和張方拉鋸,連本來已經說好要投誠的段部,也模棱兩可起來。
便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中,張方靠着三千玄甲軍,突破了幾次圍攻,在遼東郡紮下跟來,大有要轉攻爲守的勢頭。
另一邊,慕容氏的勢力急速擴張,在擊退了一次想援救張方的鄧飛軍後,幾乎徹底掌控了平州西部。
就在這時,潛伏在鄧飛麾下許久的一支兵馬現身,赫然是祖逖率領,這支軍隊甫一出現,就展現出非凡的戰力,打亂了慕容部的佈局,使得張方得到了喘息的機會。
勝利的天平,沒有完全倒向慕容部。
“慕容部出兵時的想法,我很清楚,”聽到幾個幕僚,在梳理這部分的情況,張方忍不住插嘴,“無非就是要速戰速決,造成既定之事。”
一個幕僚接過話來,點頭說道:“正是如此,他們是看到陳公親自帶兵西進,以爲有了機會,便想佔據平州,這手段更是十分直白,就是要趁着玄甲軍主力與幷州匈奴鏖戰時,搶下其他地盤。”
“是啊,但是他們慕容部的人,沒有想到啊,主公短短時日就把那幷州平了,以至於慕容部的兵馬,還沒有完全調動好,又急匆匆往回調動,那個狼狽的架勢,可真是難堪啊!”
張方說到這一段的時候,表情可謂精彩,既有解氣,又有痛恨,更有股難言的不甘心,顯然這最後圍困得解,讓他不至於陷入危險境地,沒有折損多少玄甲軍,保住了名聲,也保住了玄甲軍戰無不勝的招牌。
但沒有親手擊敗慕容部的人,終究還像是一根刺一樣,紮在張方心頭,難以拔除。
事實上,幷州的消息傳來,不光嚇壞了鮮卑人,也將這位玄甲軍校尉都嚇了一跳,本以爲自己的戰績已經足夠彪悍,雖然在慕容部的圍攻中略有失色,但大體上還是說的過去的。
況且,即便是在最危險的時刻,張方也支持下來了,還制定了一個略顯瘋狂的反擊計劃,打算來一出長途奔襲,直接繞道北邊,奇襲慕容本部,以此破局。
結果不等他有動作,慕容部就主動撤了兵馬,然後將宇文開的人頭送了過來,更是接連派出使者過來認罪、服軟。
“慕容部這幫孫子真敢幹,聽說連他們的王子都給綁了,送去幽州,說是任憑主公發落,還發了書信,讓慕容翰回去繼承單于的位置,還給我送錢送糧食,支持我打高句麗,聽說這個消息傳過去,高句麗的老王在彌留之際,硬生生的給氣得吐血,也不知道是不是給氣死的。”
就有幕僚說道:“高句麗寇邊,本就是受慕容部蠱惑,結果慕容部卻這般爲之,當然惱怒。”
“但現在卻是這般情況!那高句麗還要打,真是不勝其擾,今日我兵力不足,不能滅之,他日若有大軍在手,定要擒了那高句麗王,拿鞭子抽他!”
說完之後,張方站起身來,喚來一名兵卒。
“給我向慕容部傳個信,就說這糧草他不用送了,先借我一萬兵馬,攻打高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