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工具

祭拜完祖師爺老把頭之後,我們一行人又回到四爺住處。全文字無彈窗小說網四爺引領衆人來到後跨院的庫房內挑選工具。擡參是一項異常繁瑣的工作,除了要防備猛獸之外,還要防止迷路、乾渴、飢餓、中毒和生病,所以要帶的東西特別多,大體來說有:索撥棍、棒槌鎖、狍子皮、油布、快當籤子、 快當斧子、快當鋸、快當剪子、快當鏟子、乾糧、草藥以及黑鐵鍋等炊具,還有用椴樹皮編成的揹筐和布制的背篼等等。

棒槌鎖就是一根兩端繫了大錢的紅頭繩。在喊山完畢之後,由隊伍的把頭拿出棒槌鎖,將中間的紅繩繞在棒槌的主莖上,兩頭大錢分別搭在插在索撥棍和樹枝上,否則棒槌就要遁地而逃。然後一行人馬上搭建把頭廟,以落葉爲紙,以草棍爲香,磕頭拜謝祖師爺老把頭。紅頭繩要選用新的,上好的材料。繩上的大錢的講究更多:禁用道光、光緒年號,因爲"光"字不吉利,象徵着空手而回;普遍受歡迎的年號是開元、乾隆、嘉慶等出口吉利的年號。

快當籤子、快當斧子、快當鋸、快當剪子、快當鏟子、油布這些都是喊山之後的擡參工具。其中快當籤子的講究最多,這根籤子是與棒槌表皮直接接觸的工具,既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軟,更不能粗糙,否則碰壞棒槌的表皮就會使棒槌的價錢下跌數倍,所以一般材料都難以勝任。有經驗的放山人喜歡用鹿骨或鹿角作爲籤子的材料,在山裡經常能看到虎狼吃剩的或跌落山崖摔死的野鹿屍體,取其順直的一段,削磨熏製成六寸長的籤子,用來挖棒槌。這是經過長斯的摸索實驗才固定下來的專用工具。鹿角堅固耐磨並且非常光滑,不會劃傷棒槌。快當斧子、快當鋸、快當剪子、快當鏟子都是挖掘工具,品相好的野參多生長在大樹附近,一些極品的七品葉、八品葉大棒槌甚至直接與大樹的根莖相連,互相汲取營養。大樹一方面能把附近的地下水吸引過來解決原始森林最缺少的水源問題,另一方面還能滿足棒槌對光照近乎苛刻的生長要求:據說要長成極品的大棒槌,每天只能接受辰時這一個時辰的光照,多了少了都不行。

大樹雖然給棒槌成長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但它同時枝繁葉茂,根莖在地裡生長的範圍都非常大,這自然就給挖掘工作造成很大困難,放山人需要先用鏟子大致敲定一個範圍,這個範圍要包含棒槌所有的根莖須,當然裡面也混有大量雜草和樹根,挖參人要先用手扒去棒槌周圍的亂草樹葉,開出盤子,用快當鋸鋸斷棒槌周邊的樹根。不能用斧子砍, 樹根有彈性,會震壞棒槌。這時就需要用短鋸、剪子等工具剔掉其樹根雜草,把棒槌一絲不損的擡出來:細樹根用剪子剪斷。用快當籤子仔細撥除棒槌周圍的泥土,直到棒槌全部根鬚露出,任何細小的根鬚都不能挖斷。清理出每根鬚子都要隨時用原來的土掩埋以防掉水分,擡棒槌所用的時間與棒槌生長的大小和環境有關。成色好的野參,通常都要三到五天才能挖完。這時棒槌鎖的重要性體現得更加明顯:從行規來說,繫了棒槌鎖可以防止棒槌跑掉;即使棒槌自己不跑,萬一別的隊伍發現了這棵棒槌,棒槌鎖也可以作爲提醒,意思說:這棵棒槌已經有主了,請移駕別處吧。山裡人把行規和聲譽看得特別重,寧可自己不得,也不能壞了規矩,毀了名聲,所以有了棒槌鎖的棒槌,即使再大再好,你也不許染指。同樣的,發現並挖到棒槌的隊伍也必須要恪守規矩,比如最典型的就是“擡大留小”:即小棒槌不挖,待其長大留給後人。如果挖出的棒槌果實成熟,要自覺的把棒槌籽撒在地裡,給以後壓山的隊伍製造機會。

棒槌挖出後,爲了保鮮,要“打參包子” 即揭一塊新鮮的苔蘚鋪好,再放上一些原來的土,把棒槌裹住,包上樹皮一般是樺樹皮,用樹皮腰子捆好。苔蘚柔軟、潮溼、不易乾燥,用來包裹棒槌最好。

以五品葉爲首的成批棒槌叫片,以六品葉爲首的成批棒槌叫堆,如果發現了成片成堆的棒槌,在打完"參包子”之後,不能擡屁股就走。必須給後來的隊伍留下有用的信息,這叫“砍兆頭”。先在棒槌附近紅松樹上用刀、斧距地面一索撥棍高的位置面向棒槌方向削去一塊樹皮,在光滑的樹幹左側按隊伍人數刻橫槓,右側按擡出棒槌的品數刻橫槓。然後給兆頭“洗臉”,洗臉是爲了保護兆頭幾十年後也能看清,用火燒去兆頭四周的松油。這種循環往復、互幫互助的行爲極大的幫助了放山人,有經驗的隊伍往往能在許多年前的老兆頭前找到棒槌。

放山人講究平等互助友善。放山挖到棒槌,賣的錢幫夥成員不分老幼一律平分。擡棒槌時遇到別的幫夥,就要見面有份兒。如果兩幫都是單人,那就見面分一半兒。幫夥之間不爭山場,講究先來後到。發現己經有人在這座山了,就趕緊轉移到另外的山場。搭的埨子下山時不許拆,要留給別人用。臨走還要留下油、鹽、糧食和火石,以備救助他人。

放山的主食是小米。這也是幾百年來積累的經驗:小米耐潮,抗餓,好做易熟,如果天潮生不起火,餓急眼了生吃也能勉強消化,可解燃眉之急。不鹹神山上有數不清的白樺樹,小米一般用樺樹皮包好吊進來,掛在埨子上,不能放在地上,以免潮溼。

除了小米之外,必須帶的食品還有鹽和熟豆油。山裡潮氣重,又有山風,用火石打火比較困難。除了做飯之外根本沒有熬豆油的機會,吃飯的時候基本就是拿筷子蘸一下油腥潤潤喉嚨,絕大多數正餐都是小米加鹹菜;除了在吃的方面十分困難之外,在行路方面也是危機四伏。放山人沒有任何工具指引方向,完全靠經驗行事,迷路的情況時有發生,這就需要依靠把頭的個人能力,依靠團隊的集體努力來擺脫不幸,如果被困住了下不去山,就叫做被“麻達鬼”迷住了,特別容易全軍覆沒。通常辨別方向的方法是依靠進山前的標識物,或依靠太陽和北斗星定方向。較爲實用的方法還有四種:一是看樹冠,樹葉繁茂的一面通常是西南方向;二是看樹幹上的苔蘚,生長苔鮮的一面一般是北面陰面;三是看水流方向,順水走向低處,就是下山方向;四是聽烏鴉叫,有烏鴉叫的地方一般都有人家。在這種生存、生活都極爲惡劣的環境下,能堅定人們意志的,除了擡出大棒槌換來錢糧之外,剩下的恐怕只有山民對神靈和行規的敬畏和依賴了。所以放山人在語言上有特多的講究,比如凡事只許說“拿”,不許說“放”。吃飯叫“拿飯”,回“埨子”睡覺叫“拿房子”,休息叫“拿火”抽菸,做飯叫“端鍋”,挖參叫“擡參”,這些長期形成的語言習慣都是出自對神靈的敬畏和自保生命的期望。

第四十一章 觀虎(一)第五十六章 雲南(一)第三十三章 燕叔第七十一章 不歸(一)第八十九章 下山第八十四章 翻五(一)第三卷 天池迷局 第一章 暗殺第七章 山規第十五章 山洞第二卷 重返關東 第五十六章 - 決戰(十四)第三卷 天池迷局 第十三章 - 長寧第七十八章 有隙第八十四章 翻五(一)第三卷 天池迷局 第十六章 - 仙師第三十四章 突變第九十五章 破陣(一)第七章 山規第二卷 重返關東 第六十九章 - 日記(八)第二十八章 奇書第二卷 重返關東 第五十六章 - 決戰(十四)第十章 啓程第六十七章 鬥雞(二)第三卷 天池迷局 第七章 真相第二十九章 獸魚第七十二章 不歸(二)第二卷 重返關東 第二十二章 重返(十)第八十一章 三嬰(一)第二卷 重返關東 第四十九章 決戰(七)第九十章 捉鬼(一)第二卷 重返關東 第十八章重返(六)第三十六章 出海第二卷 重返關東 第五十一章 決戰(九)第五章 赴宴第二卷 重返關東 第五十三章 決戰(十一)第二卷 重返關東 第四十九章 決戰(七)第二十一章 激鬥第二十四章 遭擒第八十五章 翻五(二)第二卷 重返關東 第七十四章 - 探寶(一)第六十章 轉意第八十六章 虛陣第七十五章 劈嶺第二卷 重返關東 第三十四章 龍脈(九)第十八章 屍油第二卷 重返關東 第六十五章 - 日記(四)第二卷 重返關東 第三十章 龍脈(五)第八十四章 翻五(一)第三卷 天池迷局 第五章 奇緣第七十六章 曹氏第三十四章 突變第五十九章 激將第四十三章 秘第十七章 密道第九十七章 破陣(三)第七十章 鬥雞(五)第二卷 重返關東 第二十八章 龍脈(四)第四十六章 玉誘(一)第六十一章 貴客第六十四章 談判(一)第二卷 重返關東 第三十一章 龍脈(六)第二十八章 奇書第二卷 重返關東 第二十六章 龍脈(二)第七十一章 不歸(一)第二卷 重返關東 第六十一章 - 金箱(二)第六十九章 鬥雞(四)第三卷 天池迷局 第六章 天池第五十五章 施計第七十五章 劈嶺第二卷 重返關東 第四十六章 決戰(四)第二卷 重返關東 第五十八章 - 決戰(十六)第三十六章 出海第七十八章 有隙第二卷 重返關東 第六章 激戰(二)-第十章 參場(四)第十六章 石盒第二卷 重返關東 第四十五章 決戰(三)第七章 山規第二卷 重返關東 第二十章 重返(八)第二卷 重返關東 第五十八章 - 決戰(十六)第二卷 重返關東 第三十九章 拜山(一)第十九章 寢宮第三卷 天池迷局 第五章 奇緣第四十三章 秘第二卷 重返關東 第二十一章 重返(九)第四十一章 觀虎(一)第二十九章 獸魚第二卷 重返關東 第五十三章 決戰(十一)第二卷 重返關東 第七十章 - 日記(九)第二卷 重返關東 第六十九章 - 日記(八)第九十六章 破陣(二)第六十四章 談判(一)第二卷 重返關東 第六十六章 - 日記(五)第四十章 鬥鯊第二卷 重返關東 第七十九章 - 探寶(五)第三十九章 蓬萊第八十二章 三嬰(二)第三卷 天池迷局 第六章 天池第二卷 重返關東 第七十六章 - 探寶(三)第九十六章 破陣(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