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9 新的假想敵

569 新的假想敵

“這可就要委屈我們林大董事長了。”陳天見林振華領會了自己的意思,便笑着調侃道。陳天知道林振華這個人一向喜歡與外國企業競爭,現在讓他示弱於敵,的確也是一件挺委屈的事情。

林振華擺擺手道:“這沒什麼委屈的,做企業嘛,沒點能屈能伸的精神還行。其實,在聽你說到這些事情之前,我也隱隱覺得不能這麼早和美國的企業撕破臉。聽你這樣一說,我就更明確了。先讓他們幾個回合,也無所謂吧。”

“你們漢華的整體發展計劃會不會受到影響啊?”陳天問道。

林振華道:“影響不大,我們原本在近期也沒有打算把美國企業作爲競爭對象。我們現在的頭號假想敵是德國的ALK。”

“哈哈,我發現你的胃口越來越大了,ALK比西乎公司可又大了一個級別了,我印象中,它一年的產值可有上千億美元哦,你能吃得下來?”陳天說道,他的工作範疇本來就是與經濟領域的安全問題相關的,所以對於這些國際知名企業的情況也是多少了解一些的。

林振華道:“ALK的實力的確很強,但這幾年來,它一直都在走下坡路。不單是我們漢華重工一家,咱們國內的許多機電企業都和ALK有競爭關係,隨着我們國家企業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ALK的市場也在逐漸被我們蠶食。我相信,再耗上一段時間,ALK肯定要被我們拖垮的。”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企業的規模越大,往往就越難被打垮,其實這是一個錯覺。大企業有大企業的難處,一是企業越大,固定成本就越大,這就需要有充足的業務才能保證企業的盈利;二是大企業往往會更笨拙,要進行業務調整是非常麻煩的事情,適應市場的能力遠遠不及小企業。

要搞垮一家大型企業,並不需要把它的市場完全佔領,只要侵蝕掉它30%的市場,它自身的成本就足以把自己壓垮了。漢華在此前擠垮西乎公司,也是這樣做的,其實西乎公司直到破產之前,仍然保留着一些市場,但這些市場已經不足以支撐起西乎公司的成本,這樣一來,西乎公司也就只能破產了。林振華要打垮ALK,所採取的方法也是如此。

ALK是一家大型裝備製造企業,產品涉及到機牀、化工設備、發電設備、軋鋼設備等等,由於技術實力雄厚,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近年來,隨着中國的裝備製造業逐漸崛起,ALK在國際市場上遭遇到了中國產品的侵襲。沒錯,從ALK的角度來說,中國產品的確只能對它形成侵襲,而遠遠達不到打擊的地步。

中國企業提供的裝備,在技術水平上與ALK相差至少10年,質量上也不可同曰而語。但中國產品的一個很大特點就是便宜,此外還有一點,就是對環境的要求遠遠低於ALK的同類產品。比如說,同樣是一套燃煤鍋爐,中國產品對煤的品質沒有什麼特別的要求,幾乎是軟硬通吃。而ALK的鍋爐就要嬌氣得多,用戶不得不花出額外的費用去對煤進行預先的篩選和清洗。

作爲軟硬通吃的代價,中國的鍋爐使用壽命只有ALK鍋爐的一半,熱效率也要低20%以上,污染更是不用說。對於富裕國家來說,當然是選擇ALK鍋爐更爲省心,但對於亞非拉那些窮國來說,似乎中國鍋爐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面對着中國廉價產品的侵襲,ALK不得不放棄了一些低端市場,淘汰了一些不再能夠盈利的產品。這樣的退讓到目前爲止還沒有傷及ALK的筋骨,因此也沒有引起ALK高層的高度重視。在ALK的高層看來,中國人還只能在低端產品上小打小鬧而已,ALK作爲一家裝備製造業巨頭,放棄一些低端產品又有何妨?要知道,高端纔是利潤最豐厚的地方。

ALK不在乎中國企業的競爭,但林振華卻是把ALK當成了自己下一步要重點對付的目標。他信奉水滴石穿的道理,相信只要不斷地從ALK手裡搶奪市場,不管每一次搶來的份額如何不起眼,最終積累下來,都足以讓ALK死無葬身之地。

“我聽說,你可是一直都盯着這家ALK的,你和它之間的仇怨,恐怕不是現在才結下的吧?”陳天問道。

林振華道:“沒錯,早在10多年前,我就已經把它列入我的黑名單了。最早一次,是在法蘭克福裝備展上,我們打算向他們訂購一臺電爐,結果他們居然揚言對我們禁運,從那時候起,我就憋着一口氣,打算收拾它了。後來,咱們國家遇到了困難,西方國家聯合對我國進行制裁,別的西方企業都是走走過場,唯有這家ALK表現最爲積極。當時我就和老何說過,像這樣的企業,一定得給它點顏色看看。”

陳天點點頭:“何主任倒真的聽了你的話,通過國家計委搞出了一個黑名單。從那年到現在,ALK始終未能獲得進入中國市場的資格。你這一手,可是夠毒的。”

林振華微微笑了,把ALK列入黑名單,是他向何海峰提出的建議。由於ALK的確在政治上有很強的[***]傾向,國家計委果真對它進行了反制裁,要求國內企業不得進口ALK的設備。當然,這樣的禁令不是以文件方式公開發布的,而是形成了一條潛規則。這些年,ALK曾多次參加中國大陸的項目競標,但每一次都因各種各樣的理由而落敗了,這其中,自然是計委的暗示在起作用。

過去這20年中,全球最大的裝備市場就是中國大陸,ALK被排斥在這個市場之外,損失也是可想而知的,這也是ALK曰漸衰敗的原因之一。

“好吧,那我就坐等着看ALK是如何被林董事長吃掉的吧。”陳天笑着說道。

陳天到金陵來的目的,自然不僅僅是爲了見小黑這個年輕紅客,他還有許多其他的工作要辦。林振華來金陵,則是爲了一件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策劃好的事情,那就是金陵長江大橋的搬遷。搬遷這座橋的目的,在於解開長江上的一把鐵鎖,讓這條黃金水道充分地發揮作用。

金陵長江大橋建於1968年,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建成這樣一座宏偉的大橋,其意義自然是不可凡響的。這座橋是一個時代的驕傲,在當時發行的2角錢的鈔票,正面用的就是這座大橋的圖像。

然而,由於時代的侷限,這座橋在設計時存在着一個隱姓的缺陷,那就是橋下至水面的淨空只有區區24米,這樣的淨空使許多萬噸級海輪無法通過,從而限制了長江航運的發展。

在過去,長江沿線沒有太多需要運輸的物資,尤其是沒有太多的出口商品,因此這個缺陷並沒有產生出什麼明顯的影響。隨着中國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內地輸往海外的商品不斷增加,由於萬噸輪無法到達金陵以上的河段,這些地方的出口商品只能先用船運到長江口,再從那裡裝上遠洋海輪外運。這一個江海轉運的過程,平添了大量的成本,而且也極大地影響了運輸週期。

在真實的歷史中,由於有金陵長江大橋作爲規範,後來在長江上再建新的橋樑時,就一律以24米作爲淨空標準了,這使得一把鎖變成了幾十把鎖,嚴嚴實實地鎖住了這條黃金水道。後人再想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已經無從下手了。

在小說的世界中,由於有林振華這樣一位穿越者的先知先覺,這個問題早在十幾年前就得到了重視。那是1987年的時候,由林振華最早倡議,長江中下游各省市的政斧聯合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報告,要求長江上新建的橋樑淨空不得少於40米。這份報告得到了中央的批准,從此40米淨空成爲長江中下游新修橋樑的規範。

正是由於有了這樣未雨綢繆的安排,如今,長江上只剩下金陵長江大橋這樣一座24米淨空的橋樑了。只要拆除這座橋樑,萬噸輪就能夠一直上溯到荊楚之地,其經濟上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在林振華最早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國家的財力還非常有限,拆除一座如此重要的橋樑,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十幾年過去,國家已經變得富裕了,長江上新建了幾十座橋樑,就在原來的金陵長江大橋上游和下游不遠的地方,都已經建起了更加宏偉的新橋。拆除老橋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林振華這一次到金陵來,正是來出席拆除老橋的儀式。由於這座橋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經過一番爭論之後,國家最終確定保留這座橋的結構,採取搬遷的方式,把它遷移到長江的一側,讓出航道。這樣一來,這座橋也就失去了連接兩岸的作用,僅僅成爲一個紀念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而已。

這個結果,比林振華最早提出的炸掉大橋的設想,可就溫和多了。當然,因此而付出的成本,也是十分可觀的。

爲了保留一些歷史遺蹟,付出這樣的代價也是值得的吧。

(未完待續)

363 代工537 妥協119 趁火打劫493 再組一個聯盟374 計委副主任249 亂象叢生622 金總的教導187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127 化肥問題679 國家撐腰351 三句不離本行535 誤會的連鎖反應605 有經驗205 走自己的路285 大院家法579 民族罪人478 深夜來客正文701贖罪140 自動換刀系統234 你們會後悔的579 民族罪人463 霸氣側漏551 合作就是雙贏670 海濱小鎮上的密謀317 又見沈佳樂533 底牌095 工業霸主729 粉碎機2.0版317 又見沈佳樂037 訛詐301 恥辱柱420 安雁的方案正文700緊鑼密鼓165 鄉鎮企業002 身世653 世界領先581 環保先鋒452 自然時效510 前輩高人069 飯桌會議190 戰火中的青春570 窮市長738 航母入役207 熱處理工藝009 狐朋狗黨474 政策與對策278 有聲有色576 一個人的戰鬥444 去中國造航母071 三通一平329 平面插補算法345 半大孩子462 大家好纔是真的好670 海濱小鎮上的密謀675 家庭便宴583 荊西變故659 克拉地峽運河157 優等生待遇298 免檢產品588 先進製造業432 永遠不要做房地產634 亞丁灣634 亞丁灣413 停職審查656 無緣無故的恨604 門庭若市350 立式車牀389 礪煉的機會225 解決方案520 真成了保姆650 變臉如翻書676 中國即將崩潰364 力所能及309 勞模搬家公司360 告狀是私事616 休耕134 老運動員544 多軸高速加工中心595 今非昔比471 問題不僅僅是資金609 買辦601 瀚河工業評論019 月下590 大飛機508 一萬五千噸自由鍛542 僧推月下門674 配件問題589 造車461 老實巴交的廠長們311 中外合資109 收穫大單103 工藝路線238 敗家子440 雙引工程597 宣傳片161 警用自行車240 漢華重工626 確保安全651 酒文化684 闢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