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與重生
儘管是原址重建,唐山也有告別。清墟即將開始,唐山人首先告別的是廢墟。
這一天,唐山人到廢墟上燒紙,就像每年的“7·28”一樣,這天晚上,天空已經亮出一片星星。在唐山城市的街頭、路口會燃起一堆堆的祭奠震亡者的冥紙,在明亮街燈的輝映下,紙火顯得幽暗而飄忽。第二天,大街上會留下用粉筆或磚頭畫出的圓圈和一片片的紙灰。有人說這是唐山街頭一道獨特的風景,這是唐山人心靈上的傷疤,這道傷疤承載了大地震帶給我們的所有苦難和悲傷。隨着時間的推移,汶川、北川的街頭也會出現這道獨特的風景。逝去的人哪裡知道,正是他們的離去,給衆多親人帶來永久的痛苦。一個人的痛,無數人的痛,最終完成對痛的超越與昇華。
汶川地震後的告別是悲壯的。我們把目光聚焦在最嚴重的北川縣城。
5月20日凌晨開始,北川縣城開始“封城”。除救援人員外,其他人員幾乎無法進入城區。北川縣縣長經大忠傷感地說,採取“封城”措施是不得已而爲之,此舉主要是爲了防疫、防汛等,保障羣衆的生命安全。封城的前一天,北川的倖存者們來了很多,他們要與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做最後的訣別。
北川的大學生席西因爲回家考公務員,和北川縣城的2萬鄉親一起經歷了這場大地震。席西認爲自己很幸運,他的家庭在震後保持了完整,這在北川縣城極爲少見。席西和父母在綿陽市區的九洲體育館待了幾天,市裡發佈了對年輕力壯的男青年的徵召令,希望有能力的青年回家鄉幫助重建。前天,席西和父母返回了北川,就住在北川中學後的操場。這個時間正好是北川地區油菜成熟的時節,席西等大批返回家中的青壯年勞力將幫助受災羣衆“收小春”,之後還要“播大春”。
告別的時候,席西想在縣城的街道走走,再去小河街買好吃的東西,等着過六月初六的祭大禹,還有十月初一的羌歷新年。他愛這個小城市。可惜,這座城市沒有了,再也不會給他這樣的機會了。聽說以後這裡就是國家地震博物館了。
席西是羌族人,在成都的一所大學讀大四,23歲的他粗壯、黝黑,典型的羌族人的相貌,只不過鼻樑上架着眼鏡。一直到19歲高中畢業,他的絕大部分時光都是在北川縣城度過的。5月12日,正在小河街閒逛的他突然感到地動山搖,兩邊山上的巨石向下滾落,很快將縣城大多數建築掩埋衝倒。整個縣城被籠罩在煙塵之中。席西撒腿往位於縣**的家中跑去,在樓下見到了跑出家門的父母。一家三口一路跑出了縣城。在北川中學,席西看到自己就讀了6年的學校變成了一片廢墟,忍不住哭了。
他馬上投入了搶險救人的行列。
沿着這條綠樹成蔭的街道一直往下走,可以走到他的幼兒園和小學。小時候,席西的爸爸每天一早就會推着一輛自行車,將席西放在後座上,慢慢推着5分鐘就可以到達幼兒園。席西走到了幼兒園的廢墟上,幼兒園已經沒有了,很多當年教他的老師都壓在裡面沒有出來。幼兒園再往前右拐,便是縣城所有小朋友都喜愛的小河街,這條沿着湔江修成的街道連接縣城的新老城區,是縣城的商業中心,除了一個菜市場,還有服裝、副食等小商店。每當席西在幼兒園取得好成績後,爸爸就會獎勵他,帶他去副食店給他買愛吃的糖果。
小河街給席西的記憶總是美好的。
席西最愛羌歷新年扎酒。北川縣城一年有三次大節日,因爲漢族和羌族差不多各佔一半,所以除了傳統的漢族農曆新年外,作爲大禹的故鄉,六月初六的祭大禹是北川特有的一個節日。另一個更爲盛大的節日,則是十月初一的羌族新年。羌族新年的時候,晚上會在縣城每個路口點上一堆篝火,在火上開始烤全羊,一陣陣肉香會把附近的居民全部吸引過來。大家圍着篝火又唱又跳,一直到深夜。衆多羌族羣衆盼着新年,其實就是盼着能夠扎酒。扎的酒是由青稞、大麥等各種雜糧和水果釀製成的,裝在罈子裡面。大家歡唱的時候,男男女女也輪流圍着罈子,用長長的竹管伸進壇口,站着吸食壇裡的美酒。席西每次也混在人羣之中大口扎酒,因爲只有在羌歷新年偷喝酒,不會回家被父母責罵,因爲爸媽也都喝醉了。
告別的人越聚越多。
鞭炮在席西身邊炸響了。
羌族的民俗,給人送葬的時候要放鞭炮,今天要給這座城市送葬了。
災民跪在廢墟上,不停地磕頭,哭聲一片。
席西沒有哭,還哼起了羌族流傳的勸酒歌:“萬顆明珠一罈收,王侯將相盡低頭,雙手抱定朝天柱,吸得黃河水倒流。”哼着哼着,他就淚流滿面了。
歌聲悲壯,在北川的廢墟上飄蕩。
席西在歌聲中,感覺到了力量。一個新北川城就要誕生了!
席西已經聽說了,北川縣城新址初步選定在與其鄰近的安縣安昌鎮。此鎮距北川縣城20公里左右。
四川地震災區的重建,要從唐山恢復建設中獲取啓示和經驗。
唐山大地震之後,重建之前是恢復生產。唐山人以泰山壓頂不彎腰的氣概掩埋好親人的屍體,擦乾身上的血跡,迅速投入到恢復生產之中。以血淚澆築崛起之魂,用鐵臂擎起斷樑,向着光明和希望挺進。
開灤煤礦有6500多名礦工和2萬多名家屬遇難,2000多名職工重傷。震後第8天,倖存者忍受着巨大悲痛,來到滿目瘡痍的礦山開始恢復生產,震後第10天就產出第一車“抗震煤”。地震使唐鋼遭到嚴重破壞,轉爐熄火,高爐移位,廠房倒塌。職工震亡1788人,接近總人數的十分之一。地震第二天,冶金部一位副部長就帶着醫務人員和十一冶的施工人員來到唐鋼。冶金部組織全國各大鋼鐵廠、冶金基建工程兵、冶建公司、設計院等,打響恢復生產攻堅戰。震後第14天,唐山電廠併網發電;震後第20天,唐山機車車輛廠造出第一臺機車;震後第28天,煉出第一爐“爭氣鋼”;震後一年,工業生產全面恢復;震後第二年,工業產值超過震前水平……1978年1月20日,《人民日報》報道稱:唐山抗震救災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大災之後復產之快,堪稱世界抗災史上的奇蹟。
正是在全國人民的支持下,唐山人憑着百折不撓的抗震精神,在抗震救災中創造出神奇的“唐山速度”。
從此,唐山進入了十年重建、十年振興、十年快速發展的歷史時期。
1976年8月8日,災難中的唐山異常悶熱,空氣中瀰漫着難聞的異味。由國家計委、國家建委和中央有關部委組成的國務院聯合工作組來到唐山,在指導幫助恢復生產的同時,開始研究重建唐山的規劃。著名建築學家吳良鏞教授也在其中。
幾天後,趙振中,這位當時唐山市城建管理系統“革委會”規劃科副科長,懷揣一張從單位廢墟翻找來的《唐山市地形圖》,配合專家工作。小樹林深處的帳篷就是他們的辦公室兼臥室,裡面悶熱而潮溼。儘管條件艱苦,專家們卻豪情蓋天,他們還帶來了過冬的衣服,大家只有一個共同的心願,早日把新唐山建設好。他們每天一大早就出去調查,晚上回來後還要討論、畫圖、曬圖。趙振中帶來的這張地形圖派上了大用場,這是當時專家們唯一可參考的唐山地形圖。
十月秋風起,簡易房建設接近尾聲。35萬多間簡易房,連綿起伏,成爲唐山震後一大景觀,唐山也成了一座“簡易城市”。1976年8月6日,河北省唐山抗震救災前線指揮部召開建房工作會議,要求在冬季到來之前,讓災民住進不怕餘震,又能保暖越冬的簡易房。羣衆從廢墟中撿出石頭、整磚和木料,就近取土,在參加抗震救災的解放軍官兵的幫助下蓋起了大批簡易房。冬季取暖之前,唐山地區建成187.9萬間簡易房,其中市區35萬多間、420多萬平方米。
就在此時,一份凝聚着規劃專家心血的唐山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初步完成。唐山是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原地重建可以減少徵地和搬遷的鉅額費用,而且對保留唐山歷史特色,促進唐山經濟發展有着重要意義。只要避開活動斷裂帶,一般不會有大問題。最終,決策層還是採納了就地重建的意見。對此,專家們提出了四個“有利於”的原則:有利於環境保護,有利於發展生產,有利於方便生活,有利於抗震。
三月春風喚桃花,全國14個省市的100名規劃專家又一次齊聚唐山。一時間,吳良鏞、周幹峙、張開濟、戴念慈等國內規劃和建築界大師爭相踏訪這片城市廢墟,要用精彩之筆在這裡描繪最新最美的圖畫。從初春到盛夏,專家們輾轉1600多個單位,分析計算4.89萬個數據,繪製2340多張圖表,製作6個規劃模型,編制出了城市道路、給排水、煤氣、供熱、綠化、供電等專業規劃圖。
唐山人再次看到了低空掠過的飛機。它不再是投放食品和撒藥防疫,而是國家建委派河北省測繪局、陝西省測繪局對唐山市區進行大面積航測。河北省城勘大隊、華北勘察院配合平板儀成圖,測繪1:1000的地形圖,滿足了設計需求。這樣的飛行,給唐山人帶來了希望。
唐山市委根據上級指示,調整方案將唐山市規劃爲路北區、路南區、東礦區和新區4個區,城市人口76萬,佔地73.22平方公里。在避開斷裂帶和採煤波及區的前提下,路南區規劃建設13個住宅小區。原有企業一般原地重建,污染嚴重且就地難以治理的企業,遷出路南區。小山基本按原來鬧市區規劃恢復建設。
唐山重建,基本是按這次調整後的規劃進行的。這也是唐山市歷史上第一個科學的城市總體規劃。
至此,唐山恢復建設的大幕徐徐拉開。
這是一個難忘的9月。在唐山震後恢復建設的關鍵時刻,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同志親臨唐山視察。在生產現場、建築工地,他一處處走,一處處看,大到新唐山的規劃建設,小到居民住宅的一扇窗子,他都特別關注,親切叮嚀。對唐山這座百年工業城市的恢復寄予厚望,爲新唐山的建設和發展描繪了美好的藍圖。
新唐山落腳的地方,是原來佈局雜亂又經地震破壞的地方。
2000多萬立方米的建築廢墟如何清除?35萬多間簡易房、16萬多戶居民如何搬遷?這是唐山復建面臨的兩大難題。早在1976年秋冬,市武裝部就組織基幹民兵開始清墟。1979年3月,唐山市成立機械化施工公司,隨後掀起真正的清墟**。推土機碾壓着碎磚爛瓦,載重汽車隆隆轟鳴着,黃塵滾滾,一趟趟把廢墟運往市郊的大坑填埋。
對此,唐山人悲欣交集,那一車車的瓦礫曾經是他們棲身的家啊!但同時他們彷彿也看到了新家園的雛形,看到了希望……
爲了破解難題,唐山市在郊區和市區新規劃出的空地上,建起河北小區、機場路小區、趙莊小區等6個住宅小區。這86萬平方米住宅,專爲“搬遷倒面”使用。1979年下半年,唐山第一批搬遷戶遷入新居。此後,邊建房,邊搬遷,邊清理,住宅建設速度逐步加快。有人說:“從1976年到1986年十年間,汽車拉走了一個唐山(清墟),內部消化了一個唐山(簡易城市),合力建起了一座新唐山!”在恢復建設中,唐山始終堅持住宅爲先、住宅爲重,是爲百姓做的頭等大事的“一號工程”。
1978年4月,柳吐嫩綠,花發新紅。城市裡,綻開的山桃花吸引來嗡嗡嚶嚶的蜜蜂,滿眼簡易房的城市擋不住春天的腳步。鳳凰山下的市委第一招待所內,唐山民用建築設計方案討論會正在熱烈召開。由國家建委、河北省建委、唐山建設指揮部和中國建築學會四方召集的這個會議,對唐山震後住宅最後“定型”。結果,從208個方案中優選出2個居住小區的規劃方案和25個住宅設計方案。會議結束後,北京市、河北省的幾家設計單位爲唐山建設編制了住宅通用圖。
1979年下半年,唐山進入大規模恢復建設階段。除了路南區外,唐山各區、街道都有建築工地。當年開工面積達340多萬平方米。
整個唐山就是一個建築工地。整個唐山大地塔吊林立,施工車輛往來如梭。當時,唐山有4家建築公司,分別是一建、二建、三建和四建。他們和來自全國各地的45支、8萬人的援建隊伍彙集在一起,組成10萬建築大軍,在市區100多個場地擺開了重建新唐山的戰場。引人注目的是,施工大軍中還有基建工程兵、鐵道兵15支部隊參加建設。規模最大時,援建隊伍達11萬人,援建單位62個。
“沒有解放軍,沒有別的地方人來這裡幫助建設,我們現在不會是這個樣子,唐山人什麼時候也忘不了這一點。”趙振中雙目發澀,話語不由得輕輕顫抖起來。
“所有人都是建設者!”
“剛到唐山的時候,到處是倒塌的樓房,還有沒有清運走的瓦礫。真慘哪!”邯鄲二建員工趙林峰說,他當時被眼前的境況震驚了。
根據唐山有關部門統計,大地震中,全市城鄉民用建築68萬餘間1000多萬平方米,被地震損毀65萬餘間,達95%;在唐山火車站、小山、解放路、宋謝莊、復興路、新立莊、風井和樑屯一帶,建築物被毀得蕩然無存,交通基本斷絕;東西鐵路幹線被切斷,京沈鐵路癱瘓,更讓人心頭髮緊的是,失去的親人已經永遠不能再回來了,而餘震又在時時威脅着人們的生命安全。
“工期緊啊,白天干,中午幹,晚上加班接着幹。”當時做油漆工的趙林峰迴憶說,當時邯鄲二建建設的小區,每個單元層3戶,每戶6至7個門,每天他要刷3層。
而邯鄲二建另一位職工凌海山負責往工地上運送材料,更是沒日沒夜,只要上面一聲招呼,立刻就得出車。“那時候機器不能停,只要機器出個故障,所有人馬上都能睡着了!”凌海山說。
“再苦再累也得堅持,我們當時只有一個目標,讓唐山人民早日住上房,住好房。”幾乎所有參加援助唐山重建的工人、幹部,都會說出同樣的一句話。
而在這個過程中,唐山自己也沒有閒着。
唐山一建在震後第二天就發出通知:“3天到工作崗位!”儘管這家建築公司在地震中永遠地失去了604名職工,包括黨委書記在內的9位領導班子成員中的4位,16名中層幹部,此外還有重傷員317人。但1978年,他們建設了新唐山第一棟樓房“7801”。至1986年,唐建建成住宅樓632棟,住宅11.8萬套,建築面積91.6萬平方米,並於1980年建設了新唐山第一棟高層建築——唐山賓館。
到唐山來的所有人都是新唐山的建設者。於是,隨着搶險救災形勢逐漸好轉,唐山出現了一幅幅讓人心神激盪的場面:剛剛失去親人的男女老少,坐在廢墟上把還可以用的磚頭揀出來,“喀哧喀哧”清理乾淨,擺放在一邊,準備蓋簡易房或者今後重建工程使用。
經歷了兩個冬季和一個雨季,唐山大多數簡易房已不堪風雨。屋頂油氈老化,一到雨天,不得不把臉盆等派上用場。那滴滴答答聲令人心酸不已。爲此,省市領導焦急萬分。爲了加快工程建設,1979年,河北省又組織全省力量進行“百臺塔吊大會戰”,場面非常壯觀。建設隊伍中,邯鄲市第二建築公司是一支雄師之旅。1979年至1986年,“邯二”在唐山完成建築面積110萬平方米,竣工交付的668個項目均達到“內堅外美”。他們還創造了“三高”:高產值、高質量、高效益,得到了時任中共中央***胡耀邦、國務院副總理萬里的高度稱讚。
從1979年下半年大規模建設全面鋪開,到1986年6月底唐山復建完成,恢復建設竣工面積1800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1122萬平方米。均實現當年竣工,當年配套,當年入住,入住戶以每年2萬至4萬戶的速度增加着。
震後唐山市區災民爲16.3萬戶,以後每年大約新增2萬多人,合7000多戶。1985年底,唐山市區已發展到23萬戶。爲此,唐山壓縮或緩建市政、公用或公建項目,力保居民入住。這樣,到1986年底,全市有23萬戶居民遷入新居,佔當時總戶數的98.5%。
新唐山建設避開了地震斷裂帶,城市建築增加了抗震設計,設防標準是全國最高的,被專家稱爲國內最堅固的城市。
1986年7月28日,距大地震整整十載。唐山向世界宣告:重建工作基本結束!
1986年6月30日,美國《新聞週刊》發表《從廢墟上興起的城市》。文章說:“唐山的新生證明了她的人民的復原力,以及證明了中國在***改革政策指導下跨出的巨大步伐……這座重建的城市,在許多方面體現了中國雄心勃勃的現代化目標。”
1990年11月13日,聯合國向唐山市**頒發了“人居榮譽獎”,成爲新中國成立40年來第一個被聯合國授予榮譽稱號的城市。頒獎儀式上,受聯合國副秘書長、人居中心執行主任阿考特·拉馬昌德蘭博士委託,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京辦事處代表毛瑞先生特別提到,20世紀三分之一的地震發生在中國,地震中死亡的265萬人中的89%是中國人。向唐山市**頒獎,是爲了嘉獎其在1976年地震後規模巨大的重建中取得的成就,這是以科學和熱情解決住房、基礎設施和服務問題的傑出的例子。“唐山的經驗表明,人民的積極參與對改善災後人類居住條件起到重要作用。”
新唐山,張揚着生命的詩意和激情。它就像一滴水,融進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洪流,洶涌澎湃地向未來的高地衝去……
昨日瘡痍之地,今朝廣廈萬間。汶川地震災區的考察、論證、設計已經開始,不久即可拉開重建的帷幕。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英雄的巴蜀兒女定將以移山填海之力,擎起一座座嶄新的城市。
我們欣喜地看到,英雄的汶川人民已擦乾眼淚,繼續前行。災區農民李成林,地震中失去兒子、兒媳和孫子,眼淚流乾了。李成林老人還沒有擺脫災難的噩夢,就走進田野恢復生產了。他有一個樸素的想法:“既然活下來了,就要活得好一點!”地震中,災民張必生一家4間瓦房全部垮塌,5口人無家可歸。懂電工技術的張必生,被當地勞務部門安排去國外打工。臨出發前,一家人奮戰幾晝夜蓋好了簡易住房。他滿懷信心地說:“只要人在,手還在,就一定會過上好日子!”這次災難中,有2萬多家企業受災停產。位於四川綿竹市的東方汽輪機廠,是我國三大輪機和風力發電設備製造企業。地震中,許多廠房倒塌,直接經濟損失超過50億元。地震剛結束,東汽的幹部職工就冒着餘震的危險搶修設備,搜尋技術資料,5月17日東汽風電機組就隆隆地響了起來……
汶川大地震中,許多學校教學樓倒塌,造成學生傷亡較重,對此,人們對建築質量極爲關注。許多專家對四川災區重建提出建設性意見:重建的首要問題還是要安全。事實上,經過1966年邢臺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有關部門在對工程震害進行調查並展開相應的科學研究後,都在其後的建築抗震設計標準修訂工作中提高了建築的抗震能力。這次地震以後,是否需要提高抗震設計標準,會結合震後工程震害調查,在地震部門對當地地震烈度進行復核的基礎上,結合工程科研的最新成果,綜合考慮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做出決策。
抗震規劃需要從多方位入手。這次地震,成都平原靠山區的縣市都損失慘重。雖然成都市區是安全的,但也受到一定影響,並且一定程度上壓縮了成都經濟圈向西拓展的空間。有專家指出,成都地處喜馬拉雅碰撞帶的地震高發地帶的邊緣地區,成都平原尤其是平原西部以後要慎重發展重化工業,以免地震時造成危險品泄漏。另外,成都不應該追求建築的高度,可追求建築的美觀、人性化、城市的良好生態等。
兩院院士、建築與城市規劃學家吳良鏞曾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趕赴災區,參加了新唐山的城市規劃工作。他總結了唐山大地震給後人留下的教訓,給汶川大地震的災後重建問題提供了參考建議:首先,從建築工程上來說,建築安全應是第一位的。唐山地震時,唐山的建築大多是用預製板建成,靠板與板之間的鉤子實現連接。一旦地震,其工程質量很難保證,以至於後來唐山人將預製板叫作“棺材板”。
此外,一個城市的生命線十分重要,包括其四通八達的交通、電訊、廣場等公共設施。在大地震後,首先是城市的生命線被摧毀了,交通被破壞,救援人員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到達;電訊中斷,不能及時與外界聯繫。這方面的規劃有待加強。另外,城市應該有足夠的綠地。綠地不僅可以起到美化環境的效果,在地震中更起到救命的作用。唐山地震時,鳳凰山公園大片的綠地救了不少人。地震後,唐山在城市規劃中也非常重視綠地的建設。而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嚴峻現實是,許多地方貪圖一時的經濟利益,房地產商開發時把大片的綠地無情地“吃掉”了,這是很危險的!
日前,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發起倡議,面向城市規劃專家徵集有關創意。正如這項活動在倡議中所指出的,研究災害規律,加強城鄉的防災能力,是四川災區現代化城市建設的一項基本功能,城市規劃師在這方面應肩負重任。這次大地震中受災城市的重建問題,必然會引起各界討論,並將成爲接下來的關注焦點。
2008年5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舉全國之力多渠道籌集災後重建資金。中央財政今年安排700億元,建立災後恢復重建基金,明後年還會繼續支援。
5月26日,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了“建立對口支援機制”的決定。國務院明確規定:實行一省幫一重災縣,幾省幫一重災市,舉全國之力,加快恢復建設。把握先機的戰略決策,環環相扣的推動佈置,爲恢復重建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在全國人民喜迎奧運的日子裡,四川災區拉開了重建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