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往南撤,一直往南撤……
在做出撤退決定的那一刻,魏斯沒有想到,此前氣勢磅礴,看似蘊藏無盡力量的聯邦軍戰線,遭遇諾曼軍隊的大規模反擊後,居然連戰連敗、一泄如注。十天之內,他們從霍芬蒂斯撤退到了卡萊滕克,又從卡萊滕克撤退到了薩姆巴河。這一次,薩姆巴河防線也沒能幫助聯邦軍隊力挽狂瀾,僅僅兩天便被諾曼軍隊攻破。若不是聯邦軍右翼部隊及時發動了一場威逼到敵軍補給線的反擊,迫使諾曼軍隊暫停攻勢,抽兵回援,諾曼人完全有機會抵近奧城,甚至一鼓作氣拿下這座半要塞化的工業重鎮。呼應友軍的反擊,退守奧城一線的聯邦軍隊觸底反彈,全線反守爲攻,可結果是雷聲大雨點小,僅將諾曼人逐回了薩姆巴河北岸便止步不前了。
兩軍暫時相持於薩姆巴河,前期遭受沉重打擊的聯邦軍各兵團不失時機地在奧城周邊重整兵力。聯邦軍左路各部,以第9兵團的損失最大。這支部隊在霍芬蒂斯之戰中的驍勇頑強的表現,儼然成爲了這場失利中爲數不多的慰籍所在——當時多支部隊指揮混亂,如果不是它將敵人的突擊集羣吸引過來並且撐了一夜,其他幾個兵團連同它們的師級部隊,恐怕會在撤離戰場的過程中損失更大,甚至被截斷退路,全軍覆沒。
第9兵團的前前任指揮官,四年前退役的亞特烏斯中將被緊急召回,代替音訊全無的凱森將軍指揮這支殘破不堪的部隊。老將搭乘飛行戰艦星夜抵達奧城,利用所存的軍官隊伍迅速修復了破碎的指揮體系,在恢復部隊戰鬥力方面,他採取了精簡編制的務實策略,兵團所屬的六個師,全部調整爲師部+混合戰鬥團,並通過調配後備兵的補充數量,使這些“師級加強團”的戰鬥力趨於均衡。
在部隊的休整和整編過程中,戰場臨時編組的戰地營自然是就地解散,所屬人員各自歸隊,魏斯也重新歸於兵團直屬警衛團偵察營,回到了霍澤森少校麾下。由於部隊嚴重減員,警衛團雖然保留了獨立番號,卻只剩下兩個營,即偵察營和通訊營。偵察營原本只剩一百多人,兼併了裝甲營和炮兵營的倖存人員,補充了一些後備兵,基本回到了滿員狀態。魏斯被指派爲重裝連指揮官,統率133名官兵以及編配給該連的十數件機炮機槍。
在毗鄰巴斯頓軍校的新駐地,魏斯帶着官兵們抓緊訓練、磨合。畢業一週年的日子將近,肩上的三顆銀星,本可以讓他昂首挺胸地回到母校。可是,糟糕的戰況,第9兵團的潰散,凱森將軍的失聯,這般境遇,讓他陷入沮喪、失落、憂慮、惆悵的負面情緒當中。一個人眺望巴斯頓軍校,成了他訓練之餘最常做的事情。不久之前,他滿以爲戰爭的轉折點已經到來,捱了當頭棒喝,才知道高興太早了。以聯邦軍隊當前的狀態,薩姆巴河防線基本沒有守住的可能,等到諾曼軍隊重新揮師向南,奧城定然成爲戰場,巴斯頓軍校也將經受建校以來的第四次戰火洗禮。魏斯毫不懷疑,奧城的浴火重生,巴斯頓軍校的光輝再現,是或早或遲的事情,只不過這個過程伴隨着無數的犧牲和無盡的毀滅,而且歷史一而再地證明,活着的人必須擔負更大的責任,承受更多的痛苦,因而需要更大的勇氣,激發更多的潛能……
薩姆巴河防線靠不住,魏斯能看到的,軍方高層當然不會視若無睹。第9兵團完成整編後的第一個任務,就是進駐奧城東北部的M3和M4防區——參照上一場戰爭的經驗做法,偌大的奧城被劃分爲28個防區,即:外圈16防區,代號O1-O16;中圈8防區,代號M1-M8;內圈4防區,代號I1-I4。參戰部隊各守防區,節節阻擊、層層消耗敵軍,使敵軍筋疲力竭,進而將其擊敗。
第9兵團進駐的M3和M4防區屬於非軍用工業區,分佈着金屬鑄造、模具製造、動力機械、車輛組裝等行業的十數家大中型工廠,其中約三分之一是格魯曼集團旗下的產業。攀上水塔俯瞰,這裡密密麻麻地分佈着數以百計的廠房、倉庫、宿舍等建築物,大大小小的煙囪鱗次節比,硬化道路和貨運鐵軌蛛網遍佈。從防禦的角度來看,這裡的地形環境利用好了,能讓敵人吃飽苦頭,但副作用有二:其一是要阻擋諾曼軍隊,必定要付出慘重的傷亡,打到最後,大部分守軍官兵都要交待在這裡;其二是激烈的交火,尤其是依託廠區組織防禦,會把絕大多數生產設施變成廢墟。
反擊,撤退,再反擊,在這一連串的作戰行動中,聯邦軍兵力消耗極大,總參謀部各處抽調部隊,駐防奧城的主力部隊也不能倖免。在第9兵團抵達防區之前,這裡僅有幾個不滿員的警備團,兵力相當空虛。現在,兩個重要防區的指揮權交到了亞特烏斯中將手裡,這位重回一線的退役老將能夠仰仗的,也就是手裡這兩萬人馬。即便有現成的街壘工事和彈藥儲備,也必須精打細算,全盤考慮。
在老資歷的軍官口中,亞特烏斯中將是位行事果斷、頗具魅力的指揮官,但優點同時也是缺點是——在許多作戰決策上,他對自己的直覺判斷有着謎樣的自信。在上一場戰爭中,先後擔任營團級指揮官的他依靠這種衝勁屢立戰功,而在戰後擔任師級和兵團級指揮官時,他的操演戰績卻呈現出兩極化:要麼精彩獲勝,要麼黯然慘敗,很少有循規蹈矩的平局或是小勝小敗。正因爲這種過於性格化而缺乏穩定性的特點,亞特烏斯錯失了晉級軍團級指揮官乃至進入總參謀部的機會,最終在第9兵團司令任上年滿退役。
抵達防區後,警衛團很快接到了作戰部署,他們的主要任務不是守衛某處陣地或者單純保護兵團司令部,而是“城市作戰偵察聯絡”——偵察營和通訊營聯手作業,組成多個偵察聯絡分隊,每個分隊設偵察聯絡點一處、偵察觀測點若干。這個偵察聯絡系統在戰鬥期間獨立運作,將觀察到的戰況訊息傳回到兵團司令部,供司令部掌握戰況,參考決策。
偵察營和通訊營均被拆散使用,魏斯指揮的重裝連也一分爲三,分別據守三個能夠覆蓋和支援前沿偵察聯絡點的戰鬥陣位。諾曼軍隊兩度逼近奧城,大部分工廠和市民都已轉移,但一些難以遷移的生產線仍在運轉,將堆積如山的庫存原料轉化爲工業半成品,就地加工或是轉運出去——在前線戰事吃緊、後方運力緊張的情況下,這些原材料哪怕是就地遺棄,也比直接轉運到後方更爲划算。
魏斯的連部,便設在一座百分之六十所有權歸屬格魯曼集團的鑄造工廠。這裡有四條高爐生產線,滿負荷運轉時,每天能夠製造數百TA的鋼製品,如今只有七十多名自願留守的工人和少數技術人員,勉強維持一座高爐生產線運作,要用完倉庫裡最後四千多TA的鋼錠,少說也要一個月。鑑於高爐裡的高溫燃料在戰時是極大的火災和爆炸隱患,隨時有可能傷及無辜,對聯邦軍的防守產生負面影響,第9兵團司令部在進駐次日發佈了有限停工令,高壓高溫高能的設備一律停工。工廠負責人對此雖有微詞,但還是無條件接受了軍方的戰時管理。隨着高爐熄火,機器停轉,偌大的廠區彷彿入睡的巨人,一下子安靜下來。不過,工人和技術人員並沒有馬上撤走,而是繼續利用車牀爲聯邦軍隊修理破損的武器,用吊機幫助守軍修築防禦工事,加大防禦厚度。
在高爐車間旁的水塔上,魏斯讓士兵們設立了一個目視觀察點,架了副高倍望遠鏡,在這裡不但可以掌控防區周邊狀況,還能觀察到城區各處。北面工廠區和鐵路貨運場,是第37國防師的駐紮地,再往北是奧城的外圈防區,由其他聯邦軍部隊負責防守。
如果戰時不受敵軍炮火的侵襲,這個高出地面百尺的水塔無疑是個非常理想的戰場觀測點,但精明的諾曼人當然不會允許這樣一個條件絕佳的觀察點存在,因此,魏斯又分別在廠房頂部、倉庫上層設立了火力觀察點。受益於奧城強大的軍工產業,他們既有的武器得到了維護,並且囤積了充足的彈藥,還從維修工廠拖回來兩門15PIR口徑的野戰速射炮和一車炮彈。
在第9兵團開進奧城的第六天,諾曼軍隊重新在薩姆巴河防線發動攻勢。他們採用聲東擊西的計略,將裝甲部隊集中於上游地帶,趁着枯水期強行渡河,在聯邦軍戰線薄弱處打開突破口,繼而高速迂迴守軍側後,使聯邦軍隊陷入被動。戰鬥打響後,聯邦軍飛行艦隊和戰機部隊被牽制在戰線中路,一開始分身乏力,等到他們轉場前來,又遭到諾曼艦隊的強攻,遲遲不能爲地面部隊提供強援。就這樣,薩姆巴河防線又只守了兩天,參戰各部便在友軍的掩護策應下匆匆撤向奧城。
兩次大戰中的第三次奧城之戰,就此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