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強生和楊萬立等五名技術人員,一大早就來到了上汽附件一廠的分廠上海長征機械廠,實際上這是一家航空發動機廠,後改現用名。
70年代,這裡曾經作爲運10的配套研製渦扇發動機的航發工廠,但是現在項目下馬,虹口廣中路的這家工廠早已落寞。
在工廠門口,張龍根廠長與林強生等人見了面,他熱情的和衆人一一握手說道:“歡迎東星集團的同志們,歡迎來到上海航空發動機製造廠!”
張龍根面對林強生和楊萬立熱情的說道:“林先生,楊總,請進吧,我帶你們參觀一下工廠!”和張廠長一起迎接的其他幹部,也都熱烈的鼓着掌,這些人就外商啊,只是大家有些疑惑,怎麼都像是中國人。
ωwш •тTkan •C〇
“張廠長,我早就聽說你們航發廠是上海市內技術最先進的單位,這回我可得仔細看一看!”林強生笑着說道,在張龍根等人熱情的招待下走進了這家工廠。
長征航發廠曾經生產過3批12臺渦扇8發動機,代號915,是運10的動力裝置,屬於美製3發動機的仿製型。其推力爲8007千牛,起飛耗油率5456千克千牛小時,性能、壽命等指標在60年代末尚屬較先進的航空發動機。
林強生和楊萬立等人隨着張龍根廠長走進了龐大的機加工車間,航發廠有10萬平方米的面積,100多畝地,共分爲機械加工、衝壓與焊接、機修、熱處理與表面處理、總裝與試車等5個車間。
較爲重大的是發動機總裝車間,建築面積達到6258平方米,裝有2次小時全室換氣通風裝置,具有采暖、密封、防塵、採光好的特點,按設計要求能達到年總裝渦扇8發動機50臺。
廠裡的發動機地面室內試車臺,爲15噸級發動機懸掛式臺架,設有快速接管箱、可升降平臺、發動機起吊架和鎖緊插銷等。設備均由液壓傳動,通過電鈕操作控制。該臺架能進行發動機長期試車和定型試車,爲國內首座懸掛式渦輪風扇噴氣發動機室內試車臺。
林強生所在的大型機械加工車間,廠房面積爲8043平方米,3個縱跨分別設有35噸起吊行車,共佈置國產和進口切削機牀167臺,基本形成生產發動機轉子、靜子和中小零、組件,年產12臺套的能力。
而現在林強生看到,車間裡倒是有不少工人在勞動,同時還有一些外國人,他有些疑惑渦扇8都下馬了,這些人在忙什麼,竟然還有老外在工廠裡!
張龍根廠長向衆人介紹道:“我們廠的工程配電總容量達到10,370千瓦,配置容量2立方米分的壓氣機4臺,蒸氣4噸小時的鍋爐3臺,各類機械設備1057臺套。其中金屬切削類287臺,衝壓類29臺,焊接類43臺,試驗機類61臺等。”
“不說在全國,就是在上海市內,我們的機加工能力都是最高的那一類級別!”張龍根用略帶自傲的語氣說出了這一番話。
林強生看着大型總裝車間,好奇的問道:“張廠長,你們的工人在做什麼,怎麼還有外國人?還有,這就是你們曾經生產915發動機的地方,你們能完成渦扇8發動機的多少工作?”
張龍根笑着說道:“林先生,情況是這樣的,就在85年年末我廠接到了上飛總公司協作麥道82的製造任務。你看到的那些外國人,其實是麥道公司派來的技術人員,我們的工人爲正,他們爲副,採取一對一的技術指導,美國人很負責任啊!”
“哦,原來是麥道的人!”林強生這纔想起來上飛確實和麥道在80年代中期開展了合作,沒想到已經開始了。
楊萬立也對林強生說道:“這方面消息我倒是聽說過一些,麥道公司吧麥道82的最大組裝線運到了上海,去年年末第一架麥道82已經落戶汏連了,國內打算引進幾架美國製造的,以後就引進國內製造的麥道82!”
張龍根點頭說道:“楊總說得對,上飛現在已經是麥道公司海外最大的組裝廠了,我們會通過麥道82瞭解到美國的先進製造技術和標準,這對我國航空工業很有幫助!”
在場的衆人都非常振奮,畢竟美國人把民航飛機都拿到中國來生產,確實是個了不起的成就,包括楊萬立等人都覺得這是個巨大的進步。
林強生附和着衆人,點頭說道:“這個起點確實很高了,希望會有個好的結果吧。”
張龍根笑着點了點頭,繼續給大家介紹道:“在渦扇8研發生產時期,我們廠主要承擔着高壓機匣、燃燒室外機匣、高壓靜子、火焰筒、高低壓壓氣機轉子、渦輪轉子、擴散機匣、軸承座、放氣機構、零組件的製造和發動機總裝、試車,工作量佔全機的6070。此外,工廠還陸續承接渦噴6、渦噴13發動機零部件的生產任務!”
他略帶激動的向林強生等人介紹道:“渦扇8項目是於72年底上馬的,爲解決人才問題,市航辦商請三機部從部屬濱城、瀋陽、成都、西安等航空發動機廠調入了專業技術人員74人。”
“渦扇8發動機由1270多項部件組成,當時整個工程堅持以國產爲主,進口爲輔的原則,開展全國大協作。僅上海的參與單位就有50多家,如航空機械廠是生產發動機葉片的專業廠,承擔着27種葉片的製造。發動機整體部件的生產定點廠有上海先鋒電機廠、上海電工機械廠、上海油嘴油泵廠、上海汽車齒輪廠等9家單位葉片生產有3035工廠、上海汽輪機廠、五一電機廠、人民電機廠等8家企業鍛鑄件生產有上海重型機器廠、上海電機鍛造廠等16家單位。
在發動機研製中,我們航發廠和上交大、上飛研究所等單位,共同開發了12項新材料,攻克了鈦合金焊接、等離子噴塗、真空釺焊等數十項新工藝。
75年6月我們僅用了10天10夜就完成總裝,又一個月成功啓動點火。至1980年底,發動機主機的研製人員就已達到了3232人,其中工人就有2062人,技術人員609人,初步形成了一支民用航空發動機的設計、製造隊伍!”
林強生震驚不已,沒想到一家航空發動機廠從無到有,短短十年時間就建立起來了。而且他還了解到,整個上飛就是在這十年間,由一家飛機檢修廠,發展成爲了一家能夠製造像運10這樣的大飛機的航空企業!
航發廠經過近10年的不斷擴建,後期又增建了電解加工、渦輪葉片加工、精密鑄造、鍛造和表面處理等5個主廠房。另有動力站等配套設施共9項。
雖然與國外歐美飛機制造強國比不了,但是這種規模在國內已經算是頂尖的了。
精密鑄造和鍛造是生產葉片毛坯的車間,主要設備有25公斤真空熔煉爐、200公斤熔煉爐、50公斤硅整流非真空熔煉爐和100噸米高速錘等。
電解加工和渦輪葉片加工廠房組成渦輪導向葉片機械加工車間,主要設備有電解機牀、直徑1600毫米立車和直徑5005000毫米車牀等大型設備。
理化試驗室已投產的項目有,線探傷、超聲波探傷、高溫持久試驗、高溫拉伸試驗、低溫試驗、金屬化學分析、非金屬化學分析、金相分析、氣體分析、光譜分析和鹽霧試驗等。
由於擴建初期未嚴格按照基建程序辦事和受計劃投資額的限制,造成各動力站容量不足和部分土建及設備項目的缺漏現象。工廠採取補充設計和爭取其它資金來源等措施進行彌補,擴建了空壓站,補建了煤氣表房、污水處理房和電解液池棚屋等,購置安裝200公斤熔煉爐和自制100噸米高能高速錘等大型設備,並充實了理化試驗設備。
看了一圈,楊萬立等人感慨着,老楊非常可惜的說道:“假如9渦扇8能夠堅持下來,運10能夠堅持下來,不在82年就停止,估計現在都能有更好的改進了。上海這裡的工業基礎,在全國來說都是數一數二的,通過運10最重要的是培養起了一支專業的技術人員隊伍,可惜現在兩個項目通通下馬,後續發展即使有麥道82也難以爲繼啊!”
張龍根無奈沉痛的說道:“我們也理解國家的困難,畢竟我們的基礎還是太薄弱了,渦扇8也存在着難以解決的一些技術障礙!”
“渦扇8有什麼問題?”林強生問道。
張龍根看了看身後的幹部們,他身爲當時航發項目的組長,當然也最瞭解,略微尷尬的對林強生說道:“渦扇8至始至終都存在漏油問題,我們的精加工能力一直達不到要求,而且這款發動機的設計確實落後了!”
楊萬立挺直了腰背,對林強生解釋道:“渦扇8是60年代末的技術,設計落後是難免的。漏油這一塊就比較嚴重了,渦扇的噴油嘴是個極其複雜的東西,是均勻分佈在環形燃燒室內的數十個噴油孔組成的。由於燃燒室壓力很大,點火器一經點火不需要連續工作,燃燒室始終有上千度的高溫,空氣和油料混合進來直接燃燒。因而爲了將霧化燃油均勻噴入,噴油壓力同樣巨大,這對供油系統來說要求是很高的,密封做不好,這個東西就會漏油!”
張龍根連連點頭,說道:“對,楊總經理說得對,汽車氣缸密封不好,會漏機油,但渦發密封不好就是漏燃油啊。加上現在國際上使用的大型客機都陸續採用了雙發發動機,以減少燃料成本,這是大勢所趨,而運10是採用4發發動機,經濟性差,這也是下馬的一個重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