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漕運稅收

第71章 漕運稅收

李世民倒是平靜的看了一眼李承幹,只是單純的覺得李承幹是無辜躺槍了。

畢竟現在的李承幹還乖乖的在東宮中唸書,他手上又沒有什麼明顯的勢力。

最重要得是別人不知道,難道自己還不知道馬周嗎。

他幾乎是李泰從微末一路發掘提拔出來的,這種人正常情況下就不會背叛。

否則就失去了在朝堂上立足的根基,智商正常的人就不會這麼做。

李世民看了一眼把這份《漕運論》遞出來的民部尚書戴胄,說道:

“既然這一份《漕運論》出自高陵,那就等到朝會後,讓宣高陵縣令縣丞過來解析。

等到他們來了再議漕運,現在先進行商議下一個議程!”

“遵令。”房玄齡出來道,“李靖總管已整頓完兵馬,得令之後將返回長安。

李總管另表,在打敗突厥後,解救出被東突厥俘虜之民,以及聞得突厥大敗而內附的人。

現在朔州已逐漸有十幾萬人,甚至有東突厥的部落主動來投,這些人應當如何安置。”

現在好不容易有個官員主動提出不會引起民憤,但卻能增加稅款的建議,這要是拒絕了,自己怕是會被釘在史上最蠢民部尚書的恥辱柱上,甚至這輩子都別想下來了!

而李泰看着戴胄居然出面挺自己,不由笑了笑,果然利益纔是最純粹的聯盟啊!

原來如此!李泰聽到了內侍的話,倒是有幾分的恍然大悟。

所以《漕運論》的確是以高陵爲例子而撰寫的一份稅收建議,

但同時臣也希望以高陵爲例,去徵收整個天下的航運費用!”

沒辦法,魏徵與溫彥博兩人從朝會後,便一直爭論安置突厥部落的問題。

“哦……”李泰的目光看了一眼白鶴,白鶴馬上領會了李泰的意思,抓了一把金葉子放在了這位內侍的手上,讓這內侍頓時眉開眼笑。

馬周喝了一口酒水,對這位內侍對自己的鄙視感覺到莫名其妙。

李承幹原本的目光還在李泰的身上,但掃視了一圈,感覺這一個個大臣都把目光留在自己身上,彷彿自己在無形間失去了什麼東西似的。

“徵收航運費用,自古來未成有過,若一旦實行不當,怕是會造成難以挽回的災難。”

而李泰則順勢詢問道,“今日除了這件事情,不知道還有什麼事情,被羣臣所討論?”

臣親眼見高陵在碼頭建設之後飛速成長,並且吃下了大量的漕運勞力,可謂人聲鼎沸。

在這內侍看起來,馬周這個靠着李泰一步步爬起來的傢伙,居然上書《漕運論》目的是要減少李泰碼頭的收入,這不是吃裡扒外,恩將仇報是什麼!

雖然這位內侍只是太監,但也對馬周這種人報以無比的鄙視。

“臣以爲可以聽聽一衆大臣的意見!”房玄齡面帶微笑說道。

“真的好想要砍掉他們啊,隨便選一個方法不行嗎?”李承幹有些無奈的想到。

終於,從中午等到了太陽都快要下山,太極殿的傢伙們終於想到自己兩個人。

聽到李泰把這一件事情讓給了馬周,李世民暗暗點頭。

“如此,我漢地百姓可先遷徙幽州津口安置,讓藥師去妥善安排。

“呵呵!我就看看,誰說我要喝了!”李泰尷尬笑了笑,總感覺馬周很多事。

“不可!臣請奏!”魏徵聽到溫彥博的話,連忙出來道,

“下個議題!”李世民按按太陽穴開口道。

當然就算是知道了也只會感嘆夏蟲不可語冰。

隨着兩人的話語,原本大殿中凝滯的氣氛,彷彿有了宣泄口似的一起向兩人壓過來。

畢竟馬周與李泰兩人看中得是規矩制度,而這位內侍看到得是李泰私人的利益。

很快便有大臣們出來各抒己見,不過多數朝臣建議分其種落,遷徙黃河南北,散居州縣,各使耕田,變其風俗,使之“化而爲漢”,用漢化的力量把他們給一點點消化掉。

李泰臉上帶着幾分的從容指了指身邊的馬周道。

“既然你看過了,要不你來說說!”李世民環視了一圈。

“魏秘書您在秘書監不知我民部之艱難。

這些年來朝廷多次遭災,去年又有北伐突厥之事,這些都是花費了大量的錢糧。

“見過越王,聖人有旨,宣越王您和高陵縣丞馬周進見!”

“將其……”李世民原本想要就近安置,但想到未來打高句麗的計劃,對房玄齡反問道:

“愛卿以爲如何。”

畢竟不論是誰,聽着魏徵與溫彥博兩人不見疲累的吵了這麼久時間,那吃瓜都吃累了。

額……相對來說,別看內侍基本上都有所殘缺,但也正是因爲他們這樣的身體狀況,所以最看不起那些吃裡扒外的傢伙。

“越王您真是客氣了!”這內侍恭敬道,“這本就是奴婢的本分,不像某些人,做人做得連本分兩個字都給丟了!”

“不僅是我,就算越王怕也免不了要走一趟!”馬周對李泰感嘆道,“這份奏章遞上去,只要您本人不反對,那朝廷肯定會順水推舟通過稅收款項,到時候受損的可是您啊!”

“你居然還能如此的愜意自得,你那一份奏章遞上去,等一下朝廷怕是會來找你!”李泰看着馬周悠然自得的樣子倒是調侃了一句。

聽到這話,馬週上前兩步,行禮之後纔開口道:

戴胄聽到這話不樂意了,開玩笑,這年頭只要是當民部尚書的,難道還會嫌棄自己手上能徵收的稅少了?

過個幾年這民部尚書可就會改名成戶部尚書,專門管理稅收之事。

“我說……現在不是青雀過來問話嗎,你們一個個的目光看我是什麼意思啊!”

“三春竹葉酒,一曲昆鳥雞弦。這竹葉青可真名不虛傳啊!”

“你是說,這《漕運論》僅只針對高陵碼頭?”聽到這話戴胄開口道。

不過馬周先一步抓走裝着竹葉青的酒壺,對李泰得意笑了笑,道:

“越王,您可還沒有行冠禮,喝酒很是傷身,您要喝多少,我來替您喝了!”

所以便上書《漕運論》作爲賦稅的補充之發,專門爲那些使用高陵碼頭的商船所用!”

等人宣旨後,兩人來到太極殿,李泰看了看太極殿裡面的氣氛,總感覺有幾分不太對。

至於突厥部落歸附之事還有時日,可先商議,再妥善解決。”

這內侍猶豫了一下,開口了一句,道:“馬週上奏了一份《漕運論》引起了朝野內外議論,此事算是今日朝會最熱鬧的事宜之一了!”

“你對太子期待什麼!”房玄齡的目光微微眯起,看起來有幾分似笑非笑的鋒芒。

看着溫彥博與魏徵兩人不斷爭吵,李世民卻也有幾分的無奈,開口道:

“這自然是看過的!”李泰雙手抱拳道,“青雀認爲馬縣丞所說乃是真知灼言!”

聽到李泰承認下來,在場朝廷重臣們不由相互對視了一眼。

“突厥自古爲患,難以管理,安置內地,等於心腹之疾,養獸自遺患也,令其駐紮邊疆,居其舊土,方是良策!”

而周圍的大臣對視一眼,卻也從李泰的身上看到了幾分李世民的影子。

雙方根本就沒共同的視野,就更別說其他的了。

“是啊!可惜不是太子啊!”溫彥博也領會了意思,看着李承乾的目光帶着幾分可惜。

還是李泰看他可憐,讓人搬了一個椅子過來,慢慢等待。

“我早就有所預料!”李泰坐下來,倒想拿過馬周的竹葉青倒點給自己。

房玄齡的目光掃視了一下,與跟魏徵吵了半天的溫彥博對上,“越王居然知道。”

當然,這也只是想一想,若說出來,李承幹感覺自己肯定會被訓斥。

不過,就在這議題就這麼過去時,溫彥博走出來,開口道:

這時候的魏徵神色帶着幾分凝重,開口對李世民勸說道。

李世民看了一眼李泰身側的馬周,直接面對李泰道,“馬縣丞的《漕運論》你看過嗎?”

其他的倒是好說,只是魏徵跟溫彥博兩人相互氣鼓鼓的對視,那眼睛之中射出的電光,至少比李泰與李承乾的對視要來得炙熱得多了。

而馬周又多少有幾分不拘小節,所以兩人完成工作後,偶爾也會一起對飲。

李泰開口道,“勞煩公公等我一會兒,我去更衣後跟公公一起回長安。”

李泰向來平易近人,所以時間久了多少對這個越王有幾分自由的放肆。

李世民這時候開口道,“那就由馬縣丞來回稟吧!”

內侍笑眯眯道:“是有關突厥人內附的事情,秘書監魏徵郡公與中書令虞國公兩個人可是爭吵得那是面紅耳赤啊。正如此,現在這事到現在都還沒爭吵出個結果!”

因爲民以食爲天,對於非務農之事,臣認爲應當加以重稅。

總而言之,一個早上李世民倒沒多少喘息,一件件事情就安排了過來。

不過,這愜意的時光很快就被打斷,宣旨內侍過來,見到李泰開口道:

更準確得說,是馬周喝酒,而李泰則是看着馬周喝酒,自己吃着果脯。

“看來從頭到尾就越王的謀劃,虧我還對太子有所期待!”溫彥博不由回視。

“怎麼!我身爲中書令,還不能對太子有所期待了!”溫彥博好不露怯的怒瞪。

戴胄果斷跳了出來,差點就指着魏徵罵書生誤國了!

他們原本還以爲這件事是李承幹弄出來的,沒想到,這件事李泰居然從頭到尾都知道。

豆盧寬走出來,開口道,“春耕在即,還請聖人決定今年春耕儀式的時間”……

說着便看了一眼馬周,那是一臉的鄙視。

“見過阿耶!”“見過聖人!”兩人來到太極殿後,趕緊對李世民行禮。

“是也不是!”馬周面對戴胄詢問,開口回答道,

“可惜不是太子啊!”房玄齡的目光微微下壓,目光中流露出少許惋惜。

這一個個大臣到底把目光全部又投射到李泰身上,彷彿剛纔不是他們看着李承幹似的。

“臣上書《漕運論》,是因爲今年以來,高陵建設了碼頭,利用渭水優勢溝通關中,往來船舶,熙攘商旅,興盛高陵,富甲關中。

“夷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強必寇盜,弱而卑伏,不顧恩義,其天性也。”魏徵看着溫彥博不由怒喝道,“汝忘五胡亂華之事乎!”

“還是讓賓王來說吧,畢竟我只看過這份《漕運論》真正寫這份東西的還是他!”

而大唐雖對商賈之事多有限制,但並沒有真正的收稅之法。

“臣以爲,應仿漢建武時,置降匈奴於五原塞下,安置在豐州勝州,全其部落,得爲捍蔽,又不離其土俗,因而撫之,一則實空虛之地,二則示無猜之心。”

“我等教其禮法,選其酋首,遣居懷德,何患之有?”溫彥博不由說道。

如今國庫空虛,百廢俱興,您可別斷了我大唐的國運!”

在一旁的白鶴倒呵呵笑了笑,拿出一些果脯放到兩人桌上,自覺來到李泰身後。

等到了長安,到底是一樣在偏殿等候,只不過這次,李泰吃着茶點,馬周卻連坐下來的資格都沒有。

李泰換了一身衣服,便坐着牛車前往長安,而馬周則騎着馬匹跟在牛車後走着。

“渭水乃是天生天養,百姓自然可以用得,我朝從未禁山林,如今難道還要禁河川不成。

這時候的李泰則在跟着馬周兩人喝着竹葉青,馬周小小品嚐了一口,說道:

縱然李泰是皇子,馬周也非凡人,但面對朝廷大佬的集體注目禮,多少也有幾分喘不過氣來,倒是在一旁看戲的李承幹看到李泰到來露出了幾分期待。

“青雀你來了啊!”李世民看到李泰與馬周到來,那真是看到救星來了。

第一次李承幹感覺,縱然是無所不能的阿耶也有煩惱的時候,兩個大臣所說的都有道理。

李泰上前一步,開口道,“父親,魏郡公所說並非毫無道理。

只是情隨事移,如今之大唐與曾經的大隋,甚至更早之前的朝代有着本質不同。

因爲我們有大隋滅亡留下來的最大遺產,溝通了整個南北的大運河!

所以航運稅收之事,遲早終究是會提上來的。”

(本章完)

第397章 月餅製作第218章 親兵入伍中第167章 盡心國事第285章 你說了,我便相信第361章 信息的碰撞第515章 登陸平壤沿岸第453章 第四百四十九 針尖麥芒第44章 好好學習,做好筆記第356章 明心見性第359章 薛仁貴的急襲第207章 計劃書第130章 教化異族第60章 意外的麻煩第285章 你說了,我便相信第224章 張亮眼中的天津城第390章 世家的底蘊第350章 李世民的安排第222章 滄州的高速發展第190章 徭役整合中第190章 徭役整合中第9章 與竇靜的合作第122章 馬球場的見聞第441章 黨仁弘案件第209章 來去匆匆第21章 儒家的問題第319章 南市第109章 李世民的決斷第305章 魏王的老師第234章 送禮物第523章 決戰第381章 廣州的發展第320章 期貨商會第377章 李泰的堅持第304章 尚公主的條件第374章 武媚努力中第544章 兵議第459章 展露才能第130章 教化異族第221章 觀風使至第381章 廣州的發展第482章 平靜的高句麗(今天一更)第173章 封燕王第356章 明心見性第343章 大唐的棋聖第107章 越王府第一奸細第92章 熬出頭了第315章 鋼鐵城第163章 三個人選第163章 三個人選第434章 六鏡花·傳承第280章 閻家第405章 西海的路(今天一更)第478章 啓動高句麗的計劃(今天一更,不用第328章 大唐的道門第169章 順水推舟第415章 佛家律宗第441章 黨仁弘案件第31章 火種計劃第185章 與李德謇的碰面第55章 李靖的拜訪第532章 李泰的真正目的(今天一更)第215章 掌握幽州第291章 風雪中第518章 軍功經濟第538章 安東都護府第129章 人力資源第19章 製作手套第112章 馬週迴來了第262章 青海的重要性第297章 解讀第117章 邯鄲學步第59章 李泰的真正目的第437章 陰謀進行中第514章 被劫掠的遼東城第538章 安東都護府第456章 一代的恐怖第486章 政治的延續(今天一更)第282章 令人頭疼的材料學第20章 呂才第195章 火之法則第104章 李泰的安排第114章 建議第343章 大唐的棋聖第125章 李泰的目的第51章 李泰的準備第512章 高句麗百姓的安置第355章 工匠考覈第99章 杜如晦來訪第392章 荒謬的刺殺第193章 杜如晦來訪第353章 稱心之死第416章 佛家律宗第412章 天地精氣上升中(今天依舊一更)第186章 偶然的發現第512章 高句麗百姓的安置第96章 呂才的堅持第468章 李泰的兵家大計第187章 杜如晦的到來第130章 教化異族第397章 月餅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