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官銜到七品官以下時,則不準置放石獅子。這是一個明顯的等級劃分的標誌。但隨着守門石獅子在民間的日益普及,現代的大門口擺放的石獅子已經沒有這個講究了。
之所以看到秦半仙家門口的守門石獅感到驚訝,那是因爲這對守門石獅與現有的守門石獅有所不同,雖然外觀看上去沒有區別,但是這對石獅子是開了眼的!
具有護宅擋煞避免邪祟入侵的功效的,在當下這個修士難尋、靈氣匱乏的時代,居然會有真正的開光守門石獅,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秦半仙不簡單!
看來我還是低估了秦半仙,這個老小子應該是有些道行的,看這個開光的手法應該是“靈寶派”的,想不到還是葛洪祖師的徒孫!
張影心裡暗想!
之所以斷定秦半仙是“靈寶派”弟子,是因爲道家每個流派的不同,這裡就不得不讓主角得瑟一下,普及一下知識,“嘿嘿”!
道教,唐時爲最盛,教派以正一道爲代表,另有上清、靈寶、正一、神霄、清微等大派系,宋元時期還出現過不少符籙小派,各派之間相互融合吸收,區別越來越小,到後來全部匯入正一道!
正一道在歷史上聲名顯赫,我們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的設壇、燒符等都是正一道的看家本領!
從此至南宋末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幾乎代代正一天師都得到皇帝賜號,明太祖朱元璋賜第四十二代正一天師張正常爲“真人”,並下詔讓正一天師世代掌管全國道教!
清代和民國年間,正一道逐漸衰落!
上清派約形成於東晉時期,因其弟子專門研習《上清經》而得名,《太上黃庭內景玉經》和《太上黃庭外景玉經》。《黃庭經》被稱爲“壽世長生之妙典”,是茅山派的典籍!
講究“扶養性命守虛無,恬淡無爲何思慮”,認爲“恬淡無爲”是好的修煉方式,主要的修煉方法是調息和存神,使“太和陰陽氣上達黃庭至丹田,再返歸黃庭神守之。”
從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數百年,一直爲道教主流。南宋以後,逐漸衰微,但仍傳承不絕,且時有高道名於世。
靈寶派爲早期道教派別之一,約形成於東晉南北朝時期,以專門傳播《靈寶經》而得名,靈寶派的基本信仰,是長生成仙!
擅長符籙咒術,用它來召神役鬼,消災除病,注重祈禱請神、受上清派的影響,靈寶派導引煉氣也講存神,服氣,叩齒,咽津!
靈寶派的分支“東華派”創立於兩宋之際,創始人爲道士寧全真,其修煉法門講究齋醮和內丹相結合。
神霄派創始人爲北宋末江西南豐道士王文卿。徽宗時,林靈素藉助皇帝的力量推廣“神霄雷法”,使它風行一時!
清微派的創始人是唐末廣西零陵人祖舒。經五代北宋,至南宋晚期,其影響漸大!
淨明道重視內丹修煉,強調符籙與內丹的結合,開淨明道宗。新淨明道自稱“淨明忠孝道”!-
樓觀道形成於北朝北魏時期,流傳至隋唐間,樓觀道尊尹喜爲祖師。尹喜的原型是春秋時代與老聃齊名的道家關尹。莊子將其與老聃並列,嘆爲“古之博大真人哉”!
關尹主張“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做人要“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所以他“未嘗先人,而常隨人。”至元代,原樓觀道士亦轉爲全真道士!
太一道、真大道教和隨後創立的全真教均創立於金初,史稱“新道教”。
太一道的創始人爲蕭抱珍,河南汲縣人。太一教以老子學說修身養性,用“祝由”法,配合符籙,濟人治病、祈禳呵禁!
真大道教創始人劉德仁,初名大道教,元憲宗時,賜名爲“真大道教”!有“九戒”傳世:
一曰視物猶已,勿萌戕害兇嗔之心,二曰忠於君,孝於親,誠於人,辭無綺語,口無惡聲,三曰除邪淫,寧清靜!
四曰遠勢利,安賤貧,力耕而食,量入爲用,五曰毋事博奕,毋習盜竊,六曰毋飲酒茹葷,衣食取足,毋爲驕盈!
七曰虛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塵,八曰毋恃強梁,謙尊而光。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學者宜世守之!
元末時期突然不知所蹤!
全真教創教初期,教風刻苦簡樸,弟子大多乞食爲生,不建宮觀,在山野市井修煉、傳教!成吉思汗問道丘處機,丘處機以道家清靜無爲,敬無愛民戒殺之旨勸諭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敬而稱其爲“活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 1227年卒後,葬於該宮處順堂,即今北京白雲觀。
李家道流行於魏晉。該派尊仙人李八百爲祖師,到東晉明帝時衰落!
帛家道流行於魏晉。該派尊帛和爲祖師,東晉後,不知所蹤!
關於道家的還有很多,道家早在1800多年前開始興起,直至此時一直都是華夏最爲神秘的教派,各家宗派都有自己的傳承延續!
但道家講究“與世無爭,自然而然”,修煉入道都要講究緣分、天分,資質,所以弟子選拔極爲嚴格,這也是道教千百年來始終默默無聞的原因!
俗語說:“戰世道,盛世佛!”
就是因爲兩家思想不同,道家推崇德行兼備,資歷過人,方可得道,而佛家卻是放下屠刀皆可修佛!
故:道求真諦,佛惑蒼生!
隨着堂哥一起走進院子,朝着中間客廳走去,張影發現整個宅子的風水佈局雖然算不上大乘,但是也算是相得映彰,顯然是經過了一些精心的佈置!
進入客廳就熱鬧了起來,大廳中並排擺放着幾排蒲團,大廳正北方則是供奉着九天玄女娘娘、道祖老子、葛洪天師,儼然一個微型小道觀!
在客廳右邊有一間會客室,門口懸掛着一個布簾,看樣子這裡面就是秦半仙的“工作場地”了!
秦半仙啊,雖然傳承沒見識你學到多少,但你這向道之心值得誇獎啊!
張影內心一笑,暗付道!