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殿中論財

饒是趙佶早已下定決心,但是,當他在福寧殿的小朝會上提出派船出海時,仍舊是激起了韓忠彥的大力反對。這位宰輔顛來倒去就是兩個意思,一是海上的勾當風險大,難保有多大收益,二是造海船並非一朝一夕之功,而且勞民傷財,又有與民爭利之嫌。總而言之一句話,看到法危害的韓忠彥是坐定了反對派這一邊,如此一來,和他交往密切的李清臣自然也不會鬆口。

曾布悄悄瞥了一眼御座上的天,又看了看旁邊負責草詔的高俅,心頭涌起了一股明悟。看來,皇帝之所以會提起此事,應該是拜高俅的建議所賜,既然如此,他自然不會像韓忠彥那般不領顏色。

“聖上,韓公的話微臣無法芶同!”一句話出口,他便見趙佶緊皺的眉頭漸漸舒展了開來,頓時知道自己賭對了。“從沿海各地市舶司上報的情況來看,那些商賈每年出海獲利極豐,遭遇海難的不過是十停中的一停。於海外諸夷國的喜好來看,不外乎是瓷器茶葉之類的物事好銷,和各地商賈比起來,我大宋各茶場中的茶葉積餘極多,再說如今西夏和遼國蠢蠢欲動,西北和北邊的茶馬互市可謂名存實亡,與其讓這些珍貴的茶葉在倉庫中黴,不若遠銷海外換回各色需要的物品佳。”

“聖上,曾宣此乃是禍國之言!”韓忠彥看不得那些口口聲聲言利的人,他秉承其父韓琦,對於黨本就有所成見,如今見目前的情勢有當年熙豐時期的勢頭,自然要想方設法進行遏制。“重農是第一要務,如今天下田地荒蕪不計其數,朝廷當勸農桑,讓百姓安居樂業,怎可效仿那些斤斤計較於蠅頭小利的奸商?”

聽到韓忠彥始終摳住幾個字不放。高俅的臉上寫滿了不耐煩,所幸一直低着頭沒有讓人看見。他如今只是負責草詔的中書舍人,這種關係國計民生的朝堂奏對沒有他插話的份,因此縱有滿肚地話要說,他也只能在那裡生悶氣。正在他連連咒罵韓忠彥的迂腐時,旁邊的趙佶終於忍不住話了。

“什麼禍國之言,若是朝堂上不可言利,那是不是說朝廷的賦稅也只在無可無不可之間!”趙佶一瞬間臉色鐵青。犀利的目光從一個個臣身上一一掃過,“朕只知道,如今朝廷的財政捉襟見肘,無論是西北還是北邊的軍士都是缺衣少糧,朝廷甚至拿不出和傘的傘本!”他越說越覺得心頭火起,愈覺得韓忠彥面目可憎,“百姓民生講得也是一個利字,安置饑民講得也是一個利字!若沒有錢糧作爲後備,朕又奢談什麼安撫天下民?”

一聽到皇帝地這種語氣,韓忠彥登時覺得心頭大震。他經歷過熙豐紹聖。對神宗哲宗兩位皇帝的秉性都廖若指掌。如今見這位近登基的小皇帝不知何時染上了前兩代天的通病,自然是痛心疾。當下他便立刻撩袍跪倒,昂然對奏道:

“聖上。微臣早已上奏過,邊事既然耗財,朝廷就該暫息兵戈,大力裁汰西北軍士,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放棄那些無用之地!熙寧用兵時,朝廷耗費錢糧千萬,雖有所得卻無以彌補巨大的損耗,因此元佑時,朝廷會放棄了那些不毛之地。如今乃是百廢俱興的時節。聖上絕不可本末倒置……”

“你說什麼?”趙佶霍地站了起來,死死地瞪着下頭的韓忠彥,額頭已是青筋畢露,後竟冷笑了兩聲。“好,很好,朝廷上只有你精忠報國,只有你知道國計民生!朕的父皇五路出兵西夏,費盡千辛萬苦方取得了大片土地,之後朝廷無力守成居然也被你說成是明智之舉?你怎麼沒看到西夏和契丹遊騎擄我大宋民。邊地十室九空的慘景?”他再也沒興趣看韓忠彥一眼,直接轉向了高俅,“高卿家,你來說說,朝廷爲何要派船出海!”

高俅聞言一愣,見下頭的韓忠彥李清臣安煮無不朝自己投來刺眼地目光,心中不由苦笑。這種時候當出頭鳥沒多大好處,只是天官家已經話,不管怎樣都要硬着頭皮上了。

“聖上,我朝錢荒由來已久,川陝用鐵錢以及當初用交都是這個原因,究其根本,其實是因爲我朝銅錢太賤!”他見曾布連連點頭,心下明白,曾經在神宗年間擔任三司使地曾布對這種弊政瞭解甚深。“一貫錢約重五個若是百姓私自將其熔鑄成銅器,則其價值轉眼便能翻上幾倍。沿海一地雖然一向禁止銅錢外流,但是須知十貫銅錢在海外可得百貫之物,百貫銅錢可得千貫之物,利之所趨下,錢禁也就如若不存在了。”

“那和派船出海有什麼關係!”韓忠彥眉頭緊皺,不待高俅說完便插話道,“如此正證明了小民百姓不識教化,視律法爲無物……”

“韓卿家,你先聽高卿家把話說完!”趙佶冷冷地望了韓忠彥一眼(p),福寧殿中的氣氛頓時加僵硬了。

“聖上,諸位相公,可知道本朝每年鑄錢幾何?”高俅拋出一個問題,見唯一略知底細的曾布含笑不語,便自問自答道,“唐天寶年間,每年鑄錢不過三十二萬貫,以當時地人口計,平均每個人頭上不過攤到六七文錢,可那時似乎並未出現過錢荒。而如今我大宋立國初期,每年鑄錢就高達一百萬貫,元豐年間是高達五百萬貫以上,這還不算鐵錢和交,如此大規模的鑄錢,爲何還會造成錢荒?”

趙佶也是第一次聽到這個數字,不由嚇了一跳。他低頭往下望去,見曾布胸有成竹,李清臣若有所思,而韓忠彥則是不爲所動,立刻醒悟到其中關鍵。他很清楚三人的履歷,曾布曾經當過三司使,而李清臣作過戶部尚書,韓忠彥則當過三司鹽鐵判官和戶部判官,對於錢糧之事都不陌生。相比之下,高俅入仕以來從未涉及到俗務,在某些方面反而比這些人看得遠,這不禁讓他爲嘉許。

“每年海商出海,以夾帶銅錢十萬貫計算,到海外則可換回百萬貫的貨物。而僅以這些貨物在中原賣出百萬貫計,則又有百萬貫的銅錢流入這些人手中,到海外則可獲利多。如此循環下來,我大宋的錢荒至少有大半便是如此所致。當然,民間熔鑄銅器也是一大誘因。除此之外,聖上和各位相公可知道,民間百姓爲了應對荒年或者變故,貯藏了多少銅錢?我大宋爲了應對災荒和用兵,又在倉庫中存儲了多少銅錢?

再加上那些所謂家財萬貫的豪商大賈,可以說,我大宋雖然鑄錢遠勝前朝,但大部分的銅錢根本未曾流通。”

“那又如何,難道聖上還能令那些富商和百姓心甘情願地拿出錢來不成?”韓忠彥出身世族,雖然口口聲聲地安撫天下百姓,但對於真正的民生卻知之甚少。“高中書,莫非你想效仿當初熙豐舊政,再替朝廷斂財?”他的口氣突然變得分外嚴厲,“你莫要忘記了,青苗法害得農人家破人亡,市易法使得商賈苦不堪言,而免役法是使得民間賦稅驟增!再者,你如今只是中書舍人,怎可以一己之力干涉政事堂之事。”

“夠了!”趙佶冷冷迸出兩個字,一時間,廷下一片寂靜。他雖然登基未久,也不太認可熙豐和紹聖年間大力推行地政,但是,兩個矢志變法的人一個是他的父皇,一個是他的兄長,韓忠彥的話可謂重重刺痛了他。“韓卿家不必對高卿家的言論耿耿於懷,你既然說中書舍人不便參政議政,那好,朕便給他這個名義。明日朕便下詔,擢升他爲寶文學士!”

見高俅來不及反應,韓忠彥是愣在當場,曾布着實大喜,立刻趨前一步道:“聖上處置得極是,高伯章自從伴駕藩邸便有大功,在聖上登基以來是屢屢進忠言,士林之中早有好評!此番進寶文學士,正是順承民意之舉!”要知道,館學士向來都是政事堂宰相的預備,也就是說,只要再抓住機會,高俅離入主政事堂便只有一步之遙。

趙佶本來是一時氣急會做出這樣的任命,話一出口便有些擔心,此刻見曾布心領神會地上前附和,登時心中大喜過望。他見韓忠彥似乎還想進言,連忙大手一揮道:“今日之事便議到這裡,諸卿都退下吧!”

衆人心緒不一地出了福寧殿,韓忠彥狠狠地瞪着得意洋洋的曾布,終於忍不住質問道:“曾宣,你究竟是什麼意思,難道還要蹈當年覆轍你高興麼?聖上自登基以來,屢屢重用藩邸舊臣,長此以往,朝堂之上必定滿是趨奉之人,你身爲宰輔不知勸諫,反而屢屢從旁攛掇,你……”

“韓相,人各有志,聖上如今勵精圖治,難道要像你這樣處處爲難是人臣之道麼?”曾布不以爲意地微微一笑,隨即意味深長地看了李清臣一眼,“邦直,你前時處處推崇熙豐之政,還是不要朝令夕改地好!”言罷竟旁若無人地揚長而去。

“真真小人也,我當初怎麼會和他相交!”韓忠彥恨恨地望着曾布遠去的背影,渾然沒注意李清臣眼中一閃而過的懼色。

第2章 姚家有子箭穿楊第12章 應邀約高俅承情第36章 正是出遊好時節第5章 巧言令色探虛實第19章 遼使告哀第34章 尚主乃是家門幸第8章 初識童貫第34章 諸般緣起枕頭風第29章 狗急跳牆第8章 商人重利第32章 賀帝壽暗度陳倉第24章 聞絃歌不知雅意第38章 此消彼長第9章 診親王醫官驚心第39章 棄興州敗走西北第38章 嫌隙言父子陌路第33章 初交涉互探底線第8章 何處草莽稱英豪第19章 禍水東引第17章 因別情婚事生波第27章 下湟州語論進退第17章 弄雀鳥偶遇外戚第16章 懲治惡奴第23章 訓諸弟蔡攸發威第40章 雙喜臨賀客盈門第28章 妙手回春皆歡喜第32章 結姻親各有喜憂第39章 隱瞞事實第14章 天子亦需勤修整第25章 提婚事挺之出馬第20章 鐵冠真人唐子霞第33章 兩虎相爭趁虛入第1章 生財有道第11章 分而化之第7章 天家兄弟皆有心第31章 大相國寺遇故人第22章 掀黑幕連番準備第2章 誰家英氣少年郎第8章 文武兼行治國道第15章 使高麗另有要務尾聲大好河山大結局第18章 喬遷之議第37章 人人皆有謀利心第18章 訪密友才女問計第33章 無雙絕藝第1章 觸景生情淚滿襟第33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第4章 緊鑼密鼓第34章 得報訊洞察先第12章 諜影迷蹤第8章 聞捷報隱跡面聖第11章 奇妙遇合第12章 天下熙熙爲利來第29章 應危機三人成虎第3章 一波未平一波起第19章 處心積慮圖上進第13章 觀相撲官家有感第19章 引蛇出洞謀雙鵰第40章 爲招納紛爭再起第23章 明爭暗鬥第26章 爲前途卑躬屈膝第40章 臨行前夕第15章 兩虎相爭未必傷第39章 蔡衙內志在都堂第1章 星變奇觀天下震第5章 貴公子北上成都第18章 喬遷之議第20章 迎親前夕各奔忙第6章 各逞機心爭鬥忙第35章 誰人損人不利己第32章 黎陽盜禍緣何起第28章 高嚴對酌謀靖國第40章 自古沙場埋忠骨第5章 殿中論財第14章 轉武階再試鋒芒第23章 明爭暗鬥第26章 聞諫言迅捷應對第20章 愛美之心乃天性第39章 公平交易第2章 烏蒙王不請自到第18章 上香遇劫靈隱寺第7章 亦真亦假無需辨第11章 天子謀國有遠慮第17章 師徒重聚忙密商第35章 王府大變第34章 無心插柳柳成蔭第31章 李伯紀直言不諱第2章 烏蒙王不請自到第3章 生不逢時第33章 蔡衙內暗生毒計第7章 戰訊驟驚遼與夏第7章 高郎道觀遇段郎第32章 準駙馬心懷焦慮第1章 上京城故地重遊第40章 塵埃落定第34章 公主府彗星突見第19章 婚慶日貴客盈門第16章 無名火禍及柳門第24章 訪蘇府三女巧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