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家家有本難唸經

高麗使臣王繼對於目前自己所受到的待遇相當滿意,歷來大宋招待使臣,規格也是各有不同的,一般而言,遼國爲上,其次是西夏,再接下來方纔輪得到高麗。如今他聽說西夏被大宋軍隊打得七零八落不成樣子,他這個使節的待遇又切切實實提高了一層,當然體會到了其中深意——這水漲船高四個字,算得上是名副其實了。

只是,雖然安頓在了客省之中,但是,他左等右等,除了禮部的幾個官員曾經來過,其他人卻連個影子都沒有,甚至於遞交國書和貢品的一應日期,也一再拖延。弄到最後,他不得不託人輾轉陳情,言說自己此次有要事呈報,希望能夠儘早見到大宋天子。

聽到層層轉報上來的這一請求,趙佶不過是置之一笑。那一日政事堂樞密院幾個人商量下來的結果自然都報給了他,天子官家細細品評之後,自然認爲很有道理。畢竟,高麗對於中原的傾向已經很明顯了,籠絡是上上之策,但是,在籠絡之外,倘若必要,威懾也是很重要的。

而高俅的心中則充滿了一種異樣的情緒,如今這時節,世界上號稱海軍強國的那些國家還連影子都沒有。這十二世紀的世界,還有哪個國家有大宋這麼發達,有大宋這樣的海船?既然沒有,趁着別人還沒恍過神的時候大力發展航海事業,這自然就是當務之急了。所以他的意見是,高麗既然派來了使節,大宋不妨回派一人過去,也好趁機揚揚國威。

外廷衆人因爲高麗使節的到來而羣情振奮,但是後宮之中卻不一樣了。也不知從哪裡來的流言,這些天竟有傳聞稱,高麗居然有意將現任高麗王的妹妹嫁給趙佶爲妃。消息一出,後宮那些嬪妃沒有一個能睡得好覺。

原因很簡單,耶律燕嫁過來之前。還不是有一通這樣的流言,那時大家都沒有當一回事,結果可好,耶律燕這位遼國公主還是說嫁就嫁過來了。如今又是這樣幾句真假難辨的話,試問誰敢放鬆警惕?後宮已經有那麼多妃嬪了,倘若再多一位高麗公主,那將來豈不是也得成了三國大戰?

這其中,耶律燕是最最憂心的。不比其他妃嬪都有孃家人在身邊。

她根本就是孤身一人在這大宋東京城。儘管前些天聽說南京道耶律淳已經派人過來探望她,但是,直到如今她連個人影都沒有瞧見。趙佶對她雖然說不上有什麼不好,但是,要提有多寵愛,那卻也是未必。

“蘭珠!”

儘管入了宮,但由於耶律燕畢竟還是遼國公主,因此趙佶最終還是留用了耶律燕身邊的兩個侍女,而蘭珠也因爲這個緣故而順利留在了宮中。此時,她聽到耶律燕叫自己。連忙疾步走上前去。輕聲問道:

“公主有什麼吩咐?”

“你說那些高麗人打地是什麼主意?”

蘭珠暗自嘆了一口氣,連這種事情也要問她,可想而知耶律燕有多麼不自信。不過也難怪。耶律燕在國中找不到可以信任的親人,到了大宋也同樣是孤身一人,還得應對後宮層出不窮的小伎倆以及那麼多虎視眈眈的眼睛,要是能消停就奇怪了。

“高麗向來都是牆頭草,先前因爲國內動盪,所以方纔頻頻對已故天祚皇帝表示恭順,如今看到大宋強盛,他們想要改旗易幟也是很自然的事。”蘭珠見耶律燕臉色不好,便又勸道,“公主如今已經遠嫁到了大宋。便無須多考慮這些事,奴婢覺得,倒是南京道魏王派來的那個使者,更值得公主注意。”

“那個使者?”耶律燕眉頭一挑,不耐煩地站了起來,“我那個叔叔是什麼人物,難道我還會不知道麼?皇帝哥哥在的時候,他哪裡敢有半分不恭的表示,恨不得成天向皇帝哥哥表示忠心。如今看到兩位太后執政。坐在寶座上地又是個小娃娃,所以便有了其他心思,可是,一旦大軍壓境,說不定他又會換了其他念頭!”

“公主,可是如今兩位太后都沒有對付他的意思。”蘭珠見耶律燕似乎不以爲然,遂又補充了一句話,“須知遼金雖然暫時停戰,但是一旦遼國發生內亂,試問那些女真人還會保持沉默麼?不消說,一定是趁勢進兵的。所以說,最危險的地方反而是最安全的地方,南京道臨近宋國,兩位太后要動手便須顧忌宋國的立場,所以,魏王殿下可以說是穩若泰山。”

耶律燕久在宮中,雖然有些小性子,但終究不是那些只知道頭面首飾的庸俗婦人,細細一想,頓時覺得腦際豁然開朗。她倏地轉過身子,迫不及待地問道:“你的意思是說,這個使者乃是魏王派來和聖上聯絡的,或者說,魏王有意爭取聖上的支持?”

“沒錯,奴婢就是這個意思。”蘭珠吁了一口氣,心中稍稍一定,“只不過,這是國家大事,公主只需靜觀其變,無須從中推波助瀾。這些天我都看見了,聖上實在是一個精明地人,倘若發現公主有干政地行爲,一定不會輕易姑息。對於高麗公主的事,我覺得公主更加不用擔心,要知道,即使遼國如今大不如前,比起區區高麗還是穩妥得多。”

耶律燕這才釋然,只是,讓她安安分分在後宮當一個貴妃,她不免有些不情願。此時,她的心思漸漸飛到了自己在上京曾經地女伴身上。

倘若能夠把這些人弄到大宋來,或是能夠讓她們嫁給大宋官員,她的日子興許就要好過得多了。

在趙佶最終答應接見高麗使臣王繼之際,抵達大宋後被擱置了許久的蕭芷因終於得到了接待官員傳來的消息。在見完高麗使臣之後,尚書右僕射高俅會親自接見於他。聽到這個消息,即使他再鎮定,也免不了有一種冤家路窄的感覺。

這很正常,早在趙佶還是親王的時候,他就作爲賀正旦的使者出使大宋,在面見當時的天子哲宗時,還暗地擺了趙佶一道。而之前他更是在大宋潛伏了很長的一段時間,雖然沒有做成任何事情,甚至還險些落入宋人之手,但是,這仇恨卻着實已經結下了。

“此一時彼一時!”

站在自己的房間中,蕭芷因忍不住發出了一聲感慨,而旁邊地耶律達更是想到了當日的嚴均。曾經只是一介區區副使,如今卻已經飛黃騰達爲樞密使,這人生境遇無常之處竟至於此!而當日高高在上的大遼南院大王,如今卻淪落到這樣的地步,他真不知道該說什麼是好。

“耶律達!”

聽到這一聲喚,耶律達連忙上前一步,點頭應道:“大王有什麼吩咐?”

“你說,耶律淳讓阿魯跟着我們來到宋國,是不是還在提防我?”

耶律達微微一愣,這是明擺着的事,還需要多此一問?然而,他畢竟跟着蕭芷因二十年,很快心中便有了答案,而這個答案几乎讓他按捺不住跳了起來。

“大王,難不成你……魏王雖然不是那種絕世雄主,但畢竟還是有能耐的,未必就不能助大王完成志願!”

“絕世雄主?我看他連一個平凡之主都及不上!”蕭芷因冷笑一聲,眉宇間的一絲皺紋頓時更深了,“要知道,如今天下呈現這種態勢,要想崛起,首先就是一個兵字,一個權字。耶律淳雖然有野心,但是,論手段卻太沒用了。這一年多來我暗地裡聯絡各地宗室,結果卻得知,耶律淳根本就沒有派人聯絡過他們,難道他不知道這打天下不能只靠一人?都已經自立爲天下兵馬大元帥,還只是窩在南京一動不動,總有一天,那兩個女人會騰出手來對付他!”

對於蕭芷因的這種論調,耶律達並不十分支持,但是,他也知道,這是很有可能發生的事。他雖然複姓耶律,但是,從根本上來說,他和宗室之間地血緣非常淺,如果一直往上追溯,大概他的先祖和遼太祖是一個祖先,而這樣一支姓耶律的人,在遼國還有許多,往往只能靠依附當紅的權貴過活。這一點上,耶律阿魯無疑也是和他境遇一樣的。

直到如今,他也不知道自己遇上蕭芷因算是幸運還是失敗。海陵郡王蕭芷因雖然脾氣暴躁,又有些自大,但是,在其他因素上都還算得上是識時務的人。至少,他跟着蕭芷因,沒有淪落到蕭奉先兄弟那些隨從的下場。然而,倘若這一次走錯一步,後果就很難預料了。他畢竟是契丹人,心中還有身爲勇士的驕傲,讓他藉助宋人的力量甚至是賣身投靠,這是他不可能做到的。)

第29章 上陣也須父子兵第30章 迷霧重重前路茫第4章 權利弊官家爲難第31章 萬事俱備第34章 虎毒爲何不食子第6章 笑談中風捲殘雲第19章 後宮女陰結外援第17章 弄雀鳥偶遇外戚第11章 分而化之第32章 赴邀約無故遭襲第12章 謀伐宋遼夏聯手第9章 議將來兩兩交心第26章 狹路相逢第8章 橫生波折第17章 接書信各做準備第15章 渝州城風雲際會第5章 明升暗降手段高第7章 訪相府撞破玄機第2章 爲家國各有盤算第2章 爲家國各有盤算第22章 慮父疾才女憂心第1章 穿越時空第5章 仇人相見第31章 另有定計第10章 賀新人陳王登門第5章 殿中論財第8章 略施小計懲衙內第18章 喬遷之議第32章 游上海兄友弟恭第12章 捉襟見肘第34章 負荊請罪第30章 師生之誼第12章 應邀約高俅承情第11章 教女無方亦有方第5章 巧言令色探虛實第10章 爲夫郎妻妾費心第35章 王府大變第6章 查弊政文武合力第40章 連暗示好事第8章 回春也須留一手第9章 爲前計兄弟換將第32章 爲固己鋒芒驟轉第34章 賢內助指點迷津第1章 兩相爭鬥終有時第6章 陰差陽錯巧結緣第29章 各封賞死水微瀾第35章 沆瀣一氣共進退第32章 賀帝壽暗度陳倉第13章 不速之客第26章 爲前途卑躬屈膝第38章 已是大限將到時第16章 雷霆大怒重發落第28章 諢身浴血脫重困第2章 天行有常人無常第28章 妙手回春皆歡喜第13章 各路才俊齊聚首第33章 舊時禁中小宿衛第5章 巧言令色探虛實第36章 毀祠堂義憤填膺第20章 迎親前夕各奔忙第5章 顏面存亡孰輕重第17章 出人意料第10章 尋藉口官家教子第11章 暗求信物結外援第14章 君王自古無家事第32章 盛勢出巡第13章 陰結內外謀升轉第32章 赤子忱忱報國心第32章 隱門弟子第15章 拒請降攻勢日急第4章 百日抓週第22章 疑霧重重第17章 觀戰事觸目驚心第24章 摧眉折腰又何妨第39章 隱瞞事實第40章 連暗示好事第4章 緊鑼密鼓第37章 蔡京內舉不避親第8章 居心叵測挑病父第4章 因制舉李綱建言第16章 面君王一唱一和第37章 國之大計第38章 審案亂事緣何起第9章 爲前計兄弟換將第3章 陰差陽錯臥病榻第15章 渝州城風雲際會第31章 宋廷亦重遼東事第20章 老將臨去亦無私第33章 蔡衙內暗生毒計第7章 天子私訪講武堂第16章 蘇元老願附驥尾第2章 計議將來第6章 風雨欲來第7章 天子私訪講武堂第16章 千思萬想憂歧途第10章 爲夫郎妻妾費心第8章 故人相見如陌路第17章 接書信各做準備第19章 謀西北驅狼吞虎第26章 衆環伺虎視眈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