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黑鐵膽也在研究西山縣衙的人和事。
其中,西山縣令元好問讓他很感興趣。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
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
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爲誰去。”
這是許多人都非常熟悉的經典詞句,出自《摸魚兒》這首詞。但是,它的作者可能許多人都不十分清楚——他就是我國金元時期著名的詩人、西山縣衙的金代縣令元好問。
公元1205年的一天,金代一位16歲的少年赴幷州趕考,途中偶遇一位捕雁人,得知了一件奇事:有位捕雁人設網捕雁,捕獲一隻殺死,另一隻脫網而逃後,卻並不飛走,在空中盤旋哀鳴一陣後,毅然投地而亡。這位少年聽後非常震撼,便從獵人手裡買回那兩隻大雁,埋在汾河岸邊,磊石爲碑,刻下“雁丘”二字,並即興感懷寫下了傳世之作《摸魚兒》。
這位少年就是金末元初的文壇盟主、被後人譽爲“一代文宗”的元好問。元好問是鮮卑族拓跋氏後人,1190年出生于山西忻州韓巖村一個官宦書香之家,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
元好問的父親元德明隱居不仕,擅長作詩。他幼年出繼給叔父元格,因元格在外做官,所以他小時就隨叔父出遊四方。
元好問天姿聰穎,5歲開始讀書,7歲能夠寫詩,20歲學業有成。21歲到31歲十年間,他先後五次應考殿廷而不中,32歲考中未選,35歲第七次應試,舉進士及第。
元好問一生從政10年,三爲縣令,在西山任職長達5年之久。
公元1227年,元好問調任西山縣令。當時,金元戰爭連年不斷,西山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大批無家可歸的難民涌到西山。元好問到西山任職僅一年時間,關心民事,體察民情,傾力接濟難民,開倉賑濟,在西山縣內劃界安排難民墾荒,建起新的家園,使西山社會秩序得以相對穩定。清代《西山通考》評論說:“元好問勞撫流亡,循吏也,不當徒以詩人目之。”
元好問非常重視農業生產。每遇災害發生,他親率百姓生產自救,期盼來年好收成,如他在歸鄉30年《偶記西山》一詩中寫道“桑條沾潤麥溝青,軋軋溝車鬧曉晴。老眼不隨花柳轉,一犁春事最關情。”從詩中可以看出他是如何重視農業生產,如何關心百姓的疾苦。
元好問長期居住在山陽地區,他深刻意識到金末社會矛盾的尖銳化,作爲縣令,他主觀上是希望能夠解除百姓的痛苦,緩和社會矛盾。但事實上,當時縣令的首要任務就是催租,如他在《西山縣齋書事》裡就寫出了他的矛盾心情:“吏散公庭夜已分,寸心牢落百憂薰。催科無政堪書考,出粟何人與佐軍?飢鼠饒牀如欲語,鳥啼月不堪聞。扁舟未得滄浪去,慚愧春陵老使君。”
元好問非常注重體察民情,關心羣衆疾苦。他上任後三個月,對自己沒法施惠於百姓,還要催租徵科而感到內疚。他在下鄉夜宿菊潭時,與百姓交談,勸交“星火急”的軍租,切勿招來鞭樸之苦。在《宿菊潭》一詩中寫道“田父立馬前,來赴長官期。父老切勿往,問汝我所疑。民事古所難,令才又非宜。到官已三月,惠利無毫釐。汝鄉之單貧,寧爲毫右欺。聚訟幾何人?健鬥復是誰。官人一耳目,百里安能知。東州長官清,白書下村稀。我雖禁吏出,將無夜扣扉。教汝子若孫,努力逃寒飢。軍租星火急,期會切莫違!期會不可違,鞭撲傷汝肌。傷肌尚可雲,夭閼令人悲。”
在注重體察民情,關心羣衆疾方面,西山至今仍流傳着元好問看對子的故事。有一年春節前,元好問信步走出縣衙,欣賞千家萬戶貼的新春對聯,不覺走出北城門。在三裡橋,他看到一副對子:“是親戚是朋友助我過年,是冤家是對頭登門要錢”。橫批是:“白進紅出”。
這家人住着三間破草房,往屋一看,嚇人一跳,當堂坐一個二十四、五歲的青年,持刀怒目。元好問叫人到屋裡看個明白,屋裡空蕩蕩,裡間有個年輕婦人正在啼哭,那青年見來一夥生人,連招呼也不打。跟隨元好問的班頭喝道:“大膽刁民,縣太爺到了,還不上前迎接!”,那青年聞聽,立刻扔下鋼刀,“撲通”一聲跪在元好問面前,那婦人也
從裡間出來跪下。
夫婦倆連連叩頭,訴說苦處。原來這青年姓趙名郎,妻子錢氏,他們本有一點家產,只因父母染病一年多,年前雙亡,家產耗盡,眼看年關逼近,衣食全無,可要賬的擠破門。趙郎情急生智,一怒之下寫出這副對子,臘月二十就把對子貼出去,持刀當堂迎門而坐。這招也真有效,要賬人誰還敢登門要賬?
元好問聽後深表同情,令趙郎拿出文房四寶,提筆寫了一副對子:“冤有頭債有主欠賬應還,素不識交朋友登門送錢”,橫批是:“苦盡甘來”。寫罷贈給趙郎十兩銀子。趙郎千恩萬謝,感激不盡。
元好問對西山百姓懷有深厚的感情,在西山任職五年間,他廉明善政、體恤民情、扶民渡難、勞扶流亡,不負皇命,樂於助民。他的詩句“當官避視平生恥,視死如歸社稷心”就是他爲官的真實寫照。所以,在他離任時,西山百姓們攀轅臥轍、挽留不捨。多年後,他仍難以忘懷,在《九日•讀書山》中寫道:一別半山亭,回頭十餘年,江山不可越,目斷西南天。
由於戰亂,天興二年(1233年),元好問被元軍俘虜,從此開始了遺民生活,他先後被元軍羈押于山東聊城、冠縣。於第二年夏秋之間回到闊別二十餘年的故鄉忻州。此後二十餘年,他築於家,專事著述,成爲我國散曲的創始人、金元時期最傑出的文學家。
他一生詩作達1000多首,他的詩被稱爲“金元之冠”,大多收集在《遺山集》。他也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社會活動家。金亡以後,中原文明遭到破壞,他以文壇領袖的地位,廣泛結交社會各界人士,爲振興文化教育事業奔走四方。爲保護中原人才,弘揚傳統文化,三次上書元朝宰相耶律楚材,兩次覲見忽必烈等,爲促進元初政權漢化進程起到了積極而又重要的作用。
金亡不仕,以著述存史自任;採摭金源君臣遺言往行,至百餘萬言,元人編修《金史》多本其著。纂成《中州集》十卷,附《中州樂府》,有金一代詩詞多賴以存。元憲宗七年卒於獲鹿(今屬河北)寓舍,年六十八。
黑鐵膽感到這個元好問身上可圈可點的地方很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