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都。
洛陽,皇宮。
主殿上諸臣一致聚集於此,跪坐於兩側案几旁,靜靜詳聽着坐於明堂之上的天子曹丕宣佈下一步的情況以及方略。
自從漢帝劉備亡故的消息逐漸傳遍諸州以後,魏國朝堂上下自不必說皆是手舞足蹈,彈冠歡慶着。
因爲隨着劉備逝世,便標誌着未來他們的大魏便少了一方大敵。
至於劉禪……魏國諸人卻還未將其看在眼裡。
“聽聞那大耳賊亡故以後,所承繼大位者乃是其年不過剛剛及冠的長子劉禪,此人年幼無知,心性尚且還不成熟,而反觀陛下卻正值學富五車的年華,也正是一展雄才的年紀,憑那區區小子又兼新君繼位而朝野不穩,又豈可比我英明神武的大魏陛下所爭鋒也?”
“是也,是也!看來如今大耳賊亡故,正是天賜於我大魏滅蜀的良機也。”
此時間,殿中挨着的朝臣也不由相互議論着。
“諸君肅靜!切莫如此興奮。”
“那賊子劉備雖新喪,但聽聞新君朝堂內亦有那諸葛亮、法正所輔,荊襄之地的關平依舊於我大魏虎視眈眈,乃我大魏大敵,我軍切不可輕怠也!”
天子曹丕細細聽聞片刻,隨即也不由面露鄭重之色出言勸誡着諸將,但諸臣所讚揚他的話語亦是受用無比,曹丕面色也是露着數分喜悅的笑容。
靜待半響。
一席正冠朝服,官列侍中的劉曄隨即面向曹丕拱手行禮道:“陛下。現劉備既已亡故,這或許是我軍反攻蜀漢的時機也!”
“臣以爲,我軍當大舉遣軍討伐也。”
劉曄先是以堅錚之語述說着。
聞言,曹丕瞧着劉曄隨即請教着:“先生所言,甚合朕心,不知先生關於討伐西蜀政權可有何妙計相授?”
話畢,曹丕還淺身回禮,面露誠心之狀。
瞧着天子請教,周遭羣臣也頓時將目光齊聚於他,劉曄卻也不慌不忙的理了理衣裳,遂才道:“陛下,臣確有一五路大軍攻蜀之方略,或可反攻蜀漢,讓蜀軍各部陷入首尾不能相顧的局面。”
提及此處,劉曄環顧四周,隨後面帶笑容,語氣自信的道:“陛下可分別遣駐軍許都的曹子孝大將軍徵發兗、徐,揚諸州之步騎、水師沿江夏已北從江津渡水陸並進攻略襄陽、漢津港一帶,此乃一路大軍也!”
“隨後再度下令屯兵於宛城的夏侯尚將軍與徐晃將軍,分別進軍上庸一線以及樊城一線,與大將軍一道合擊荊州,此二路之軍。”
“調令屯兵於雍州的徵西大都督,命其率衆分別攻略隴右數郡以及沿漢中諸道擇機破襲漢中,此分別爲第三、第四路大軍也。”
此話剛落,一側的一位朝臣神色遲疑,不由拱手相問着:“現已有四路大軍,但不知先前劉侍中所言的五路大軍何爲也?”
“第五路大軍又到何處找尋呢?”
這席話頓時便問到了諸臣的心坎之上。
剛纔劉曄之言已經幾乎囊括了大魏的大半主力大肆征討蜀漢,但也才集結起不過四路大軍罷了,第五路大軍又應從何處集結?
此人所言,也令天子曹丕再度將目光凝聚於他的身前,遂不自覺着透露着一股天子威儀,嚴肅道:“先生,這五路……?”
“陛下勿憂!”
瞧着諸人神色大都還遲疑不定,劉曄拱手輕輕安慰了曹丕一番,沉吟片刻後才道:“此第五路亦是此次伐蜀的關鍵,臣只盼陛下能不惜以大局爲念,以利誘之,與之結盟,共擊荊州軍。”
這番話剛一出落,一旁正襟危坐着的司馬懿遂不由輕笑着道:“侍中所言,可否是與江東孫權摒棄前嫌,再度聯盟擊荊襄諸地否?”
“仲達所言甚是。”
話音剛落,侍中劉曄眼神便陡然瞟向了一側儀容姿態都尚佳的中年司馬懿那方,輕輕點頭以示讚賞,並肯定着:“曄正是此意。”
此語還未待曹丕有所迴應,周遭諸羣臣卻有所疑慮,不由各自各抒己見,先是年紀約莫在二旬多左右的張遼之子張虎不由道:“先生。豈可與吳軍共聯盟否?”
“江東孫權爲了與我大魏相爭南新、雲杜等地,這兩載來我東南邊境幾乎從未安民過,時常與吳軍戰事頻發,去歲孫權又再度引軍沿夏口逆流相爭,又分遣呂範、諸葛瑾遣軍進軍廣陵、廬江。”
“但呂範所部卻於廣陵的江都港遭受虎之父親痛擊,大半軍士被擊入江水中,諸葛瑾部亦是局面不利,連連的爭奪失利,聽聞那孫權早已惱怒異常且發誓與我大魏不死不休!”
“侍中之言,聯盟吳軍共擊荊州,以孫權與我
大魏間這兩載來所積攢的矛盾,又談何容易?”
張虎徐徐分析着目前局勢,他覺得劉曄聯盟吳軍一事有些自作多情,異想天開了。
那孫權又豈會再度聯盟己方?
“虎兄言之有理,質附議!”
話落,又一位與之年紀相仿的青年出言拱手附和着。
此將正是徐晃之子。
張虎,徐質都持着相同的意見。
緊隨二人其後,大部分朝臣卻也紛紛各抒己見,不太看好劉曄的聯吳策略。
畢竟,雙方這兩載來所爆發的戰事,積攢的仇恨實在是太深了……
瞧着諸臣都不看好此策時,明堂上正襟危坐的天子曹丕也是神色微動,直直盯凝着劉曄,沉聲道:“子揚,諸位大臣大都不太看好朕能與吳軍聯盟,可否說說你的想法?”
一言落罷!
劉曄環顧周遭,面上卻依舊掛着淡淡的平靜之色,彷彿諸臣的質疑皆不存在一般,沉吟半響才面露笑意,緩緩道:“陛下,諸位同僚,聯吳擊蜀,此乃孫權夢寐以求之事,他又有何理由拒絕乎?”
“孫權一直對荊襄有覬覦之心,而荊州各郡又地處長江上游,若不取之,則江東之地將隨時面臨着荊州方面的俯衝攻勢,亦將面臨着極大的威脅。”
“數載前孫氏聯合我軍遣大將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襄失敗,反是丟失了於江南之地的重鎮陸口、巴丘,心裡定然是時刻藏着復仇之慾火,只因我大魏軍力強盛,才迫使蜀吳雙方再度無奈聯合一起。”
“但所謂天下熙熙皆爲利來,現漢帝劉備忽然亡故,正是蜀中朝野不穩,混亂之際,正是孫權再度取荊州的時機,若有我軍的相助,吳軍攻略荊襄豈不是更有把握?”
“如此美事,孫權豈會拒絕?”
一席暢談之語,劉曄直言不諱的分析着。
隨後劉曄沉吟片刻,又高聲道:“陛下。爲了促成此事的成功性,曄以爲,若孫權答應聯盟,陛下則可敕封其爲吳王。”
“封王?”
“那孫權何德何能,能受封王侯之位?”
一時間,不僅曹丕不解,諸臣更是大肆嗤之以鼻。
聯盟可以,敕封王爵孫權有何資格?
此言一落,瞧着曹丕面色變幻,有些陰冷不太樂意,劉曄思慮片刻卻也笑着道:“其實陛下大可不必爲此事耿耿於懷,對於敕封王爵府言,陛下不過是小事一樁,做一順水推舟的人情罷了!”
“但對於孫權卻有着非凡的意義。”
“哦?此話怎說?”
聞言,曹丕來了絲絲興趣,不由詢問着。
“陛下。那孫權不似大耳賊劉備有漢室皇族後裔的身份,他若稱王稱帝便諸如曾經的袁術一般乃是自立,名不正則言不順,那麼對於他統御整個江東來說便極爲不利,但若陛下順水推舟敕封其爲大魏吳王且加九錫,則可瞬間解決他的難題所在。”
“他又豈會不爲陛下擊荊州乎?”
“縱然陛下不願敕封吳王,卻也並無任何意義,因爲孫權照樣是割據一方,那麼陛下何不以虛名換取其再對荊州軍的攻勢呢?”
話落,諸臣稍稍有了些許理解,天子曹丕也是連連點頭讚許,顯然是傾向了聯吳的決策,但爲了穩妥起見,他又不由看向另一旁徵求着意見:“仲達,劉侍中之策,汝可有異議?”
“啓稟陛下。”
聽罷,司馬懿當即拱手行禮,遂道:“臣附議!”
“據近日來南返的刺探的情報顯示,自劉備亡故新君繼位以後,似關羽、張飛這等戰功赫赫,威望十足便都留守了成都,坐鎮朝堂,那荊襄諸事都一力由關平所裁決。”
“此人用兵一向千變萬化,令人防不勝防,我軍當聯合吳軍一力絞殺關平。”
司馬懿亦是如是說着。
隨後,曹丕又陸續諮詢賈逵、田豫等臣的建議,卻也得到了類似的回覆。
這也讓曹丕頓時有了決斷,立即着使前往江東會面孫權商洽聯盟一事。
……
十餘日後。
孫權再度與魏國聯盟,天子曹丕也信守諾言,親自着蔣濟爲使攜符節、九錫趕赴江東,敕封孫權爲大魏吳王,並以吳中數郡爲其封地。
事後。
魏吳從東到西共計五路大軍伐蜀,合三十萬衆,對外號稱五十餘萬朝蜀漢的漢中,隴右,襄樊,荊南四郡發動了猛攻。
天下格局也因此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