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箱箱的貨物,運送到碼頭上,被馬隊裝上馬背。
這時一名滿清大員,在一羣士卒的簇擁下,來到碼頭邊上,詢問道:“這次送來多少?”
“回稟洪大人,銅五千斤,硫磺三千斤!”一名西夷傳教士躬身道。
洪承疇聞語,皺起眉頭,“怎麼這麼少?”
吳越國通過海上貿易,每年從日本獲得,數十萬斤銅,數十萬斤硫磺,相比之下,滿清獲得的資源,實在少得可憐。
“洪大人,陸奧國只是日本北部的一個小藩國,土地貧瘠,他們揹着德川幕府,悄悄與我們交易,所以能提供的物資十分有限。”傳教士湯若望道。
滿清是個畢較封閉的政權,對外界的事物,並不瞭解。
不過,外部勢力的威脅,使得滿清不得不,接觸火器和西夷,來實現軍事變革。
在崇禎朝時期,北京城中便有許多傳教士,清軍入關後,這些人很快就被清廷收編。
原本,這些人對清廷而言,並沒有什麼用處,但隨着火器的使用,他們逐漸被清廷委以重任。
打仗打的就是消耗,以前以冷兵器爲主,現在滿清裝備大量火器後,如何保證火藥的供給,便是一個關係到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
洪承疇沉聲道:“吳越軍封鎖海上,朝廷雖在海參崴建立海港,並秘密開闢了一條航線,但是吳越國在倭國勢力很大,他們遲早會發現大清從倭國北部獲得銅和硫磺。”
說着,洪承疇頓了頓,憂鬱道:“再者,朝廷在蓋州大敗,吳越軍逼近遼中,若是遼中有個閃失,現在開闢的這條線,也會被吳越軍斬斷。”
湯若望明白洪承疇之意,爲難道:“可是,陸奧國的物資,確實有限啊!”
陸奧國位於北海道之南,本州島北部,是德川幕府的外樣大名,屬於幕府邊緣勢力,是被壓制的對象,國內資源貧乏,確實難以提供多少物資。
洪承疇沉吟一陣,果斷道:“給陸奧守尹達忠宗,提高三成價格,收割貨物,趁着海參崴冰凍之前,儘量多夠買些軍資過來。”
只要價格提高,商人有利可圖,洪承疇相信,倭國境內的物資,就會流向倭國北部。
語畢,洪承疇一聲嘆息,“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
……
蓋州,吳越軍大營,聚將三通鼓敲過,中軍帥帳前,吳越軍將領齊聚於前。
“諸位將軍,進帳吧!”一名侍衛,挑起帳簾出來,對衆人道。
士卒掀起帳簾,將簾子兩側挑開,露出大帳內部的情景,趙銘身穿軍服,站在地圖前。
在他身後,則是一個大沙盤,幾名身穿軍服,戴着大檐帽的參軍,正圍着沙盤佈置。
這時衆多將領魚貫進入大帳,排成兩列,對着趙銘背影行禮道:“臣等參見殿下!”
趙銘轉過身來,掃視衆人一眼,然後揮手道:“都免禮吧!”
“謝殿下!”衆人齊齊站直身子,挺起胸膛。
趙銘遂即道:“今日召你等過來,是爲了商議關外戰局。”趙銘看向幾名參軍,問道:“準備是否妥當?”
“回稟殿下,已經準備好了!”虞胤行禮道。
趙銘頷首道:“那就說一說吧!”
虞胤給趙銘一禮,然後拿起木杆說道:“殿下,謝都督,諸位將軍!現在,我吳越國在關外的人馬,共計九萬人,其中三萬朝鮮軍在連山關,六萬精兵,則在蓋州、遼東一帶。而清軍,在關外則有十二萬。”
趙銘看着虞胤拿着木杆,在沙盤上筆畫,點出清軍和吳越軍的駐兵地點。
趙銘問道:“以本藩現在的兵力,是否有把握,拿下瀋陽和遼河平原!”
虞胤搖了搖頭,“殿下,恕臣直言,臣以後進佔遼中,恐怕很難!”
趙銘道:“說出你的理由!”
虞胤道:“殿下,遼中平原一馬平川,利於騎兵馳騁,即便清軍與我們決戰,我們擊敗清軍,也無法給予清軍重創。若清軍不與我們決戰,那就更加難以消滅清軍!再者,我們雖有九萬大軍,其中三萬朝鮮軍,卻只能牽制少量清軍,不堪大用,甚至還需調遣兵馬支援。”
清軍騎兵衆多,要在平原上殲滅清軍,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騎兵來去如風,只要清軍不犯錯誤,以如今局勢,確實很難奪取遼河平原。
趙銘微微皺眉,沉吟片刻,“看來要想擊敗清軍,奪取遼中,本藩必須訓練一支強大的騎兵!”
謝遷忍不住道:“殿下,騎兵訓練,並非一朝一夕之事,訓練一支騎兵,至少三五載,方可大用。現在大戰在即,等騎兵練出,顯然已經來不及了。”
趙銘微微頷首,目光轉向虞胤、張家玉等參謀人員,問道:“參軍司有什麼計議?”
張家玉出列抱拳道:“啓稟殿下,臣有一議。”
趙銘擡手示意,“先生可言之。”
張家玉道:“殿下,關外清兵有十二萬,然關外荒蕪,補給大半靠關內輸送。臣建議突襲遼西,建立據點,襲擾清軍糧道。若糧食補給不濟,蒙古騎兵必然撤回草原就食。屆時蒙古騎兵撤走,殿下便有機會,奪取遼中。”
趙銘微微頷首,“此策可行!”
張家玉作爲參軍,提出設想,衆多將領領兵做戰,立時思考策略的可行性。
謝遷再次道:“殿下,此策確實可行,不過施行起來,進展恐怕十分緩慢!清軍在遼西已經駐軍,而且即便阻斷清軍自遼西運糧,清軍還可繞道蒙古。”
趙銘其實並沒要求立刻奪取遼中,目的主要是牽制住順治一系的力量,給阿濟格製造機會。
趙銘沉吟片刻,便決定道:“就按此策執行!參軍司聯絡水軍,謝遷你調集一部精兵,與之配合,準備攻擊遼西。在清軍騎兵糧食不濟,撤退之前,各部不可輕舉妄動,特別是騎兵要加緊訓練,等待時間。”
(12、13、14結婚,可能要斷更幾天,希望大家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